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后复习题,共7页。
《芣苢》同步练习姓名: 班级: 等级: 大声诵读《芣苢》,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 薄言掇之 (2) 薄言捋之 (3) 薄言袺之 (4) 薄言襭之 知识拓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本只称《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风》是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 、兴”的手法。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芣苢》中用重章叠句法,多次写芣苢茂盛样子的句子是“ ”;写采摘过程中,从茎上成把地握取的一句是“ ”;写采摘得很多,只得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取的一句是“ ”。(2) 杨万里《插秧歌》中,用比喻手法刻画环境,反衬插秧的紧张气氛的两句诗是“ , ”。“ ”一句写的是农人忙于劳作,无暇吃饭休息的样子。 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与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又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1) “采采”这个叠词在诗中多次出现,请解释这个叠词的意思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是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的。请分析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魏风•十亩之间①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②,行③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④兮,行与子逝⑤兮。【注】①十亩之间: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②桑者:采桑的人。闲闲:宽闲、悠闲貌。③行:走。一说且,将要。④泄(yì)泄:和乐的样子;一说人多的样子。⑤逝:返回;一说往。(1) 根据本诗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描写一幅“桑园晚归图”。(2) 本诗多用语气词“兮”,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 本诗与《诗经·芣苢》内容上都表现了劳动之美与劳动之乐,但表现形式和思想感情有显著差异,试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何谓诗(节选)郑振铎 我们试读下面的几句文字: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向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试再读下面的几句文字: “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曹雪芹《红楼梦》 如果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拿去,无论问什么人,只要他是识字的,他便会立刻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欧阳修的几句话是‘诗’,曹雪芹的几句话不是‘诗’。”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而问他们道:“何以欧阳修的是诗,而曹雪芹的不是诗?”或是“什么叫作诗?”那么,便无论是怎样有学问的人,都很难有圆满的解释或确切的定义给我们了——即使他们经过许多时间的思索。奧古斯丁论别一件事时曾说道:“如果不问,我知道,如果你问我,我不知道。”这个话用在这个场合是非常确切的。 不过诗歌的确切意义,也不是绝对不能得到。诗歌之于一般读者,如一颗红润可爱的苹果,如一泓清渟的绿湖,他们只要赏赞它的美,它的味,与它的幽穆的景色便够了,本来不必像植物学家或地理学家之必须研究到苹果树的种类与花的形状,与生长的历程,研究到绿湖的来源与去路,其他的对于那个地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它对于文学研究者,则其色彩完全不同。文学研究者也赏赞诗歌的美,也饮啜诗歌的甘露,但同时,他却要如植物学家或地理学家研究苹果或湖水似的去研究诗歌,研究它的性质以及一切。 底下先举诸家的对于诗歌所下的定义,然后再一一加以批评,综合起来作一个较确当的“何谓诗”的答案。 华特莱①说:“无论什么有韵的文字,都常称之为诗。”这个定义是大错的,因为诗歌的意义绝不是这样简单。 如果华特莱的话是正确的,那么: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是有韵的,它是诗么? 文齐斯德说:“诗歌是那样的一种文学,它的主旨是在诉诸情绪,而且是用韵文写的。” 史特曼说:“诗歌是有韵的想象文字,表白人类灵魂的创见趣味、思想、感情与观察的。” 这两个人的定义较华特莱已进步得多;他们知道诗歌的唯一元素绝不在有韵与否,而尚须加以别的更重要的元素。他们以为他们的定义是很周密的,因为用“有韵的”几个字,可以把诗歌从小说等文学作品分开来,同时又用“诉诸情绪”或“想象的”几个字,把诗歌从别的非文学的韵文分开来。但他们始终坚持“诗必有韵”的主张,都使他们失败了。因为,第一,在实际上,现在的“诗歌”与“韵文”两个名字,已不能联合在一起;近代散文诗的韵的成绩已被“诗必有韵”的主张翻倒。第二,文齐斯徳他自己也知道,“诉诸情绪”几个字不能分别诗与小说;如果可以,那么把小说用韵文写了起来,也可以成为一篇诗了,而在实际上则绝无此事。无论用什么样的韵文来写小说之不能变为诗歌,正如火之不能变为水一样的显明。第三,在别一方面,有韵的诗歌,则可译成散文,虽把韵文译为散文却并不丧失原来的诗的气息。 阿里斯多德②以为诗人是一个创作者。 席莱③以为“诗是想象的表白”。 爱摩生④以为“诗是表白事物精神的永存的努力”。 他们的定义,似乎也都有些含混,不能使人一见即明白诗的性质,如安诺尔特所说的“诗的真实与诗的美”,更是奇怪,因为我们在没有明白“诗的定义”以前,所谓“诗的真实与诗的美”,我们是更不能知道的。 旧的定义还有许多,但大都不出前面所举的意思以外;他们既都不甚妥切,于是我们便不能不另定一个,现在且综合他们的意思,加以补充,定一个较周密较切当的诗的定义如下: 诗歌是最美丽的情绪文学的一种。它常以暗示的文句,表白人类的情思,使读者能立即引起共鸣的情绪。它的文字也许是散文的,也许是韵文的。(选自《郑振铎全集》,有删改)【注释】①华特莱:即菲利斯·惠特利(约 1753—1784),美国女诗人。②阿里斯多德:即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 322),古希腊哲学家。③席莱:即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④爱摩生:即爱默生(1803—1882),美国散文家、诗人。(1) 文章开头用欧阳修的《蝶恋花》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例,作者想要阐述什么道理?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2) 简述文章的说理思路。 (3)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诗,《归去来兮辞》是文,根据本文作者的定义,说说《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1. (1) 拾取,摘取(2)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3) 提起衣襟兜东西(4)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 诗歌总集;诗三百;周代各地的民歌;颂;比;思无邪 3. (1)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薄言襭之(2)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低头折腰只不答 4. C 5. (1) “采釆”二字,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故其义应该还是“采而又采”。“采采”叠用,说明这是群体性劳动,同时具有音乐美,形象地表现出田家妇女,三三两两,风和日丽之中,于平原绣野,群歌互答,欢声笑语。(2) 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从诗句中能够感受到劳动者欢快的心情,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重章叠唱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 6. (1)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2) 语气词“兮”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3) 《诗经·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四字一句,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魏风·十亩之间》写劳作之后舒缓轻松的心情,句式舒缓,语气词“兮”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 7. (1) 说明诗歌的确切意义,似乎分得清,但又是说不清的。这样说把抽象的“诗歌”用具体的案例解读,使读者更加理解什么是诗歌。(2) 文章先说什么是诗歌,接着说一般读者与专业读者对诗歌性质的理解,再列举多种对“诗歌”定义的诠释,最后得出一个“诗的定义”。(3) 提示:此题为开放式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巩固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选择类,选择题,混合默写,非选择类,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精品习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祭祀与史诗,农事诗,宴饷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后测评,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情景默写,小阅读-课内,句子默写,非选择类,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