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练
展开1.史载: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吴江县的盛泽镇则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当时,与汉口镇齐名的还有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上述记载中的市镇景象充分体现了( )
A.政府对商业极为重视 B.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清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自然经济的高度发达
2.在明清时期佃农交租要用银或钱,商贸活动中大量使用白银,官员发俸也用银两。以上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B.租佃制得到发展
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D.经济趋向近代化
3.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①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
③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④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明朝后期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等思想主张,这反映了思想界( )
A.提倡个性自由反专制的倾向 B.强调主观能动性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D.出现了三教合一
5.它是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部“小说”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儒林外史》 D.《红楼梦》
6.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7.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京戏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位,源于‘四大徽班’……奠定了(京剧)百年基础的功绩。”以徽剧为基础的京剧形成于( )
A.同治年间 B.乾隆末年 C.道光年间 D.民国初年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主张?其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二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9.明代山东植棉发展非常迅速,据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棉花,六府皆有之”。到了清代,玉米、花生、烟草等在山东的种植地域扩大。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作物是民众主要收入来源 B.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经济发展推动种植结构的调整 D.植棉泛滥影响农民收入
10.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11.京剧更多继承了基于民间和底层民众的文化意义上的“小传统”,而不是基于文人士大夫趣味的“大传统”,由于它的文化身份逐渐抬升,它努力让“小传统”挤入“大传统”。据此可知,京剧的发展( )
A.成了底层和民间的艺术 B.得益于文人士大夫的推动
C.冲击了中国文化传统格局 D.受到官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解析:C。据题意可知,京剧本是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的艺术,但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士人阶层所接受,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形成了冲击,故选C项,排除A项;京剧的发展被士人接受,而非士人推动京剧的发展和官方政府大力支持京剧,排除B、D两项。
参考答案
1.解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发展和繁荣,所以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A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限制对外贸易,所以C项错误;市镇繁荣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的高度发达,所以D项错误。
2.解析:A。材料反映出白银在明清时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与材料中白银应用广泛无关,B项错误。货币经济发展直接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关联不大,C项错误。经济近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3.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①②③④都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表现,故选A项。
4.解析:A。材料“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体现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反专制的倾向,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排除;D项是理学产生的背景,排除。
5.解析:D。“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等,都是《红楼梦》的典型特征,故选D项。
6.解析: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A项正确。
7.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故选C项。
8.答案:(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认识: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新的观点: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9.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和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种植地域扩大,这一变化是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农民的主要收入源自粮食作物,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项错误;经济作物种植地域扩大,主要是因为新的经济作物更有利可图,故D项错误。
10.解析:B。材料中的“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没有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也没有倡导君主立宪制,A、C两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宰相制度,D项错误。
11.解析:C。据题意可知,京剧本是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的艺术,但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士人阶层所接受,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形成了冲击,故选C项,排除A项;京剧的发展被士人接受,而非士人推动京剧的发展和官方政府大力支持京剧,排除B、D两项。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