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教学PPT课件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示范课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次一级,水平距离,归纳·助学助记,关键能力·课堂探究,提示山东省,提示宏观角度,地貌观察与描述,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________的地貌组合而成。2.观察描述(1)选址:选择________比较开阔的地方。(3)手段:利用________图、________影像等辅助观察。
【判断】(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3)云贵高原上地势平坦开阔。( )(4)观察石钟乳可利用地形图进行。(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________状况。
2.坡度(1)坡度:①表示: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________的比值。(2)坡向: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判断】(1)一般而言,山脉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相等。( )(2)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3)青岛海边有一典型地貌叫“石老人”,这种描述主要是观察地貌的形状。( )
【知识链接1】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 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和乙点的相对高度是1 000米。
【学法指导】 高大的山地不同坡向降水和气温的差异(1)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2)山地迎风坡山腰地带的降水多于山麓和山顶。山麓地带,因气流抬升幅度小,水汽凝结较少,降水较少;山腰地带,水汽大量凝结,降水较多;山顶地带,水汽含量较少,降水较少。(3)海拔相同的迎风坡与背风坡,背风坡气温一般高于迎风坡。如M地气温高于Q地。
【知识链接2】 阳坡和阴坡的判断阳坡是面向太阳的山坡,阴坡是背对太阳的山坡。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阳光主要从南方照向北方,所以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回归线以南地区阳光主要从北方照向南方,所以北坡为阳坡,南坡为阴坡。
速记·认知清单1.地貌观察的顺序(1)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2)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2.地貌观察的内容(1)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有高度和坡度。(2)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其中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3)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表示。坡向观察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5)地貌观察的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破碎程度等。
探究点 地貌的观察【探究导引】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思考交流】1.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诗中描述的泰山位于哪个省? 2.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诗中描述的泰山具有雄伟的特征,从地貌观察的内容看,主要反映了什么? 3.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出的地貌观察,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进行的?
提示:地貌的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泰山的相对高度大、坡度大,显得比较陡峻,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
【归纳升华】1.地貌观察的顺序
3.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貌观察(1)地形图中的地形地貌表现
(2)地形图中的地貌判断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较密集。④高原: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⑤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⑥海岸线: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沿海地区指有海岸线的地区。(3)地形图中坡度的判断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则坡度越缓。
【学以致用】1.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下图为延安宝塔山及其附近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最佳的观察地点是( )A.大桥 B.宝塔C.左侧楼房 D.河堤
解析:最佳观察地点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且四周没有遮挡物。读图可知,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视野开阔,故B项正确。
(2)在最佳观察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 )A.河流地貌 B.风沙地貌C.黄土地貌 D.冰川地貌
解析: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黄土地貌,故C项正确。
2.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北方某一地区进行考察。下图示意地理兴趣小组考察区域。读图,完成(1)~(3)题。
(1)在考察路线上,坡度最小的路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读图可知,①路段经过4条等高线,坡度大;②路段经过2条等高线,坡度较小;③路段是在两条等高线之间延伸,坡度最小;④路段经过3条等高线,坡度大。故C项正确。
(2)在考察路线上,位于阴坡的路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北方。读图可知,①②路段均位于山地南侧,③路段位于山地东南侧,为阳坡;④路段位于山地西北侧,为阴坡。
(3)观察地貌时,海拔常用于判断( )A.地貌类型 B.地形起伏C.坡度 D.坡向
解析:海拔一般用来区分地貌类型,故A项正确。
在我国某山区,地貌学家新近命名了一种地貌类型——岱崮地貌,其等高线地形图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对岱崮地貌的地貌形态最为准确的描述是( )A.顶尖,身陡,麓缓B.丘谷相间,连绵起伏C.顶部平坦,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D.四周高,中间低
解析: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该岱崮地貌顶部平坦开阔;顶部周围为陡崖,地形陡峭;而下部的地形坡度较小,而且越往下坡度越缓,选C。
2.判断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30米 B.50米C.70米 D.90米
解析: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以判断等高距为10米,陡崖顶部的最大高度是610米,最低高度是600米,陡崖下部最低高度是550米,最高高度是560米,陡崖的相对高度在40~60米之间,选B。
暑假,某地理兴趣小组到冀东某地考察。下图是该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是( )A.山丘、山顶 B.洼地、山顶C.山丘、鞍部 D.洼地、鞍部
解析: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40 m。甲地外缘闭合等高线数值为200,该闭合等高线两侧的等高线数值分别为200和240,因此甲地的海拔为160~200 m,为洼地;乙地位于两山顶之间的平缓部位,为鞍部,D项正确。
4.最适合兴趣小组搭建宿营地的地点是( )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
解析:①地等高线稀疏,地势平缓,适合宿营,A项正确;②地位于山顶,夜间降温较快,气温较低,不适合宿营,B项错误;④地等高线较为密集,地形坡度较大,且③④两地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为山谷,暑假该区域正值雨季,山谷地区集水速度较快,不适合宿营,C、D项错误。
5.同学们发现,③地森林比④地长势更好,主要是因为③地( )A.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好B.海拔低,热量充足C.为迎风坡,降水多,水源充足D.位于山脊,光照强
解析:该地位于冀东,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相对较少,③地地处山脉北坡,为阴坡,蒸发较弱,土壤水分含量较高;④地位于山脉南坡,为阳坡,蒸发更强,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低。因此③地森林比④地长势更好,A项正确。
6.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由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规律可知,C位于两个山顶之间地势较低的地方,是鞍部。水平向右是北方,山脊线E的走向为南北走向。
(2)如果想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立的地方海拔可能是( )A.750 m B.780 mC.1 100 m D.1 190 m
解析:从图中等高线地形图可判断最高点在1 100米以上,才可以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D项最接近。
(3)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A.100 m≤H<300 mB.100 m≤H<200 mC.200 m≤H<300 mD.100 m<H≤300 m
解析:图中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是100米,有两条等高线交于陡崖附近,故陡崖的相对高度H在100~300米之间,可以等于100米。故A正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图片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工程要求,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地貌,·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福建丘陵,·丘陵,·华山,·山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地貌的观察》课件49727pptx、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地貌的观察》教案49727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完美版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第一部分,PART01,新课导入,第二部分,PART02,新课探究,第三部分,PART03,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