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4、5题每题3分,第6题6分)
材料一: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用儿童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从小全面认识和正确辨别无处不在的媒介,能够对所接收和创造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合理享用大众传播信息,趋利避害,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对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如不泄露个人隐私、拒绝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对8岁以上的孩子以沟通交流为主,引导他们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拒绝与不认识的网友见面;鼓励他们用新媒介学习新知识,规避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摘编自陈若葵《提高孩子“媒介素养”需从家庭入手》,《中国妇女报》2018年10月21日)
材料二:
(摘编自《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2019年5月5日)
材料三:
被称作“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对网络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一代”。面对泥沙俱下的新媒体网络环境,家长们需要从“疏还是堵”这个问题直接跳到“如何疏导”上来,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
不少家长担心使用新媒体带来的风险,将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都归咎于接触媒介。其实,使用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发展既有可能产生危害,也有潜在的益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机方式得当会让青少年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更强,有可能会让青少年觉得线上交流比线下交流更令人满意和有意义。
作为家长,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以信息理解能力、预防网络诈骗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教育为重点,又要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注重对子女信息质疑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有效地使用网络,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家长应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网瘾隐患,提高孩子抵御互联网的不良影响的能力。家长还应鼓励子女发表新构想,形成自己的立场,发展不必屈从权威的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帮助孩子解释有歧义的信息和排除干扰性的信息,鼓励孩子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和批判,寓媒介素养教育于娱乐中。
(摘编自唐守伦《提升家庭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15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养成教育,它采用儿童和青少年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有益于孩子自身的发展。
B. 在家庭媒介教育中,家长要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且要放下身段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
C. 父母每天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占多数,而子女每天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下的为多数。
D. 家长要陪伴、鼓励孩子,尊重其上网权,注重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质疑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少年出生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对网络的认同和接受度是天生的,缺乏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
B. 家长和孩子中都有一小部分人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超过6小时,可见父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C. 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端浏览信息时都较为关注新闻和时政,然而子女更偏向于娱乐消遣性的内容。
D. 智能手机是“双刃剑”,孩子自制力差、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使用新媒体。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提升家庭媒介素养的意义(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第7题3分,第8、9题各6分)
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见他来了,探春便命他脚踏上坐了,因说道:“我想的事不为别的,因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你奶奶怎么就没想到这个?”
平儿笑道:“这有个原故:姑娘们所用的这些东西,自然是该有分例。每月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就罢了,没有一个我们天天各人拿钱找人买头油又是脂粉去的理。所以外头买办总领了去,按月使女人按房交与我们的。姑娘们的每月这二两,原不是为买这些的,原为的是一时当家的奶奶太太或不在,或不得闲,姑娘们偶然一时可巧要几个钱使,省得找人去。这原是恐怕姑娘们受委屈,可知这个钱并不是买这个才有的。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迟些日子,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
探春李纨都笑道:“你也留心看出来了。脱空是没有的,也不敢,只是迟些日子;催急了,不知那里弄些来,不过是个名儿,其实使不得,依然得现买。就用这二两银子,另叫别人的奶妈子的或是弟兄哥哥的儿子买了来才使得。若使了官中的人,依然是那一样的。不知他们是什么法子,是铺子里坏了不要的,他们都弄了来,单预备给我们?”平儿笑道:“买办买的是那样的,他买了好的来,买办岂肯和他善开交,又说他使坏心要夺这买办了。所以他们也只得如此,宁可得罪了里头,不肯得罪了外头办事的人。姑娘们只能可使奶妈妈们,他们也就不敢闲话了。”
探春道:“因此我心中不自在。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通算起来,反费了两折子,不如竟把买办的每月蠲①了为是。此是一件事。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②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如此说一则,便点一回头,说完,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笑道:“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平儿道:“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去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
宝钗忙走过来,摸着他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作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这会子又是因姑娘住的园子,不好因省钱令人去监管。你们想想这话,若果真交与人弄钱去的,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许掐,一个果子也不许动了,姑娘们分中自然不敢,天天与小姑娘们就吵不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
探春笑道:“我早起一肚子气,听他来了,忽然想起他主子来,素日当家使出来的好撒野的人,我见了他便生了气。谁知他来了,避猫鼠儿似的站了半日,怪可怜的。接着又说了那么些话,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倒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这一句,不但没了气,我倒愧了,又伤起心来。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那里还有好处去待人。”口内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
李纨等见他说的恳切,又想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亦都不免流下泪来,都忙劝道:“趁今日清净,大家商议两件兴利剔弊的事,也不枉太太委托一场。又提这没要紧的事做什么?”平儿忙道:“我已明白了。姑娘竟说谁好,竟一派人就完了。”探春道:“虽如此说,也须得回你奶奶一声。我们这里搜剔小遗,已经不当,皆因你奶奶是个明白人,我才这样行,若是糊涂多蛊多妒的,我也不肯,倒像抓他乖一般。岂可不商议了行。”平儿笑道:“既这样,我去告诉一声。”说着去了,半日方回来,笑说:“我说是白走一趟,这样好事,奶奶岂有不依的。”
(节选自《红楼梦》(庚辰本)第五十六回)
【注】①蠲(juān):除去,免除。②殄(tiǎn):尽、绝。
7. 下列对选文内容及《红楼梦》中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王熙凤患病需要长时间治疗调养,王夫人暂让迎春、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后又因园中人多,恐失于管理,特请薛宝钗参与理家。
B. 选文中“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一句所写的“才刚学里的八两”,指探春在理家过程中所免除的宝玉、贾环、贾兰等三人的学堂公费。
C. 选文叙写探春理家之事,形象鲜明;之后的“抄检大观园”情节又展示了探春面对王熙凤、王善保家的搜检积极应对,敢于抗争的性格特征。
D. 从探春理家前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情节可知,贾府过年依然讲究排场,但从贾珍、贾蓉与来进贡的乌庄头的交谈中已透露贾府经济的窘迫。
8. 从选文看,平儿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文中画线句写探春“不免又流下泪来”,结合选文内容及《红楼梦》其他相关内容,说说探春流泪的主要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0-12题每题3分,13题10分,共19分)
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为“别驾”。
B. “名器”,原指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C. “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D. “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几类,其中杂律诗并不为他所重。
B. 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也时常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 白居易后来被王涯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后,他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家生死之说。
D. 白居易在当时与元稹都很有名,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
(2)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4题3分,15题6分)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晚年唯静好,万事不关心”,正是诗人晚年内心的真实写照。
B. “空知返旧林”是写作者别无长物,空带知识回归山林。
C.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典故表现对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苦乐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的赞赏和向往。
D.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15. 试分析此诗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 , ”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2)《蜀道难》中借黄鹤、猿猴难越形容蜀地山高的语句是 , 。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19每题3分,20题5分,21题6分,共20分)
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生命如歌,每一天都欢乐溢胸、笑语盈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人生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活力,心灵充满健康和快乐?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激情飞扬,轰轰烈烈,一路高歌,________?可是,人生万物,其精神、其美妙、其价值,不在相同,而在于不同处。一如交响乐团中的各种乐器,没有一种是相同的,但演奏出来的却是________,精彩无比。但终其一生的劳碌奔波,最终又有几个人能够________呢?在人生之路上,( )。这样的平淡,能够让我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________,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有价值,生活有活力,心灵充满健康和快乐?
B. 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人生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活力,心灵不充满健康和快乐?
C. 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人生有意义,生活有活力,心灵充满健康和快乐?
D. 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生活没有活力,心灵不充满健康和快乐?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风得意 感慨万千 称心如意 洞察世事
B. 春风得意 百感交集 如愿以偿 洞察世事
C. 踌躇满志 百感交集 称心如意 明察秋毫
D. 踌躇满志 感慨万千 如愿以偿 明察秋毫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平平地,不令我颠踬;淡淡地,不让我昏醉
B. 平平地,不让我昏醉;淡淡地,不令我颠踬
C. 淡淡地,不让我昏醉;平平地,不令我颠踬
D. 淡淡地,不令我颠踬;平平地,不让我昏醉
20. 文曲星是一名高三学生,下面是他向杂志社投稿时所写邮件的主体内容,请指出其用语不得体的五个地方,并进行修改。
小编,你好!看到贵杂志社正在征稿,我就怀着雀跃的心情寄来鄙人的作品《少年心事当拿云》。我极其热爱写作,进入高中以来多次参加写作比赛,很荣幸取得了一些成绩,甚至得到了一些著名作家的鼓励。因此,我立志做一位作家。我的作品如果能够被笑纳,将是对我创作的极大鼓励,盼复!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当地时间10月9日,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奖项被授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以表彰其“在对抗饥饿问题上所做的努力、为改善遭受冲突影响地区的和平条件所作的贡献,以及其在防止将饥饿问题作为战争和冲突的武器方面,发挥的推动作用”。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官方网站资料,每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都会向约80个国家的8000万人口提供援助,是处于全球抗击饥饿最前线、致力于抗击饥饿、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并与各种社区展开合作,共同改善营养状况与增强恢复力的人道主义组织。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制止浪费粮食行为,有的学校出台惩戒措施,对剩饭剩菜的学生扣除一定的品德积分;有的学校则出台奖励办法,学生只要把饭菜吃完清盘,就可以得到一张兑换券,换到一份饭后果盘。这两项措施,都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请结合以上材料,针对这两项措施,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答案】1. C 2. C 3. D
【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A项,“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绝对。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B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D项,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逐层深入”错。正确的是: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并列式地论述了中心论点。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D项 正确表述应是: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价值体系。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5题每题3分,第6题6分,共12分)
【答案】4. B 5. 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家长要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三段文句“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可知,在家庭媒介教育中,家长是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而不是“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故选B。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缺乏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可知,青少年需要提高能力,并非缺乏能力。
B.“可见父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分析错误。家长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6小时,并不一定会给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6小时,并不一定是家长产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的。
D.“而不是使用新媒体”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将孩子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都归咎于接触媒介”,“都”证明,新媒体使用有一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故选C。
6.参考答案: ①媒介素养教育是养成教育,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使家长提高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能力。②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也具有新媒介知识和技能,可以用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③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介的良好氛围。④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上网,正确引导孩子有效使用网络,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题3分,8、9题各6分,共15分)
7. A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内容的能力。
A.让“迎春、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错,王夫人暂让李纨、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故选A。
8、(1)作为凤姐的心腹通房大丫头,平儿善于维护凤姐形象和尊严,为凤姐争脸。如“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等语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性格特点。(2)平儿辞令巧妙。如:“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舌头是什么作的……”等语句就说明了这一性格特点。(3)精明细致。“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等语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性格特点。
9. (1)探春内心的隐痛在于,没有几个人拿她当贾府的小姐看,当探春听了平儿的话,不免感叹平儿的情义,伤心落泪。(2)作为代替王熙凤管理贾府的理家者,王熙凤有平儿帮衬,而自己没有贴心之人,不免伤感。(3)庶出的地位使她苦恼、逃避、挣扎,而庶母赵姨娘生性糊涂,素日惹是生非,借女儿理家之机生事闹事,令探春难堪,自身没人疼没人顾,伤心落泪。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0-12题每题3分,13题10分,共19分)
10. D 11.C 12.D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
“况”与“吴人”是两个名称短语,构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C;“吴人”后也要断开,排除A;“见其文”与“自失”分别有两个动词谓语,是两套结构,中间要断开,排除B。故选D。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错,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故选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错,杜牧是批评他的诗过于纤艳,流传人间,影响较坏。故选D
13.(1)参考答案: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5分)关键词:以,因为;蠲贷,免除租税;振,通“赈”赈济。
【2) 参考答案: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5分)
关键词:瞻,敬仰;显功,显赫功勋.
参考译文:
白居易,宇乐天,他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当年建功,赐田庄于韩城,子孙就在那里安家了。后来迁居下邦。他的父亲白季庚,是官彭城令,在李正己叛乱时,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回归朝廷,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已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迁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二)古代诗歌阅读(14题3分,15题6分,共9分)
14.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空知返旧林”意为: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空”在文中是徒然的意思。“空”反映了晚年的王维的心境: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意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故不是“空带知识隐归山林”。故选B。
15. 《酬张少府》这首诗作者通过写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了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参考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6分,一空1分,注意形近音近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17-19每题3分,20题5分,21题6分,共20分)
17.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反问句本身表一重否定,“谁不希望”即“谁都希望”,表意已经明确,不可再加其他否定词;人生、生命、生活、心灵,由抽象而具体,由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顺序不可改变。综上所述,只有A项修改最为正确。故选A。
18.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春风得意: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句中泛指顺利,应用“春风得意”。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百感交集: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语境中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的意思,应用“百感交集”。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书面语色彩更浓一些。此处突出书面语体色彩,应用“如愿以偿”。洞察世事:对世上的各种情况都能看得很清楚,形容某人眼光精确,有头脑。明察秋毫: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句意是以平淡的心态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的纷扰和杂事,应用“洞察世事”。故选B。
19.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据后句“这样的平淡”可知,前句应先说“平平地”,再说“淡淡地”,排除CD;“颠踬”本义为跌倒,故对应的应是“平”,“昏醉”对应的应是“淡”,排除B。故选A。
20.(5分)参考答案:①“小编”应该改为“编辑”。 ②“鄙人”应改为“我”。
③“荣幸”改为“高兴”。 ④“一位”改为“一名”。⑤“笑纳”改为“采用”。
21.(6分)参考答案: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于当地时间10月9日揭晓,奖项被授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以表彰其在对抗饥饿以及由饥饿引发的地区和平问题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四、作文(60分)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中列举了两种促进节约粮食的不同举措,一种是以奖励的方式,督促学生清盘,一种是以惩罚的形式防止学生浪费粮食。材料的核心是“节约粮食、反对奢侈浪费”,当下餐饮浪费现象严重,再加上疫情肆虐, 粮食危机意识淡薄,节约粮食势在必行。这一点考生不能质疑。达到这一目的的措施才是我们本篇作文的讨论重点,学生可针对“奖励”为主和“惩罚”为主的举措发表看法。本题旨在引导考生认真思考,观照现实,多角度立意,写出较高质量的考场作文;而且材料所谈有关节约粮食的话题本出自生活,所以考生只要能正向思考,结合材料联想思考即可。
立意:
(1)坚守“粮”心,奖惩并举厉行节约;
(2)奖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重要的是思想意识深入人心;
(3)反对浪费粮食,粮食安全人人有责,应自觉践行责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