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4.2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学案 1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1植被与土壤导学案 学案 1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6.1气象灾害导学案 学案 1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6.2地质灾害导学案 学案 2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6.3防灾减灾导学案 学案 1 次下载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导学案
展开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____,能够生长________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________、水分和________。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________。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________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________,保肥性能好,但质地________,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从地面垂直向下)
【判断】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3)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学法指导1】
(1)土壤和土地的区别
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要素之一,而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等。
(2)根据土壤质地判断砂土、壤土和黏土的方法
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砂粒占优势的为砂土;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的为壤土;黏粒占优势的为黏土。
【知识链接】 观察土壤剖面的方法
观察土壤剖面时,首先要看土层的厚薄、层次的多少及层次是否分明,这是反映土壤发育程度的标志之一。一般说来,厚度大、层次多、层次分明,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其次,观察某个层次时,要看土层的颜色、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孔隙度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________也是最________的因素。为土壤提供________,通过________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________和________与温度、降水量呈________。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________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________、________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判断】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2)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3)东北平原黑土是发育程度较好的土壤。( )
【易错辨析】 成土母质是土壤中养分的主要来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土壤中的养分包括矿物养分和有机养分,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是土壤中有机养分的主要来源。
【学法指导2】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2)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加快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4)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
(5)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键环节。
(2)为________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________。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________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________的能力。
【判断】
(1)土壤与地表物质循环有关,与能量转化无关。( )
(2)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下降。( )
(3)土壤在合理的经营下肥力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
【思维拓展】
1.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农业类型、耕作方式、生产效率等。
(2)对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产生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
归纳·助学助记
速记·认知清单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野外观察土壤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3.土壤剖面构造(从地面垂直向下)
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地势高低、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等都影响土壤的发育及质地。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
5.土壤的功能
(1)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6.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学科素养大提升
探究点 土壤的形成因素
【探究导引】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思考交流】
1.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探究: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归纳升华】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裸露岩石 eq \(――→,\s\up7(苔藓类生物),\s\d5(风化作用)) 成土母质 eq \(――→,\s\up7(苔藓类生物),\s\d5(大量繁殖)) 原始土壤 eq \(――→,\s\up7(高等植物生长),\s\d5(增加有机质)) 成熟土壤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特别提醒]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学以致用】
1.为了探究土壤颗粒与透水性的关系,森特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4个漏斗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甲、乙、丙、丁土壤样品(下表),再倒入等量的纯净水;静置3分钟后,观察滴入锥形瓶中的水量。实验装置与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
A.土壤种类和加入漏斗的水量
B.土壤种类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C.锥形瓶中的水量和土壤种类
D.加入漏斗的水量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2)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A.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B.粉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C.黏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D.土壤透水性的高低与颗粒关系不大
2.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素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土层深度0~10 cm)。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覆盖度 B.海拔
C.降水 D.土层深度
(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光照减弱,生物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基础知能全通关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2.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 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生长
C.风化作用 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
D.微生物着生 风化作用
3.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
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耕地栽种作物一两年后会让土地休闲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注:假定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下表示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量
C.气候 D.地形
5.“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地,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地处黄淮海平原,西部是太行山,山区岩石风化强烈,大量岩石被分解成无机盐。历史上的曲周是有名的“老碱窝”,粮食不能自给。1973年曲周县开始了改土治碱,采用打浅井,挖深沟,抽深机井水灌溉等措施,进行小面积治碱试验,并获得成功。曲周县的“盐碱滩”渐渐变为“米粮川”。下图示意土壤盐渍成因。
(1)说明曲周“老碱窝”的形成过程。
(2)说明曲周“老碱窝”改土治碱各项措施的作用。
第二节 土壤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
1.肥力 植物
2.有机质 空气
3.(2)耕作 农业生产 差 黏重 (3)有机 淀积 耕作
【判断】 (1)× (2)√ (3)×
二、
2.基本 活跃 有机质 生物循环
3.(1)强度 速度 正相关 (2)土壤
5.越厚 土层分化
【判断】 (1)√ (2)× (3)√
三、
1.(1)有机界 无机界 (2)植物生长 (3)蓄水 保水 (4)自然资源
2.(2)种养 高效肥力
【判断】 (1)× (2)× (3)√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探究点
[探究导引]
1.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2.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4.提示:可以采取休耕、作物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学以致用]
1.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种类,即土壤中不同颗粒物的含量;因变量是锥形瓶中的水量;而加入漏斗的水量应该固定,是需要控制的变量。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锥形瓶中的水量越多,说明土壤透水性越好。锥形瓶中水量由多到少分别为甲、乙、丙、丁,故甲瓶土壤透水性最好。说明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答案:(1)B (2)A
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呈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导致土壤有机碳积累多。可推断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植物消耗有机碳多有关。
答案:(1)B (2)C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1~3.解析:第1题、2题,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的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故第1题选A,第2题选C。第3题,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和养分元素,故选C。
答案:1.A 2.C 3.C
4~5.解析:第4题,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会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比较贫瘠。第5题,据材料可知,刚刚烧荒后的土地,可以开垦为耕地,表明其土壤养分含量较高,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次生林养分衰退率比较低,这表明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不大,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荒草坡土壤养分衰退率最大,即土壤养分减幅最大,C正确;从材料及表格中并不能得出耕地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D错误。
答案:4.C 5.C
6.解析:第(1)题,由材料“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地处黄淮海平原,西部是太行山,山区岩石风化强烈,大量岩石被分解成无机盐”并结合土壤盐渍成因示意图可知,太行山岩石风化产生了大量的矿物盐,含盐水由山区流向平原,平原地区容易集水,导致水位提升,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含盐土壤水随毛细管上升,水分被阳光蒸发掉,碱盐留在表土中,形成盐碱地。第(2)题,材料显示当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打浅井,挖深沟,抽深机井水灌溉等”,打浅井可以汇集浅层土壤中的碱盐,进而使深水井盐碱度降低,抽取深层水来灌溉地表,可以起到淋盐的作用,之后再通过深沟将盐碱水排掉。
答案:(1)太行山山区岩石风化产生了大量的无机盐;含盐水由山区流向平原地区,低洼地区排水不畅,水位提升;春季蒸发旺盛,含盐土壤水随毛细管上升,碱盐留在表土中,形成盐碱地。
(2)浅井能够汇集浅层土壤中的无机盐,深水井盐碱度低,用来灌溉可以起到淋盐的作用,通过深沟能够排掉盐碱水。
课 标 要 求
学 习 目 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
自然土壤
________层→腐殖质层→淋溶层→________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
________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双考要求
体系构建
学法导引
考试内容
学考要求
选考要求
1.观察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性状、组成,提升地理实践力。
2.结合材料和区域图,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其利用和保护,增强人地协调观。
1.观察土壤
水平1
水平3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水平2
水平3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水平2
水平3
类型
剖面层次
特点
森林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耕作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样品
砂粒占比(%)
粉粒占比(%)
黏粒占比(%)
甲
90
5
5
乙
80
10
10
丙
35
35
30
丁
5
5
90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学案设计,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最新课标要求,情境探究,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学案设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学案设计,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成土因素,土壤剖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