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年名师精创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
- 名师精创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课件2 课件 24 次下载
- 名师精创 《美术作品的创作》教案2 教案 22 次下载
- 名师精创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课件 课件 22 次下载
- 名师精创 《书为心画——中国书法》课件 课件 27 次下载
- 名师精创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课件2 课件 27 次下载
高中美术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美术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信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本信息】
课 题: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教学模块:高中美术鉴赏(必修)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图像识读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山水情怀,提升对传统山水画的审美判断能力。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规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形成个人的审美判断。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 确立山水情怀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对传统绘画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获得审美感受,形成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规律的理解。对传统山水画的赏析,并对其意境的理解和对经典作品意境的体会。
教学难点
传统山水画蕴含的浓郁山水情怀,因心造境。
【教具与学具】
教具:高清多媒体设备,教材配图。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
情境导入:1.由书法王羲之的《兰亭序》引出“圣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述说背后的故事,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2.以《富春山居图》“合璧”的文化事件(视频)作为本科的导入,国宝寻秘《富春山居图》视频,创设山水画鉴赏的问题情境。
问题驱动:1.画中的山水是真实的富春江两岸的景色吗?为什么要画山水画?2.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深入教学
概述:中国画,习惯指晋唐以来流行的卷轴画,广义上还应包括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代帛画、壁画、漆画等样式。在长期发展中,中国画形成山水、人物、花鸟三个主要画科。其中,山水画最受中国古代文人推崇。
一、山水情怀
问题情境: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山水”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从图文中你是否感觉到“山水”是“畅神”的乐园?《富春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
探究、讨论、思考。
引用画论的原文还原山水画创作的时代背景。
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审美判断:山水画与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是主观性的,它不是客观性的。如果它是客观性的,那它就成了风景画。而主观性的画,它就是要靠山水画表现儒家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思想。中国山水画属于风景画,不叫风景画而称“山水”,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论画(文化理解):《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叙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林泉高致》:“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画水山序》:“山水以形媚道。”。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堂筵,坐穷山壑”的需求。若不能实现仕途理想,他们便腿而隐居山林,以求独善其身。因此山水画常表现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场景,其中居住着高人逸士,借此寄寓情怀,展现高洁的人生境界。
《富春山居图》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图像识读:《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壁长的江水,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过浅滩、激流、高峰等。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落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文化理解:《富春山居图》不仅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种生命态度,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之痛转成另外一个豁达,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一个简单自己。作者八十高龄,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朝代的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小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追求。
二、妙夺造化
问题情境:黄公望注重搜集山水素材,常随身携带笔墨,见到好景就摹写下来。什么是“外师造化”?什么是“中得心源”?为什么说画中的山水不同与真实的山水?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讨论、思考、表达见解。
文化理解:
外师造化——画家需要饱游饫看,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
中得心源——需要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造。
画中的山水不同与真实的山水——画中山水不同与真实的山水,高大的立轴,前山后山层叠而上;细长的手卷,高山远水连绵不绝。这些都是固定视点所不可能“看”到的,我们却可以跟随画家的笔墨尽情饱览。
小结:山水画的创作源于自然,画家只有饱游饫看,才能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会,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
三、因心造境
山水画“移情”作用的“相关链接”
问题驱动:
什么是山水画的灵魂?《青卞隐居图》怎样经营“留白”;《六君子图》是怎样的留白方式?两件作品的留白有何不同?给你怎样的艺术感受?“留白”对山水画意境的表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溪山行旅图》与《踏歌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境?
阅读教材26页的“相关链接”思考回答问题。
画中的山水与真实山水对比。
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活动。
文化理解:山水画的灵魂——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可以说,山水画创作就是通过笔墨,将实境转化为虚境的艺术活动。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图像识读:《青卞隐居图》
《青卞隐居图》主要描绘作者家乡吴兴的卞山景色。峰峦曲折盘桓,重叠峥嵘,气势雄奇秀拔。山间林木茂密,山径迂回,飞瀑高悬直注。山脚下有客曳杖而行,山坳深处茅庐数间,堂内一人抱膝倚床而坐。有一老者策杖、踏着轻松缓慢的步伐,正在兴致勃勃地领略山林逸趣。密树深溪处一山麓水口,宽阔的河道上横卧山石和漫长的渚洲,在水中时隐时现。溪水潺潺,迂回流转。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长有树木二十余株,浓荫密布。树木山势繁密充盈,气势雄伟。
图像识读:《六君子图》
《六君子图》的画面结构十分明了和简洁:平缓逶迤的远山,处在画面的大约四分之一处,并以此为界,向上的空白处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构成了画面远景。靠紧画面最下部分的是近处的石坡陁,还不到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一。画面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万顷湖水尽收眼底。“三段式”构图就这样展开,实际上就是两道横向的平缓的石坡陁,把画面分割为三段。
图像识读:《溪山行旅图》
该画作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图上重山迭峰,雄深苍莽。山头茂林丛密,两峰相交处一白色飞瀑如银线飞流而下在严肃、静穆的气氛中增加了一分动意。近处怪石箕居,大石横卧于冈丘,其间杂树从生,亭台楼阁露于树颠,溪水奔腾着向远处流去,石径斜坡透迤于密林荫底。山阴道中,从右至左行来一队旅客,四头骡马载着货物正艰难地跋涉着。
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留白
中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后来此技法渐渐被用到了其它绘画中,意即我们所说的留白。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图像识读:《踏歌图》
该图景色中山石、林泉、楼阁、人物尽有,整个画幅近景、中景和远景相互衔接,层层铺设,由近及远,虚实相间,开阔了然。近景中描绘一派田园风光,画面下部有两大巨石,田间阡陌中有六位农人(身份有争议)似在酒后边踏边唱,一位长者在中间,其余分别位于两边,神态相异。泉水涓涓,梅花绽放,垂柳依依,翠竹相映。画幅的中景处是一片云烟,与山林相接。在树的掩映下,宫殿隐约显现,露出部分楼阁。远景中奇峰突起,遥遥相见;上部留有大片天空,上有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附有小字“赐王都提举”。
小结:山水画是实境和虚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统一。对山水画意境的欣赏取决于观察者的人生经验和文化素养。
总结教学
山水画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写生,但又超越具体时空,具有纯粹的、普遍性的美,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质。欣赏山水画意境与个人人生经验、文化修养相关联,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自我丰富、自我提高。
拓展教学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与《富春山居图》对比分析,二者在描绘对象、表现技法、创作背景等方面有何异同?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千里江山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美术人教版 (2019)美术鉴赏第3课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教学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4课 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 人物画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信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美术鉴赏第2课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信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