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禹州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禹州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如图为该遗址出土的商铜顶尊跪坐人像,这件尊的形制、技法与纹样和同时期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尊相似,但将人像与尊组合为一体的造型,属古蜀文明原创。这一考古发现
表明(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分封制度促进区域联系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2.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
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 )
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
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
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
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
3.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
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4.4.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
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5.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劳动者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
赋、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这表明,周王通过分封制(A.加强对地方统治B.使国家日益强盛
C.开发了边远地区D.直接控制了地方
6.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蛮夷”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这一状况反映了( )
A.楚国恪守“华夷之辩”的文化传统B.宗法体系长期受到诸侯的抵制
C.楚国“华夏认同”的程度日益加深D.战争冲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融合
7.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
度改革,如李悝变法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 )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C.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
B.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
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
8.战国时期,各种盗案频发。《睡虎地秦墓竹简》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窃,《盗律》为商鞅变法所颁六律之首,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
贼。这反映出当时秦国( )
A.法条律令的繁杂
C.价值观念的混乱
B.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D.百姓生活极端困苦
9.从春秋战国至隋唐,口头叫卖和实物陈列广告逐渐衍化为音响、幌子、招牌、酒旗、商品展览等广告表现形式,并出现彩楼、欢门、印刷品等新型广告,使中国古代广
告发展走向兴盛,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这反映出( )
A.政府重视商业发展B.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商业获得不断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10战国时期,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获得出仕行其道的机会。如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停留过。他们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齐国国君推行礼乐仁政
C.齐国重用儒学士人治国
B.士人流动利于思想文化繁荣
D.儒学适应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11.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
“法治主义”等。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荀子、墨子
C.老子、孔子、韩非子
B.庄子、孟子、邹衍
D.孔子、老子、商鞅
12.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
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文献《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13.“新帝国把全国分为36个郡,它们又被分为更小的单位,下设上千个县和道。通过这种方式,秦在整个中华帝国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最能体现材
料所述观点的选项是( )
A.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C.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B.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所沿用
D.郡县制的推广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14.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15.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帝每年八月在宗庙举行大祭,届时诸侯王必须献纳黄金助祭,
叫做“酎金”。汉武帝常以金少不足斤或成色恶劣“王削县,侯免国”,这一措施(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B.促使诸侯重视经济
D.导致政局走向动荡
16.西汉时期,汉武帝会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的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的这个措施推动形成的制度是( )
A.刺史制度B.三公九制度C.均输平准制度D.中朝制度
17.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
行盐铁官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18.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
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4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
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
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3)还有哪些史实和表现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关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标志着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君主专制帝国正式形成。秦本来是东周的诸侯国,已有500余年历史。它的历代国君顺应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其疆域东起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到岭南,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过周代。为巩固统一成果,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度出现,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伟大历史意义。(6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映罪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
商鞅的规定,即今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
——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吏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之后不定期举行察举选官活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举孝廉”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摘编自谷字、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功爵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并说明实行军功爵制的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察举选官的主要标准,并简析其成因。(8分)
禹州高中高一第一次答案(历史)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据材料“这件尊的形制、技法与纹样和同时期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尊相似,但将人像与尊组合为一体的造型,属古蜀文明原创”可知,这尊人像与中原和长江流域的铜尊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三星堆文物与同期长江流域中原地区文物的异同,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排除A项;据所学,分封制主要盛行于西周,材料三星堆遗址文物的时间集中在商代,排除C项;据所学,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略
3.【答案】B【解析】商朝统治者遇事占卜,军国大事都由占卜来决定,体现出早期王权的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的特征,故选B项;宗法制的特征是血缘关系,而材料是占卜,排除A项;占卜体现的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不是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C项;权力有神秘色彩,并非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略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赋、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可知通过分封制使周天子与各级贵族之间结成了层层隶属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A项;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导致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周天子与各级贵族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未体现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C项;在郡县制的前提下,中央通过控制对郡县长官的任免来直接控制地方,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由西周时期楚君以“蛮夷”自居,到春秋时期楚庄王将华夏族典籍运用于楚国贵族的教育,再到战国时期楚国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这一过程反映出楚国由不认同华夏族到逐步认同,所以反映出楚国“华夏认同”的程度日益加深,故选C项;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蛮夷”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这可以反映出楚国恪守“华夷之辩”的文化传统,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则逐步认同华夏族文化,就没法体现对“华夷之辩”文化传统的恪守,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华夏族的民族认同问题,而不是宗法体系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楚国随着时间推移,由不认同华夏族到逐步认同的过程,而不是讲认同的原因与结果,所以D偏离了题目主旨,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大多属于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迎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顺应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直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诸侯中争夺霸主,排除B项;华夏认同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排除C项;各诸侯的变法运动会加速奴隶制度的解体和崩溃,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创造条件,与周王室的盛衰无关,排除D
8.【答案】B【解析】根据“《睡虎地秦慕竹简》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窃”“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可知,秦国通过设置专门法律和行政官员来解决盗窃问题这反映出当时秦国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故选B项;材料“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窃,《盗律》为商鞅变法所颁六律之首,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反映的仅是秦国解决盗窃问题及相关法律,无法说明法条律令的繁杂,排除A项;通过商鞅变法,法家思想成为秦统治国思想,价值观念并不混乱,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秦国解决盗窃问题且百姓生活极端困苦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广告形式多样,发展兴盛,表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故选C项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抑制商业,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松弛”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士人流动频繁,材料“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反映的是士人流动利于思想文化繁荣,故选B项;材料“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获得出仕行其道的机会”,并非单指齐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士人流动频繁,未涉及齐国重用儒学士人治国,排除C项;适应统治者迫切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无治主义”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德治主义”是儒家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的主张,代表人物是孔子、荀子、孟子,“法治主义”是法家强调法治的主张,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对应正确的是老子、孔子、韩非子,故选C项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排除A项;邹衍是阴阳学派代表人物,排除B项;D选项孔子、老子思想主张对应错误,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且其星宿名称多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就可以将此文物与《石氏星表》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证明其真实性,故选C项;图像与文献记载哪个更可靠,需要有更充足的证据来证实,而不能直接比较其可靠性,排除A项;题干中的信息只能证明《石氏星表》中的天文观测记载是比较可靠的,但并不能单凭这一个史实就说西周重视天文观测,排除B项;题目主旨不是说楚国制漆工艺精湛,而是想要表达漆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把全国分为36个郡”“下设上千个县和道”“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赢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治制度被后世所沿用与“把全国分为36个郡……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不符,排除B项;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是秦朝统治的中央政治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是维护统一所采取的措施,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是加强对百姓控制的措施,迁徙豪强、整顿风俗是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统一的举措,综上所述,这些措施都是秦朝在建立后为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故选A项;题干中都是建章立制的举措,与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其速亡无关,排除B项;统一车轨和文字是秦朝秦始皇时期的统治措施,不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信息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而不是体现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常以金少不足斤或成色恶劣‘王削县,侯免国'”,可知汉武帝借口“酎金”不足削夺诸侯的封地和爵位,有利于打击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汉武帝借口“酎金”不足削夺诸侯的封地和爵位是中央打击地方诸侯的政治行为,与经济建设无关,排除B项;“酎金夺爵”只是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之一,排除C项“酎金夺爵”有利于维护中央权威,稳定统治秩序,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据所学“提拔了一批中下层的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可知,这一措施是为了加强皇权,开创了中朝制度,故选D项;据所学,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而材料是针对九卿和丞相的,排除A项;据材料,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已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均输平准制度是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而非政治方面的制度,排除C项。
17.【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可知汉武帝加强了对铸币权的统一管理,实行盐铁专营,有利于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汉武帝盐铁专营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中的一系列措施主要体现了抑制商业,并未说明鼓励农业生产的相关措施,排除B项;统一铸币权和盐铁专营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下对商业发展的抑制,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略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
(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2分)
(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4分)
(3)史实:“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8分
【解析】
第(1)题要依据材料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人口等角度归纳时代特征。战争与和平、人口与生产力是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而显著的内容。第(3)题要依据唯物史观,理解思想意识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时代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结合所学归纳各家思想中与时代特征相关的内容即可
20.【答案】
(1)原因: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历代秦王励精图治,长期努力经营;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奠定了秦统一六国基础;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8分,答出四点即可,答出其他言之成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意义: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制据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6分,答出三点即可,答出其他言之成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据材料“公元前221年”可知其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此阶段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统一的市场,因而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根据所学可知,秦国地处黄河流域,关中地区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据材料“它的历代国君顺应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可知历代秦王励精图治,长期努力经营;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为秦的发展和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的百家争鸣和秦统一的相关知识可知,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2)据材料“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可知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制据局面;据材料“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可知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据材料“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结合所学关于秦统一的意义相关知识,可知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据材料“疆域东起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到岭南”可知秦代疆域辽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当时汉族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样辽阔的疆域内包含了各少数民族,这样多民族存在于统一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据材料“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可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据材料“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可知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1.【答案】(18分)
(1)学派:法家。(2分)
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途径;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使秦国实现“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8分)
(2)标准:品德。(2分)
原因:吸取秦速亡的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维护统治的需要。(每点2分,共6
分,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学派,据材料一“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可知属于法家。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可知打击了贵族特权;据材料一“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可知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途径;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转型;使秦国实现“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标准,据材料二“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可知选官的标准是品德。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可知为吸取秦速亡的教训;据材料二“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可知为儒家思想的影响的不断深入;据材料二“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可知为维护统治的需要。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B
A
C
A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D
A
A
D
C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