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时练习
展开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2006北京中考,15)图10-9是某些食物的近似pH,呈碱性的是( )
图10-9
思路解析:pH的大小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pH大于7物质呈现碱性,pH等于7物质呈现中性,pH小于7物质呈现酸性,故本题选D。
答案:D
2.(2006安徽课改实验区,10)图10-10所示图象与所属实验现象相符的是( )
图10-10
思路解析:稀释氢氧化钠溶液pH只能接近于7,但不会小于7,故A错;在稀盐酸中加入铁,当稀盐酸反应完毕时再加入铁也不会产生氢气,故C错;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D错。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O2+Ca(OH)2====CaCO3↓+H2O
B.CuO+H2SO4====CuSO4+H2O
C.H2SO4+BaCl2====BaSO4↓+2HCl
D.H3PO4+3NaOH====Na3PO4+3H2O
思路解析: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判断中和反应时一要看反应物是否是酸和碱,二是看生成物是否是盐和水,二者缺一不可。A、B两个反应中生成物都是盐和水,但反应物A是碱跟非金属氧化物,B是酸跟金属氧化物反应,C中反应物为酸和盐,故选D。
答案:D
4.常用来测定溶液酸碱度的pH试纸的颜色是( )
A.紫色 B.黄色 C.红色 D.蓝色
思路解析:pH试纸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紫色,在中性溶液中是黄色。
答案:B
5.将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钠与盐酸等质量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 )
A.等于7 B.等于0 C.大于7 D.小于7
思路解析:根据计算结果判定“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后酸和碱哪种物质过量”是本题的关键,酸和碱反应时的质量比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才能得出,不要想当然地以为酸和碱的质量相等就能恰好完全反应。质量关系如下:
HCl + NaOH====NaCl+H2O
36.5 40
m g m g
答案:D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作物一般适宜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里生长
B.当空气受硫或氮的氧化物污染时,可能会形成酸雨
C.测定人体内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的健康情况
D.苹果汁的pH一般在11—13之间
思路解析:苹果汁溶液呈酸性,其pH小于7。
答案:D
7.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表
食物 | 番茄 | 牛奶 | 鸡蛋清 | 苹果汁 |
pH | 4.0—4.4 | 6.3—6.6 | 7.6—8.0 | 2.9—3.3 |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苹果B.番茄汁属于酸性食品
C.牛奶和鸡蛋清均为碱性食品D.苹果汁酸性比牛奶弱
思路解析:根据pH可知牛奶呈酸性;又因pH越小,酸性越强,所以苹果汁酸性比牛奶强。
答案:CD
8.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他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湿润,然后再测定,则他所测得的未知溶液pH将( )
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 D.无法确定
思路解析:用蒸馏水将pH试纸湿润,将所测溶液稀释,若溶液呈酸性则pH将增大;呈碱性则pH将减小;呈中性则pH将不变。
答案:D
9.经测定,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Cu2+,pH小于7。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除去Cu2+和酸性的方案,你认为较合理的是( )
A.加入食盐和硫酸 B.加入硫酸钠和氯化镁
C.加入生石灰 D.加入石灰石
思路解析:除去溶液中的H+,应该加入碱性物质,同时Cu2+又可以与OH-结合生成沉淀,应该加入碱性物质,只能是生石灰。
答案:C
10.下列能正确表示加水稀释而得到pH=10的溶液的是( )
图10-11
思路解析:pH=10呈现碱性,加水稀释,碱性减弱,pH减小,但碱性减弱不会变为酸性,故pH减小但不会小于7。
答案:D
11.在下列反应中,X、Y、Z各代表一种物质,其中X是碱,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为2X+H2SO4====Y+2H2O,Y+BaCl2====Z↓+2NaCl 则X、Y的化学式依次为( )
A.NaOH Na2SO4 B.Na2SO4 NaOH
C.KOH K2SO4 D.Na2SO4 BaSO4
思路解析:由第二个反应的产物NaCl可知,X、Y都必须是含有Na元素。
答案:A
12.下列不属于稀盐酸和稀硫酸共有的化学性质的是( )
A.能与碳酸钠反应放出CO2 B.能与锌反应产生H2
C.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D.能与氢氧化铁反应生成有色溶液
思路解析:碳酸钠、锌和氢氧化铁都既能与稀盐酸反应又能与稀硫酸反应,但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答案:C
13.小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红色、蓝色、紫色的花里含有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就变红,遇碱性溶液就变蓝,于是她选做了如下实验:用一朵紫色的喇叭花浸泡在肥皂水里,喇叭花很快变蓝,她又将另一朵喇叭花浸泡在家庭厨房里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根据上述现象完成:
(1)肥皂水的Ph____7(填“>”“=”“<”),测定溶液的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____________。
(2)小红选用的调味品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小红将纯碱溶液滴在喇叭花上,则喇叭花应显__________色。
(4)喇叭花汁液的性质与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相似。
思路解析:由题给信息知pH小于7使紫色的喇叭花呈红色;pH大于7使紫色的喇叭花呈蓝色。纯碱溶液是碱性的。
答案:(1)> pH试纸测定 (2)食醋 (3)蓝 (4)紫色石蕊试液
14.某些植物的花汁可作酸碱指示剂。取三种花汁用稀酸溶液或稀碱溶液检验,颜色如下:
花种类 | 花汁在酒精(中性)中颜色 | 花汁在稀酸中颜色 | 花汁在稀碱中颜色 |
玫瑰花 | 粉红 | 粉红 | 绿 |
万寿菊花 | 黄 | 黄 | 黄 |
大红花 | 粉红 | 橙 | 绿 |
试完成下列问题:
(1)为试验生活中的食盐水、肥皂水、汽水、石灰水四种物质的酸碱性,我选择__________花汁,不选用其他花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所选花汁少许分别滴入上述四种物质,请将所显颜色填入下表中:
试验物质 | 食盐水 | 肥皂水 | 汽水 | 石灰水 |
所显颜色 |
|
|
|
|
思路解析:题目中所给的食盐水、肥皂水、汽水、石灰水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因而要选遇这三类物质呈现不同颜色的花汁。
答案:(1)大红花 其他两种在酸、碱、中性溶液中呈现相同的颜色 (2)粉红 绿 橙 绿
15.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元素,图10-12表示了土壤的pH和植物吸收这些元素的关系。栅栏越宽,营养元素的吸收率越高。
图10-12
(1)当pH=4时,土壤显______________性,在这种土壤中植物往往不能正常地生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施用一种能使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的肥料,当土壤的pH在______________时,植物的吸收率较高。
(3)如果施用由硝酸钾和和磷酸二氢铵组成的复合肥料,为了使营养元素能最大限度地被吸收,土壤的pH应该控制在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图象的分析能力。由图象可得氮、磷、钾元素在pH为6—7内吸收率最高,其他范围均有所降低。
答案:(1)酸 因为土壤酸性较强时,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率低
(2)5.7—7(pH下限允许误差±0.2)
(3)6—7
我综合 我发展
16.(2006福建福州中考,19)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福州西湖水质的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1)取水样,静置后过滤。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______________。
(2)若要测定西湖水的酸碱度,可选择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pH试纸
(3)工作人员每天撑着小船在湖中打捞垃圾,其中塑料制品、易拉罐应投入图10-1-3所示______________(填字母)垃圾桶内。
图10-13
(4)你认为下列行为不会造成西湖水质下降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在湖边种植花草树木 B.居民将生活污水排入西湖 C.某些游客将垃圾随手丢入湖中
思路解析: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测定水的酸碱度属于粗略地定量测量,应用pH试纸,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只能定性地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答案:(1)玻璃棒 (2)C (3)B (4)A
17.(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稀硝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的现象分别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答案:(1)①CaCO3+2HCl====CaCl2+H2O+CO2↑ ②KOH+HNO3====KNO3+H2O
(2)①白色沉淀溶解、放出气体 ③无明显现象(有水生成)
18.对于硫酸而言,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常温下,10%的稀硫酸的pH
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的稀硫酸的pH。如果要使稀硫酸的pH升高。你采取的方法有:
(1)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化学反应的方法(要求各种方法中所选的物质类别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随之其pH也会发生变化,这都是事实。该题考查了学生对pH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同时知道溶液的pH即酸碱性强弱在实际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控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溶液pH的变化趋势与方法的对应关系:稀硫酸的pH升高,即酸性减弱(同时碱性增强)。采用的方法有:
(1)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由题中信息知,减小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具体有加溶剂水或加不与稀硫酸反应的中性溶液。
(2)有化学反应发生的方法,原理仍是减少或除去硫酸溶质,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具体有加入:①较活泼金属;②碱性氧化物;③碱或其溶液;④碳酸盐等不同类别的物质均可。
答案:小于 (1)加入一定量的水 (2)适量的锌 氧化钙 氢氧化钠溶液(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19.某同学设计实验证明: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有水生成。请帮助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解释、结论与化学方程式 |
(1)取少量CuSO4粉末,向其中滴加几滴水 | CuSO4粉末________ |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
(2)向盛有无水醋酸的干燥试管中加入CuSO4粉末;另取一支干燥试管,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CuSO4粉末________ | 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 |
(3)将固体氢氧化钠加入盛有无水醋酸和CuSO4的试管里 | CuSO4粉末________ | 结论:NaOH与醋酸反应有水生成 |
思路解析: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可用于水的检验。
答案: (1) 变蓝色 CuSO4+5H2O====CuSO4·5H2O
(2)固体氢氧化钠 无水硫酸铜粉末 都没有变蓝色 固体氢氧化钠与无水醋酸中没有水
(3)变蓝色
20.(2006北京中考,39)图10-14“五连环”中的每一环表示一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请完成下列问题:
图10-14
(1)选择氧气、铁、二氧化碳、氧化钙、稀硫酸、烧碱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钙中的五种物质(所选物质至少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四种类型),将其化学式分别填入对应的环内。
(2)“五连环”中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由“五连环”的结构可知有两种物质只和其他物质中的一种反应,题目所给的八种物质只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把它们的化学式填入最两边的两个圆环中,再依次填写其他的即可。
答案:(1)
或
(2)分解反应
21.(2006安徽新课改区,14)已知过氧化钠加入水中能发生如下反应:
Na2O2+2H2O====2NaOH+H2O2,过氧化氢又能分解放出氧气。
(1)检验过氧化氢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为了证明过氧化钠加入水中生成了氢氧化钠,在生成的溶液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为无色。
请你对此现象进行探究。(只要提出假设、方案,不需要说出方案实施的具体结果)
假设一:生成的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
方案一: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还能提出新的合理的假设和方案,本题奖励4分。
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或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 2H2O22H2O+O2↑
(2)假设二:生成的氧气使溶液褪色
方案二: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再通入氧气,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是开放的,只要假设和方法合理均给分。如本题的假设因素还可以是温度升高、指示剂变质、过氧化钠变质、水中含杂质、NaOH溶液浓度过大或容器内壁附着杂质等。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8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后测评</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填空与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精练: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8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精练</a>,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8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十单元 酸和碱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测试题</a>,文件包含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答案docx、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