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学案
展开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对比石器、青铜器,分析出铁器的优势,知道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重难点)。
-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结合史料,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的分封制的对比,理解分封制的瓦解,了解王室的衰微,培养对比分析思维能力。(难点)。
-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科学地阐释和理解本课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即: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
2.手工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原因):
(1)周王室衰微
(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 ①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局部统一; ②促进了中原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
4、相关成语:齐桓公:一箭之仇、管鲍之交;晋文公: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楚庄王: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1.(2022年中考真题•孝感)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2022年中考真题•眉山)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3.(2022年中考真题•沈阳)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众多出土的战国铁农具(如图),展示出当时已经发明的层叠铸造技术。上述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
A.冶铁业 B.青铜业 C.纺织业 D.煮盐业
4.(2021年中考真题•娄底)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 青铜铲 D.铁农具
5.(2021年中考真题•广州)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1.(2021年中考真题•玉林)如图所示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器物。据此可以判断,春秋时期( )
A.铁制器物开始出现 B.铁制武器种类丰富
C.铁制农具已经使用 D.铁器已经取代铜器
2.(2021年中考真题•潍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3.(2022年中考真题•陕西)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耧车 B.铁农具
C.翻车 D.筒车
4.(2022年中考真题•泰州)《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5.(2022年中考真题•泰安)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
农业继续发展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
各国进行变法 |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A是第一手史料,BCD都是第二手史料,排除。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的冶铁业的发展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依据题干“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涌现。众多出土的战国铁农具……”这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得出当时冶铁业十分发达,A项正确;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涌现不能反映出青铜业或纺织业或煮盐业的发达,排除BC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知道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铁农具。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铁农具。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原因,理解基本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由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知道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图片出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题干表示已经出现了铁制器物,A正确;图示无法说明铁制武器种类丰富和铁制农具已经使用,排除B、C两项;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知道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故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不能说明祖先崇拜的消失;题干现象不能反映私有土地的出现、兼并战争的影响。故ABD不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知道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AC是汉朝的工具,D是唐朝的工具,不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后期。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故材料探究的主题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湖南专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