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中)-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812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中)-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812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中)-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812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
- 1.2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前)-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试卷 2 次下载
- 1.2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后)-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试卷 3 次下载
- 1.2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前)-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试卷 1 次下载
- 1.2 第2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后)-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试卷 4 次下载
-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中)-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试卷 3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品第2课时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品第2课时课时作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课中)一、单选题福建某学生(26°N,119°E)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将支架改为可调节式,如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春分日,为了使热水器有更好的效果,热水器集热面与地面的交角α应该调节为( )A.23.5° B.26° C.64° D.64.5°2.下列地区,使用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A.海口 B.重庆 C.拉萨 D.吐鲁番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3.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4.四地按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5.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公转②地球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我国《物权法》指出,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 D.冬至日7.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相邻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 )A.北京(40°N) B.哈尔滨(45°N)C.广州(23°N) D.台州(29°N)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以下两题。8.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A.北温带 B.南温带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9.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A.黑夜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读五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0.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A.热带 B.北温带 C.南寒带 D.北寒带11.假设黄赤交角为30°时,则地球上( )A.寒带的范围变大 B.温带的范围变大 C.热带的范围变小 D.寒带的范围变小二、综合题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这一天是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日期为________前后。(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________。(3)图中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B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C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________(填“晨线”或“昏线”)。(4)A、B、C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这一天福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天安门广场旗杆正午的影长一年中最________(填“长”或“短”)。
参考答案1.B2.C【分析】此题考查太阳高度角的运用。1.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直射赤道,纬度为0°。当地纬度为26°N,与赤道纬度差为26°,根据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此地此时太阳高度角H=90°-26°=74°。为了使热水器有更好的效果,正午太阳光线应与太阳能热水器呈垂直角度。所以α应该调节为90°-74°=26°。故选B。2.四个城市中,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最为强烈,太阳能最丰富,使用热水器效果最好。故选C。3.D4.B5.D【分析】3.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四地中只有丁地昼长大于12小时,故选D。4.该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赤道昼夜平分。甲乙丙位于北半球,结合昼长情况可判断其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甲、乙、丙。丁地昼长为13小时56分,其夜长为10小时4分,该地的夜长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昼长相等,由此可知丁关于赤道对称的纬度介于乙和丙之间。所以四地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是甲、乙、丁、丙。故选B。5.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运动产生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所以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①③正确。地球自转导致的结果是昼夜交替、地方时的不同以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②④错。故选D。【点睛】注意昼夜长短中的对称问题。关于赤道对称的两地,同一天一个地方的昼长等于另外一个地方的夜长。其次,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问题: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出现极昼现象;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6.D7.B【解析】6.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楼房的影长最长;我国日照时间最短的时节是冬至日,所以“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应是冬至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7.楼房间距取决于太阳高度的大小。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楼房影子短,楼间距短;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楼房影子长,楼间距宽。四地中哈尔滨纬度位置最高,太阳高度角最小,楼间距最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8.D9.B【分析】试题分析:8.D点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C、E点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两次达最大值,且太阳直射点离南回归线较近,由此可以判断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故D项正确。9.C点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该地昼长夜短,故A项错误;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该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故B项正确;气温最高时为1月,故C项错误;太阳活动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0.B11.A【分析】10.热带地区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全年皆夏,四季变化不明显,A错误;位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寒带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全年皆冬,四季变化不明显,CD错误;只有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季节更替最明显,B正确。故选B。11.黄赤交角的大小对五带划分影响很大。当黄赤交角为30°时,热带的范围变为从赤道到南北纬30°。如果热带的纬度范围变为赤道到南、北纬30°,那么寒带的纬度范围就为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由此可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黄赤交角,又名黄道交角、黄赤大距,为天文学术语,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12.夏至 6月22 23º26′N 0 12 16 晨 B 昼长夜短昼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短 【分析】本题以光照图为载体考查了光照图的判读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读图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由此判断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º26′N)。(3)读图可知,A地位于南极圈以南,处于极夜中,因此昼长为0小时;B位于赤道,始终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C点的昼夜长短可以用C的昼弧和夜弧表示,读图可知C的昼弧跨经度为120°×2=240°,对应的昼长为16小时;图中晨昏线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经过以后,由夜进入昼,可知为晨线。(4)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三地中B位于赤道,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该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正午影长为一年中最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达标测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课时训练,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