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0 谈创造性思维当堂检测题
展开20 谈创造性思维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画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机械(xiè) 探求 渊博(yuán) 止步不前
B. 尝试(cháng) 创意 汲取(xī) 鸡犬不宁
C. 对称(chèn) 压榨 推敲(qiāo) 持之一恒
D. 恭喜(gōng) 关键 模式(mó) 行之有效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B. 她性格孤僻,常常妄自菲薄,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自负的人.
C. 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D. 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网络的轮番炒作下,使“蓝瘦香菇”这个词语迅速走红,一时间成为了2016年的网络热门词汇。
B.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C. 近年来,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使观众审美疲劳是因为其跟风严重、缺乏创意、没有特色造成的。
D. 互联网浅阅读使人们蜻蜓点水般地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但无法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______,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有什么_____。”
③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个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充实。
④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A. ①探索 ②反映 ③逐渐 ④汲取 B. ①探求 ②反应 ③逐步 ④提炼
C. ①探求 ②反应 ③逐渐 ④汲取 D. ①探求 ②反映 ③逐步 ④提炼
-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幸福、快乐是没有统一答案的。_______每个人对每一件事物、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A.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B.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C. 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是没有的,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是没有的。
D. 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没有的,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是没有的。
- 下列句式变换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原句:赴美国普渡大学读书的邓稼先,时时刻刻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要求:改为双重否定句)改句:赴美国普渡大学读书的邓稼先,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B. 原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要求:改为语气更强烈的句子)改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不乐意再活一次?
C. 原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力量。(要求:缩写句子)改句:赵州桥显示智慧和力量。
D. 原句: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要求:突出和强调过程)改句:不知不觉地,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B.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但是多种多样。
C.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D. 富于创造力的人,认识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 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 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D. 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 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__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____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A. 放弃 探求 缺乏 B. 抛弃 探求 缺欠 C. 抛弃 探究 缺乏 D. 放弃 探究 缺欠
- 下面这句话中引号的作用是(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A. 标明直接引用 B. 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C. 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D. 标明是成语、格言、歇后语等熟语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 结合《谈创造性思维》中所学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分别说出你的看法。
材料一某小学课堂,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
老师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水”字,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个标准答案。
材料二某中学,老师写“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学生举手发言,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但老师不认同。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 学完《谈创造性思维》一文,班级拟组织“我与创造的距离”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任务由你完成。
(1)【仿照示例做一做】仿照下面示例,从备选的几组形近字中任选一组,写一句有创意的话,从中感受一下中国汉字表形表意的无穷魅力。
丰—干 木—林 甲—由
【示例】众对人说:“没有你们每个人的努力,就没有我的存在。”(或“人对众说:‘一会儿没见,哥儿几个就玩上杂技叠罗汉了。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考法 【成语运用说一说】这些被疫情改变的成语,显得别有新意,还能给人以触动,真是合情合理!请你仔细观察图(1)和图(2)的样式,然后新编两个成语吧。
我的创新:图(3)成语:__________
图(4)成语: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 谈创造性思维①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多少年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作神童传颂,并且成为我国教育儿童、开发智慧的典范事例。可是,他们两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 --创造性思维,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②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虽然习惯性思维会使人得出一种前人已经做出过的合乎常理的答案,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往往使人囿于常理而无计可施,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③仍以上面两个典故为例。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称,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称,称大物用大称,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大象的大称,因而这头大象是无法计量了。这是习惯思维的处理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石头代替大象,从而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同样,在有儿童落入水中之时,其他儿童想到的是怎样从水缸上面将落水者救出,这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司马光救人成功,正是由于他突破了这一点,另辟蹊径,从而出现了破缸救人的壮举。
④现代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扩散思维而言,要求人们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所束缚。比如,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则通过扩散思维,竞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⑤但是,仅仅进行扩散思维,还难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还须进行集中思维。所谓集中思维,就是通过逻辑分析,对经扩散而得出的设想,按问题解决的要求去进行筛选和最优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2) 选文第①段和第③段引用“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破缸救人”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3) 第③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是将 ______ 和 ______ 进行对比;要论证阐明的问题是 ______ 。
(4) 作者在本文中主张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A.渊yuān。B.汲jí。C.一→以。
2.【答案】C
【解析】A.味同嚼蜡: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属望文生义,是错误的;
B.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多用于贬义.属不合语境,是错误的;
C.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D.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属不合语境,是错误的;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
3.【答案】D
【解析】A.缺少主语,去掉“使”;
B.前后表述不一致,去掉“能否”;
C.语意重复,去掉“造成的”;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解答】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研究 的意思;探求,探索寻求的意思,结合“多方寻求答案”理解,后者恰当。
反映,反照;反应,比喻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反响,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或刺激产生的对应变化称为反应,语境中表述的是一个实验,后者恰当。
逐渐,渐渐、逐步的意思;逐步,指一步一步地,一点一点地的意思,前者恰当。
汲取,吸取、吸收;提炼,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纯净,或从中提取所需的东西,前者恰当。
故选C。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排序与衔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思考衔接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注意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解答】
根据题干,横线后面的句子说的是人,所以横线处的句子最后一句也应该说的是人,而且必须突出人。选项的句子应该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式,用“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来说明“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个道理。B与C符合题意。但B的语气更为强烈,且与下文衔接更为合理。
故选B。
6.【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原句应缩写:水平和价值显示智慧和力量。
故选:C。
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要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对句式进行转换。
缩句的方法指导:
①分析长句的结构,找出句子主干;
②将句子中复杂的部分分解成符合要求的短句;
③检查变换后的句子意思是否与原句一致,语意是否连贯。
7.【答案】B
【解析】B项前后两个分句之间不是转折关系,是并列关系,后句应该为“而是多种多样”。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据种类,作答时,需正确掌握各种论据的表现形式,然后结合各项内容具体分析。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名人事例,大家熟知的社会事件,都是事实论据。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等都是道理论据。
【解答】
ABD.这三项均为具体的事例,所以是事实论据。
C.这句话是作者的一种看法和观点,所以是道理论据。
故选C。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1)“放弃”指丢掉(原有的权利、主张、意见等)。“抛弃”指扔掉不要。根据语境,应该是表达坚持探求的意思,所以应选“放弃”。(2)“探求”指探索追求。“探究”指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联系语境,选“探求”更恰当。(3)“缺乏”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缺欠”指缺少。根据语境,所选词语应是“富有”的反义词,选“缺乏”更恰当。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解答】
阅读文本可知,引号内的内容是文章着重论述的对象。
故选B。
11.【答案】材料一:当老师问到“雪融化了是什么?”的问题时,学生回答的“春天”这一答案是多么有新意、有诗意,此时的老师不应该只给出“水”这一标准答案,而且还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做法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在“标准答案”面前何谈学生想像力的培养,更不用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材料二:当老师写“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时,学生举手发言,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这一现实情况。面对如此情境,我们是应该高兴我们科学教育的成功呢?还是为一位想像力缺失的学生而痛心呢?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容忽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材料)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的看法。材料一中海油有创造性思维,材料二中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也可以说还做丧失了创造性思维,二者之间存在什么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12.【答案】(1)【示例一】丰对干说:“没有你的干劲,就没有我的丰收。”(或“干对丰说:‘去掉头上的十字,你会干得更轻松。ˈ”)
【示例二】林对木说:“没有你这一棵木,就没有我这一片林。”(或“木对林说:‘林再大都是由一棵棵木组成的。ˈ”)
【示例三】甲对由说:“我们都是田氏子孙,只不过我钻研地,你探究天。”(或“由对甲说:‘老兄,根基牢才能站得稳。ˈ”)
(2)图(3):“疫”言九鼎 图(4):“疫”气用事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字形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先研究示例,抓住两个字之间的关系,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即可。
(2)本题考查观察和思维拓展的能力。认真观察图(3)画面可知,图(3)画面主体是古代的一口鼎,鼎上边的文字是“诚实,不仅是美德,更是法律责任”。这句话是写给我们每个人的,由此可以想到成语“一言九鼎”,因此图(3)的成语是“疫”言九鼎。图(4)画面主体可以看作是一团气,上边的文字是“暴力伤医者,抓你没商量”。这句话是写给疫情期间每一位就医者的。再结合疫情期间几起暴力伤医事件,我们可以想到暴力伤医者都是“意气用事”的,因此图(4)的成语是“疫”气用事。
13.【答案】【小题1】创造性思维
【小题2】习惯性思维
【小题3】创造性思维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小题4】
【解析】(1)冲破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2)引用两个典故,以此引出论题;引用是为了把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进行对比。
(3)创造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4)克服习惯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略
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0 谈创造性思维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0 谈创造性思维一课一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0 谈创造性思维优秀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0 谈创造性思维优秀课堂检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练习,课外拓展练习,中考提优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