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题
展开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据史料记载,楚汉战争时每石米的价格突破了万钱,汉文帝时谷价多为每石数十钱,甚至出现过“(每石)粟至十余钱”的低价纪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汉初休养生息的成效 B.大商人对物价的操纵
C.刘邦抑制豪强的努力 D.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2.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减轻徭役和刑罚 B.恩泽贵族 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增加税收
3.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B.焚书坑儒 推恩令
C.统一文字 推恩令 D.统一文字 独尊儒术
4.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一改变意在( )
A.减少决策失误 B.建立强有力的监察系统
C.加强君主权力 D.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5.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 和帝 | 殇帝 | 安帝 | 顺帝 | 冲帝 | 质帝 | 桓帝 | 灵帝 | 少帝 | 献帝 |
即位年龄 | 10 | 1 | 13 | 11 | 2 | 8 | 15 | 12 | 14 | 9 |
寿命(岁) | 27 | 2 | 31 | 30 | 3 | 9 | 36 | 34 | 14 | 54 |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6.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7.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大明历》 D.指南针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元帝时,丞相匡衡占地三十多万亩,还不满足,又扩占了四万多亩。成帝时的丞相张禹占地四万多亩,都是泾水和渭水灌溉的上好肥田。贵族官僚大地主占有大量良田沃土,广大农民却“无立锥之居”。他们的生活“有七亡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材料二 “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后汉书·邓禹传》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后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东汉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3)这些现象的出现对当时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9.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因为没有分封王室子弟,从而孤立而亡。刘邦分封刘氏子弟,并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结果该措施造成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材料表明( )
A.对历史教训应客观评价 B.分封制阻碍了历史发展
C.汉高祖的目光较为短浅 D.历史发展没有规律可循
10.公元前118年,武帝下诏在内朝增置郎中令属官谏大夫,秩二千石,品评朝政。《汉书·严助传》记载“上令助等(内朝官员)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细”。这表明当时( )
A.决策效率有所提升 B.专制皇权有所加强
C.朝廷党争现象严重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1.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举办太学,正式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又增《论语》为六经,再增《孝经》为七经。汉武帝又采纳了丞相公孙弘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弟子员,以通经多少任官为吏。汉武帝之后的汉朝历代皇帝也都十分重视太学建设。据此推知,汉代( )
A.儒学典籍成为唯一的教育资源 B.儒家思想体系得以重建
C.太学承担起了儒学教化的功能 D.诸子百家学说实现合流
参考答案
1.解析:A。材料“楚汉战争时每石米的价格突破了万钱,汉文帝时谷价多为每石数十钱”体现的是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解析:C。根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增加税收的信息,排除D项。
3.解析:A。秦始皇为了钳制思想,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摧残了文化;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一,采取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建议,选A。
4.解析:C。东汉政府把地位较高的御史大夫改为司空,而以地位较低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更便于皇帝控制监察机构,加强君主权力,选C。
5.解析:C。根据表格可知,东汉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外戚掌握,皇帝长大后,为了亲自行使君权就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这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如此反复循环,出现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初期;“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在西晋灭亡之后,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6.解析:B。图片中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被称为汉赋四大家。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汉朝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势,选B。
7.解析:B。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选B。
8.答案:(1)社会现象:土地兼并严重。
(2)社会现象:一些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
(3)影响:一方面激化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造成中央政权的衰弱。
9.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刘邦错误地认为秦朝亡于“孤立”,从而实行“郡国并行制”,产生了王国问题,引发了七国之乱,威胁了中央集权,故A项符合题意;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拓展了周的疆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天下而采取的措施,虽然有不当之处,但不能说明其目光短浅,C项错误;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D项错误。
10.解析:B。根据材料“武帝下诏在内朝增置郎中令属官谏大夫,……品评朝政……上令助等(内朝官员)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细”可得出,汉武帝在内朝增置郎中令属官谏大夫,旨在让官员之间相互制衡,以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决策效率有所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与朝廷党争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加强,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
11.解析:C。由材料“正式设置五经博士”“为博士设置弟子员,以通经多少任官为吏”“再增《孝经》为七经”等可推知,汉代太学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发挥教化的作用,承担起了儒学教化的功能,故C项正确;A项“唯一的教育资源”说法绝对,老师的学识等也是教育资源,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关于诸子百家学说实现合流的信息,排除D项。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