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展开第2章运动的世界 单元综合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3200cm
B.中学生正常步行时一步的距离约为2m
C.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
D.一支新中华铅笔的长度约为17.5dm
【答案】C
【解析】
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3.2m,即320cm,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正常步行时一步的距离约0.5m,故B不符合实际;
C.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故C符合实际;
D.新中华铅笔的长度约为17.5c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下列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骏马奔腾 B.火箭升空 C.万物生长 D.列车进站
【答案】C
【解析】
A.骏马奔腾,相对于地面其位置发生了变化,属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火箭升空,相对于地面其位置发生了变化,属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万物生长,是生物体自身发生了变化,位置没有改变,不属机械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列车进站,相对于其位置发生了变化,属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
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C.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
【答案】B
【解析】
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读数时会产生错误,而不是误差,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这属于产生的误差,故B正确,符合题意;
C.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下列理解和判断正确的是( )
A.由可知,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B.汽车一小时通过的路程是50 km,则它一定以50 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与s和t无关,是一个定值
D.汽车匀速转弯,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形式
【答案】C
【解析】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不变,与s、t大小无关,故A错误,C正确;
B.汽车一小时通过的路程是50 km,只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可知汽车的平均速度是50 km/h,由于不知汽车每时每刻的速度大小,因此不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故B错误;
D.汽车匀速转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5.如图所示,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正在靠近由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自主交会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舟三号”相对于“天舟四号”是运动的
B.“天舟三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C.“天舟四号”相对于“天舟三号”是静止的
D.“天舟四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
A.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这是一个整体,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靠近这个整体,相对于“天舟四号”,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天舟三号”是运动的,故A正确;
B.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天舟三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天舟三号”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天舟四号”相对于“天舟三号”位置发生了改变,故“天舟四号”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天舟四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位置发生了改变,故“天舟四号”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6.在水平地面上的轿车和卡车,以相同的速度一直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光滑无摩擦的水平车厢表面,相对卡车静止。卡车突然减速时(不考虑空气作用力),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小球相对轿车静止
B.小球相对轿车向西运动
C.卡车相对地面向东运动
D.小球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解析】
AB.卡车突然减速时,小球由于惯性仍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由于水平车厢表面光滑无摩擦,且不考虑空气阻力,因此,小球的运动状态不变。又因为轿车和卡车,以相同的速度一直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小球相对于轿车的位置不变,保持相对静止,小球相对于卡车向东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卡车减速,但仍在运动,因此,卡车相对地面仍向东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小球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m
B.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C.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D.斜面应保持较大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
【答案】C
【解析】
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单位是cm,分度值是1cm,则AB段的路程为
故A错误;
B.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而AB段的路程一定,由 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故B错误;
C.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运动,越往下速度越快,即 ,因此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为了便于计时,应该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故D错误。
故选C。
8.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静止 B.甲、乙都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10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答案】B
【解析】
ABD.甲车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运动,速度为2m/s,故B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
C.不知道甲、乙两车的出发地点、运动方向,无法判断10s后是否相遇,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2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最后300m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C.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
A.由图知,前2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600m和450m,则前2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错误;
B.最后300m甲车的时间是10s,乙车的时间小于10s,由可知,最后300m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C.由图知,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不变,甲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都为1200m,由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10.甲同学骑自行车沿直线公路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一同原路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3倍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平均速度的2倍
【答案】D
【解析】
AC.由图像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时两同学相遇,相遇前甲通过的路程
相遇后甲通过的路程
所用时间
则相遇前甲的速度为
相遇后甲的速度
所以
即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故AC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可知,乙相遇前通过的路程
则相遇前乙的速度
所以
即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故B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可知,整个过程,甲通过的总路程
乙经过的总路程
甲、乙所用总时间均为
则甲的平均速度
乙的平均速度
所以
即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平均速度的2倍,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
【答案】 s m 停表 刻度尺
【解析】
[1][2][3][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是秒表(停表),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12.如图所示,小邹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15min,15min=___________h,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___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是___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 0.25 静止 运动
【解析】
[1]某次跑步的时间为
[2]以佩戴者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手腕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手表是静止的。
[3]以地面为参照物,手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变化,手表是运动的。
13.如图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斜面底部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下滑并开始计时,测得数据如图中所示,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______m/s。
【答案】 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0.5
【解析】
[1]平均速度是物体运动的总路程与运动的总时间之比。故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该位置停下的同时记录时间(即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保证路程和时间的统一,并可以起到缓冲保护作用。
[3]根据图示可知,BC段的的路程sBC=40.0cm,BC段的时间是tBC=0.8s,BC段的平均速度
14.如图是物体受推力时的v—t图像,物体在0~1s处于______状态;物体在第3s的速度是______m/s;物体在4~6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
【答案】 静止 0.5 2
【解析】
[1]由图可知,物体在0~1s的速度为0,处于静止状态。
[2]由图可知,物体在1~4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0.5m/s,则第3s时的速度是0.5m/s。
[3]由图可知,物体在4~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1m/s,由可知,物体在4~6s内通过的路程是
15.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s-t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1)甲的速度是______m/s;
(2)第5s时,甲、乙的______(选填“路程”或“速度”)相同。
【答案】 3 路程
【解析】
(1)[1]由图像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路程s=15m时所用时间t=5s,可知甲的速度为
(2)[2]由图像可知第5s时,甲、乙的路程均为15m,而乙在3s至5s时间段内路程不再增加,可知乙此时的速度为0,即甲、乙在第5s时的路程相同,速度不同。
16.沪宁高铁路线由上海站到南京站长约270公里,假设车站数含起迄车站共7站,到站停留时间为2.0分钟。若快车中间只停无锡、镇江两站,由上海站到南京站共需54.0分钟,则快车在上海至南京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若忽略过站前后速度的改变,则站站都停的列车运行在上海至南京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
【答案】 300 270
【解析】
[1]由题意可知,快车的运行时间为
t=54min=0.9h
行驶距离为s=270km,故由可得,快车在上海至南京段的平均速度为
[2]由题意可知,站站都停的列车的运行时间为
t′=54min+3×2min=60min=1h
故由可得,站站都停的列车运行在上海至南京段的平均速度为
17.常常用频闪相机来连拍记录物体的运动(拍照时闪亮时间很短可忽略不计),调整相机使连续拍三次图片用时0.4s,用该频闪相机拍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球,d为拍的第一个照片,如图所示,根据照片记录的小球位置,分析解决下列问题:
(1)小球从位置d运动到位置a所作的运动 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小球的速度 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小球从位置d运动到位置a(刻度尺读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写出计算过程)( )。
【答案】 不是 减小
【解析】
(1)[1][2]由图可知,小球从d到a的过程中,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小,因此小球所作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可知小球的速度减小。
(2)[3]由图可知,小球从d到a通过的路程为
从d到a所用的时间为,则小球从d到a的平均速度为
18.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完成相关问题:
表1:全国部分列车时刻表
车次
始发站
开车时间
终点站
到达时间
21次
北京
21:55
上海
次日14:55
22次
上海
19:55
北京
次日12:55
表2:北京站始发21次列车途径站及时刻表
车次
北京
天津西
济南
蚌埠
上海
21次
21:55
23:26
3:07
9:18
14:55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为1462km。
(1)21次列车运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h,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km/h。
(2)北京开往上海的21次列车和上海开往北京的22次列车的相遇时间为_______,相遇地点距离_______站最近。(认为两车运动过程速度大小不变)
【答案】 17 86 5:25 济南
【解析】
(1)[1][2]由时刻表知: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
t=24h﹣21h55min+14h55min=17h
北京到上海的路程s=1462km,所以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
(2)[3][4]设21次列车发车时间为t后两车相遇,则22次列车发车时间为t+2;根据题意:两车运动速度相同v=86km/h,s=1462km所以
代入数据
则
t=7.5h
由表1知:21次列车发车时刻为21:55,所以两车相遇的时刻为第二天的5:25,与表2中的时刻比较,相遇地点与济南站最近。
三、实验题
19.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______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
(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______dm。测量长度的时候,误差是不可______的,只能尽量______。
【答案】 1.20 0.1 104 14.51 避免 减小
【解析】
(1)[1][2]如图甲所示,刻度尺上1cm之间平均分成10个小格,每1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形物体左侧所对刻度为2.00cm,右侧所对刻度为3.20cm,所以圆形物体的直径为
3.20cm-2.00cm=1.20cm
[3]如图乙所示,停表分针过了1.5min刻度线,秒针读数应为44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
1min44s=104s
(2)[4]三次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为三次的平均值
[5][6]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尽量减小,是不可避免的。
20.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去掉没有必要和错误的步骤,还缺少的步骤是F: _________。
(2)实验正确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
【答案】 A和C 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BEF
【解析】
【分析】
(1)[1][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的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故实验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去掉没有必要和错误的步骤,还缺少的步骤是F为: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2)[3] 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也叫累积法,此实验采用的就是累积法,由(1)可知,实验正确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BEF。
21.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练习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厚度,记为L;
②查看物理课本的页码,记为n;
③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存在两处错误:
(1)错误步骤为______(填步骤序号);应改为______;
(2)错误步骤为③;应改为______;
(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格第一行(“实验序号”所在行)的两空中应分别写A:______;他做了三次实验,并分别算出一张纸的厚度分别为0.086mm、0.088mm 和0.087mm,则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______mm。
实验序号
A
纸张的总厚度
一张纸的厚度L0/mm
平均值L/mm
1
2
3
【答案】 ① 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封底),记为L 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纸的张数 0.087
【解析】
(1)[1][2] 错误的步骤是①,因为封面比纸张后,故测量纸张的厚度时,需要去掉封面;故改进步骤为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封底),记为L。
(2)[3]错误步骤③错误之处为页与张的概念不同,一张有两页,故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3)[4] [5]计算一张纸的厚度是总厚度除以纸张数,故需要记录纸的张数;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
22.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_______;
(2)实验时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
(3)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时,做_______(选填“匀速”、“变速”)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未及时停止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选填“大”、“小”)。
【答案】 时间 小于 0.5 变速 小
【解析】
(1)[1]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
(2)[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是为了使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慢些,便于计时。
(3)[3][4]全程长
s1=10.0dm=1.00m
通过全程的时间
t1=15∶35∶23-15∶35∶20=3s
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半段路程为
时间为
t2=15∶35∶23-15∶35∶22=1s
则下半段速度为
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4)[5]由(3)知,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5)[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未及时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根据可知,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小。
23.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要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______;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
(4)分析可知,小车在AB、BC、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B、vBC、vA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5)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6)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理由是:______。
【答案】 停表 40.0 25 小##低 vBC>vAC>vAB 增大斜面角度 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
【解析】
(1)[1]要测小车平均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秒表测量时间。
(2)[2]由图示可知
sAB=80.0cm﹣40.0cm=40.0cm
[3]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3)[4]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4)[5]根据实验可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故
vBC>vAC>vAB
(5)[6]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大斜面坡度,在更光滑的斜面上实验。
(6)[7][8]小车从斜面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做法不正确。
2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为观察气泡的运动规律,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选填“快”或“慢”);
(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的坐标系横坐标上标注合理值并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______;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8
16
24
32
40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4)如图丙已知气泡在AB间做匀速直线运动,该气泡的长度为2cm,A、B两条刻度线的距离为33cm,测得气泡完全通过A、B两刻度线的时间为7s,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是______s。
【答案】 慢 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近似相同 6.2
【解析】
【分析】
(1)为了准确测量时间,应使气泡运动的慢些。
(2)将表一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
(3)根据(2)中的图象和表中数据分析解答。
(4)气泡完全通过两条刻度线的路程为气泡的长度与两条刻度线的距离之和,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气泡的速度;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路程为两条刻度线的距离与气泡的长度之差,又知气泡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时间。
(1)[1]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2)[2]将表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
(3)[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近似相同,所以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4)[4]气泡完全通过两条刻度线的路程
则气泡的速度
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路程
则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
25.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AB段距离sAB=______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______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______(选填字母符号)。
A. B. C. D.
【答案】 40.0 0.3 偏大 B
【解析】
(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利用 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该实验的原理是。
(2)[2]由图得,AB段距离
SAB=100.00cm-60.00cm=40.0cm
[3]小车在AC段运动的距离为
SAC=100.00cm-10.00cm=90.00cm =0.9m
小车在AC段运动的时间为
tAC=15∶35∶23-15∶35∶20=3s
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3)[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出小车在AC段运动的时间偏小,而运动的路程不变,由得,则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5]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
A.图A中的v-t图像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B中的v-t图像表示物体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C中的s-t图像表示物体静止不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D中的s-t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6.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球运动时间______(选填“用”或“不用”)秒表测量;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CD段的路程为______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______(选填“>”“<”或“=”)vBC;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AB=0.3 m
tAB=0.5 s
vAB=0.6 m/s
sBC=0.9 m
tBC=0.5 s
vBC=
sCD=
tCD=0.5 s
vCD=3 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出了v-t图像,如图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 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E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AE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选填“>”“<”或“=”)v2。
【答案】 加速 不用 1.8 1.5 < 4.8 >
【解析】
(1)[1][2]由图可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因为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小球运动时间不用秒表测量。
(2)[3]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4]CD段的路程为
sCD=vCDtCD=3m/s×0.5s=1.5m
[5]由表中数据可知
vAB
(4)[7]小球从A静止滑下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所以小球经过前一半时间速度小于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所以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小于,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
v1>v2
四、计算题
27.小明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运城市游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请你根据标志牌回答以下问题:
(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运城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2)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答案】(1)1.2;(2)120
【解析】
解:(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汽车允许的最快速度行驶为100km/h,从图1的标志牌到运城的路程还有120km,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2)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即80km/h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
答:(1)从图1的标志牌到运城至少需要1.2小时;
(2)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120km。
28.李明同学平时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十字路口,他家到该路口的路程约为1200m,该路口到学校的路程约为2.8km。某天他从家中出发4min后到达该路口,恰好直行和左转的红灯亮起,在斑马线前等了80s后,左转绿灯亮起,他又继续骑车以4m/s的速度到达学校。求:
(1)李明骑车从家到该路口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李明骑车从该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是多少?
(3)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5m/s;(2)700s;(3)3.92m/s
【解析】
解:(1)李明家到路口的路程s1=1200m,从家中出发后到达路口的时间是
t1=4min=240s
李明骑车从家到该路口的平均速度
(2)路口到学校的路程是
s2=2.8km=2800m
李明骑车从路口到学校的速度v2=4m/s,由可知,李明骑车从该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
(3)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路程
s=s1+s2=1200m+2800m=4000m
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t=t1+t2+t3=240s+700s+80s=1020s
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1)李明骑车从家到该路口的平均速度是5m/s;
(2)李明骑车从该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是700s;
(3)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3.92m/s。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322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练习解析版docx、322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综合与测试精练: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综合与测试精练,文件包含第3章声的世界单元综合检测练习解析版docx、第3章声的世界单元综合检测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33超声与次声练习解析版docx、33超声与次声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