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1页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2页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3页
    还剩5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共62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王国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蚂蚁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教材选择蚂蚁作为探究对象,建构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通过探究进一不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蚂蚁,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
    比较蚂蚁,蜘蛛,蝎子的身体结构,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放大镜、昆虫盒、橡皮泥,牙签、毛笔。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
    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个谜语主要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课《蚂蚁》。(板书课题:1蚂蚁。)二、探究新知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的学习任务—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让大家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师:你们知道观察蚂蚁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吗?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
    学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远近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体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明确观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蚂蚁身体的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用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3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3.观察不同的蚂蚁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再观察不同的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的图片或视频: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完成后找同学交流。(教师画蚂蚁的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
    教师在蚂蚁的简笔画上标注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介绍蚂蚁的基本资料):蚂蚁是群居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蚂蚁的基本资料:蚂蚁洞穴的图片,蚂蚁的种类。课件中配文字加以说明。)
    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你们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蚂蚁类似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最后通过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用课件展示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等动物的图片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它们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胸部有3对足的小动物属于昆虫。
    师: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三、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你们会判断哪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问题卡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哪个小组判断得又快又对。
    学生讨论结束后,屏幕出示关键词,师生交流:
    为什么说蜘蛛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3对足,蜘蛛有4对足,所以蜘蛛不是昆虫。
    为什么说蝗虫是昆虫?因为……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昆虫特征的内涵。)
    四、制作昆虫模型
    师:请你们根据昆虫的特点用橡皮泥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做哪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作品,相互评价。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快乐吗?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小蚂蚁为我们的学习立了大功。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们送回家,让它们在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拓展活动
    师:请大家课后观察校园里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动物属于昆虫,并将自己观察的结果写在活动手册中





    1.蚂蚁

    蚁后
    雄蚁  头、胸、腹
    工蚁 触角(一对)、足(三对)
    兵蚁
          




    学生这节课对蚂蚁的关注度并不多,就是说对蚂蚁的兴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涨,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课前组织学生自己去抓蚂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中,走进小动物,学生才会自主的投入到它们的世界中。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鱼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鱼》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本课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鱼的特征与它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鱼的哪些特征让鱼能适应水生环境。同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经历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6个流程,让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教学目标
    1.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能依据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总结鱼类的共同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鱼类游动和呼吸l的过程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有过观察鱼的行为,对于鱼是比较然悉的,
    不过那些观察更多的是基于好奇心的驱使和随ff性的观察行为。因此,木课的教学更多地是带领学生有计划有流程地观察鱼,并通过实验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知道鱼的哪些特征有助于它在水中生活。本科教学中涉及到的“水中溶解得有气体”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教师要做一些相关的介绍。
    教学重点
    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鱼鳃、鱼鳍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修改实验,通过实验了解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鱼、食用色素、滴管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导入新课
    教师用纪录片《鱼的一生》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海洋中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鱼上。教师板书课题:鱼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鱼有哪些共同特征。
    1.观察鱼身体表面的特征。
    教师出示鲤鱼、草鱼和锦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鱼的身体,总结鱼身体结构的共同特征,鱼由头、躯干和尾组成。师生交流:鱼鳍包括胸鳍、腹鳍、臀鳍、背鳍和尾鳍。
    学生交流、汇报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2.学生观察鱼游动时鱼鳍有什么作用,感知鱼鳍的特点和作用。
    提前将鱼置于教室中,让鱼适应教室内的环境。小组合作观察鱼游动时鱼鳍的状态。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鱼鳍摆动时鱼才会游动。教师总结鱼鳍的作用
    教师补充其他种类鱼游动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3.通过探究活动,探究鱼是怎样呼吸的。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鱼的鳃盖一张一合的活动情况,并思考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胶头滴管吸取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挤出,观察绿色水的流动路径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事项:在鱼嘴前方挤出食用色素调制水,不要太多,否则影响观察的效果。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引导。
    小组展示,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鱼类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二)它们属于鱼类吗?
    教师出示章鱼、甲鱼、海马、鲸和鲨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交流它们的生活环境、身体表面特征等。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鱼的共同特征,逐个分析这些动物是否属于鱼类,并说明:章鱼属于海洋软体动物;甲鱼属于爬行动物;海马属于鱼类;鲸用肺呼吸,属于哺乳动物;鲨鱼属于鱼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章鱼、甲鱼、鲸不属于鱼类,海马鲨鱼属于鱼类。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到活动手册中,并适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判断。
    三、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下的拓展任务,提示学生继续观察鱼的活动,发现鳍对鱼的运动还有哪些影响。通过观察,学生感受到鳍对鱼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6、鱼 
    一、 鱼的外形。 眼、嘴、鼻、鳃、背鳍、腹鳍、胸鳍、臀鳍、尾鳍 
    二、 鳍的作用。鱼的鳍有游泳的作用。 
    三、 鳃的作用。鱼的鳃有呼吸的作用




    整节课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比较感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鸟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鸟是人类的朋友,为了能与之和谐和谐相处,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它。同时通过对鸟的探究,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渗透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道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鸟类的外部形态特征;能依据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总结鸟类的共同特征。
    3.能依据鸟类的共同特征和观察到的事实,判断哪些动物属于鸟类。
    4.能树立保护鸟类的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观察鸟,总结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对鸟的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谜语“千里飞翔爱热闹,常在晴空打呼哨,光送信来不送报,见谁都把姑姑叫”导鸡是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底—鸽子。
    教师总结:鸽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鸟的知识。
    教师板书:鸟。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鸟,找一找鸟的共同特征。观察鹦鹉、啄木鸟、猫头鹰的图片。
    (1)在观察鸟之前先提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等问题,使观察更有针对性,并结合观察记录表及时记录观察结果。为确保科学性,可以观察更多的鸟。教师可以结合多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观察鸟类,认识鸟的特点。例如:鸟的体形是流线型的,羽毛轻且排列紧密,有喙等
    (2)教师用课件出示这3种动物的图片和鸟喙的特写图,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特点?羽毛有什么特点?
    (3)学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
    (4)教师总结: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
    2.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初步了解鸡的繁殖过程。学生小组讨论鸡的繁殖过程,教师巡视引导。
    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鸡卵是如何变成雏鸡的教师总结:母鸡通过卵孵化出雏鸡,这种繁殖方式是卵生。
    3.归纳、概括鸟的共同特征
    教师出示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鸟更多的特点。
    学生交流、汇报:鹦鹉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啄木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猫头鹰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师生共同归纳鸟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二)它们属于鸟类吗
    教师出示鹅、蝙蝠、企鹅、鸵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根据鸟的共同特征判断哪一种动物属于鸟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鹅、企鹅、鸵鸟属于鸟类。蝙蝠身体无羽毛,没有喙,因此蝙蝠不属于鸟类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三、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以“保护鸟类”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两个问题:一是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从观赏、经济资源、入药、食用、科研等方面入手;二是为了保护鸟,我们可以怎样做。例如:同某些不良行为斗争;做到不随意打鸟,看到别人打鸟要坚决制止;不掏鸟蛋、毁鸟巢、抓雏鸟,让鸟类顺利繁育后代;设法为鸟类创造营巢或居留的条件;严寒的冬季,鸟类觅食有困难时,可以在安静、避风的地方设置饲养台,在台上放上谷粒等食物,帮助鸟类度过寒冬。学生课下完成手抄报。





    3. 鸟
    鸟的共同特征:
    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本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鸟得出了鸟的基本特征,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为了更好的保护鸟,让学生选则一种方式制作一件关于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本课拓展活动的设计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学生的探究就会持续发展下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生活品位也会得到提高。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4.哺乳动物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哺乳动物》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动物王国”中的第四课。本课旨在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行为等特征,归纳出哺乳动物大都具有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和哺乳的共同特征,对生物的分类研究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科学活动的实证性,本课教学设计以图片展示、举例讨论等方式,对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哺乳动物与其他类别动物的区别等进行讨论归纳,最后,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证中提升认识。理解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
    1.知道像猫、兔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能依据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总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能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4.能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11~12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自然科学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很明显,教师或同学的赞许对他们会有很大的鼓励;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已经有了讨论的基础,并且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区别出其他种类动物与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会归纳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和视频 学生准备:哺乳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昆虫、鱼和鸟的知识,知道了哪些动物分别属于昆虫类和鸟类。
    师(出示熊猫、大象、猫、狮子、兔蝙蝠的图片):这些动物分别属于什么动物呢?
    生:根据昆虫、鱼和鸟的特征,这些动物应该不会属于它们中的任何一类。
    师:对。虽然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差别很大,但它们都属于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一下哺乳动物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师:大家一起观察熊猫、大象、猫、狮子、兔、蝙蝠的图片,说出它们的特征。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这些动物体表都有毛?
    生:它们体温恒定。
    师:还有吗?
    生:它们都会生“小宝宝”。
    师:这些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和昆虫、鱼、鸟相同吗?
    生:不同。
    师:具体说一下
    生:昆虫、鱼、鸟通过产卵繁殖。
    生:它们产卵后再孵化出后代。
    生:熊猫会生“小宝宝。
    师:你们见过吗?
    生:我看过电视纪录片。熊猫宝宝从熊猫妈妈的肚子里直接生出来。
    生:我家养的小猫也是这样繁殖后代的,小猫是从猫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那么,大象、狮子、兔、蝙蝠是怎么繁殖后代的?
    生:大象能生小象。
    生:小狮子也是从它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生:兔、蝙蝠也是通过生小兔、小蝙蝠繁殖后代的。
    师:这些动物的后代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直接生育出来的,这种繁殖方式叫胎生。
    师:这些动物的后代是怎么长大的生:刚开始需要吸取妈妈的乳汁。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猫生殖、哺育后代的视频,我们一起看一下。
    师:像这种喂养方式,我们称为哺乳。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生:身体表面有毛。
    生:胎生。
    生:哺乳。
    师: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到位。像猫、兔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2.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这些动物哪些属哺乳动物。
    教师出示海豚、马、鹰、猩猩、青蛙、袋鼠、虎、壁虎的图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生:海豚能生“小宝宝”,哺乳后代,所以海豚是哺乳动物。
    生:马、猩猩、袋鼠虎都能生“小宝宝”,也哺乳后代,所以它们是哺乳动物。
    生:鹰产卵,孵化出后代,所以鹰不是哺乳动物。鹰有羽毛,有喙,属于鸟类。
    生:青蛙、壁虎也产卵,孵化出后代,所以也不是哺乳动物
    师:同学们说得都正确。依照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我们可以辨别出哪些动物是哺乳动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的特征,以及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课下,请同学们找资料,了解鸭嘴兽的特点,看一下鸭嘴兽属于哪一类动物,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册上。





     4.哺乳动物 
     
    身体表面长毛 胎生 哺乳




    本节课——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非常紧密,包括人类自己都属于哺乳动物。
    我认为应借助学生自身对哺乳动物的了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从学生已经认识的哺乳动物出发,采用问题引导,图片观察,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明确哺乳动物的各项特征,思考总结该特征的生物学意义,最后总结升华,哺乳动物是地球上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生物。该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和学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不活跃;联系生活实际少,可以拓展的地方没有拓展;一心只想少讲多练,多留时间给学生做作业,忽略了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课件制作过于表面,对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关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导致该部分的情感教育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5.我国的珍稀动物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我国的动物》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动物下王国》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以了解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为线索。探究、分析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相关措施。树立关爱大自然、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搜集资料,依据证据分析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树立关爱大自然、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动物己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动物、查阅资料,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对动物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珍稀动物及其生存现状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主动探究、分析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我国为保护珍稀动物做出的的相关措施.树立关爱大自然、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珍稀动物的种类,懂得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和意义,培养与自
    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难点
    真正将德育目标渗透透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潜移默化,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我因珍稀动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思考如何保护它们。
    教师准备:珍稀动物的图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搜集的我国珍稀动物的资料。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珍稀动物有哪些吗?
    大熊猫生:华南虎。
    生:金丝猴。
    生:……
    师:同学们搜集了不少珍稀动物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我国珍稀动物的现状。
    板书: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活动过程
    (一)观察大熊猫、朱鹦、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几种珍稀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师:同学们知道大熊猫、朱鹏、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吗?
    学生小组内观察、交流。
    教师巡视。
    生:大熊猫生活在竹林中。
    生:朱鹦生活在丘陵地带或沼泽等湿地环境中。
    生:华南虎生活在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
    生:白头叶猴生活在森林中。
    生:……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详细,大熊猫是喜湿性动物,栖于我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生活在茂密的竹林里;朱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树木上;华南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生活在我国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中,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位于中国广西南部的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
    师:以上这些珍稀动物有哪些生活习性?
    学生小组内观察、交流。
    教师巡视
    生:大熊猫喜食竹子。
    生:朱鹦以小鱼、泥鳅、甲虫等为食。
    生:华南虎多在夜间活动,以草食性动物为食。
    生:白头叶猴在悬崖绝壁或树冠之间穿梭跳跃,采食树叶、野花和野果等。
    生:扬子鳄白天隐居在河岸两旁的洞穴中,夜间外出捕食。
    2.了解大熊猫、朱鹦、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全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濒危动物较多的国家。
    师生交流大熊猫、朱鹦、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师:我们要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珍稀动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呢?
    教师出示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繁殖和生存能力减退导致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或者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猎捕珍稀动物的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师: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我国某些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严重。视频中的珍稀动物受到了哪些伤害?你们认为导致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自然灾害发生时,有些珍稀动物会死亡。
    生:人类砍伐森林,有些珍稀动物的家园被破坏。
    生:人类猎杀某些珍稀动物。
    生:人类的生产生活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会导致珍稀动物死亡。
    生:……
    师:某些珍稀动物濒临灭绝,除了自然灾害的缘故,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还有部分动物在地理上形成隔离的小种群,它们的基因交换机遇小,近亲繁殖损害种群的繁衍。
    (三)了解我国 护珍稀动物的措施
    教师出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图片
    师:我国珍稀动物濒危程度严重,种群数量及个体数量减少较快,而且继续呈下降趋势根据我国珍稀动物的现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生:人类不能猎杀珍稀动。
    生: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人工繁育。
    生:自然灾害来临前,保护好珍稀动物。
    生: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家园的破坏。
    生:……
    师:同学们了解的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真多啊。除此之外,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各种偷猎、走私和贩运国家保护动物的犯罪行为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珍稀动物的情况。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认识了大熊猫、华南虎、朱鹮等珍稀动物。
    生:我知道了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生:我们国家为保护珍稀动物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生:……
    师:课下,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周围的珍稀动物
    和生存现状。





    5.我国的珍稀动物
    濒危:白鳍豚
    珍稀动物 易危:大熊猫
    稀有

    身体特征、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本课教学能够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指导学生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的状况,知道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并制定计划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活动,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同时在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学习本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珍爱生命、保护动物植物、维持生态平衡,在科学的探究中,在残P.的事实和真理面前,唤醒孩子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这样的目标是在课堂上可以达成的,而且必然产生师生情感的共呜学习,同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收集处理信息、资料,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方法。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8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
    象。教科书以自行车轮胎在夏天充足气之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引子,导出对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具体的实验,知道气体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4.能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自主完成
    猜想、设计实狡、实睑观察、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有意识的进
    行合作能够仔细倾听和交流.井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儿童对周围的
    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更使他们
    乐于探究.学生在探究中也易失政.通过教学中的心理渗进.也形成了学生面
    对成功与失政的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知道气体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皮筋、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夏天车胎爆裂的情景),请大家仔细观看。
    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汇报从视频中发现的问题。
    3.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导致车胎的爆裂呢?老师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后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轮胎的爆裂。
    2.学生猜想、假设、交流并汇报:烈日炎炎下,自行车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自行车胎容易发生爆裂。
    3.师:用什么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学生交流、讨论并设计实验。)
    实验1:将气球套在烧瓶口上,确保密封后,先将烧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可以发气球逐渐鼓起来;再将烧瓶放到盛有冷水的水槽中,可以发现气球瘪下去了。
    实验2:用有导管的橡胶塞塞住烧瓶口,确保密封后,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紧捂烧瓶,过一会儿看到水中有气泡冒出。
    4.学生汇报:空气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
    5.学生解释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
    6.教师讲解: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老师给大家表演个魔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演示实验:教师将完整电路做成暗箱,用酒精灯加热电路开关的某个金属元件,使其受热膨胀以连接电路,小电珠发亮。撤掉酒精灯后,小电珠又灭了。)
    2.学生猜测: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3.师: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固体是不是也像气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让我们一起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吧。
    4.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5.学生汇报:先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再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铜球,会发现铜球受热膨胀,无法通过铁环;将受热后的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再用铁环套一下,发现铜球能通过铁环。
    6.师生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教师解释之前演示实验的原理:金属受热膨胀后会连接电路,小电珠亮了;冷却之后电路断开,小电珠灭了。
    (三)认识一般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我们已经知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这个事实,同学们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能不能用一句概括性的话说明这个规律?
    (学生回答。)
    2.师生小结: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科学与生活
    教师出示以下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1.利用热水复原瘪了的乒乓球。
    2.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在夏季较松,在冬季较紧。
    3.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
    四、拓展活动
    1.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一个“小喷泉”。
    2.两个煮熟的鸡蛋,一个放入冷水中,另一个静置。过一段时间给两个鸡蛋剥皮,观察哪个鸡蛋的蛋壳更好剥,尝试解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8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受热 体积膨胀
    空气 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受冷 体积收缩




    本课重点探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现
    象时,提供气球、烧瓶、冷热水、酒精灯等器材,在加热方式上,用热水还是用酒精灯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现象时,提供标准的手持式铜球和铁圈,学生容易操作,实验现象明显,精彩纷呈,学生兴致很高;最后教师利用自制“小喷泉”进行演示,当瓶口喷出美丽的水花时,学生兴奋不已。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0.风的形成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冷与热中的第五课,其中第4课所讲的有关热空气上升的内容,以及学生们在一年级下册所学的“认识空气”“找空气”,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多样的天气”“天气与生活”都为这一课的探索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对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然后通过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猜想自然界风的成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通过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设计出研究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和假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差异是风形成的原因。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猜测并通过实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体
    3.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4.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风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教学重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提出假设。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课件、蜡烛、蚊香、火柴、饮料瓶、纸片,胶带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将教室门及其正对的窗户打开,将纸条用胶带固定在门框的上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纸条的飘动情况并尝试解释。
    (学生描述现象。)
    2.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生:风吹的结果
    3.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教师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风
    1.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飘动的红旗、被风吹拂的柳枝、风扇转动产生风……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是十分常见的。生活中,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呢?
    生:海风、台风、空调的风
    3.师:同学们能根据现有的材料制造出风吗?
    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活动
    5.学生汇报。
    师:大家知道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那么,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让自然界中的空气流动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猜想风的形成原因。
    师:自然界中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学生交流、猜想,说出这样猜想的理由。)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吧。怎样证明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交流设计思路。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的实验方案?
    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我们打算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简易装置中,点燃蚊香,将蚊香放在饮料瓶旁的进风口,观察蚊香的烟进入装置后发生的现象
    3.师:在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点燃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生2:实验结束后,要将燃着的蜡烛吹灭……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实验时,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合作完成实验并认真
    填写实验记录单。
    4.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实验
    5.师生小结。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现象。)
    师生小结:瓶内温度升高,使得瓶内的空气变轻、上升。当瓶内空气上升时,瓶外的空气流入瓶内进行补充,便形成了风。
    6.得出结论。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从而形成风。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中风形成的原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师:说说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2.师:大家听说过“台风”吗?谁能说说对台风的认识?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自己的认识。)
    3.师:事物有两面性。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台风的利与弊。想一想:台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及时评价。)
    三拓展活动
    1.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与体会?
    (学生回答)。
    2.师继续提出问题: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3.学生交流,根据积累的知识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4.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并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课下继续研究海边白天与夜晚时风向不同的原因





    9.风的形成
    热空气上升 空气流动形成风

          




    老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得出的,决不代替,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和创新的机会。我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找出答案,使学生由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而且有意识地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6测量距离和时间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距离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科学测量。刻度尺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同时距离测量时需要的认真、细致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按实际测量进行事实记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教材中还渗透了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让人豁然开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本节《距离与时间的测量》是本章的中心节,距离的测量作为其他测量的基础,又起领后面测量工具的使用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时间和距离进行测量。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4.在了解测量距离工具的基础上,认识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距离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距离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距离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经历过。在此以前学生的观察也基本都是定性观察。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使用距离单位并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
    测量实质的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课件、卷尺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情景导人
    学生欣赏配画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反映出了哪些信息?
    二、 探究新知
    (一)量一量
    师:同学们,我们怎样测量两个物体之间离得有多远呢?
    生:我用脚量。
    生:我一步一步地量。
    生:我用小木棒量。
    生:我用卷尺量
    师:我们到操场上进行测量活动。
    师:测量时,可以选择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选择其他物体,并做好记录。
    量一量( )之间的距离:
    测量方法
    距离










    师:交流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们两个是用步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的,步数怎么不一样呢?
    生:我们两个是用小木棒测量两棵小树之间有多远的,数值也不一样。
    生:我们组的同学手拉手展开双臂来测量两棵小树之间有多远,数值和其他小组的也不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我们通过讨论发现我们用的木棒长短不一样,所以结果就不一样了。
    生:我的一步和他人的一步不一样长,所以结果也不一样。
    师:我们能不能用测量的结果来分析谁测量得准确呢生:不能,因为用的单位不一样师:我们怎样测量才能更准确呢?、
    生:我们用卷尺或米尺测量更准确。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卷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记录测量的结果。
    小结:我们利用工具确定两个物体之间有多远,就是在测量。两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就是点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单位有厘米、米、千米等。
    师:我们平时用直尺测量出自己一推、一脚、一步的距离,有时可以用这些对短距离进行粗略的测量。如果需要准确的距离数值,必须借助相应的工具,如卷尺等。
    (二)测一测。
    师:我们如果想要测一测跑一段距离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利用什么工具?
    生:利用手表、电子停表(秒表)、手机等计时。师:今天我们用电子停表进行计时。
    教师分发电子停表,先让学生认识电子停表上各按键的名称,再讲解其使用方法:使用时,先将电子停表归零,按下开始键开始计时,按下停止键停止计时,上面显示的数值就是所用的时间。
    学生练习使用电子停表,直至熟练使用。
    师: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本组内同学绕操场一圈各需要多长时间。
    姓名
    计时工具
    时间(秒)












    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测量绕操场一圈所用时间的经验,认识如何计时。
    师:时间的单位有时、分、秒。
    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么计时的?生:他们用圭表、日晷、水钟等。
    生:古代的计时单位还有一炷香、一盏茶等
    师: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多种计时工具,帮助人们进行计时。
    三、拓展活动
    了解生活中测量距离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测量距离的工具,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并讨论如何用这些工具测量距离。





    6测量距离和时间
    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物体所经过的距离
    比较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




    距离测量是其它测量的基础,而且学生虽然接触过有关距离的测量,但技能还很不稳定,更是不规范。所以本内容强调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组织讨论错误测量引起的测量值偏差,测量结果的正误。教学定位应力求实验操作规范,观察认真细致,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7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物体的运动》单元第二课。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物体的位置如何准确描述等问题,以探索运动物体的位置为主线。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活动中经历观察、测量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学目标
    1.在描述运动物体位置的活动中,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4.借助工具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静止和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对如何借助参照物来建立静止和运动的相关概念。对准确判断运动物体的位置还不很了解,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难点
    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手表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述: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飞行员正驾驶飞机在高空飞行,突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飞。他开始认为这是一只小昆虫,就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人惊诧的是,他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子弹。同学们,这个故事可能会发生吗?本节课我们来揭秘。
    二、学习新知
    (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
    1.教师故意走动,问:老师现在在干什么?(走动。)为什么说老师动了?(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呢?(没动。)同学们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就是静止
    同学们是怎样判断我动了,而你们没有动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2.什么是运动和静止呢?
    播放视频动画:汽车行驶在公路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判断,并说明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上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物体位置的变化,对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作出判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多种物体作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提出活动要求:5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位置不变作为参照物;一个同学带着计时工具 具按照一定路线行走,边走边报出时刻和自己相对参照物的方向,每隔一段时间报一次;一个同学标记出运动同学所处的位置;另两个同学记录好报出的时间,测量出参照物和运动同学之间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学生依据记录描述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要仿照教科书上“10时15分,小红在小明的南方,距离小明……”进行描述。要求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描述一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描述
    小结: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三)描述两个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一个运动物体相对于一个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通过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的,那两个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相对位置怎么描述呢?
    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活动,通过活动描述两个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相对位置
    提出活动要求:在操场跑道上画出许多间隔2米的格子,两个学生沿跑道步行,并保持来两个步行的学生相互描述对方的位置,描述时一定要说出以谁为参照物。对两个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同时组织其他学生两两一组进行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的知识解释飞行员抓住子弹的故事。
    教师用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技术。简单地说,空中加油技术就是在空中一架航空器(加油变给另一架或数架航空器(受油机)加注燃油,使其航程加大,续航时间增长的技术。空中油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加油机和受油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后解释加油机和受油机的位置关系。
    三、拓展活动
    学习使用现代化的工具给自己定位。
    师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工具具有定位功能。
    教师用课件出示定位工具的图片、动画,讲解卫星定位的原理本米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的内容。





    7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 
    参照物
    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
    是指这一物体相对子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本课遵循从生活入手,利用观察、比较、归纳等获得规律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熟练掌握判断运动物体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7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运动物体的快慢》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运动快漫的问题,以探索物体运动快慢为主,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活动中,经历观察、测量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学目标
    1.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观察运动会上学生赛跑的场景,提出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问;能依据对多种交通工具速度的比较,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结合高速列车速度提升的过程,意识到人类的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能认识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但对如何准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准确地建立速度的概念,还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掌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难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准备
    课件、卷尺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刘翔百米跨栏比赛的视频
    在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2秒9获得冠军,美国选手特拉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13秒18。他们运动的快慢是怎样比较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学习新知
    (一)距离相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师:我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
    学生说说对运动快慢的认识和理解。
    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呢?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兔子没有比乌龟早到终点呢?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师:时间对运动的快慢有重要的作用。相同的距离用的时间越少说明运动得快,用的时间多说明运动得慢。
    10米栏比赛中,刘翔用的时间12秒9比特拉梅尔用的时间13秒18少,所以刘翔获得了胜利。
    (二)时间相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游戏:一人计时10秒,多人从同一地点向前跑,测量并记录他们跑的距离。
    师:根据数据来比较谁跑得快。
    生:根据我们的记录,甲同学跑得最快。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在相同的时间里,甲同学跑的距离最长,所以他跑得最快
    师:相同时间内,跑的距离远说明运动得快,跑的距离近说明运动得慢。(三)距离和时间都不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游戏: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一人在6秒时停止运动,另一人在10秒时停止运动分别测量并记录他们跑的距离
    师:如何比较两人跑得快慢呢?
    生:我们可以把记录的数据转化为跑的时间相同,比较距离的大小。
    生:我们可以把记录的数据转化为跑的距离相同,比较时间的多少。
    师:如何进行转化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通常用“速度=路程÷时间”进行计算。常用的速度单位有千米/时、米/秒等。速度越大说成明运动越快,反之运动越慢。
    师:计算两个同学的速度,进行比较。
    学生计算、交流、比较。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你们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自由回答。
    (四)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师:走路5kmh;自行车18km/h;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时速为80~20km/h,在城市道路上的时速为30~60km/h;高速列车时速为250~350km/h;飞机时速为800~1000km/h。提问:外出旅游,我们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更合适呢?
    学生讨论,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活动
    查阅列车时刻表及铁路沿线各地之间的距离,分析一下,看能发现什么。
    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张列车运行的时刻表,同时出示各个站点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时间和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7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
    距离相同 比时间 时间少的快
    时间相同 比距离 距离长的快
    速度=路程÷时间
    运动得快里的可以用速度大小来表示。
    速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小时 米/秒。




    一个好的引入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个引入至关重要。在引入环节,我思考了好多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过最终还是定格在了赛课使用的这种方式上。首先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8《运动与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与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载体,指导学生观察、描述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学生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这是力作用的结果。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怎样让自行车动起来?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材料包出示学生需要准备的研究材料,提示学生提前准备研究材料,便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通过图片展示不同运动状态的物体,:荡动的秋千、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运动状态的变化。②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分别尝试改变风车、空易拉罐、笔盒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体会到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③通过现象推断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联系生活, ,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了解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进一步感受到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将探究延伸到课外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通过简单的观察和动手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倾听、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运动状态的变化。体会到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
    【学生分析】
    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受。而且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力的经验,如风的力量可以推动风车转动,水力可以让小水轮转动,用力推桌子可以使桌子移动位置等。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并没有注意到力的存在,不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关联,进而寻找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从中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联的探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纸风车、空易拉罐、矿泉水瓶、核桃
    教师准备:小球、小车、小铁锤、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这节课有好多玩具,你喜欢玩吗?
    生:喜欢!
    师:[PPT 3 出示]出示纸风车。(拿出风车)这是风车,小组内玩一玩吧!想一想,是什么让风车转起来的?要想让它转得更快,可以怎样做?
    学生分组玩风车。
    2.师: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是什么让风车转起来的?
    生:使劲吹气、用手扇风等。
    教师引导说出:用力;是力让风车转起来。
    师:那我们想让风车转的更快,你是怎么办的?
    生:加大力量。
    [PPT 4 出示]怎样让风车转的更快
    3.师:对,看来,风车的转动与力有关。那么,其他物体的运动呢?是否也与力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与力》。
    4.板书课题,同时出示课题。[PPT 5 出示] 展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到生活中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PPT 6 出示]秋千和汽车的运动状态。然后描述一下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
    [PPT 7 出示]教师播放荡秋千的视频。
    2.学生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荡秋千时,秋千开始时是静止的,推动秋千后,秋千开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有时快,有时慢,最后会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时,自行车有时会快,有时慢,有时……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这么多科学道理,那么你还能描述更多物体的运动状态吗?
    生:汽车行驶时,有时快有时慢,有时……
    生:扔铅球时,铅球……
    生:工人叔叔拉车时……
    4.师生小结:[PPT 8 出示]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二)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师:[PPT 9 出示]同学们刚才描述的物体运动的状态都很好,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怎样改变的呢?
    生:荡秋千时,我们一推它,它就动了。
    生:跑在路上的汽车,一踩油门,车就跑快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看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一种神秘的东西有关,这种东西是什么呢?下面你们用手中的几种物品,自己试一试改变它们的运动状态,我看能不能找出这种神秘的东西。
    师:请你们拿出纸风车、易拉罐、还有铅笔盒,你们想办法让这几种物品都动起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别做实验,让这些物体动起来,改变它们的运动状态。
    3、学生汇报交流发现。
    师:通过活动,你们有什么发现?哪个小组给大家分享一下。
    生:纸风车静止时,我用嘴吹了一下,它就转起来了,我再用大力吹,它就转的快了。
    生:我用手推易拉罐,易拉罐就开始滚动,然后我用大力气推它,它就滚动的更快了,最后我用手阻挡它,它就停下来了。
    生:铅笔盒……
    师:那么你们找到这种神秘的东西了吗?
    生:是力。
    [PPT 10 出示]
    师:很棒!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这几个小活动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有力的存在才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师生小结,出示结论:[PPT 11 出示]
    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师:当我们给静止的物体施加力之后,物体就运动了,那运动着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呢?
    生:我觉得应该有。
    师:说一下理由,可以举例说明。
    生:我看到落下的雨滴落到水里会溅起水花,说明向下落的雨滴有能量。
    生:被踢飞的足球砸到感到很疼,说明运动的足球也有能量。
    生:……
    师: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注意观察,这些一些运动的物体碰到其他物体后,其他物体有什么变化。
    1.出示视频:[PPT 12 出示]人们扔出的保龄球,将球瓶撞到的场景;快速挥动的高尔夫球杆将高尔夫球打飞很远的场景。
    师:同学们说说球瓶是怎么倒的?高尔夫球怎么飞出去的?
    生:保龄球滚过去后,就把球瓶砸倒了。
    生:挥动的杆子把高尔夫球打飞了。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下面我们也做几个游戏,看看有什么发现?
    1. 学生分别做用小球砸矿泉水的游戏和砸核桃游戏。教师同时出示活动要
    求。
    师:同学们,我看你们都玩的很尽兴,你们通过这几个游戏有什么发现?哪
    个小组先给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们发现扔出的小球,会把矿泉水瓶砸倒,说明扔出的小球是由能量的。
    生:我们将锤子举起来,向下砸去,核桃就碎了,说明锤子这时是有能量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重大发现。
    3.师生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4.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像我们刚才这样,依据事实,推出结论,这就是在推理。
    出示: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三、拓展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更多运动的现象,[PPT 13 出示]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8运动与力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运动状态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9《运动的形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的形式》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设计了观察小球的运动、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分析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等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探究主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物体有不同的运动形式。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再现了一个生活中常见到的活动场景,即学生拿着纸风车奔跑,纸风车迎风转动的情景。根据这一情景,导语提出了本课将要探究的方向:当拿着纸风车奔跑时,奔跑的人在做什么运动?纸风车在做什么运动?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让小球动起来,让学生用图示的方式,将小球的运动轨迹画出来;活动二让更多的物体动起来,学生先想办法让物体运动起来,然后观察运动物体上标注点的相对位置变化,再用图示的方式将标注点的位置变化情况画出来。活动三探究运动的物体包含哪些运动方式,让学生明确物体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彼此关联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说一说运动的自行车包含哪些运动形式,通过对运动的自行车的观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形式。
    本课学习内容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物体的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形式,但他们对物体运动形式的认识却是肤浅的片面的,仅限于有限的生活经验,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2.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体不同运动形式和特征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难点】
    1. 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2. 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物体运动的形式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小球、小木块、钢尺、风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 [PPT 1 出示] 课题《运动的形式》。
    2. [PPT 3 出示]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看,这是什么?(出示风车)你知道怎么玩吗?
    (学生自由发言)
    3.请一名学生手持风车从教室前跑到教室后,让风车转起来。其他学生观察风车是怎么运动的,手持风车的同学又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观察汇报。)
    4.小结: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不同的,引出课题——《运动的形式》。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让小球动起来
    1. [PPT 4 出示](出示小球)老师这还有一个好玩的玩具,请同学们按小组玩一下,在玩的过程中画出它的运动路线。
    2.学生活动:利用不同的玩法让小球动起来,并画出它的运动路线。
    玩小球记录单
    我们的玩法
    小球的运动路线






    ……
    ……
    3.展示汇报。
    4.小结:小球可以进行直线运动,也可以进行曲线运动。
    活动二:让更多的物体动起来
    1.[PPT 5 出示]教师出示木块、钢尺、风车,提出问题:怎么让它们也动起来?
    (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实验方案
    (1)在桌面上推小木块。
    (2)将钢尺的一端按在桌面上,另一端露出桌面并用手拨动后释放。
    (3)用嘴吹风车或拿着风车跑动。
    3.教师引导:为了便于记录它们的运动路线,在这些物体上标记两个点,用这两个点的运动路线表示该物体的运动路线。
    4. [PPT 6出示]学生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我的方法
    运动路线
    木块


    钢尺


    风车


    ……
    ……
    ……
    5.小组汇报。
    6.小结: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
    活动三: 探究运动的物体包含哪些运动方式
    1. [PPT 7 出示]教师出示购物车、电风扇、座钟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品工作时,哪些部位在运动?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2.提问:这些部位在运动时,是哪种运动方式呢?小组探究运动的物体各部位的运动方式。
    物品名称
    运动部位
    运动形式
    购物车




    电风扇




    座钟




    ……




    3.小组汇报。
    4.小结:一个运动的物体可能包含多种运动方式。
    三、拓展活动
    说一说运动的自行车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9运动的形式
    1. 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



    【记录表】
    玩小球记录单
    我们的玩法
    小球的运动路线






    ……
    ……


    我的方法
    运动路线
    木块


    钢尺


    系有细绳的螺帽


    风车




    第三单元 电的本领单元备课

    科目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题
    10.灯泡亮了
    课型
    备课人

    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纪录;能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2、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知道开关的功能。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用导线、灯泡、电源、开关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2.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电流实验盒、手电筒;制作教学用以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带来了一个小礼物盒,请同学们拆开看看。(学生打开盒子,两个手电筒)认识吗?
    这种便携式的照明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会使用它吗?每两人一个手电筒玩一玩,再交换玩一玩,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让学生玩手电筒,填记录表“我的发现”)
    我   的   发   现
    我的发现
    我观察到的手电筒主要组成部件
    我的思考
    一个手电筒(    )
     
     
     
     
    灯泡亮的秘密
    一个手电筒(    )
     
     
     
     
    (二)探究手电筒的秘密
    1.师:现在同学们发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手电筒亮了,一种是手电筒不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看上去一个模样的手电筒为什么一个亮而另一个不亮?   
    要想知道手电筒发亮的秘密,最好的办法是我们把手电筒拆开来,仔细研究一下手电筒的构造。
    2.拆开之前,老师提四点建议:第一,要注意安全;第二,要注意按顺序摆放拆下来的器件;第三,观察完之后,把亮的手电筒再按顺序组装好;第四,仔细观察,看那个小组发现的秘密最多,并把你的发现写在“发现”记录单上。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师:请小组内同学推荐一个代表根据表格展示“我的发现”。
    谁来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拆、装手电筒,你们都想到了什么?
    5.下面我们把不亮的手电筒再组装上缺少部件,让它也亮起来。看哪个小组以最快的速度让灯泡亮起来!
    6.师:这节课,我们就是要一起来研究灯泡亮了的秘密。(板书课题
    (1)出示:探寻灯泡亮的秘密
    (2)(出示:电灯泡的构造)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外面有玻璃罩,金属螺蚊,下面有金属点,通电后会发光发热。
    (3)手电筒上的开关作用可大了(师演示开关)能控制小灯泡亮灭。
    (4)筒里面的铁片和下面的弹簧就相当于导线。(引出导线)
    师:手电筒里有这么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出示:手电筒内部构造连接后,按开关电流通、灯泡亮)
    (三)连一连,使小灯泡亮起来。
    师:那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实际操作一下,让灯泡在我们手中亮起来。要想使小灯泡亮起来,得需要有什么?
    1.师:同学们能试着介绍实验材料吗?(出示开关、电池夹、小灯座)
    2.学生动手操作。请同学们动手合作把这些材料接一接,连一连,使灯泡亮起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使用电池时注意正负极的正确安装,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连起来。)
    【板书设计】 10.灯泡亮了
                 电池    开关    导线    灯泡
          (完整的电路图)
    教学反思:


    科目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题
    11.导体和绝缘体

    课型
    备课人

    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经验进行合理推断猜想,做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2.体验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喜悦,愿意用证据验证假设。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了解什么是导体、绝缘体,能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重难点: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了解什么是导体、绝缘体,能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准备材料: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开关、小灯座各1个,导线5根)、铝片、铜 丝、橡皮、铁丝、钥匙、毛线、瓷勺、泡沫等、碳棒、木条、纸片等。
    一、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做几个游戏。  
        做游戏要注意:1、要分工合作好。2、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3、注意动脑筋,做游戏要有所发现。  
         2、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一个游戏,“灯泡亮了”。  
          (1)要求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好,能最先让小灯泡亮起来。  
          (2)学生连接简单电路  
          (3)教师评价:现在每个小组都成功地让小灯泡亮起来了,用掌声祝贺我们自己和大家。  
          (4)当我们把铝片连入电路中,小灯炮亮了,说明电能从铝片中流过,我们说铝片能导电。(板书:导电)。  
          把铝片换成铜丝,大家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再把铜丝换成木条,大家再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二、 探究活动  
       (一)假设猜想  
          1.导语:看来,有些物体能导电,有些物体不能导电,接下来,我们做第二个游戏,“考一考、猜一猜”。      
          2.小组商量一下,把猜想结果记录在左栏内(每组发一张记录单),(后有附表   设计以画“√”表示和画“○”的符号代表)  
     3.学生猜测、记录  
      4.学生汇报:找同学说一说你们组的猜测结果。  
         刚才的结果只是猜测,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办法能验证一下吗?(学生说方法)      
     (二)实验探究 
          1.导语: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三个游戏“做一做”。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  
          2.学生验证:学生验证小组合作好,边验证边做记录,把结果记在右栏内。  
        3.同学们研究很认真,都有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4.学生汇报  
        5.如再有争议,教师可以让学生再重复做一遍,让学生分析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  
        6.导语:没关系的,科学家的伟大实验也往往是经过上百上千次的实验才完成的,你们的实验结果与猜测   
     活动
    (三)交流探究成果     
    小组讨论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把铝片、铜丝等能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像木片、塑料等不能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对于同一种物体导电性没有绝对的能与不能,因此,我们说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容易、不容易)          
     (四)成果升华  
        1、通过大家举例,我们知道导体、绝缘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准备再做一个游戏,“辩论”游戏,辩一辩导体、绝缘体谁的本领大。  
        2.指导学生辩论 
        3、分组:根据学生认为谁的本领大分成两大组(导体、绝缘体)。  
        4、同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5、学生开始辩论。  
    三、总结  
        1、转眼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作业  
        课下,同学们就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我们周围的物品,哪些地方用导体,哪些地方用绝缘体,想一想人们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11导体和绝缘体
    导   体  容易导电  
    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    
    课后反思:
























    科目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题
    12.安全用电

    课型
    备课人

    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在家里都干什么呢? 有一位同学叫小明,我们来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 
    出示投影;四幅图(图1小明在电线下放风筝,图2小明在电线上晾衣服,图3小明湿着手插插座,图4小明自己乱接电线) 同学们讨论: 
    1.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说一说电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 小组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投影或放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伤残,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们要知道安全用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安全用电。板书:安全用电。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用电呢? 2.教师提问: 
    (1)在擦灯泡时应注意什么? (①关电源  ②用干布擦) 
    (2)在拔插座时,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属部分吗? (不能) 
    (3)遇到家用电器着火应怎么办? (①先切断电源 。 ②在灭火.) 
    (4)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有破损时,应怎么办? (让大人或电工修好,自己不能乱动。) (5)用电淋浴器洗澡时,应注意什么? (一定要切断电源) 
    (6)雷雨天时,能否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 (不能,以防触电。) 
    (7)发现家用电器损环,能否自己随便拆卸。 (不能,应找专业人员
    (8)人触电以后,用什么方法救助。 (①用木棍。 ②关电源)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讨论。 
    提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电器说明书了解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适当的补充。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大家讨论,制定安全用电小常识。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教师补充。   
    (三) 评价: 谈话:在本节课,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自己的设计和表现还满意吗?请把自己的评价填在 “星级评价表” 中填写“星级评价表”。  
    (四) 拓展: 请同学们课下做个安全用电宣传员吧!



    第四单元消化与呼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2.这食物为我们提供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以及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3.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嗯,收集观看资料,课中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泪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激发学生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再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乖,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 、重点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学准备材料:滴管、镊子,烧杯、酒,碘酒,花生米,肥肉,淀粉,米饭,馒头,面包片,马铃薯,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一)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分类列出晚餐所摄取的食物,指出里面分别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这一块钱任务?
    课中学习
    1.展示交流,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全部的营养物质,所以我们每天要吃多种食物。
    2. 总结概括出营养元素的六大种类提问,食物中的各种营养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
    3.看视频一步了解六大营养元素存在于哪类食物中及对人体的作用。
    4.小节:不同的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不同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它们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提问:我们怎么去辨别食物中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呢?
    (二)实验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1.小组成员认真阅读实验指南,确认实验材料,了解实验原理以及以及操作方法。
    2.教师提醒实验注意事项,小组开始实验。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实验完毕,整理材料。
    5.根据实验现象组员交流作出结论。
    6.教师拍下实验记录单,小组上前汇报交流。
    7.结论还有丰富脂肪的食物、肥肉、花生米、还有丰富淀粉的食物、马铃薯面包,馒头,米饭。
    二、我们还可以知道食物中含有其他营养成分呢?
    讲解蛋白质,可以用火烧,如果闻到有头发烧焦的味道,证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也可以看实物包装上的标签,找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延伸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数量都不同,平时吃食物时要注意什么呢?
    三、课后练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定制一天的早中晚的食谱
    板书设计: 13食物的营养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 水   
    课后反思:












    科目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题
    14.食物到哪里去了

    课型
    备课人

    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消化器官的各种作用及酶的实验的理解。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早晨你们主要吃得什么食物?指1-2名同学说一说。同学们都猜一猜这个同学吃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
    你们猜的是不是对呢?我们来看一。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消化器官
    1.结合刚才看的,你们说一说人体消化器官有哪些?并指出在什么位置?
    (学生边说边指位置)
    2.你们是否能画一画这些消化器官。(学生画在黑板上)
    3.这个同学画得对不对?对照课本进行纠正
    4.按照画得图说说食物消化的路线吧。(纠正,完善)
    (二)食物到底是怎样消化的呢?
    1.请同学们猜一猜。(也就是到了口腔怎样了?到了胃、小肠怎样了?)
    2.请同学咬一口馒头,猜一猜馒头在口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除了形状、颗粒的变化外还会不会有变化?
    3.细细咀嚼后有什么感觉?你们认为馒头会变甜,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唾液)
    4.馒头也就是淀粉变甜是不是与唾液有关呢?
    5.出示:人的口腔附近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
    三、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我们的消化器官这样辛苦地为我们服务,你有没有话要对他们说。
    是呀,我们真应该好好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你一定也希望自己的朋友、老师们有个健康的消化器官吧,我们做个“心语传递”的游戏吧,把自己最想提醒的语言编成温馨、诙谐的祝福或者广告语的形式。写在卡片上,送给你的好朋友和老师们吧。
    五、开拓展示:
    调查吸烟和空气污染对呼吸器官的危害,写出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14 食物到哪里去了

    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

    课后反思:



















    科目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题
    15.我们的呼吸

    课型
    备课人

    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能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2.学会使用“解暗箱”来研究探索事物规律的科学方法。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做到珍爱生命。
    3.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名称及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2.推想呼吸的过程、各呼吸器官的参与活动,并借助模型建构人体呼吸的主要过程。
    器材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澄清的石灰水、水槽、水、集气瓶、橡胶管、玻璃片、火柴、棉布、大烧杯、实验记录单、小组合作学习及个人学习情况鉴定表。
    2.:人的呼吸器官及呼吸过程的;人工呼吸过程的。
    学习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猜测、观察并探究
    (一)呼出的气体与吸入气体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了疑问,认为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你认为呢?为什么?个人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初步的想法。
    师: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与假设呢?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形成初步的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第一步:收集气体
    第二步:检验收集到的两种气体的不同
    师:气体收集好了,如何来检验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形成方案,师生完善)
    学生分组合作。
    (学生汇报)
    得出结论: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比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的很少,所以燃烧着的火柴会熄灭。
    (二)探究呼吸器官的构成及呼吸的主要过程
     (三)呼吸器官的保护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两张人体肺的图片,其中一个是正常人的肺,另一个是吸烟者的肺,大家认为哪个是吸烟者的肺?吸烟者的肺和正常的人肺相比,怎么样?吸烟多了,更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肺癌。如果你们周围有吸烟的人,回去劝劝他们尽快把烟戒掉,同学们也尽量不要呆在有烟的室内学习、生活。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五、回顾内容,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2.我们的呼吸

    呼吸器官:鼻、口腔、咽、气管、支气管、肺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声音的秘密
    科目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题
    16.声音的产生
    课型
    备课人

    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并说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产生声音,并能动手验证;
    3.知道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声音感兴趣;
    2.乐于探索声音的产生;
    3.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师准备:小鼓、大米、(皮筋)、水槽、音叉、水槽、烧杯、矿泉水瓶及声音。
    学生准备: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猜声音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听声音辩物体的游戏好吗?
    2.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发现问题,引导探究。
    (一)制造声音,初步感知声音产生的原因是
    1.请各位同学利用身边的东西制造声音,我们不比谁制造的声音响,我们要比的是谁制造声音的方法多。清楚了吗?注意观察这些声音产生前后有什么变化?建议大家在制造声音的
    时候适当控制音量,好吗?
    2.学生活动。
    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3.交流刚才你是怎样制造声音的?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1.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2.师小结:科学上把类似尺子一样来回反复的运动叫振动。
    3.提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那么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们同意吗?
    4.学生发言。
    5.现在很多同学都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是吗?
    三、加深感知振动
    这是一个音叉和锣,我敲一下,哎,发出声音了,看到它振动了,看来,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振动,有些物体的振动很明显,有些不是十分明显,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感受人体的发声器官。
    手摸声带进行感受。猜测:我们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交流感受: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把手放在喉咙的位置,轻轻说,4.假如声带不能发声,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产生什么影响?5.讲解: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让声带发出更多美妙的声音。
    五、巩固
    1.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敲锣)谁能让锣声立刻停止?
    2.学生回答原因并演示。

    板书设计: 16.声音的产生


    固体
    物体 液体 振动
    气体

    课后反思:










    科目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题
    17.声音的传播

    课型
    备课人

    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通过动手实践了解不同物质的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知道固体传声效果是最好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及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比较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小铃铛球型屏胶管,酒精灯,音钹等。
    学生准备:装了米水,空气的塑料袋或气球也可以用袋装牛奶代替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声音的声音的问题,声音的传播。
    二、 引导观察,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出是一串小铃铛,摇一摇,问你听到声音了吗?
    2.在铃铛和我们耳朵之间有什么?
    3.归纳空气,充当了传播声音的媒介,因而我们可得出结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4.江铃当放入一个球形球形瓶窑洞,注意将小玲固定好,不要让其在摇的过程中碰到屏蔽问还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瓶内瓶外都充满了空气,我们还能听到声音
    5.问能不能把瓶中的空气去掉?怎么做?请学生说说去掉瓶中空气的方法,演示瓶中加入一点点水,接上胶管如图安智
    6.点燃酒精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看到的现象,如有水蒸气产生水逐渐沸腾,热的传递热,空气上升
    7.当有大量气体涌入,涌出后用夹子夹紧胶管问,这时瓶子里有什么有空气吗?
    8.再次摇动铃铛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9.如果我们将里面的水蒸气也抽出,会怎么样?去掉胶管,接上抽气管,抽出气体,再摇铃的声音更小或消失
    10.归纳没有空气的环境,我们称为真空板书,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太空里有声音吗?为什么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因为那里没有空气?
    三、指导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
    1.认识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保持安静,按老师的所说手势进行活动。
    2.坐直身子,用手指轻敲桌面,一脚听声音大小,然后将耳朵贴近桌子,另一角再听声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按要求进行感受声音的大小变化交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教师引导得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4.亲身体验认识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的不同
    5.我们知道了,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传播声音的效果怎么样呢?
    6.先让学生猜测你的猜测,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用具。7.实验方法将它们分别垫在耳朵与桌面,桌面之间,用相同的力度敲桌面,听一听哪个传声效果最好?哪个最差?并将它们排序。
    8.巡视指导纠正实验中不规范,不规范操作,帮助得出正确结论
    9.根据学生汇报,将板书完善
    10.设问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教师从教室四角依次走过,边走边敲轻敲,最后在教室中央站定,让学生感受判断,想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向,四面八方板书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五延伸拓展
    1讲述“伏罂而听”的故事,并结合内容板书简图。
    2装有黄豆的矿泉水瓶,窑洞问怎样使声音变大或消失?
    三、 板书设计: 17.声音的传播
    传声效果   气体固体液体
                       差 好 中
    课后反思:

    科目
    四年级科学上册
    课题
    18 声音的变化

    课型
    备课人

    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生物体越小,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通过猜测和验证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3.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分清楚音强和音高的区别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一一组为单位组织个芯片群口琴,吉他钢尺,每个人四根吸管剪刀
    教师铝片琴口琴,吉他音差钢管诚品吸管乐器,橡皮筋宽胶带
    些过程
    课前准备
    1.见学生时相互熟悉,相互提问。
    2.教学调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钢尺和皮筋实验。
    3.每人发一根粗细细管试试学生能否吹响教学生吹响吸管的方法。
    4.要求学生带一些乐器,口琴,竖笛,吉他,二胡,小提琴等了解学生对乐器的认识。每人带一把圆头剪刀,制作乐器时使用。
    课堂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1.引入,熟悉周围环境,试试话筒给大家问好
    2.拍手游戏,按照强弱弱的节拍及节奏拍手拍桌子,说明用力的强弱跟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3.请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二声音的高低
    (一)对声音高低的认识
    1.提问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你知道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吗?
    学生展示对高低的认识,请学生发出声音的高低。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唱音阶教师示范唱出1到7。
    3.学生跟着教师场音节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小结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轻小和想中高低是我们音竭力所学的1234。
    4. 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规律。
    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5.小组发铝片群研究声音高低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6.发口琴竖笛,吉他等乐器等乐器,让学生研究发音嗯音高与发声部分的关系,并用简图和7.文字进行记录,如学生不会画简图,则失范画画图方法。
    8.教师巡视指导。
    9.汇报交流。
    10.呈现记录表汇报他们的发现。
    课堂总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
    2.出一个难题,敲击一下鼓,要敲出强弱的变化,谁能敲出声音的高低变化?
    板书设计: 18 声音的变化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太阳•地球•月球
    19探索地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了解从古至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探究目标:
    2、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试管球状天体。
    3、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态度目标:
    4、 了解历史上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搜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猜谜语

    展示地球太空图片


    人类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球状的吗?
    一、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汇报交流科学资料
    教师出示古人对地球形状探索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概括、描述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是球状的观点


    3、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偏、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板书设计:
    19、探索地球
    一、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 二、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1、认识历程
    2、模拟探究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认识太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尊重关于太阳的科学依据,不迷信权威;能大胆想象太阳的概况,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
    难点 尊重关于太阳的科学依据,不迷信权威;能大胆想象太阳的概况,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关于太阳的图片,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神话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学生仔细观看。 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太阳是我们的一个好朋友,你对它又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汇报一下自己的认识) 师:看来,大家对太阳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研究太阳。(板书:认识太阳)
    二、交流资料,探讨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收集了吗?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既丰富又全面。交流时,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哪个小组先来告诉大家你们所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学生发言。 (学生所搜索的资料可能有重复的,汇报中学生相互补充,可以丰富知识,拓展知识面。)
    2、教师将典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以增强学生记忆,拓宽学生视野。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太阳的资料,想看吗?边看课件边讲解。
    (1)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讲解: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点缀下有一条淡云薄雾般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银河从侧面看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盘状,正面看是旋涡形,太阳就处在离银核2.3万光年的旋臂上。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
    (2)太阳离地球的距离,那太阳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呢?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1.5亿千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人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走,从地球走到太阳要走3500年;如果坐飞机,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从地球飞到太阳也要20多年(课件出示)。
    (3)太阳的概况 太阳看上去像盘子那么大,它实际上是不是像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大?不是。对,因为太阳离我们太遥远,看上去才那么小,实际上它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和地球相比,就好像一个篮球和一粒绿豆。 太阳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年龄呢?是的,它的年龄大约有50亿岁了,估计寿命还有50亿年。太阳是一个旋转的高密度的炽热气体球,它的大部分气体是氢气,其次是氦气,每秒钟大约燃烧400万吨氢气,产生巨大的能量。它的表面温度大约是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大约是1500万摄氏度。
    (4)太阳的结构,讲解:从结构上看,太阳可以分为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
    (5)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其实并不黑,只不过是由于它的温度比周围的温度低,看起来显得有些黑。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日珥是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像太阳突然长出的来的朱红色大耳朵。(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较差,搜集的范围可能较窄。在学生已经掌握部分资料之后,教师将知识进行系统性介绍,起到归纳、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通过交流资料,汇报资料和资料补充三个环节,充分让学生了解太阳,认识太阳。)
    三、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太阳有了深一层的认识,那么谁知道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汇报。) 可以说是太阳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光明和温暖,哺育万物生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假设没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是呀,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了太阳,也就没有了生命。 师:关于太阳还有很多的秘密,比如为什么会发生日食?请大家在课下继续查阅有关资料,让我们逐步揭开太阳神秘的面纱。
    四、太阳能的利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也多了起来,课件图片展示太阳能的利用,比如: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发电、卫星上的太阳能帆板等,最后播放天宫二号发射直播视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太阳能帆板的存在,培养学生航天的兴趣。
    五、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什么了?







    第4单元 19 登上月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登上月球”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教科书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探索未来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能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能创生新的信息;能大胆想象;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
    2、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3、认识月球的概貌。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发探究师: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它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生命,将来有一天,如果人类要到另一个星球上去居住的话,你首先想到的会是哪个星球?生:月球(木星、金星……)师:老师也想到月球上去居住。(板书:月球)那到目前为止,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师:看来月球不愧是地球的邻居,我们已经不那么陌生了。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情况呢?生回答,师板书:(1) 月球是什么形状?(2) 月球离地球有多远?(3) 月球上有什么?(4) 月球上有引力吗?(5) 月球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是多少?(6) 月球上有生命吗?……
    【二】
    整理信息,自主探究
    (一)月球的基本情况师:下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生:查资料、请教别人。师: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再提示一下:不仅要会查资料,还要会分析、整理资料,可以在资料上圈一圈、划一划啦,同时还可以把你的一些新发现记下来。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小组伙伴一齐动手,给你3分钟时间,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资料,解决问题。师:时间到了。哪个小组先来交流?生:我们通过查资料,知道月球是一个球体,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还知道月球距离地球约
    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师:(板书:球体49个
    38、4万千米)同学们能想象出
    38、4万千米有多远吗?打个比方吧,假如地月之间有一座桥,我们从现在出发,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步行到月球,昼夜不停的走,算一算一天能走多少千米?生:120千米。师:一年呢?生算:43800千米。师:再算一算大约几年能到达月球?生动笔算:大约需要9年。师:啊,9年呀!那到达月球时我们都变成漂亮的大姑娘,帅气的小伙子了。如果再接着返回的话,一共需要几年啊?生:18年!师:看来
    38、4万千米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接着交流。生:我们了解到月球上的温差很大,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摄氏度以上,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摄氏度以下。
    师:(板书:-180℃120℃)我们这里夏天热不热?生齐答:热。师:但我们这里夏天的最高温度也只有30几度,但是月球白天最高温度可达到120摄氏度,比刚烧开的水的温度还要高。想一想,如果到了月球将是什么感觉?再想一想,冬天我们穿着保暖内衣,羽绒服,烤着火炉,还感觉很冷,那时的温度也就是零下几度,可是在月球的黑夜里,最低温度能降到零下180摄氏度。那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师:哪个小组接着交流?生:我们还了解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阴暗的部分是平原,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生物;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师(板书:六分之一):同学们起立,下面我们来跳一跳感受一下地球的引力。生齐跳。师:假如刚才这一跳是在月球上,想象一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就像电视里的慢镜头。师: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只用了短短几分钟,就对月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这些知识的获取却是来之不易的,可以说,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历程吧。
    (二)人类登月的历程师: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类就对月球感兴趣,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登上月球。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很不发达,这个愿望一时难以实现,所以就编了好多关于月球的传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月球的传说?生: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亮之子,月亮女神……师;谁能给大家讲一个?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师:这些传说表现出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正是这种向往,激励着人类对月球的执着的探索。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你知道是谁开创了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的吗?谁搜集到了这方面的资料?生: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1610年,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天文学家不断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只是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月球的整体面貌。
    师:虽然用望远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但却让我们开始对月球有了清楚而正确的认识。哪何时人类了解了月球的全貌?谁哪儿有这方面的资料?生: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发射了月球探测卫星,飞过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摄,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师:(出示月球图片)老师这儿搜集到了一张卫星拍摄的月球图片。师:那人类何时正式登上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并进行实地考察,带回来岩石和土的标本,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播放录像)这就是乘坐阿波罗11号的三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这就是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那一个瞬间。当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的9级扶梯下到最后第二级时,他放下了一台电视摄像机,通过无线电波,地球上的亿万双眼睛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他的大靴子,接着,他的另一只脚也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时,他停下来,对着摄像机说:“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至此,人类正式登上了月球!(板书:登上)师:虽然这一瞬间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我还是想提议,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阿姆斯特朗、向整个人类表示祝贺!生热烈鼓掌。师:回顾刚才这个漫长的登月历程,你有什么感想?生谈感想。师:如今,我国万航天人,用了三年时间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已经于xx年10月奔向月球,让“嫦娥奔月”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变成了现实。关于中国的航天情况,你还知道哪些?生谈。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出示78页资料卡)指名阅读。
    【三】
    自由活动:“徒步地月之旅”师:想不想亲自登上月球去看看?生异口同声:想。师(故作看表状):这样吧,这节课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决定了,带领你们来一次“徒步地月之旅”!怎么,不相信?要对自己有信心吗!好,请大家闭上眼睛,千万不要睁开眼睛,看我们能不能到达月球。(播放轻音乐,缓缓叙述)来,准备,好,出发!我们踏上地月之桥,走啊,走啊,走啊,走啊,穿过美丽蓝天,又穿过重重白云,走啊,走啊,又走啊,走啊,哎呀,怎么这么远啊?不要心急吗,要有耐心。再走啊,走啊,走啊,走啊,终于,有一天,啊,到了!我们到月球上了!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么和我们居住的地球完全不一样啊?来,跳一跳什么感觉?再大声地喊几声,能听到吗?来一趟不容易,我们到处去转一转吧,看看月球表面有什么。哎呀,差一点绊倒,怎么回事?噢,原来是环形山啊。好了,该看的都看了,时间也不早了,该回去了。来,再踏上地月之桥,再穿过美丽蓝天和重重白云,又不知走了多久,好了,到家了!睁开眼睛吧!师:同学们,地月之旅快乐吗?可惜有很多人都没有去,能不能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说给他们听听?生:我太高兴了!我到了月球上一跳,哎呀,我一跳三尺高,就像孙悟空一样飞了起来。我还看到了环形山呢!生:月球离我们太远了。我走啊走啊,呵,我都不知道我多少岁了。…… 师:说得太棒了!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到月球上去旅行,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成为月球上的居民,到那时,老师和你们做邻居,好不好?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科学课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能力。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也尽量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也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会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并能生成新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整理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了解月球、探究月球之后,我又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人类登月历程方面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逼近真理、完善认识的过程;最后,我又通过生动形象的“徒步地月之旅”,既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月球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一处不足,就是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时,由于没有想到学生的兴趣会如此之高,而在这方面课前准备做得又不够,从而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教育的机会,希望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能以此为戒。









    22月相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4课。在第2课和第3课中,通过对影子变化的研究,探索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明确了月球和太阳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没有。
    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需要一个朔望月,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本课,学生将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本课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准确规律,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可。聚焦环节,先向学生明确月相是月球和太阳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探索环节,围绕月相图片展开,先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认识更多的月相,再让学生尝试给这些月相图片进行排序。学生排序后,可以用燕尾夹将月相图片夹在一起,快速翻动,这样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月相的变化了。研讨问题“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只要能够得出“弯—圆—弯”这样的简单规律就可以了。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外尝试去寻找“亮星”,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的位置有何不同。
    在本课中,只需让学生了解简单规律,而不需要涉及专业的月相名词,如望月、上弦月、朔月等。
    【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如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像小船一样呈弧形,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他们甚至会表达“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中去界定,原因是他们没有在一个月的周期里持续观察月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理解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2. 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
    3. 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 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制作月相变化图片手册的方式,认识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性是月球的重要特征。
    难点:给相近的月相图片排序;能够判断在一月之中的某个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月相。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月相变化图片(月相图片数量根据学生能力调整,但是尽量对称提供,比如提供了上弦月,就要提供下弦月,便于学生排序;月相卡片要标注哪一边朝上)、燕尾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月相变化图片或者视频。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照片导入。呈现几张月相照片,让学生观察。
    2. 谈话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月球和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我们在二年级学习过月相,那“月相”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结束后,要向学生明确“月相”概念——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明亮的部分。
    3. 谈话2:我们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二年级时接触了月相,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依然对“月相”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他们通常描述为“月亮”,为了方便后面的教学,教师需要给学生明确“月相”这个科学概念,“月相”这个科学名词的掌握与否是本节课进行科学交流的前提。教学中还发现,在回答月相规律时,一部分学生可能回答“一日二日很弯,慢慢变圆”等,对月相的表述比较清楚;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知困难,故引出本课探索任务。
    二、探索
    活动一 认识月相
    1. 说一说。课前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一些不同的月相,在课堂上交流。
    2. 呈现月相图片。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判断哪些月相是已经观察到的,哪些没有观察到。
    3. 原理示范。可以用微视频的方式,或者教师进行模拟实验给学生展示月相的形成原理。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月相是由于月球有一部分被太阳照亮形成的,这不但为接下来的探索做知识铺垫,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三个天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了解更进一步。
    活动二 月相排序
    1. 呈现月相卡片。给学生展示需要排序的月相卡片,说明卡片的方位,即哪一边朝上,否则学生将难以排序。
    2. 公布任务。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将混乱的月相图片进行排序,要求排序需要符合生活中实际的观察情况,同时能够讲解排序的依据。
    3. 组间交流分享。排序完成的小组也可以参考其他小组的排序,及时修正自己的排序结果。
    4. 呈现结果。教师将各小组排序情况进行拍照,呈现在大屏幕上,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和分享。
    5. 班级交流。交流我们的排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6. 观察月相变化过程,调整排序。播放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参考并调整自己的排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给月相排序的活动中,认识月相变化规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知道月相变化规律一般是按照圆形来排序的,但是学生并没有这种认识,故学生的排序可以是多样的,即排序的形状并不重要。例如,将月相图片排成圆形、方形、一字型或是V型都可以,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排序方法。学生往往在图片的先后顺序上存在争议,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小组合作、协商的能力。学生的排序情况不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可以提供月相变化的视频或者图片,便于学生调整月相的顺序。
    活动三 制作月相变化手册
    1. 公布任务和方法。将月相图片按顺序用燕尾夹夹在一起,快速地翻动,我们就能像看动画片一样更直观地看到月相在一月内的连续变化了。
    2. 间交流。跨小组交流,互相欣赏制作的月相变化手册,比较出不同点。
    设计意图: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该活动借鉴了制作动画片的形式,将静态的月相变化排序变成了动态的变化手册,就像看动画片一样看月相变化。可以让学生多看几遍,加深印象。
    三、研讨
    1. 小挑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月相图片,让学生尝试排序;或者让学生给月相标注大概的时间;或者出示某张月相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的月相情况可能出现在月初、月中还是月末等。
    2. 议一议。围绕核心问题“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展开讨论,要求学生利用“月相变化手册”来讲解。
    3. 想一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能看到圆圆的月亮,那其他月份能看到圆圆的月亮吗?
    设计意图:小挑战的目的是评价考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月相变化。核心问题“一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通过本课探索,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月相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满足一定的时间规律。学生在该问题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月末又变成弧形的”“弧形到圆形到弧形”,或者是“由缺变圆,再由圆变缺”等。虽然对月相的形容不是特别准确全面,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就足够了,教材并不要求学生得出很精确的结论。
    四、拓展
    1. 夜观天象。观月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你也可以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位置有何不同?
    2. 月相记录。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坚持记录一个月的月相,看一看是否和我们今天探索的规律一致。
    设计意图:由于条件受限,在本课中只能利用图片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故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记录,验证本课的结论。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制作月相变化手册的活动,我们了解了一个月之内的月相变化规律——由缺变圆,再由圆变缺。月初时,没有月相,然后慢慢出现一点月相,直到月中(农历十五),出现满月,然后又不断消失,直到月末完全不见,这个周期正好是一个月。月相变化规律周期为什么刚好是一个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探索。

    【板书设计】
    月相的变化

    月相








    相关教案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全册和单元分析|青岛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科学教案-全册和单元分析|青岛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具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目录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目录教案,共2页。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青岛版 (六三制2017)一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案设计,共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