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下册3.蚕长大了教案设计
展开一、教学流程图
预测蚕的变化
模拟蚕的运动
模拟蚕吃食物
拼图游戏:蚕的身体结构
分享养蚕趣事
二、教材分析
《蚕长大了》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的第3课。在本课前学生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主要目的是观察研究蚕的幼虫的身体特征及其行为习惯,继续学习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因此,实施本课教学前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蚕在这段时间内身体、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一级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另外,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变化,进入5龄期的蚕将要吐丝结茧,教师要指导学生改造蚕宝宝的“家”,为其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蚕的饲养活动中对于蚕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蚕的幼虫的身体逐渐由黑变白,变长变粗等),但没有系统地观察过蚕的身体结构,对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功能还不熟悉,对观察到的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长期的饲养观察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坚持记录。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能用文字和画图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养蚕活动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够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教学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
六 、教学流程
(一)、分享“蚕趣”,聚焦问题
1、我们已经以家长的身份领养照顾蚕宝宝一段时间了,你有什么发现?请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养蚕趣事”。
2、分享养蚕趣事
3、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是蚕的幼虫,幼蚕从一龄到五龄每变大一龄就要蜕皮一次。
4、幼蚕身上还有哪些秘密?我们一起去探究。
(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
活动一:拼图游戏:蚕的身体结构
1、经过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对蚕的身体结构熟悉吗?我们来给蚕拼张肖像图吧。
2、展示几位同学的拼图,发现有的5对足,有的6对足,有的有黑点,有的没黑点……差异很大,那蚕的身体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你觉得可以怎样观察?
3、观察方法: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把蚕轻轻的放在玻璃片上,从下往上观察;可以数一数蚕的身体有多少节,足有多少对……
4、视频《蚕的身体结构》
5、总结蚕的身体结构
活动二:观察和模拟蚕吃食物
1、请用放大镜观察蚕吃桑叶,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模拟一下蚕吃桑叶的样子?
2、模拟蚕吃桑叶
3、蚕吃东西的时候,用咀嚼式的口器像啃西瓜那样吃食物。这说明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活动三:观察和模拟蚕的运动
1、请用放大镜观察蚕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你能用手势模拟一下蚕的运动吗?
2、实验《用手势模拟蚕的运动》
3、蚕宝宝主要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中间身体拱起来,借助体节的伸缩向前进。这说明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研讨交流、总结提升
出示孩子的记录单、照片、图画等记录,引导思考: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环境?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
(四)、预测变化,拓展延伸
1、猜一猜:下一阶段蚕会怎样? 为了迎接蚕的这个变化,你觉得要怎样做?
2、课后实践:我们还可以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会动的蚕”。
科学三年级下册8.测试 “过山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三年级下册8.测试 “过山车”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6.加快溶解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6.加快溶解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下册1.仰望天空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下册1.仰望天空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