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群落的演替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态工程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课ppt课件
展开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知识点一 物质循环
C、H、O、N、P、S
知识点二 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 、 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 的现象。 2.特点:有害物质沿 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 。 3.范围: 。
知识点三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旁栏边角 想一想1.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2.为什么狮子、老虎体内重金属含量可能很高?
提示 因为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所含重金属的量越多。
结论语句 辨一辨(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2)碳的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3)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4)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5)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热能,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6)由于人工碳排放过度,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7)铅可沿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的浓度可能超过环境浓度。( )
【情境探究】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1.图中的X是什么物质?甲、乙、丙、丁分别又是什么生物类群?2.过程①②主要是指什么生理过程?3.过程③④指的是什么过程?碳元素在此过程中主要以什么形式传递?
提示 X是CO2;甲、乙、丙、丁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提示 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呼吸作用。
提示 ③④指的是捕食过程。碳元素在此过程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4.图中的过程⑤是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具体指哪两种主要形式?5.温室效应的加剧原因是什么?如何缓解温室效应?
提示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形式。
提示 根本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根本的缓解措施是减少CO2的排放,此外,还可以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缓解。
【方法突破】1.碳循环
(1)存在形式:碳在非生物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有碳酸盐和CO2等,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2)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的主要循环形式为CO2,在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主要为含碳有机物。(3)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生物完成的,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依赖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4)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被彻底分解成CO2和H2O等,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中。此外,还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成CO2,返回非生物环境中。
2.“三看法”确认碳循环各成分
【视角应用】视角1碳循环示意图成分判定1.某同学画出下图所示三个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乙、丙中生产者都是AB.图甲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乙中A、B、D、E构成群落,碳元素在其中传递的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D.若要使图甲、乙、丙表示完整的碳循环过程,需补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部分
答案 A解析 图甲中A为生产者,图乙中A为生产者,图丙中E为生产者,A项错误。图甲中C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项正确。图乙中A为生产者,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它们共同构成群落,碳元素在其中传递的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C项正确。若要使图甲、乙、丙表示完整的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部分,D项正确。
视角2碳循环与气候变化2.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B.表中A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对平衡C.过度排放人工碳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大气中CO2的增加,并引起气候变化D.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
答案 C解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无机碳,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则把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再返还给大气。表中A时期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是相同的,说明大气中碳的含量相对稳定。B时期碳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说明人为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碳的释放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大气中CO2含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光合作用。
1.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 。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 分解为 ,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 、水分等生态因子相关。
土壤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方法突破】实验组、对照组的确定(1)验证实验中二者如何确定:根据题意首先弄清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什么,然后找到进行自变量处理的为实验组,没进行自变量处理,仅为排除无关变量干扰而设置的实验为对照组。(2)探究实验中二者如何确定: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为实验组;未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为对照组。
【视角应用】视角1实验过程考查1.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各项构成了一个实验设计,其中不符合实验目的和步骤的是(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C.将土壤分为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答案 C解析 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往往在含有落叶的土壤中分布较多,所以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A项正确;由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以要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B项正确;应将灭菌的土壤设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土壤设为对照组,C项错误;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D项正确。
2.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答案 A解析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即不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实验组是使用灭菌处理的土壤。
视角2实验拓展及分析3.一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别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分为a组、b组,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向a、b组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组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组的基本不变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答案 A解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土壤微生物,而“敌草隆”的使用量和培养条件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所以应向a、b组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A项正确;a组土壤经过高压灭菌,不含微生物,不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a组的“敌草隆”基本不变,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可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b组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项错误;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只用砂土的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C项错误;实验目的是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敌草隆”,若不喷入“敌草隆”,则不能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此种作用,D项错误。
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备课课件ppt,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概念图,课堂练习巩固,典型习题,规律总结,生物富集,实践•探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①碳循环,大气中的CO2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公开课课件ppt,文件包含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pptx、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质课件ppt,文件包含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pptx、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