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0610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061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0610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0610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0610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0610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0610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0610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精品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精品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渡荆门送别,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诗歌,理解诗意,赏析诗句,合作探究,名句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李白生平及创作背景。
2、把握本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
3、感受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豪放飘逸。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文集》传世,里面收录了我们曾经学过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等诗作。 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二人在唐代并称“大李杜”。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李白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二十五岁的青年李白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
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我乘船向荆门山之外驶去,来到楚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交代了地点和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诗人乘舟顺流而下,刚出三峡,两岸山渐次消失,长江进入广阔平野时的开阔境界。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夕阳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与清澈,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1、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比喻。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3、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画面美: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2)炼字: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水涌入原野的磅礴景象。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万丈豪情、喜悦心情和蓬勃朝气。(3)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2)诗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诗句分析,天边云霞图,水中映月图,山水图,思乡之情,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初读感受音韵美,再读理解内容美,思乡之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