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306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306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306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3062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3062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3062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3062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3062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2021学年第六单元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等奖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六单元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等奖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完全完备,整体感知,如此如此,鱼之乐,古今异义,字词学习,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副词固然,副词本来,介词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惠子认为,庄子无从得知鱼的快乐。
子非我安知鱼之乐子固非鱼也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儿子。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安全。
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鱼之乐也我知之濠上也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
“知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句话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第(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第(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5.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为什么?
看法一:从故事的本身来看,庄子是胜者。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话反驳“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时,庄子却采取转移话题、偷换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轻,转败为胜。他把惠子说的“怎么知道”,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最后惠子无话可说。
看法二: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庄子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看法三: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庄子:安知——偷换概念(胜)
惠子:安知——发难、咄咄逼人
结合两则故事试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北冥有鱼》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恃”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惠子认为,庄子无从得知鱼的快乐。
子非我安知鱼之乐子固非鱼也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儿子。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安全。
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鱼之乐也我知之濠上也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
“知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句话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第(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第(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5.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为什么?
看法一:从故事的本身来看,庄子是胜者。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话反驳“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时,庄子却采取转移话题、偷换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轻,转败为胜。他把惠子说的“怎么知道”,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最后惠子无话可说。
看法二: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庄子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看法三: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庄子:安知——偷换概念(胜)
惠子:安知——发难、咄咄逼人
结合两则故事试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北冥有鱼》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恃”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
更多庄子二则PPT课件下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