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业含答案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汉时期的民谣说,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发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存在的弊端  B.察举制的进步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2.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转变。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龙生龙,凤生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4.《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  )A.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进仕唯一途径5.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这一制度确立并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6.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朝尚书省(  )A.组织机构整齐严密  B.是具体负责执行的事务机关C.是皇帝议政的场所  D.负责审核皇帝的决策和诏令7.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应为(  )两税法实行 土地兼并严重 均田制被破坏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②③④①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大唐六典》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炎传》(1)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种赋税制度?(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赋税制度的特点。(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9.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  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  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10.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审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1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参考答案1.解析:A。根据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孝廉,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不能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人,察举制存在弊端,故选A项,排除B项;C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袭官位,排除D项。2.解析:C。材料中的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表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的六世名德,海内冠冕说明当官的依据是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选官依据门第,C项正确。3.解析:C。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明经、进士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故选CA项反映的是世官制,B项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察举制,排除ABD三项。4.解析:C。由题目中的信息”“进士可知,此应为开始于隋朝时期的取代九品中正制的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C项符合题意。A项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B项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D项说法本身不正确。5.解析:B。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文朝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职权更加明确和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6.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B项正确。7.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均田制被破坏,建立在均田制上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于是,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按因果关系排列应为②③④①,故D项正确。8.答案:(1)赋税制度: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3)进步性: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9.解析:D。唐初门下省的封还敕书的权力只能对皇帝权力进行一定的制约,并不能达到权力制衡的程度,A项错误。尚书省在三省中负责执行,不具有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书省是最高决策机构,C项错误。门下省通过封还敕书,对中书省及皇帝的决策进行审核,有利于决策合理化,D项正确。10.解析:B。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A项不正确。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11.解析:C。根据材料中的逐渐由舍地税人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可知,由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表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项正确。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四百人,诸科多到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