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济南长清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玉钺是中国史前玉礼器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在江苏昆山的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共发掘出的良渚文化墓葬90座,随葬石钺十分普遍,而雕琢精美的玉钺只有两件,且只在同一墓穴中出现。这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的中国
A 礼乐等级秩序逐渐形成 B. 部落中已出现了权贵阶层
C.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 王权的神秘色彩相当浓重
2. 下表为有关夏朝王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
A. 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
B. 民主传统是启和伯益发生争斗的原因
C. 伯益的权位最终是被夏启所取代
D. 启取代伯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
3.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A. 诸侯纷争 B. 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 百家争鸣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5.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6. 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下表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时期 | 客卿 | 主要事迹 |
秦孝公时期 | 卫国人商鞅 | 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 |
秦惠文王时期 | 魏国人张仪 | 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 |
秦昭王时期 | 魏国人范雎 | 献“远交近攻”之策 |
秦王嬴政时期 | 楚国人李斯 | 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 |
A. 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 B. 重视引进人才促进统一大业
C. 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 D. 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
7.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 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
8.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9. “儒墨争雄储道争锋”,“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的急剧变化 B. 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 礼崩乐坏
10. 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出现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中的经济现象是
A. 劳动工具材质以青铜器主 B. 农业生产以集体耕作为主
C. 南方经济发展逐步超过北方 D. 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
11. 秦朝时,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此即上计制度。该制度
A. 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 调动了地方生产积极性 D. 增加了秦朝的赋税收入
12. 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38000多枚秦简其中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文书。这些秦简可用于证明秦朝
A. 县级行政管理模式较为完备 B.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C. 地方权力过大妨碍中央集权 D. 对农村基层自治进行了尝试
13.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 废除分封制
B. 采取郡国并行制
C. 加强皇帝制
D. 实行三公九卿制
14.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注:人名主父偃)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是
A. 郡国并行制
B. 推恩令
C 分封制
D. 察举制
15.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的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 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 D. 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16. “中国”是一个3000余年前形成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历史概念(见下表)“中国”一词内涵的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了
时期 | “中国”的内涵 |
西周 | 最高统治者天子的居住之地。 |
战国 | 势力强大的诸侯称自己的国都为“中国”。 |
秦一清 | 中原王朝的代名词。分裂状态下各分裂政权都认为自己是“中国”,都以实现统一“中国”为目标。 |
1912年后 | “中国”成为国家正式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A. 疆域的不断扩大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C. 文化认同的加强 D. 近代以来国家意识的产生
17. 在印度佛经中观音菩萨是以慈悲为怀,救苦难众生为本愿,以两臂正观音“善男子”为本形。但传入中国后逐渐突破了佛教“法身无性”的性别特征,颠覆性地创造出中国民众信奉又异彩纷呈的“女菩萨”形象。这一现象说明
A. 佛教在中国拥有众多的信徒 B.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
C. 中国文化对佛教具有包容性 D. 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发展特点
18.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光武帝的做法实质上反映了
A. 丞相权力的加强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三公已成为虚职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19.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A. 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 讨伐匈奴;南征百越,开凿灵渠
C. 修建驰道,设置驿站;开发象郡 D. 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20. 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两幅图共同反映的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 国家统一 B. 政权并立 C. 民族交融 D. 江南开发
21.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22. 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 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 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23. 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A. 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 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C. 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D.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24.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千金方》 D. 《唐本草》
25. 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首创殿试,完善科举 ④崇文抑武,大兴文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6.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 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27. 下表为《唐书》中所记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朝科举制
进士出身 | 士族 | 寒族 | 小姓子弟 |
分布比例 | 71% | 16% | 13% |
A.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B. 使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
C.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D. 使人才选拔范围缩小
28.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 地方势力膨胀 B.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中央财政紧张 D.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29. 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六部
30. 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该赋税制度的实行表明
①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 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
③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 ④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31.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32. 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反映了
A. 唐朝雕刻印刷术已经普及 B. 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C.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 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33.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屈周全地进行制约。这一“法宝”的核心精神是
A. 地方上文官制约武将 B.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C.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D.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34.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A. 宗族观念浓厚 B. 重文轻武传统
C. 理学备受推崇 D. 选官注重才貌
35. 下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这样的制度设计
A. 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
B. 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 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
D.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6. 元代行省虽然一署多员,但杜绝了两宋诸路监司猥多、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彼此牵制的状况。这有利于
A. 根除地方割据势力 B. 减轻中央财政负担
C. 调动官员的积极性 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37. 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日渐兴盛起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B. 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 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 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38.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政权崛起的担忧。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此处“二虏”是指
A. 辽与蒙古 B. 辽与西夏 C. 金与蒙古 D. 金与西夏
39. 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行
A. 定期迁徙行营 B. 猛安谋克制 C. 南北面官制 D. 四等人制
40. 吐蕃作为元代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A. 订立盟约 B. 因地制宜 C. 武力征服 D. 和亲联姻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个大题,40分)
41. [人口迁徙与南方的开发]
材料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准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規模的人口南徒。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式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整理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
(1)根据材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人口迁徙的影响。
42. 诗中见史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材料中的二首诗分别与唐朝的哪些历史事件相关?
(2)杜甫的诗对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价值?
(3)若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研究,还可寻找那些途径或方法?
4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44. 汉代与宋代都比较重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前,对于西南夷与中原的政治联系,史书上仅留下战国后期楚人庄蹯领兵入滇,就地为王的传说。西汉王朝初期,西汉与西南诸夷各设关卡,只有邻近的巴蜀地区与之有暗中的民间贸易。汉武帝接受唐蒙的建议,试图借助夜郎兵力来消灭南越国势力,从此揭开了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序幕。唐蒙到西南夷后,向夜郎及其周边部族的君长赠送丰厚的财物,诱使其臣服于汉朝。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借助南越的兵力在西南夷地区伐叛柔服,所向披靡,赐封夜郎王、滇王,允许他们统治本族;设置沈犁等7郡,将西南夷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
——摘编自彭丰文《从两汉西南夷经略看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管理。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广西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他地方,同时,区内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宋王朝对广西境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调整。在桂西北地区,宋王朝主要采用‘以夷制夷’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
——摘编自易建龙《论宋王朝治理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策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南夷与汉朝关系的发展及汉朝经略西南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原政权治理西南边疆的影响
2023常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常德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济南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济南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