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青藏地区
展开请同学们对照地图册(195-196),熟悉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并完成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的预习部分.
青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而地势较低的东南部是呈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
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青藏地区海拔高带来的影响?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年较差小,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冰川广布;河流以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多咸水湖;热量不足、土壤贫瘠,植被以寒漠为主。
①盐分析出,不断积聚,形成盐层②盆地周围河流携带泥沙在盆地沉积③地壳运动,形成内陆湖④气候干旱,湖水不断蒸发;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青藏高原所在地曾是辽阔海洋,到了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柴达木盆地也形成于这段时间,盆地地下钾盐丰富。柴达木盆地钾盐的形成过程为:
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
1.图示区域( )A.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B.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C.自然景观为高寒荒漠 D.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2.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①缓解青藏铁路运输压力②改善西藏物资供应③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④促进地域文化交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大部分区域是高寒的,但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有的海拔偏低,气候上呈现出过渡特征。
拉萨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光照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10月-次年3月为旱季;
结合资料,指出拉萨的气候特征?
原因:与成都相比,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稀薄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少,温度低;晴天多,云层少,晚上稀薄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热量散失的快,温度低。青藏高原海拔高,距海更远,加之山脉高原的阻隔,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拉萨和成都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气候差异显著。指出两地的气候差异,并分析原因?
差异:拉萨年均温比成都低;拉萨年降水量比成都少。
读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分析其降水日变化特点及成因。
降水日变化较大,多夜雨。
拉萨处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夜晚谷底散热慢,气温较高; 山坡降温快,冷气流沿山坡下沉,谷底较暖的空气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点: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原因:由于谷地向西南方向开敞,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温暖湿润的西南季风可以顺着谷地向里进入,随着地形的不断抬升,降下丰沛的地形雨。
描述青藏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雅鲁藏布江谷地降水丰富的原因。
下图为西藏自治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
1.西藏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点是A.随海拔增高而增多B.随河谷延伸为带状分布C.由南向北逐渐递增D.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2.图中甲地年太阳辐射量低于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地处河谷,空气密度大B.海拔较低,植被状况好C.季风影响,多阴雨天气D.冰川广布,反射太阳光
3.西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布局的良好区位是( )A.广阔的藏北高原B.海拔高的草甸牧场C.雅鲁藏布江谷地D.高耸的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形成了大面积的高山冰川,被称为”固体水库”。冰雪融水是亚洲许多著名大河的源流;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此。
冰川融水是亚洲许多大河的源流。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随着全球变暖,以及人类在青藏地区不合理的活动,“亚洲水塔”开始出现危机。
1 青藏高原成为“亚洲水塔”的原因:①青藏高原西部、南部,降水丰富;②海拔高,太阳辐射弱,积累了大量的冰川积雪;③河湖众多,涵养了大量的水资源④气温低,蒸发弱,有利于水资源的保存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2 从长远角度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亚洲水塔”的影响有:①冰川规模缩小,冰雪融水量减少 ②融水增多,草场、湿地发育,涵养水源能力增强③水体总量减小,对河流的补给能力减弱。④冰川融雪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大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面对亚洲水塔危机,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①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吸收;③合理规划产业活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④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5.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主要原因的是: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地势高,气候寒凉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D.冰川众多,湿地广大
6.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A.④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⑥
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南迦巴瓦峰是我国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最完整的山地,“雨林”和“冰川”在同一座山峰中同时出现。
3.“雨林”和“冰川”共同存在于南迦巴瓦峰,其主要原因是南迦巴瓦峰①纬度较低 ②地质演化进程慢 ③海拔和相对高度大 ④山地降水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南迦巴瓦峰北坡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上限海拔高于南坡,主导因素是A.光照 B.热量C.降水D.坡度
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处于持续退缩状态,但喀喇昆仑山地区成为整个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率最小的区域。下图示意的是喀喇昆仑山不同坡向冰川分布与面积减少百分比
5.喀喇昆仑山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最大的坡向是(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6.喀喇昆仑山东南坡冰川退缩后,地表沉积物的特征是( )A.以粉砂为主 B.具有明显的分选性C.以砾石为主 D.大小不一、杂乱堆积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10.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11.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米堆冰川位于米堆河(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二级支流,汇入帕隆藏布江)的上游、藏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是我国境内海拔最低的冰川,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到米堆游玩。在米堆冰川附近,一天内可以观察到多次雪崩。
1 米堆冰川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冰川,其原因是:①降水丰富,冰川规模大,冰川活动性强; ②位于阴坡,气温低,积雪积累量大③地势较陡,冰川顺谷地而下,进入低海拔地区。④山高谷深,气温低,融冰量小;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2 分析该地雪崩发生频繁的主要原因。
地势起伏大,坡度陡,为雪崩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全球气候变暖,使融雪量增加,摩擦力变小;降雪量大,积雪增加速度快;人类活动(如旅游等)的增加,会诱发雪崩的发生。
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湖泊总面积有3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40%,湖泊星罗棋布,咸水湖大小5000多个,盐湖100多个。
冈底斯山脉的次高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 638米)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形似金字塔,被多种宗教信仰奉为“神山”。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位于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两湖相距不远且有地下水道连接,前者是淡水“圣湖”,后者却是咸水“鬼湖”。
1.冈仁波齐峰南坡白雪皑皑而北坡积雪较少,这主要因为南坡①坡度较缓 ②光照更强 ③降雪更多 ④风力更大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与玛旁雍错相比,拉昂错盐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湖面风力较大 B.汇入淡水较少C.湖水流出较多 D.蒸发量较大
每年2月普莫雍错湖冰最厚之时,附近的堆瓦村牧人会迎来传承千年之久的羊群转场最佳时机。转场前一晚,牧民把羊群赶到湖畔羊圈,当启明星从雪山顶上升起,便将羊群引到湖心,日出前后达到湖心小岛。度过春回大地“青黄不接”的日子,隔月必须返回。
1.在启明星升起时就开始赶羊,主要考虑到( )A.路程长短B.安全系数C.传统习惯D.水位变化2.牧民选择这个季节将羊赶去湖中小岛主要为了( )A.防寒保暖B.规避天敌C.获得牧草D.获取谈水3近年来,普莫雍错的变化对转场的影响:A.路程缩短 B.岛上停留时间缩短 C.进岛日期提前 D.转场羊群规模扩大
青藏地区在高寒气候条件下,植被主要为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三者类型。
土壤类型:寒漠土和草甸土为主,冻土发育
所谓“黑土滩”,是近年来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因退化而形成的裸露化土地,治理过程中牧民在已播撒草种的土壤上抛撒干草,牦牛群沿着牧草抛撒的轨迹进入播种区啃食草料。下图为“黑土滩”形成示意图。
1.关于“黑土滩”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A.秃斑块导致该地更加干旱 B.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C.杂草生长缓解了“黑土滩”的形成 D.“黑土滩”地区水分条件差2.牧民引导牦牛在土壤上来回走动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水分蒸发 B.提高种子成活率 C.利于土壤形成D.减少杂草生长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主要源于腐殖化的有机质和植被凋落物,土壤黏粒能吸附可溶性有机碳。色季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某研究团队在其东坡海拔3600m至4300m范围内开展研究,研究区内表层土壤黏粒含量较高且随土层向下逐渐减少。下图示意研究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规律。
6.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土层分别是( )A.底层,表层,中层B.中层,表层,底层C.底层,中层,表层D.表层,中层,底层7.研究区内高海拔地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多,主要是由于( )A.冰雪融水多,利于有机碳积累B.气温更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C.植被落叶更多,有机质来源多D.土壤黏粒含量高,吸附能力强
1、高寒牧场由于地势高,高原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高寒草场,气候寒冷干燥,牧草低矮稀疏,由于光照足,营养价值高,草质好,是良好夏季牧场;藏南地区牧草繁茂;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臧山羊等,它们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合称“一江两河”,为西藏“三大粮仓”。“一江两河”河谷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产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除青稞、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外,近年来利用温室栽培和地膜保温,大力发展种植黄瓜、西红柿、火龙果、花卉、菌菇等经济作物,在雪域高原实现了蔬菜自给、瓜果飘香。
1 该地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产高,其原因是该地:A.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B. 气温低,生长期长。C.技术先进,品种优良 D.海拔高,养分消耗少2 西藏粮仓集中分布在一江两河河谷地带的主要原因有:①地处藏南谷地,纬度较低、海拔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②河谷沿岸土壤肥沃,耕地分布集中;③东南季风深入河谷,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④冬季受寒潮影响,气温低,病虫害少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社会经济和技术区位条件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简析其具体内容。
市场需求变化促进当地经济作物种植规极扩大;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技术装备改进帮助克服当地热量不足、气温低的劣势,利于扩大种植业生产规模;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拉近了与市场的距离,降低了生产成本。
优质的农产品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有机质积累的多;②病虫害少;③绿色无污染;④含有某种特殊营养物质(如富含硒)。
1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柴达木盆地的矿产资源。2 在当地资源丰富地区建立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读图思考:1.青藏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想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青藏地区交通以公路为主。铁路主要有青藏铁路。读图思考问题:1.青藏铁路的修建克服了哪些制约性因素?2.青藏铁路修建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3.青藏铁路的修建有什么意义?
1.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环境脆弱。2.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因素。3.完善青藏地区的交通运输网;加强青藏地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将青藏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促进边疆稳定。
拉林铁路全长403.144千米,是在建的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划中的滇藏铁路、甘藏铁路的共线路段。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复兴号列车自拉萨至山南、林芝最快1小时10分3小时29分可达。
4.拉林铁路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5.拉林铁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拉萨至林芝的运输时间,这主要反映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 )A.高速化B.大型化C.专业化D.综合化6.拉林铁路建成后,沿线及周边地区将形成由一连串旅游明珠景点组成的黄金旅游带,位于该黄金旅游带内的著名旅游景点有( )A.长白山、敦煌石窟、八达岭长城B.张家界、长江三峡、秦始皇陵兵马俑C.日月潭、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D.羊八井、布达拉宫、雅鲁藏布大峡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西藏和内地间重要通道的青藏公路,交通愈加繁忙,货车数量明显增多,公路上“车背车”(下图)现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1.青藏公路上进藏和出藏的物资主要包括( )A.青稞 牛肉干 B.牛肉 干蔬菜C.蔬菜 矿泉水 D.矿泉水 小麦2.出现“车背车”现象主要是因为( )A.路况差,汽车损毁严重 B.西藏和内地间物资进出量差异大C.海拔高,汽车驾驶困难 D.货运公司为减少支付驾驶员工资3.青藏公路上“车背车”现象多见于( )A.青海到西藏 B.西藏到青海C.两地双向 D.特殊路段
“边玛墙”通常是指藏族宫殿、寺院顶层的一圈红色外墙或贵族庄园主楼的女儿墙(屋顶四周的矮墙),高度为1~4m(占墙体总高的1/4~1/6)。砌筑“边玛墙”的时候,先铺一层捆扎好的边玛树枝,再加一层黏土夯实,这样重复砌筑,墙体基本筑成后,在墙面上涂一层红色的颜料。
9.藏区“边玛墙”主要的优点是A.可减轻外墙自重 B.可保温隔热C.可防火防蛀D.可吸水增湿10.“边玛墙”在藏族民居建筑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保护生态环境 B.材料易腐烂C.劳动力短缺 D.宗教特权文化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2.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ab B.bc C.cd D.ad3.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 .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 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山体效应对山体的雪线和林线有显著影响,山体内外温差越大,山体效应越强。
1 关于山体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山体效应内部山地强,边缘弱;B.山地林线内部山地低,边缘高,C.太阳辐射内部山地强,边缘弱;D.地面辐射内部山地弱,边缘强;2 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脉更强的原因是:①青藏高原的空气更稀薄; ②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 ③青藏高原距海洋更近; ④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更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 最热月气温10°C等温线一般与山地林线相重合。但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不与该线重合,而且位于藏东南部。请说明原因。
林线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热量)的影响之外,还有降水;藏东南部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水热条件充足,故出现最高林线。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山体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下表为欧亚大陆上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林线高度对比。
3.山体效应主要是因为山体内部增强了( )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4.造成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拔②土壤③纬度④植被⑤面积A①②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5.阿尔卑斯山西部边缘林线比东部边缘更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A.气温高B.光照强C.降水多D.坡度缓
阻挡海洋水汽,更加干旱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气候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攀登珠穆朗玛峰人数增多,产生的废弃物增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人关注。我国登山管理部门相继提出控制登山人数、成立高山环保基金会、制定登山管理办法等措施,以减少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分析珠穆朗玛峰地区废弃物增多易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
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废弃物难以分解,清理废弃物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易退化,难恢复。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此段即雅鲁藏布大峡谷),干流在拉孜以上为上游,河床海拔在5200m以上,沼泽和湖沼较多;拉孜到派乡为中游,海拔已降到4500米以下,沿岸是西藏农业最发达地区,被誉为“高原粮仓”;派乡以下为下游河段,谷底海拔从2800米迅速降至155米。
(2)比较说明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特征差异。
上游: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落差小,流速慢;水能资源少。下游:以降水补给为主,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3)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成为“高原粮仓”的优势自然条件。
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河流冲积土壤,较肥沃;可引水灌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有利于种植业开展。
(4)1998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首次徒步穿越考察,考察证实该峡谷是“生物资源宝库”“地质博物馆”,请说明理由。
该峡谷地带纬度较低,垂直高差大,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的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丰富,故成为“生物资源宝库”;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气候湿润,地形坡度大,内、外力作用强烈,地壳运动活跃,故成为“地质博物馆”。
(2015新课标卷1)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由于地势高,高原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臧山羊等,它们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相对较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耕地集中;灌溉便利。
059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港澳台: 这是一份059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港澳台,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课堂实例1,课堂实例2,课堂实例3,课堂实例4,课堂实例5,课堂实例6,课堂实例7,课堂实例8,课堂实例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6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北方地区: 这是一份056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北方地区,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CBD,CBA,BD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5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南方地区: 这是一份055中国自然地理概况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中国地理之南方地区,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气候特征,东南沿海岛屿的地形雨,云贵高原-农业,云贵高原-环境保护,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冻雨,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气候,四川盆地-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