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页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2页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3页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4页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5页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6页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7页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 《致云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材典例,诗歌解读,形象解读,考点分析,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教材典例:总结《致云雀》里“云雀”的形象特点。2. 考点分析:讲析诗歌中的物象(意象)的作用3. 学以致用:再现经典试题,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致云雀》中“云雀”的形象
    1.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2.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3—4.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欢乐的精灵”,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神圣)
    5—7.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9—11.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 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12.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三个形象作比。)
    拥有思想的明辉,唤醒人间的爱。
    默默散播爱、光明与芬芳却不露形影。
    13—15.探讨美的根源。
    18—20. 不能快乐的根由
    21. 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16—17.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对爱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
    ——尘世的丑恶和人的不幸。
    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
    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全诗共21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可以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赞美云雀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鸣的飒爽神姿,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3~7节):极力赞美云雀丰沛四溢的歌声。 第三部分(8~12节):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抒发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第四部分(13~16节):探讨云雀歌声美的根源。 第五部分(17~19节):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和人的不幸。 第六部分(第20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作进一步的概括。 第七部分(第21节):抒发诗人的希冀,渴望学会云雀的欢欣,向全世界泼洒欢乐、希望与爱!
    “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解读“云雀”与“诗人”
    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
    诗人比一般人敏感,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
    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中把云雀比作哪些形象?表现了云雀形象的什么特点?
    诗中把云雀的歌声与哪些声音做了比较?突出了什么?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深入探究 《致云雀》全诗共21节,每节五行,四短一长。格律严格按照三音步扬抑格(前四行)加六音步抑扬格进行,韵脚为ABABB格式。另外,这首诗属于“颂”的一个变体。根据M. H.Abrams的定义,“颂”是主题和形式严肃的长诗,风格正式,结构精巧,一般用以歌颂一个人、一件艺术品或一个抽象的概念。诗人运用这样的风格,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主题,强化诗意。《致云雀》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因为自由而得的欢乐。为了表现这种欢乐,诗人对自己的诗行进行了精巧的安排。从形式上来看,诗人选择了三音步扬抑格加六音步抑扬格的格律,使得诗歌的前四行行进显得轻快,有利于情绪的逐步推高,最后一行增加音节,令诵读放缓,使得读者的情绪不至于泛滥。全诗共21节,每一节是一个助推,因此除了最后一行增加的音节之外,还需要其它手段帮助控制诗中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变体的“颂”。正如一个词语有其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一样,一个好的作家应该知道何时使用词语的何种意义。“颂”作为一种体裁,其意义范围中包含庄严与崇高,因此也显得稳重,深沉。
    问题:第一节中云雀如何出现的?
    明确:第一节,云雀来自于天堂或附近,倾泻而出的声音穿透天际而来。云雀的声音作为一种听觉“图形”开始从天堂的背景中渐渐浮现出来,云雀的歌唱声虽然无形无边界,却因为具有丰盛的乐音、激情和神秘色彩而极具吸引力,符合“图形”的特征,然而此时,其图形地位尚不明显。
    问题:第二节中云雀有何特点?
    明确:第二节,云雀从大地一跃而起,向上高飞,像一团火云一样,在蓝天不停地边飞行边歌唱。读者的解读过程呈现空间画面感,大地和深蓝色的天空作为背景,云雀这个体型略似麻雀的小鸟,快速从背景中向上移动。云雀本身背部是花褐色和浅黄色,颜色并不鲜明,诗人将其描述成火云,那红色的、热烈的色彩与深蓝色天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其“图形”的焦点位置。读者眼中的云雀已然不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所创造出的虚拟的艺术形象。云雀娇小的体积、运动的状态、背景上方的位置、鲜艳的色彩,完全符合认知格式塔中对“图形”的描述。至此,读者的注意力已被云雀的“形”牢牢抓住。
    问题:第三——六节中云雀形象有何有何变化?
    明确:第三节,背景缩小为夕阳西下时所放出的“金色电闪的光明”和同样“明亮的云间”,云雀的“图形”地位仅仅依靠“浮游而又飞行” 的运动轨迹来凸显,在这个画面中,“背景”以绚丽的色彩愈发引人注目,而云雀的前景化地位有所下降。第四节,背景转化为“淡紫色的黄昏”,云雀的“翱翔”逐渐与之“融合”,随着云雀越飞越高,渐渐消失在背景之中。此时,读者循着诗人描绘的路线,视野中已经渐渐观察不到云雀。第五节,“背景”再一次转变为“清澈的晨曦”,在清澈星辰银色光辉下,云雀的“明光”缩小到若隐若现,只能依稀辨别。第六节,云雀的物理形态已经完全退出画面,只留下歌声作为“图形”与整个大地与天空构成的“背景”鸣唱,产生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问题:概括七节至结尾诗的内涵?
    明确:从第7节到结尾,诗人又构建出一个“真与美”的虚拟空间,从形美、音美升华到精神美,并展开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对比,诗人借此展开了自己对一些重大命题,如“快乐、死亡的冥思”。
    问题:概括七节到十一节诗歌意象的特征?
    明确:第7节到第11节,雪莱运用了一连串隐喻和拟人来歌颂云雀,分别将其比作云间雨滴、诗人、名门少女、金色萤火虫、玫瑰花,同时塑造出相应的输入空间,读者在解读时产生关于上述意象的联想。而读者基于对“甜蜜”、“香气”、“光”的体验,足以感知到云雀的如梦般清灵的美好。
    问题:概括12节到14节诗歌艺术手法?
    明确:第12节到第14节,诗人将云雀的歌唱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优美音乐进行对比,反衬云雀歌声的无与伦比。春日落下的雨声,对爱情与美酒的赞颂,凯旋的歌声,婚礼的音乐,一切皆不足以与云雀相比拟。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现实空间有着种种缺陷:花草不知感激,玫瑰花的香味过于浓郁,对爱情与美酒的称颂不够神圣,缺少希望,婚礼的合唱空洞夸张。反之,云雀形成的虚拟空间弥补了上述意象的一切缺点,因而超越了世间所有的音乐——神圣、甜美而充满希望。自然界与人世间的音乐隐喻现实空间,而云雀的歌唱隐喻虚拟空间。
    问题:概括15节到17节诗歌的内容及深刻蕴含?
    明确:从第15节到第17节,诗人开始以层层递进的询问来深思云雀之歌如此美妙的原因。第一问:是什么自然山川、是什么爱构成了快乐的源泉,可见诗人认为自然与爱是最美好的存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产生了交叉点。第二问:是否因为对痛苦无感,苦闷的阴影不曾靠近。在虚拟空间中,没有痛苦、悲伤,没有遗憾和毁灭,现实空间中一切苦都是不存在的。在两问的基础上,诗人推测无论清醒沉睡,云雀对死亡定然有更深沉而真实的参悟。现实空间里人们对死亡通常充满了恐惧,而虚拟空间中,死亡是真实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死亡又是一种永恒,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才会拥有晶莹清澈的灵魂。这样的死亡观与他的另一首诗“On Death”是一脉相承的,即灵魂不死,死亡亦是一种重生。
    问题:概括第18节和第19节诗歌的现实意义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第18节和第19节,诗人详细描述了现实空间中存在的种种痛苦:人们总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有贪婪的欲望;有憎恨、骄傲和恐惧;有泪水与哭泣。然而诗人并没有否定现实空间,消极地逃避到虚拟空间去,他认为正是由于这些痛苦的存在,才能体会到云雀快乐的欣喜。可见,诗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辩证存在的,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而诗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问题:概括第20节和第21节诗歌的隐喻意义?
    明确:最后两节回应第8节对于“云雀是诗人”的隐喻,诗人希望自己以思想的明光唱出云雀般欢欣、饱含希望、超凡脱俗的歌曲,以换取整个世界的倾听,隐喻诗人希望通过诗歌起到教化世人、美化世界的愿望,这与雪莱的诗学观是不谋而合的
    雪莱在诗中再三表示自己比不上云雀,不知怎能接近它的欢乐。其实,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云雀的快乐没有受到痛苦和消沉的污染,它想天上的星星一样。但是对于雪莱来说,振翅高飞的同时还有许多约束。但是,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在《致云雀》中,雪莱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讲析诗歌中的物象(意象)的作用
    诗歌的形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色)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物象、形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象类别:1、植物类: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 兰花、菊花、牡丹、桃花……2、动物类:杜鹃、乌鸦、大雁、青鸟、蟋蟀、蝉 、 猿、燕……3、乐器类:笛、羌笛、琵琶……4、自然类:白云、明月、水……5、场所类:西楼、长亭
    第一,不同的意象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
    “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所谓“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或离愁别绪的物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
    所谓“爱情类意象”是指诗人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物象。
    所谓节操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
    第二、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思想感情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郭绍兰《寄夫》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怀金陵》)“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
    (1)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鸿足传书”的传说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3)集体迁徙,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三、登高(登楼,登台)
    (1)登楼远望,漂泊异地的文人免不了愁从中来。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2)感受到个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杜甫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2)受“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方式影响,日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日暮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意境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例】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鉴赏思维切入点:(1)、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意境内在的协调性(共同点);(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3.规范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总+分)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这首/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象/事件)图:(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相关诗句内容),营造了(2个双音节词)氛围,表达了诗人/抒情主人公因(何事/何景)产生的(何种)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早 梅 张 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1、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2、鉴赏方法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 ②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3、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白鹭图 (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图 (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小结:鉴赏物象要注意以下几点:(1)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2)鉴赏一般物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2021年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8分)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3分)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miǎ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①傅安道:名自得,泉州人。晚年闲废,杜门自守。跟朱熹、辛弃疾都是好友。②朱希真:(1081-1159,79岁)宋代词人朱敦儒别称。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有“词俊”之名。③梅词:指吟咏梅花的词④用韵:押韵;和韵的一种。即以原诗韵脚为韵脚,而不按其次序。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诗题:朱熹用了傅安道和朱希真的梅花词的韵脚也写了一首梅花词。2013年新课标Ⅱ卷也考查了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71岁),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wù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tǒng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C项对“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理解错误,意思是梅花的高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译文:迎风笑问:百花群芳当中谁最纯香洁白?是无与伦比的、深处与尘世隔绝的姑射山上的仙客,那就是独立无朋的梅花,在寒风冷露、冰天雪地的严酷环境中,傲然怒放,真心自保,以令人怜爱的绝艳美丽身姿展示出天然殊胜的景观。没有别的本事,只会招引“狂蜂轻蝶”,卖弄风情,在黄昏中,于霜月映照下的清浅的溪水里倒映自己粗俗的倩影。我一心想为国家效力,推行自己的“经界”思想,终于未能推行,这就如同军中奋进的号角将息,“瑶台梦断”一样,美好的梦想化为泡影。青青的果子不要披折了树木的枝干呀!
    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影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注:看分答题,有采分意识。
    答: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翻译诗句,1分)。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概述意象特点及描画面,1分)。组织答案: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找意象,1分),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意象特点,1分)。

    相关课件

    专题01 《沁园春·长沙》:意象与意境(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01 《沁园春·长沙》:意象与意境(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典例,万山红遍静景,层林尽染静景,鱼翔浅底动景,探究意境,考点分析,学以致用,诗歌大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归园田居》:诗歌中赏析景物的技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13 《归园田居》:诗歌中赏析景物的技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典例,归园田居,总结归,考点分析,概念介绍,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短歌行》: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12 《短歌行》: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典例,《短歌行》的思想情感,引用《鹿鸣》,考点分析,方法指南,诗歌作者,写作背景,诗句阅读,答题格式,规范答题的常用格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