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含答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考生物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分)通过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管、血液和蚕豆叶表皮,获得下列三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血流方向以及血管分支情况可判断图一中A血管为静脉
B.图一中B血管和C血管内血细胞只能单行通过,因此判断为毛细血管
C.图二中数量较多的为①红细胞,数量较少体积较大的为②白细胞
D.图三中③为气孔,若在盖玻片边沿滴加浓盐水可能会导致此气孔关闭
2.(1分)如图描述的是菜豆的一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A中的③
B.B为种子萌发的初期,不能自主制造有机物,其生长所需的有机物由A中的⑤提供
C.移栽幼苗C时,常选阴天或傍晚进行,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D.据E图所示,菜豆花的子房内应有5个胚珠
3.(1分)丁丁摘野果时,不小心手被刺扎了一下,手迅速缩回,但他又很想吃野果,于是忍痛伸手摘下了野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丁丁被扎后缩手,是条件反射
B.缩手动作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
C.丁丁忍痛摘野果,痛觉形成于大脑皮层
D.丁丁完成摘野果的动作与小脑无关
4.(1分)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生长着一种美丽的彗星兰,花距很长,一般的动物无法吸到花蜜,但是一种奇特的昆虫﹣﹣马岛长喙天蛾,有极长的喙,可以帮彗星兰授粉,它们相依相伴。以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马岛天蛾的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
B.与马岛天峨相比,彗星兰的结构层次缺少系统
C.两种生物之间是种内互助关系
D.这种现象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5.(1分)如图甲、乙、丙、丁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7表示呼吸道,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B.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泡的数量多且壁薄,外缠绕毛细血管,利用气体交换
C.丙图中的B表示氧气,A表示二氧化碳
D.丁图中气体交换的结果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6.(1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水的阻力
B.蜥蜴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利于维持体温恒定
C.鸟类有发达的胸肌,收缩有力,利于飞行
D.狼的犬齿较发达,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7.(1分)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8.(1分)2020年3月,云南野象群一路向北迁徙,让世界看到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象群中其他成员跟随着“首领”走的行为属于觅食行为
B.象群迁徙中产下一头小象,母象会用乳汁哺育小象
C.带着幼崽的母象遇到人类可能会表现出张耳、扬鼻等行为,这属于防御行为
D.人类和野生动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9.(1分)图1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绿色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一昼夜间某些生理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图2表示气孔的两种状态,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甲代表呼吸作用,乙代表光合作用
B.在a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乙曲线bc段过程中,叶片部分气孔呈现图2中②状态
D.一昼夜间,b点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多
10.(1分)“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中和意味着抵消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
B.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产生二氧化碳
D.实现碳中和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无关
11.(1分)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2表示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共有3条食物链
B.图1中所示的所有组成成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图2中的甲代表图1中的蛇
D.即使该生态系统气候适宜、草木繁茂,鼠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2.(1分)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它条件相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为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应首先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乙瓶与丙瓶可构成实验对照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C.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
D.若丁叶片经脱色、染色后,A部分变蓝,B部分不变蓝,则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3.(1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B.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结构,但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污水处理厂常利用细菌净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
D.用酒曲制作米酒是利用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14.(1分)如图是排卵、受精、受精卵发育和植入子宫的过程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精子与卵细胞在③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B.②为受精卵,其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移入④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里
C.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D.进入青春期,女孩会来月经与④分泌的激素有关
15.(1分)为了探究“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图1为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设计方案,图中的大圆代表圆形纸盘,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在图1中的A区放入20只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钟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的鼠妇数量,共记6次得到图2数据。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甲、乙、丙、丁四组图中,对照组是丁
B.若要探究温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可选择甲丁两组形成对照
C.根据图2中数据可知,从第6分钟开始,丁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D.本探究实验的结论是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15分。
16.(4分)豌豆是人们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也是研究植物性状遗传的常用实验材料。纯种黄粒豌豆与纯种绿粒豌豆杂交,所得的子一代全部是黄色豌豆;子一代种下去后自花传粉,
收获的子二代有黄粒和绿粒两种,数量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属于闭花传粉植物,即在没有开花的封闭环境中,豌豆花粉落到雌蕊的 ,完成传粉过程。在豌豆花受精后, 将会逐渐发育成豌豆豆荚。
(2)根据题意可知,在豌豆的黄粒与绿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
(3)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子二代中黄粒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
(4)根据题意,子一代豌豆在生殖过程中,其产生的精子类型是图中的 或 。(从图中选填序号)
(5)若子一代豌豆种下去后自花传粉,收获的子二代豌豆种子共有8824粒,则从理论上计算,绿粒豌豆有 粒。
(6)将收获的颗粒完整饱满的子二代豌豆种子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在25℃左右的环境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在不进行人工施肥,保证水、温度、光照等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到收获季节发现,乙组的产量明显低于甲组的产量,这样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变异”或“不可遗传变异”)
17.(4分)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如图一是人体循环系统示意图,如图二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模式图,图二中序号代表各种生理过程、字母代表血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⑥内血液与⑤内血液相比,含氧量 。
(2)图一中血液由②出发,回到③的循环途径叫 。
(3)观察心脏结构时发现,①②、③④之间都有能防止血液倒流的 。
(4)图二中,⑤过程是 。
(5)图二中,能将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排出体外的途径有 (填写序号)。
(6)图二中的血管B,先汇集到图一中的 血管,然后流回心脏。
(7)图二中⑦过程表示 ,对照图一标示,用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出被吸收营养物质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⑧→①→ →B→组织细胞。
18.(4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物细胞的结构,用图1中的显微镜观察到图2中①~④四个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图象,图3为可供选择的目镜和物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旋转图1的【d】 使镜筒缓缓下降时,为了避免压碎玻片标本,操作者的眼睛要从侧面看着【b】 。
(2)观察装片时,要实现图2中③向④的转变,应将装片向 (填“右下方”或“左上方”)移动;要实现图2中②向①的变化应转动【 】。(填标号)
(3)若视野较暗,可将图1中【c】 中的凹面镜对准光源,除此之外还可以调节遮
光器,选择 。(填“大光圈”或“小光圈”)
(4)若要在视野中看到最少的细胞,应选择图3中的 (填序号)两个镜头组合。
(5)小皓观察了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发现有少量细胞为无色,这可能是因为细胞中的 破损,导致色素从其中流出。
19.(3分)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外文名称为COVID﹣19),该病致病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时会死亡。
材料二: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是病人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及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气溶胶传播是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材料三:我国已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疫苗的种子株,把疫苗种子株培养成疫苗株,我们就可以制备疫苗。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 ,这一生物没有细胞结构,只由 和蛋白质构成
(2)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看,医生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打针等具体治疗,属于 ;健康人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属于 。
(3)从免疫角度分析,广大人民接种的疫苗属于 。它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殊蛋白质,使人体获得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能力,该免疫属于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考生物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分)通过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管、血液和蚕豆叶表皮,获得下列三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血流方向以及血管分支情况可判断图一中A血管为静脉
B.图一中B血管和C血管内血细胞只能单行通过,因此判断为毛细血管
C.图二中数量较多的为①红细胞,数量较少体积较大的为②白细胞
D.图三中③为气孔,若在盖玻片边沿滴加浓盐水可能会导致此气孔关闭
【分析】(1)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
(2)图一中A是动脉,BC是毛细血管。图二中①红细胞,②白细胞。图三中③是气孔。
【解答】解:A、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A动脉,A错误。
B、图一中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BC毛细血管,B正确。
C、图二中①红细胞数量较多,②白细胞数量比较少,体积较大,不易观察到,C正确。
D、图三中③是气孔,若在盖玻片边沿滴加浓盐水可能会导致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D正确。
故选:A。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并能识别各血管的名称。
2.(1分)如图描述的是菜豆的一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A中的③
B.B为种子萌发的初期,不能自主制造有机物,其生长所需的有机物由A中的⑤提供
C.移栽幼苗C时,常选阴天或傍晚进行,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D.据E图所示,菜豆花的子房内应有5个胚珠
【分析】图中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⑥胚。
【解答】解: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A中的③胚根,发育成根,正确。
B、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B为种子萌发的初期,不能自主制造有机物,其生长所需的有机物由A中的④子叶提供,错误。
C、移栽幼苗C时,常选阴天或傍晚进行,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正确。
D、子房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E图中有6粒种子,因此菜豆花的子房内应有5个胚珠,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种子的结构及萌发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1分)丁丁摘野果时,不小心手被刺扎了一下,手迅速缩回,但他又很想吃野果,于是忍痛伸手摘下了野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丁丁被扎后缩手,是条件反射
B.缩手动作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
C.丁丁忍痛摘野果,痛觉形成于大脑皮层
D.丁丁完成摘野果的动作与小脑无关
【分析】(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解答】解:A、丁丁被扎后缩手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错误。
B、缩手动作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不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指挥下完成的,错误。
C、丁丁忍痛摘野果痛觉形成于大脑皮层,正确。
D、丁丁完成摘野果的动作是在小脑的协调下完成的而不是与小脑无关,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特点。
4.(1分)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生长着一种美丽的彗星兰,花距很长,一般的动物无法吸到花蜜,但是一种奇特的昆虫﹣﹣马岛长喙天蛾,有极长的喙,可以帮彗星兰授粉,它们相依相伴。以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马岛天蛾的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
B.与马岛天峨相比,彗星兰的结构层次缺少系统
C.两种生物之间是种内互助关系
D.这种现象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
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
【解答】解:A、蛾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A正确。
B、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因此与马岛天峨相比,彗星兰的结构层次缺少系统,B正确。
C、马岛长喙天蛾可以帮彗星兰授粉,他们属于种间互助关系,C错误。
D、马岛长喙天蛾,有极长的喙,可以帮彗星兰授粉,是生物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解答本题。
5.(1分)如图甲、乙、丙、丁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7表示呼吸道,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B.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泡的数量多且壁薄,外缠绕毛细血管,利用气体交换
C.丙图中的B表示氧气,A表示二氧化碳
D.丁图中气体交换的结果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如图所示:
【解答】解:A、呼吸系统由7呼吸道和6肺两部分组成,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是气体交换的场所,A正确。
B、乙图中的8表示肺泡,肺泡数量多,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丙图中的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C错误。
D、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外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有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通过肺循环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呼吸系统的内容,是考试的重点,注意理解和掌握。
6.(1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水的阻力
B.蜥蜴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利于维持体温恒定
C.鸟类有发达的胸肌,收缩有力,利于飞行
D.狼的犬齿较发达,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分析】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活环境、运动方式是相适应的,如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等。
【解答】解:A、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鳞片表面有黏液,有利于减少游泳时的阻力,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重要的生物学观点,A正确。
B、蜥蜴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不是利于维持体温恒定,B错误。
C、鸟类发达的胸肌,收缩有力,牵动两翼完成飞行运动,利于飞行,C正确。
D、狼的牙齿分为臼齿、犬齿、门齿,犬齿尖锐锋利可用于撕裂食物,这与其吃肉的生活习性相适应,D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各种动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1分)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分析】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解:A、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故符合题意.
B、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故不符合题意.
C、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故不符合题意.
D、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一定要读懂图示.
8.(1分)2020年3月,云南野象群一路向北迁徙,让世界看到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象群中其他成员跟随着“首领”走的行为属于觅食行为
B.象群迁徙中产下一头小象,母象会用乳汁哺育小象
C.带着幼崽的母象遇到人类可能会表现出张耳、扬鼻等行为,这属于防御行为
D.人类和野生动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分析】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解答】解:A、象的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象群中其他成员跟着“首领”走,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错误。
B、象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象群迁徙中产下一头小象,母象会用乳汁哺育小象,正确。
C、带着幼崽的母象遇到人类可能会表现出张耳、扬鼻等行为,这属于防御行为,正确。
D、人类和野生动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野生动物对人类有危险,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征。
9.(1分)图1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绿色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一昼夜间某些生理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图2表示气孔的两种状态,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甲代表呼吸作用,乙代表光合作用
B.在a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乙曲线bc段过程中,叶片部分气孔呈现图2中②状态
D.一昼夜间,b点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多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1中曲线光合作用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天中变化不大。
(3)图甲中的曲线甲表示呼吸作用,曲线乙表示光合作用,图2 中①表示气孔开放状态,②表示气孔关闭状态。据此解答。
【解答】解:A、图1中,甲代表呼吸作用,乙代表光合作用,A正确。
B、在a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
C、乙曲线bc段下降是由于中午12时左右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散失水分过多,部分气孔关闭,如图乙②状态。C正确。
D、观图1可知,一昼夜间,d点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多。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应熟练掌握三大生理作用的概念及区别和联系,并注意识图。
10.(1分)“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中和意味着抵消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
B.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产生二氧化碳
D.实现碳中和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无关
【分析】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生活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这就要求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解答】解:A、碳中和不仅抵消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还包括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A错误。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
C、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同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也会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
D、节约用电,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因此实现碳中和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重要性。
11.(1分)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2表示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共有3条食物链
B.图1中所示的所有组成成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图2中的甲代表图1中的蛇
D.即使该生态系统气候适宜、草木繁茂,鼠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解: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1中食物链有:草→鼠→蛇,草→昆虫→食虫鸟→蛇,草→昆虫→蛙→蛇,共3条,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1只表现出了生物部分,没有表现出非生物部分,不能成为生态系统,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蛇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的农药含量会最高。图2中的甲有毒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可代表图1中的蛇,C正确;
D.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即使该生态系统气候适宜、草木繁茂,鼠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2.(1分)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它条件相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为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应首先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乙瓶与丙瓶可构成实验对照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C.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
D.若丁叶片经脱色、染色后,A部分变蓝,B部分不变蓝,则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可知,该生物兴趣小组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甲不透光瓶子和乙透光瓶子,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丁装置中的叶片切断叶脉,水分不能到达A处,因此A、B部分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水分,据此解答。
【解答】解:A、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选做实验的植物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在实验前应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将天竺葵叶片中贮存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乙组装置与丙组装置的区别是乙里面是清水,丙里面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没有此功能,因此乙、丙两装置中的叶片所处的环境,唯一变量是二氧化碳,B正确。
C、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甲装置中叶片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丙内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C正确。
D、若丁叶片经脱色、染色后A部分缺少水分,不能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染色后A不变蓝;B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染色后B变蓝,则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这些条件的实验。正确地分析出对照组与唯一变量,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3.(1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B.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结构,但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污水处理厂常利用细菌净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
D.用酒曲制作米酒是利用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分析】有的细菌、真菌是有益的,有的细菌、真菌是有害的。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作为分解者参与了物质循环。
【解答】解:A、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A正确;
B、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结构,A错误;
C、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很多有机物,可以作为细菌的食物,在无氧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等细菌通过发酵把这些物质分解,产生甲烷,在有氧的环境中细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从而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C正确;
D、酒曲中曲霉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酵母菌在制作米酒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D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这部分内容时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理解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4.(1分)如图是排卵、受精、受精卵发育和植入子宫的过程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精子与卵细胞在③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B.②为受精卵,其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移入④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里
C.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D.进入青春期,女孩会来月经与④分泌的激素有关
【分析】图中①卵巢,②受精卵,③输卵管,④子宫。
【解答】解:A、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精子与卵细胞在③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正确。
B、②为受精卵,其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移入④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里,正确。
C、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正确。
D、进入青春期,女孩会来月经与①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有关,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5.(1分)为了探究“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图1为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设计方案,图中的大圆代表圆形纸盘,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在图1中的A区放入20只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钟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的鼠妇数量,共记6次得到图2数据。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甲、乙、丙、丁四组图中,对照组是丁
B.若要探究温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可选择甲丁两组形成对照
C.根据图2中数据可知,从第6分钟开始,丁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D.本探究实验的结论是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AB、“在甲、乙、丙、丁四组图中”,丁与甲、乙、丙分别都只有一个变量温度、湿度、光照,因此能形成对照实验的组是甲组和丁组;乙组和丁组;丙组和丁组。其中对照组为丁组,实验组是甲组乙组和丙组。AB正确。
C、“图2表示在图1中的A区放入20中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值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的鼠妇数量,共记6次”,第2、4、6、8分钟都较上次增加鼠妇的数目,而第10、12分钟较上次的数目不再增加。因此,从第8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C错误。
D、本探究实验的结论是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以及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15分。
16.(4分)豌豆是人们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也是研究植物性状遗传的常用实验材料。纯种黄粒豌豆与纯种绿粒豌豆杂交,所得的子一代全部是黄色豌豆;子一代种下去后自花传粉,
收获的子二代有黄粒和绿粒两种,数量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属于闭花传粉植物,即在没有开花的封闭环境中,豌豆花粉落到雌蕊的 柱头 ,完成传粉过程。在豌豆花受精后, 子房 将会逐渐发育成豌豆豆荚。
(2)根据题意可知,在豌豆的黄粒与绿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 黄粒 是显性性状。
(3)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子二代中黄粒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BB或Bb 。
(4)根据题意,子一代豌豆在生殖过程中,其产生的精子类型是图中的 D 或 E 。(从图中选填序号)
(5)若子一代豌豆种下去后自花传粉,收获的子二代豌豆种子共有8824粒,则从理论上计算,绿粒豌豆有 2206 粒。
(6)将收获的颗粒完整饱满的子二代豌豆种子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在25℃左右的环境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在不进行人工施肥,保证水、温度、光照等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到收获季节发现,乙组的产量明显低于甲组的产量,这样的变异属于 不可遗传变异 。(填“可遗传变异”或“不可遗传变异”)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两种性状,而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在子代出现的性状的是显性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
(3)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4)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5)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解答】解:(1)豌豆属于闭花传粉植物,即在没有开花的封闭环境中,豌豆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在豌豆花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豌豆豆荚。
(2)根据题意可知,在豌豆的黄粒与绿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纯种黄粒豌豆与纯种绿粒豌豆杂交,所得的子一代全部是黄色豌豆”,表明黄色是显性性状,绿色是隐性性状。
(3)“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黄粒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绿粒的基因组成是bb,子二代中黄粒个体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遗传图解如图:
(4)从遗传图解看出,子一代产生的精子类型是B或b,因此子一代豌豆在生殖过程中,其产生的精子类型是图中的D或E。
(5)从遗传图解看出,子一代产生的子二代中绿粒豌豆约占25%,因此“若子一代豌豆种下去后自花传粉,收获的子二代豌豆种子共有8824粒”,则从理论上计算,绿粒豌豆有8824×25%=2206(粒)。
(6)将收获的颗粒完整饱满的子二代豌豆种子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乙两组植株,后续自然生长,在不进行人工施肥,保证水、温度、光照等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到收获季节发现,乙组的产量明显低于甲组的产量”,这样的变异是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异,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因此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故答案为:
(1)柱头;子房
(2)黄粒
(3)BB或Bb
(4)D;E
(5)2206
(6)不可遗传变异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7.(4分)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如图一是人体循环系统示意图,如图二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模式图,图二中序号代表各种生理过程、字母代表血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⑥内血液与⑤内血液相比,含氧量 增高 。
(2)图一中血液由②出发,回到③的循环途径叫 肺循环 。
(3)观察心脏结构时发现,①②、③④之间都有能防止血液倒流的 房室瓣 。
(4)图二中,⑤过程是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
(5)图二中,能将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排出体外的途径有 ②③ (填写序号)。
(6)图二中的血管B,先汇集到图一中的 ⑧(或下腔静脉) 血管,然后流回心脏。
(7)图二中⑦过程表示 吸收 ,对照图一标示,用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出被吸收营养物质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⑧→①→ ②→⑤→A→⑥→③→④→⑦ →B→组织细胞。
【分析】(1)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所示:
(2)图一中,①是右心房、②是右心室、③是左心房、④是左心室、⑤是肺动脉、⑥是肺静脉、⑦是主动脉、⑧是上下腔静脉、A是肺部毛细血管、B是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图二中,①排遗、②排尿、③排汗、④呼气、⑤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⑥肾小管的重吸收、⑦吸收。
【解答】解:(1)从分析栏血液循环图中看出,图一中血液由⑤肺动脉流经A肺部毛细血管时发生气体交换,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因此⑥肺静脉内含氧量会增高。
(2)图一中血液由②右心室→⑤肺动脉→A肺部毛细血管网→⑥肺静脉→③左心房,属于肺循环途径。
(3)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4)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了尿液。因此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两个过程。图二中,⑤过程是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⑥过程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④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②泌尿系统排出尿液,主要成分是水分、尿素和无机盐;③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都过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这都属于人体排泄的途径。图此能将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排出体外的途径有:②排尿和③排汗。
(6)B血管为肾静脉,先汇集到图一中的⑧下腔静脉,然后流回心脏的①右心房。
(7)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是小肠;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图二中⑦过程是为营养物质的吸收。⑦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物质,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是⑧下腔静脉→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⑤肺动脉→A肺部毛细血管→⑥肺静脉→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⑦主动脉→B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组织细胞。
故答案为:(1)增高。
(2)肺循环。
(3)房室瓣。
(4)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5)②③。
(6)⑧(或下腔静脉)。
(7)吸收;②→⑤→A→⑥→③→④→⑦。
【点评】通过图示将人体新陈代谢的各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考查,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解答此类 要注意正确识图,联系相关知识作答。
18.(4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物细胞的结构,用图1中的显微镜观察到图2中①~④四个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图象,图3为可供选择的目镜和物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旋转图1的【d】 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缓缓下降时,为了避免压碎玻片标本,操作者的眼睛要从侧面看着【b】 物镜 。
(2)观察装片时,要实现图2中③向④的转变,应将装片向 右下方 (填“右下方”或“左上方”)移动;要实现图2中②向①的变化应转动【 e 】。(填标号)
(3)若视野较暗,可将图1中【c】 反光镜 中的凹面镜对准光源,除此之外还可以调节遮
光器,选择 大光圈 。(填“大光圈”或“小光圈”)
(4)若要在视野中看到最少的细胞,应选择图3中的 ③⑥ (填序号)两个镜头组合。
(5)小皓观察了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发现有少量细胞为无色,这可能是因为细胞中的 液泡 破损,导致色素从其中流出。
【分析】(1)图1中的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粗准焦螺旋,e细准焦螺旋;图3中的①②③为目镜,④⑤⑥为物镜。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要使视野变亮应使用反光镜的凹面和遮光器上的叫大光圈。
【解答】解:(1)旋转图1的【d】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为了避免压碎玻片标本,操作者的眼睛要从侧面看着【b】物镜。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需要转动细准焦螺旋。所以观察装片时,要实现图2中③向④的转变,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要实现图2中②向①的变化应转动【e】细准焦螺旋。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要使视野变亮应使用反光镜的凹面和遮光器上的叫大光圈。若视野较暗,可将图1中【c】反光镜中的凹面镜对准光源,除此之外还可以调节遮
光器,选择大光圈。
(4)若要在视野中看到最少的细胞,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即图3中的③25×的目镜和⑥40×物镜两个镜头组合。
(5)液泡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包括有颜色的、有气味的。所以小皓观察了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发现有少量细胞为无色,这可能是因为细胞中的液泡破损,导致色素从其中流出。
故答案为:(1)粗准焦螺旋;物镜
(2)右下方;e
(3)反光镜;大光圈
(4)③⑥
(5)液泡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19.(3分)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外文名称为COVID﹣19),该病致病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时会死亡。
材料二: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是病人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及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气溶胶传播是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材料三:我国已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疫苗的种子株,把疫苗种子株培养成疫苗株,我们就可以制备疫苗。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 新型冠状病毒 ,这一生物没有细胞结构,只由 遗传物质 和蛋白质构成
(2)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看,医生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打针等具体治疗,属于 控制传染源 ;健康人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属于 保护易感人群 。
(3)从免疫角度分析,广大人民接种的疫苗属于 抗原 。它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殊蛋白质,使人体获得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能力,该免疫属于 特异性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的病原体。该病的传染源是新冠肺炎患者和新冠肺炎病毒的携带者。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医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打针、吃药等具体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为有效地预防这种疾病,医生建议健康人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3)“从免疫的角度看”,新冠疫苗属于抗原,该物质进入人体内后,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第三道防线的淋巴细胞产生可以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新型冠状病毒;遗传物质。
(2)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3)抗原;特异性。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9/20 15:31:04;用户:山东省北镇中学;邮箱:bzzx001@xyh.com;学号:4483852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如东县中考一模生物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