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业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4821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汉时期的民谣说,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发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存在的弊端 B.察举制的进步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2.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转变。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龙生龙,凤生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4.《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 )A.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进仕唯一途径5.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这一制度确立并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6.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朝尚书省( )A.组织机构整齐严密 B.是具体负责执行的事务机关C.是皇帝议政的场所 D.负责审核皇帝的决策和诏令7.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应为( )①两税法实行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均田制被破坏 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②③④①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大唐六典》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杨炎传》(1)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种赋税制度?(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赋税制度的特点。(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9.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 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 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10.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审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1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参考答案1.解析:A。根据“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孝廉,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不能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人,察举制存在弊端,故选A项,排除B项;C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袭官位,排除D项。2.解析:C。材料中的“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表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的“六世名德,海内冠冕”说明当官的依据是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选官依据门第,C项正确。3.解析:C。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明经、进士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故选C;A项反映的是世官制,B项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察举制,排除A、B、D三项。4.解析:C。由题目中的信息“唐”“进士”可知,此应为开始于隋朝时期的取代九品中正制的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C项符合题意。A项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B项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D项说法本身不正确。5.解析:B。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文朝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职权更加明确和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6.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B项正确。7.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均田制被破坏,建立在均田制上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于是,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按因果关系排列应为②③④①,故D项正确。8.答案:(1)赋税制度: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3)进步性: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9.解析:D。唐初门下省的封还敕书的权力只能对皇帝权力进行一定的制约,并不能达到权力制衡的程度,A项错误。尚书省在三省中负责执行,不具有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书省是最高决策机构,C项错误。门下省通过封还敕书,对中书省及皇帝的决策进行审核,有利于决策合理化,D项正确。10.解析:B。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A项不正确。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11.解析:C。根据材料中的“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可知,由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表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项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四百人,诸科多到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