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7 兼爱精品一课一练
展开《兼爱》课前
一、课内分析
1.《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2.《兼爱》一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3.《兼爱》一文中作者在这一部分是如何展开论证、表达观点的?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4.《兼爱》中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
5.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6.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兼爱》
7.阅读课文《兼爱》,分析《墨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8.“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兼爱》
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
(《墨子·兼爱》)
9.出自材料(一)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10.简要分析儒家和墨家论述“孝”的角度的区别。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
1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12.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兼爱》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天下兼相爱 兼:兼顾,无差等
B.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恶:何,怎么
C.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贼:残害,伤害
D.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之:的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使天下兼相爱 若入前为寿
B.犹有盗贼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C.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某所,而母立于兹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②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6.第一段文字在句式上构成了排比,请找出构成排比的共同语,并简要说明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进行筛选和概括分析。
本题说到在孟子看来,“天下大乱”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由原文“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可知,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由原文“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可知,孟子认为,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由原文“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可知,孟子认为,贼人以利其身,是乱。由原文“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中“然”可知,孟子认为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
由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可知,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不相爱”,即都是“自爱”,而不爱人。
2.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文章内容和观点的能力。
第一段首先提出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第二段的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子认为,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第三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第四段结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从而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作者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分析文言文论证方法的能力。
这一段大量列举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采用铺排的手法,列举了君、臣、父、子、兄、弟、盗贼、大夫、诸候等人之间相互损害、欺诈、攻战的事实,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说明祸乱起自不相爱,使人信服。
4.观点一 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
观点二 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从而,“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分别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然后分析这两个观念之间的关系,如认为矛盾,则要找出两个观念之间矛盾的地方,如不矛盾,则要找出这两个观念之间的联系。“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互相有爱,能够都得到利益”。墨子的思想宗旨是“贵兼”,他认为当时社会的“大害”、“巨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断定,爱人运行时,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运行时,人亦从而利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兼爱,不要发动战争,相互攻伐,这样不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从而可以共同取利。否则,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便使大家共同取害。因此,墨子“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反对“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以行“天下之害”。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兼爱》一文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强调彼此之间的“兼爱”,如“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列举盗贼诸侯时候也依然强调“兼爱”,如“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自爱”“自利”则是指“爱自”“利自”,是针对自己。明确了这些之后再看是否矛盾。如果从矛盾的角度答题,可以重点分析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他的这一观念中没有阐述个人的“自爱”和“自利”;如果从不矛盾的角度答题,则可以指出墨子在阐述“兼相爱,交相利”的时候并没有否定“自爱”“自利”,并且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
5.墨子为了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除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这种絮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自成一格,给读者另外一种阅读的体味。钱振锽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对墨子《兼爱》中的重复絮叨的评价还是很准确的。
【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观点。赏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赏析:从遣词造句角度解题思路: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及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拟声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以及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组合等。从语言风格角度看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如散文的语言一般是生动形象、朴实自然、清新明快的,或者是风趣幽默、夸张讽刺、富有表现力的;说明文的语言一般是科学简明、准确形象、平实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其语言风格一般都是含蓄深沉的。
本题,要求鉴赏墨子的《兼爱》的语言风格,就这篇文章而言,观点鲜明,举例全面,可谓是面面俱到,比如说,父子之间、君臣之间,围绕“乱”反复阐述,虽有絮叨之感,但不失风格,让读者有独特的体验,因此,此观点是非常中肯的。
6.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已、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墨子认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即考察混乱从那里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贼爱其身,不爱人”“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就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小偷强盗致乱,大夫相互侵害封地、诸侯相互攻伐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些混乱的情况,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即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不在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不在侵害,没有了强盗与贼寇,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所以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7.在句式运用上进行创新。《墨子》爱用四言对句,爱用短语又善于根据表达需要,灵活交替使用长短句。它又特别喜欢用设问句,而且用得很艺术。有时是先用问句引起议题,再用一连串排比句展开论述;有时是一个问句之后紧接一个答句,反复一问一答,把问题层层引向深入,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跟着它的思路走,从而赞同它得出的结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兼爱》先指出议论的重点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文章在论证方法上,善用类比手法,“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需要知道混乱产生的原因。
文章在句式运用上也进行了创新。《墨子》爱用四言对句,爱用短语又善于根据表达需要,灵活交替使用长短句。它又特别喜欢用设问句,而且用得很艺术。有时是先用问句引起议题,再用一连串排比句展开论述;有时是一个问句之后紧接一个答句,反复一问一答,把问题层层引向深入,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跟着它的思路走,从而赞同它得出的结论。
8.受时代特征和阶级局限的影响,“兼爱”的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兼爱”的思想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9.犯上作乱
10.儒家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儒家认为,一个人做到了孝悌,就很少犯上作乱,做到了孝悌,就是抓住了根本,孝悌是仁的根本。墨家从兼爱开始论述“孝”,兼爱是根本。如果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如同爱自己,那么就不会出现“不孝”,更不会出现盗贼。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这句可知,是“犯上作乱”,意思是:旧指触犯皇权或尊长,搞叛逆活动。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观点的把握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儒家和墨家论述“孝”的角度的区别,要在理解两则材料内容的基础之上来分析,可先概括出每则材料中对于“孝”的论述,然后再分析二者的不同。
材料一: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
材料二:墨子认为,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还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儿子、弟弟及臣子象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情呢?这样不慈爱就没有了。
所以儒家和墨家论述“孝”的角度的区别是:儒家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儒家认为,一个人做到了孝悌,就很少犯上作乱,做到了孝悌,就是抓住了根本,孝悌是仁的根本。墨家从兼爱开始论述“孝”,兼爱是根本。如果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如同爱自己,那么就不会出现“不孝”,更不会出现盗贼。
11.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12.孔子的主张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主张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解析】
11.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分析孔子和墨子的主张,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式来概括,由“汎爱众”和“夫爱人者”可知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12.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分析孔子和墨子的主张的差异,也要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来把握。结合“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孔子主张的“爱人”是由近到远,有亲疏之别的,先是爱父母兄弟,然后是爱众人;墨子则主张“兼相爱”,即无差别地爱,人们普遍互相友爱。
参考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谨慎而守信,博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献。”
(《论语·学而》)
墨子说:“用同时互相友爱、交相谋福利的方法去改变……那些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跟着爱他;使别人得利的人,别人也会跟着使他得利。”
(《墨子·兼爱中》)
13.D
14.C
15.①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
②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16.共同语是“故……亡有”。这样写形成层层递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表达效果,逻辑性强,有说服力。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D项,“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项,前句中的“若”,连词,假如;后句中的“若”,代词,你。
B项,前句中的“乎”,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后句中的“乎”,助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D项,前句中的“而”,连词,表并列;后句中的“而”,通“尔”,你,你的。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视”,看待;“室”,家;“若”,像。
(2)中,“孝慈”,孝敬慈爱;“若此”,像这样;“则”,就;“治”,安定,太平。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第一段中构成排比的共同语,并简要说明表达效果。首先了解排比的概念,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然后到第一段中找到排比句,应为“……故不孝不慈亡有……故盗贼亡有……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由此可知,共同语是“故……亡有”,从“不孝不慈亡有”到“盗贼亡有”到“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内容上逐层递进,由小到大,以此展现“兼爱”的意义价值。
参考译文:
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源于互相不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还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儿子、弟弟及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情呢?这样不慈爱就没有了。还有强盗和贼寇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害人?所以强盗和贼寇就没有了。还有大夫间相互侵害、诸侯间相互攻伐的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一样,谁还侵害?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不再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不再侵害,没有了强盗与贼寇,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因为天下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相互仇恨就会混乱,所以我们老师墨子说:“不能不劝导爱别人。”道理在此。
高中人教统编版7 兼爱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7 兼爱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 复活(节选)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 复活(节选)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列夫·托尔斯泰趣闻,列夫·托尔斯泰与中国,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课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优秀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优秀课后作业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