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35040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35040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35040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
展开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 |||||||||||||||||||||||||||||||||||||||||||||||||||||||||||||||||||||||||||
|
| |||||||||||||||||||||||||||||||||||||||||||||||||||||||||||||||||||||||||||
教材分析 | ||||||||||||||||||||||||||||||||||||||||||||||||||||||||||||||||||||||||||||
本章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线、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先分别介绍秦岭与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教材上有一幅秦岭—淮河线示意图和秦岭、海河景观图,并设置了一些读图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特征。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其南北两侧地理特征有显著的差异。教材由易到难设置了两道思考题,分析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的一些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然后以表格形式作为阅读材料,归纳出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便于进行比较。因为很多内容在前面已经接触过,这里只是系统地作了一个概括和总结。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设置了一道活动题,让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地形、温度带、降水和植被。通过完成表格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自然差异。 教材最后部分介绍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有明显的区别。这部分内容较简单,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 ||||||||||||||||||||||||||||||||||||||||||||||||||||||||||||||||||||||||||||
学情分析 | ||||||||||||||||||||||||||||||||||||||||||||||||||||||||||||||||||||||||||||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我们学校为重点初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知识面广,加上上学期的训练,学生有一定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掌握了一些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因此,在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有少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深,重视程度及兴趣爱好就随之下降,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参与要靠兴趣和成绩优秀的部分学生带动。因此,我们每节课前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要下较大的功夫。
| ||||||||||||||||||||||||||||||||||||||||||||||||||||||||||||||||||||||||||||
教学目标 |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以及秦岭、淮河的基本概况。 4.了解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在分组探究、图文共赏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欣赏区域差异景观图片,让学生感悟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一)、重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自然差异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授新课 欣赏视频,进行 过度 | 1.播放歌曲《秦岭飞歌》 播放图片“秦岭主峰—太白山” 2.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找出秦岭的位置 3.展示文字材料“秦岭的贡献” 播放图片“秦岭秦岭南北侧景观 4.介绍淮河概括 5.要求学生看图完成 练习: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行政区 6.学生读图回答秦岭-淮河线经过下列四副图中的什么地方 7.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经过一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8.猜谜 9.引导学生读图“秦岭南北侧景观地理要素比较”,组织学生进行分四小组竞赛,要求学生熟悉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 10.播放视频“中国的区域划分” 11.引导学生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 图。 | 学生欣赏歌曲 学生阅读文字材料 在“中国地形图”找出秦岭的位置及秦岭南北侧的地形区 学生阅读文字材料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淮河的概况,历史上夺淮入海黄河 学生读图讨论 学生读图讨论,然后回答 分小组猜谜回答 分四个小组竞赛,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 欣赏视频 | 通过欣赏歌曲,增加感性认识
熟悉秦岭的位置 了解秦岭对其南北侧地形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加学生的兴趣 增加感性认识 | |||||||||||||||||||||||||||||||||||||||||||||||||||||||||||||||||||||||||
课堂 小结
课堂 练习
| 11.引导学生读“中国区域划分”图,要求学生掌握四大区域的三条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 12.播放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片,要学生辨别它们是哪个区域的 13.利用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14.课堂练习 15.布置课后作业:课本第99页复习题 | 学生读图后讨论举手回答
欣赏图片后回答
教师边总结,学生边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1.检查学生本堂课学习的情况 2.温故知新 | |||||||||||||||||||||||||||||||||||||||||||||||||||||||||||||||||||||||||
板书设计 | ||||||||||||||||||||||||||||||||||||||||||||||||||||||||||||||||||||||||||||
附板书:
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与淮河 1、秦岭概况 2、淮河概况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 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4)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2、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三、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居民生活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 (1)秦岭-淮河线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 (3)青藏高原边缘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附表1 学习活动过程评价标准
附表2 学习成果评价标准
| ||||||||||||||||||||||||||||||||||||||||||||||||||||||||||||||||||||||||||||
教学反思 | ||||||||||||||||||||||||||||||||||||||||||||||||||||||||||||||||||||||||||||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学生读、讲、议、记、练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优势。 1.课堂以学生的读、讲、议、记、练为主线,教师的“引”为辅,体现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的师生关系,突出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通过阅读、上讲台回答自己的答案、同学之间分组讨论等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表达、合作、协调、分析等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也迎合了新课标倡导的民主、开放的教学理念。 3.使整节课的环节跌宕起伏,生动活泼,营造了较浓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教师的“讲”虽简但不够精练和深度。 2.练习的内容缺乏精要和没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3.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过程中没有顾及到基础较差的同学 | ||||||||||||||||||||||||||||||||||||||||||||||||||||||||||||||||||||||||||||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1.我国居民、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中图版七年级下册1.我国居民、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图片导入,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2,合作探究3,承转过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精品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