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答案
1. 【答案】A【详解】“中国文化自成一系”说明了文明的独特性,“多源”也就说明文明的多元性,不是一个中心,多条线的网络系统,有主次,说明了文明之间的联系,即一体性,A项正确;BCD三项也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但不能通过材料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商王没有能力对王畿以外的地区实行直接控制,C项正确;虽然商朝的国家机器比夏朝更加完善,但与题目的主旨无关,排除A项;虽然商朝的疆域得到扩大,但不是商朝推行内外服制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王尚未实行中央集权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 【答案】D【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
4.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指的是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是“华夷之辩”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夷变夏”的观念,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孟子的思想都是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5. 【答案】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故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排除AB;当时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的现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 【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简朴的生活”“节用”“选择天下之贤可者”可知,这符合墨家学说,C正确;孟子、庄子以及韩非与题干中的描述不符,排除A、B、D。
7. 【答案】B【详解】由材料“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可知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商鞅变法和其它变法对比,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能得出中央集权体制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风的改变而非国家实力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C【详解】从周朝政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人力动员、组织能力大大提高了,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宗法体制对社会的影响仍表现在地方宗族大家,B项与史实不符,错误;秦律严苛,加强了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但非最主要因素,D项错误。故选C。
9.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可知,人与人,隔一面墙就看不见了,一里地之外就听不见了;而替君主治理天下的官员们,有的在封地内,有的在很远的地方,更应该加强了解。这反映了作者主张君主应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结合所学可知,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A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措施,排除B项;太尉负责掌管军事事务,排除C项;丞相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可知,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因此为了吸取秦朝的教训,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即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A项正确,排除D项;刺史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并没有分化事权,排除C项。故选A项。
11. 【答案】C【详解】材料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即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即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由此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即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对推恩令是持肯定态度的,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对推恩令的态度,没有体现对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态度,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12. 【答案】B【详解】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刺史制度,流动性的管理方式有助于避免刺史与地方官员勾结,而“六条问事”主要针对地方大员,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刺史制度并不能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排除A项;材料所列的内容显示,刺史主要针对地方官员而非诸侯,排除C项;D项与刺史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建议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在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国和百姓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为汉武帝思想大一统提供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支持,B项正确;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能预示吉凶选而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会感应上天进而招来奖惩,与材料核心思想不同,排除A项;“春秋大一统”指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该行政区划的设置是建立在汉朝对匈奴取得军事优势基础上,对于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发挥了巨大作用,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当时匈奴并未退出西域,排除;材料与对中外贸易的重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牛耕在全国普及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田庄能够生产田庄日常所需要的大部分农业和手工业品,说明其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田庄农业、手工业行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体现商品交换的信息,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田庄农业、手工业等行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体现政府对其管理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已摆脱政府控制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田庄农业、手工业行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体现其行业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行业之间彼此隔离的结论,C项错误。
16.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B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7.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民族仿汉人建构政权且自认为是华夏后裔,这说明这些民族有着华夏认同观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迁徙频繁,频繁的往来和密切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开发,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认同中原文明,“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夏后氏指的是夏朝,神农氏指的是炎帝,未涉及黄帝,且材料中只涉及匈奴和鲜卑族,排除D项。故选B项。
18.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氏兄弟掌握西晋军政大权,东汉是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这与门阀政治有关,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故选B项,排除A项;世家大族并没有取代皇权,排除C项;门阀政治并不是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南朝时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开发发展,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对江南的开发有关,故选B项;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南朝时,国家分裂,故不利于江南社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0.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A项正确;当时的水路运输并非是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当时运河修建技术同世界的对比,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经济格局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21.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意思是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这体现了民本思想。唐太宗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这反映出唐太宗强调以民为本,D项正确;“重视发展水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虚心纳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学,排除C项。故选D项。
22. 【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了唐朝对不同的边疆地区采取设置机构、和亲、质子和册封等不同措施进行管理,这体现了唐朝民族政策具有灵活性和多元性,D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于秦朝,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朝对边疆地区采取设置机构、和亲、质子和册封等多种措施,而非册封为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3. 【答案】C【详解】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正确;A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
24. 【答案】B【详解】由材料可知当时的藩镇其主要功能在于维护唐朝的统治,且材料也说朝廷对当时的大部分藩镇整体可控,B项正确;A项与材料所表达意图相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河朔三镇存在割据现象,故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表明藩镇的存在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5.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仅运动种类多,而且女性参与运动,这说明唐朝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活力,A正确;题干未涉及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材料主旨并非关于唐诗,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统治者,而且踏青和力量无关,排除D。
26. 【答案】D【详解】材料信息是,与北魏相比,唐初成年男子征税年龄延后和纳庸代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农民的劳动时间有了较充分的保证,农民赋役负担有所减轻,故D项正确;农民的租役负担有所减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征税标准改变和政府人身控制,排除B项;赋役负担减轻直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7. 【答案】D【详解】唐德宗建中元年两税法实施后,不论土著居民,还是外来侨居户口,无论坐商还是行商,均要按规定纳税,这说明两税法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项正确;杂税征收与两税法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题目主旨是征税范围不是征税标准,B项错误;两税法虽然分夏、秋两季征收,但材料没有体现征税时间,C项不符合题意。
28.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士)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可知,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A正确;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弱化,所以B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C错误;市民文化的兴盛与宰相出身的变化无关,所以D错误。
29.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并盛行时期大量兴建寺庙,占用土地和人口,这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传入对儒学产生了冲击,但没有导致道德沦丧,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府“反佛”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佛教盛行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而不是威胁中央集权,造成社会的动荡,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而不是不容于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0. 【答案】A【详解】材料“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体现了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 重视,材料“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则体现了对人声明的重视,由此可见,《千金方》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唐朝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千金方》的医学思想,没有强调《千金方》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31. (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1 分)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 分)
(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3分)
(3)不同:汉代皇帝才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仍是郡县制。(2 分)后果: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1 分)对策:汉武帝推行推恩令。(1 分)
32.答案:(1)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根本原因:社会的变革。
(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33. (1)标准:德行、学识、才能。(2分,任答两点即可)时期:汉代(两汉时期)。(2分)
(2)特点:直接报名、考试、择优录取。(3分)看待:机会均等,对知识分子的心理产生积极响,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3分)
34.宰相(唐太宗时期) :我太难了!作为门下省的负责人,我的职责就是封驳审议,如果审议太严,负责起草诏令的中书省嫌我耽误事儿;如果审议不严,尚书省执行时容易出问题,皇上也会批我工作不给力。相权三分各管一摊儿,集体讨论,相互制约, 方能万无一失,我们就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这才能上对得起皇上的信任,下对得起黎民百姓。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为Ⅰ卷,回答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