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随堂练习题
展开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自然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宋明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重视气节和道德,以下语句受到其影响的是( )
A.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指出:“缠足是妇女被幽禁、被压制的象征,这个说法并不过分。宋代的大儒朱熹也非常热衷在福建南部推行缠足的习俗,作为传授中国文化、提倡男女隔离的一个手段。”这主要揭示了( )
A.专制王权统治下的女性地位 B.男尊女卑思想对女性的摧残
C.程朱理学影响下的审美异化 D.社会审美观念对习俗的影响
4.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5.元朝文人张鸣善《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
A.语言通俗,形式活泼 B.借物抒怀,辞藻华美
C.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D.音节和谐,风格浪漫
6.南宋《梦粱录》中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体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造纸术
7.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文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 D.农牧文化的交融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七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9.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的“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种现象体现了( )
A.宋代儒学的教化功能 B.市井文学的开始盛行
C.政府注重思想的控制 D.儒者推动儒学的复兴
10.“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理由。”材料强调( )
A.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家退出历史舞台
C.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 D.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11.唐至宋,花木兰的形象变化如下表。这一变化说明了( )
A.佛教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世俗文化体现了个性解放 D.理学兴起强化封建伦理纲常
参考答案
1.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中的“天理”指的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因此C项正确。
2.解析:D。D项是南宋文天祥的诗句,体现了舍身为国、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与宋明理学强调气节和社会责任感是一致的,故选D项;贫贱不能移是战国孟子的名言,排除A项;B项是讽刺南宋统治者苟安享乐的心理,排除;C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的名言,理学尚未产生,排除。
3.解析:C。由材料信息“缠足是妇女被幽禁、被压制的象征”“作为传授中国文化、提倡男女隔离的一个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反对一切人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而缠足就是在其影响下出现的审美异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社会审美及习俗的影响,而没有强调女性地位,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男尊女卑思想的社会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社会审美及习俗的影响,而不是社会审美观念的影响,排除D项。
4.解析: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忧患意识”产生于两宋的现状。当时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导致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D项符合题干要求。
5.解析:A。题干中的作品凸显了元曲形式活泼、语言通俗的特点,A项正确。元曲语言通俗,而非辞藻华美,B项错误。元曲形式活泼,而不是结构严谨,C项错误。元曲通俗易懂,而不是风格浪漫,D项错误。
6.解析:A。由材料中“针盘”可推测出该物体是指南针,A项正确。
7.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西夏都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组建的政权,属于游牧文化;汉字是汉族所使用的文字,属于中原的农耕文化。题目中所说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的笔画与汉字有相仿之处,体现的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成果,反映了农牧文化的互相交融,D项正确。
8.答案:(1)“理”:儒家伦理道德。关系: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
(2)区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了事理;王守仁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即天理就在心中,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9.解析:A。材料反映了宋代士大夫运用儒家思想规范家族和家庭生活,儒家伦理纲常渗透并影响民众社会生活,这体现宋代儒学的教化功能,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市井文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的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学的复兴,排除D项。
10.解析:A。由材料中的“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可知,理学成为官方正统观念,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A项正确。
11.解析:D。花木兰的形象从唐代的“忠孝两全”到宋代“忠”的方面被弱化,“孝”的方面得到强化,这说明了随着理学的兴起,封建伦理纲常和男尊女卑的理念得到强化,女性的社会地位下降,参与家庭以外的活动不被认可,D项正确;佛教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忠’的方面被弱化,‘孝’的方面则得到强化”不符,A项错误;花木兰形象的变化不能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B项错误;个性解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时期
唐
宋
形象特点
木兰的形象是忠孝两全的完美典型,是道德偶像的代表
木兰的形象中“忠”的方面被弱化,“孝”的方面则得到强化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后复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