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逻辑与思维能力进阶加时练2把握逻辑要义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2.随意植入广告是不少观众收看影视节目时的烦恼:大到电商平台,小到食品,植入广告品种众多;从场景到剧情,从台词到道具,植入方式也五花八门……与普通商业广告不同,这些植入广告跟影视节目等捆绑在一起,不顾影视剧情生拉硬套、贴片广告时长过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无法选择不看广告。上述广告植入行为( )
①降低收看体验,侵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②破坏市场秩序,广告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管
③植入内容随意,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权和隐私权
④突破法律边界,经营者应该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教师们在辛勤劳动;所以,教师们在创造物质财富。——没有违反同一律
②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力量,它能使任何物体运动;同时世界上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物体,任何力量也不能使之运动。——违反了矛盾律
③“这个山洞从来就没有人敢进去过,进去的人,也从来没有出来过。”——违反了排中律
④有人问林果:“你是本地人吗?”林果答:“不是。”又问:“你是外地人吗?”林果答:“也不是。”——违反了排中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的认识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5.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从逻辑学角度看,年轻人的想法()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7.某市主要干道上自行车道的标准宽度为单侧3米。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骑自行车的人经常在机动车道上抢道骑行。在对自行车违章执法还比较困难的现阶段,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交通。有人向市政府提出,应当将自行车道拓宽为3.5米,给骑自行车的人一个更宽松的车道,而能够消除自行车抢道的违章现象。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点( )
A.拓宽自行车道的费用较高,此项建议可行性差
B.自行车道拓宽后,车速加快,交通事故可能增多
C.自行车道宽了,机动车走起来不方便,机动车主会有意见
D.自行车道拓宽后,人们仍然会在变窄后的机动车道上抢道违章
8.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9.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人们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外界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谎。”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这启示我们()
A. 应学会诡辩的技术以自圆其说B. 要避免偷换概念而违背同一律
C. 不要违背矛盾律的错误D. 排中律是思维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
11.甲、乙、丙三人,他们的职业有律师、医生和教师。已知:(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2)甲的收入和医生不同;(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根据以上条件,下列对甲、乙、丙三人身份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医生B.甲是教师,乙是医生,丙是律师
C.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医生D.甲是律师,乙是医生,丙是教师
12.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谎。”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这启示我们()
A.应学会诡辩的技术以自圆其说B.要避免偷换概念而违背同一律
C.不要违背矛盾律的错误D.排中律是思维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
13.材料一:
甲:“老张和老李在工作中配合得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
乙:“谁说没有矛盾!”
甲:“请你说出他们有矛盾的根据来。”
乙:“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
材料二:
甲:“你洗完衣服没有?”
乙:“谁说我没洗完衣服?”
甲:“那么,你是说你已经洗完衣服了?”
乙:“我并不是说,我洗完了衣服”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乙所犯的逻辑错误,并简要分析。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记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图为某同学的笔记本,“记录区”用来在上课时快速记录,“整理区”用来课后归纳重点、补充疑问并用合乎逻辑的方式整理提升、整合知识,“提示区”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提纲或延伸说明。
材料二 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断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使人们能充分利用碎片的短暂时间进行阅读,快速、及时地获取大量信息。但是碎片化阅读在方便人们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易使人形成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利于提高人们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利于人们形成深度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处处可见逻辑的身影,请结合所学说说逻辑学这门学科是怎么产生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偷书不是偷”违反了矛盾律;②④符合题意,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以人为本,我是人,所以,以我为本”和“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我的话是爱国者的话,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均偷换了概念,违反同一律;③不合题意,“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中提出世上有鬼,“不同意”,同时世上无鬼,也“不同意”,犯了“两不可”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故选:C。
2.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大到电商平台,小到食品,植入广告品种众多;从场景到剧情,从台词到道具,植入方式也五花八门.,广告植入行为降低收看体验,侵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破坏市场秩序,广告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管;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侵犯消费者的人格权和隐私权;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经营者是故意的,不是无过错侵权。故选:A。
3.答案:C
解析:“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中的“劳动”是指一般的、抽象的劳动,“教师们在辛勤劳动”中的“劳动”是具体的,二者不是同一概念,所以①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②中表述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③中表述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④是“两不可”的表现,违反了排中律。故②④对应正确,①③对应错误。
4.答案:B
解析:“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的产生
离不开实践,也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①③正确;正确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并不是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②错误;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一定是超前的认识,④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选B。
5.答案:B
解析:ACD错误,B正确,这个年轻人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但却没有器皿能够放置这种万能溶液,所以这个年轻人违背了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的矛盾律的要求。故选:B。
6.答案:B
解析: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也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故①③正确。②错误,正确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④说法明显错误。
7.答案:D
解析: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应当将自行车道拓宽为3.5米,给骑自行车的人一个更宽松的车道,而能够消除自行车抢道的违章现象”,题干论点的主旨是说如果拓宽自行车道,自行车就不会再抢道,隐含着说自行车抢道的原因是因为自行车道窄,因此自行车道拓宽后,人们仍然会在变窄后的机动车道上抢道违章,会削弱题干观点。故选:D。
8.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也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活动的总结;②错误,正确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④错误,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反复推敲。故选:B。
9.答案:B
解析:“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说明逻辑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也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故①③正确;②错误,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④中“不值得推敲”的说法错误。
10.答案:B
解析:欧谛德谟克是在通过偷换概念进行自我狡辩,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B正确。“学会诡辩”的说法是错误的,A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同一律,没有涉及矛盾律和排中律,C、D排除。
11.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揭示出题干条件中的隐含信息。由(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可知隐含信息——丙不是教师;由(2)“甲的收入和医生不同”可知隐含信息——甲不是医生;由(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可知隐含信息——乙不是医生。因此,医生只能是丙。由(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可知,丙的收入比乙少,再结合(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可知,乙不是教师。因此,甲是教师,乙是律师。故选C。
12.答案:B
解析:欧谛德谟克是在通过偷换概念进行自我狡辩,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B正确。“学会诡辩”的说法是错误的,A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同一律,没有涉及矛盾律和排中律,C、D排除。
13.答案:材料一中,乙的言论违背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乙把生活中的“矛盾”概念偷换成了哲学中“矛盾”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材料二中,乙的言论违背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洗完衣服”与“没洗完衣服”,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乙所犯的逻辑错误,并简要分析。考生应结合材料中甲乙二人的对话,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材料一中甲表述的是生活中的“矛盾”,而乙表述的则是哲学上的“矛盾”,由此可判断乙的言论违背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然后从同一律的要求角度分析;材料二中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洗完衣服”与“没洗完衣服”,犯了“两不可”的错误,由此可判断乙的言论违背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然后从排中律要求角度进行分析;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4.答案:我们知道,人是有理性的,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已知的认知进行推理而得出新的认识。人不仅能推理,而且可以对自己的推理进行“反思”,思考什么样的推理是正确的、可以推出的,什么样的推理是错误的、不能推出的。这种“可推”与“不可推”的反思能力,是人类“理性”的根基所在。对这种“可推”与“不可推”的规律与规则的思考与把握,就产生了逻辑思想,将这样的思想条理化、系统化,就构成了逻辑这门学问。
解析:回答此题注意几个要点:一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推理能力和反思的能力;二是逻辑是把规律与法则条理化、系统化。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逻辑与思维能力进阶加时练8把握辨证分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逻辑与思维能力进阶加时练8把握辨证分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共7页。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逻辑与思维能力进阶加时练5正确运用判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逻辑与思维能力进阶加时练5正确运用判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逻辑与思维能力进阶加时练4准确把握概念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逻辑与思维能力进阶加时练4准确把握概念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们给椅子下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