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作业含答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4822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作业含答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4822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作业含答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4822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基础巩固练]
1.(2021·山东德州期中)秦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范围,而且推动了( )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家国同构”的形成
C.地方行政三级管理局面的形成
D.诸侯争霸的形成
解析:A 根据所学可知,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周代已经形成,排除B项;秦朝是郡县两级,排除C项;秦统一结束了诸侯争霸,排除
D项。
2.(2021·安徽合肥期中)由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 )
A.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郡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
C.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
D.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
解析:D 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始皇的统一及郡县制度、皇帝制度、法律制度,故选D项。
3.(2021·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期中)嬴政自称始皇帝,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国家统一B.三权分立
C.中央集权D.皇权至上
解析:D 材料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三公九卿制度反映的是君臣关系,其权力的设置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故D项正确。
4.(2021·山东青岛期中)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为秦“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秦代( )
A.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
B.手工业经营发展水平
C.官僚政治的运作方式
D.地方职官体系的变迁
解析:A 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因此秦“右丞相印”封泥可以用于研究秦代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故选A项。
5.(2021·吉林长春期中)广土众民的治理,对秦朝而言是一个前无经验但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朝( )
A.构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解析:C 根据材料“广土众民的治理,对秦朝而言是一个前无经验但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了加强对广阔地域、众多人口的统治,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
6.(2022·重庆联考)在云梦秦简中,有许多律文涉及秦国官吏的任免、考核等。如《置吏律》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据此可知,秦代( )
A.倡行儒家礼治B.重视官吏品行
C.推崇军功爵制D.忽视官吏政绩
解析:B 秦代官吏的基本要求是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说明当时政府重视官吏的品德与行为,故选B项;秦代倡行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
7.(2021·山东济南期中)下图为战国时期的长城图,这些长城修筑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
A.匈奴袭扰造成的边患B.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
C.民族关系的重要变化D.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能够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而增强了国家组织能力,B项
正确。
8.(2021·广东中山期中)岭南之坳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这一措施( )
A.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
B.说明岭南地区政局不稳
C.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
D.不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
解析:B 根据材料“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可知,秦始皇在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置了岭南三郡,设南海尉统一进行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尉拥有军事权,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岭南刚统一,政局不稳,需要有军事力量驻守,B项正确。
9.(2021·山东济南期末)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解析:A 根据“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强化了当时民众对秦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故选A项。
10.(2021·江苏淮安期中)《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
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解析:C 材料表明不同时期发现的资料对历史的认识会有影响,故选C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军事“高速公路”。直道起于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长1 800秦里。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驰骋在阴山脚下,北击匈奴。近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史记》“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直道平均宽30米,最宽处可达50米。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修建,极大地缩短了修建时间。对秦始皇来说,直道是他实现中华帝国梦的重大工程。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
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直道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影响。
答案:(1)原因:政治、军事形势需要;秦统一六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修建者的智慧,选择了便于施工的地点;生产力发展。
(2)影响:加强了对北部边疆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打击匈奴;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为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素养提升练]
1.(2021·辽宁丹东二模)王家范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
B.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
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
D.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
解析:D 秦朝开创的大一统体制,自汉朝起延续了两千多年,实际上还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反映出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故D项正确;“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与“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不符,A项错误;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没有揭示材料主旨,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C项错误。
2.(2021·山东潍坊期末)秦朝的九卿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廷警卫的郎中令,掌宫门屯卫的卫尉,掌御用车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和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的少府等。这表明秦朝( )
A.皇帝制度最终确立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具有家国一体观念
D.形成分层管理的中央体系
解析:C 秦朝的中央有负责皇家事务的官职,政府官职负责皇家事务,说明当时家与国有相通之处,具有家国一体的观念,故选C项。
3.(2021·山东青岛二模)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 )
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
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
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
解析:A 材料反映了秦朝将原来六国的国君从原属地迁往其他地区,并且将从人、家眷与国君分开,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六国旧势力东山再起,巩固国家统一,故选A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中六国王族迁徙的地方并不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D两项。
4.(2021·辽宁大连期中)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A 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员由皇帝任免,这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就向由皇帝任免的官僚政治转变,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大进步,A项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重大措施
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称皇帝(公元前221年)
建郡县(公元前221年)
统一度量衡(公元前221年)
统一文字(约公元前221年)
徙天下豪富12万于咸阳(公元前221年)
大规模修建通向东方各国的驰道(公元前220年始)
开始并总共六次外出巡视各地(公元前220—前210年)
征岭南并修灵渠(约公元前219—前214年)
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郭及堤防(公元前215年)
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前213年)
修长城(约公元前214年)
焚《诗》、《书》、百家语(公元前213年)
坑方士、术士“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公元前212年)
修秦直道(公元前212年)
统一货币(公元前210年)
——摘自苏力《大国宪制》
根据材料,从中提取一项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建章立制、制度创新
说明:秦统一后,政治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便利了文化交往,强化文化认同。这些制度创新不仅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需要,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二:因时制宜,逐步推进
说明:秦统一后,首要任务是巩固统一,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建立了皇帝制、郡县制,同时,统一了度量衡,确保政府的财政赋税,统一了文字,保证政令和公文的畅通。由于统一后的秦国是个农业大国,而非工商大国,对货币的需求较少,因此在一系列措施之后,秦朝才开始统一货币。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身份
迁徙地
国家
王族
从人
从人家眷
赵
赵王迁房陵
原迁巴县盐,
后改为洞庭郡
不明
代、齐
齐王迁共县
不明
原迁巴
县盐,后改
为洞庭郡
魏、楚
魏豹之兄魏
咎降为庶民
巴县盐
洞庭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综合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认为,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