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
展开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
A.发展经济 B.争权夺利 C.打败孙权 D.统一中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
A.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B.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C.政权更替缓慢,国家大一统 D.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
3.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北方动乱,大量百姓与士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中的短暂统一,可谓“昙花一现”。316年,灭掉西晋的是( )
A.西晋宗室司马睿 B.司马昭之子司马炎
C.内迁的匈奴贵族 D.氐族建立的前秦
4.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 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 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
5.下列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中,对我国经济格局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经济的交流加强 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C.江南地区迅速发展 D.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7.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 拓跋 | 拔拔 | 丘穆陵 |
汉姓 | 元 | 长孙 | 穆 |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496)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9.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 材料或史实 | 结论 |
A | 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 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
B |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 |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C |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
D |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 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
10.北魏时期著名叙事诗《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现象反映出( )
A.诗人用词混乱,指代不清 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C.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 D.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
1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参考答案
1.解析:D。依据题干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在于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D项正确。
2.解析:D。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大交融的时期,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排除。
3.解析:C。根据题干信息“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北方动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故C项正确。
4.解析:D。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影响到了汉族人的生活,D项正确。
5.解析:C。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
6.解析:B。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排除。
7.解析:A。该项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8.答案:(1)改革措施: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2)不同意。理由: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同意。理由: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两种观点,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9.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A项对应不正确。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项对应正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不是“三国时代”,C项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是前秦政权想南下消灭东晋时发生的一次战役,结果东晋打败了前秦,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利于南方的稳定和经济的开发,D项史实和结论不相符。
10.解析:B。从材料中的“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以看出,当时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因此在统治者的称谓方面也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点,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的主旨及史实不符合,排除。
11.解析:C。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此种选官制度强调的是“门第和出身”,容易导致阶层固化,进而影响官僚政治,C项正确;宗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A项错误;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的是“三纲五常”的思想,B项错误;儒家宣扬的“大同社会”属于理想社会,魏晋时期显然不是“天下大同”,D项错误。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巩固练习,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太祖曾说,《明史》载,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