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当堂达标,我的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辩证地认识此时的兼并战争。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3.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认识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2.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自主学习】一、战国七雄1.形成(1)战国初年,_________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_________由大夫田氏取代。(2)齐、楚、______、燕、赵、魏、韩七国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__”。2.兼并战争(1)战争特点:_________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之战。(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地处西部的_____,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_________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的势力增强。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_________,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_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方面,确立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2)经济方面:废除________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_____;统一________。 (3军事方面: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_______的战斗力,一跃成为_______的诸侯国,为以后_______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_____蜀郡郡守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_______上修建了都江堰。2.构成:由_______(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和_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3.功能: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_______、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4.影响(1)_______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_______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当堂达标】1.(潍坊中考)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2.(常德中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B.统一趋势增强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D.分封制彻底崩溃3.(聊城中考)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4.(云南中考)《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5.(宜昌中考)公元就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举措是(   A.尊王攘夷          B.商鞅变法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6.(陕西中考)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7.阅读下列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请回答:(1)材料中的“商君”是谁?(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3)“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1.(1)晋国  齐国(2)秦  战国七雄2.(1)战争规模(2)长平(3) 秦国二、1.铁制工具  新兴地主阶级   2.富国强兵  3.秦孝公  4.(1)县制  世袭  (2)井田制  徭役  度量衡 (3)耕织  县制   土地自由买卖   耕织  度量衡  军功  5.军队  最强盛  秦国三、1.秦国 李冰 岷江 2.渠首 灌溉网  3.防洪  4.(1)成都平原(2)2200多【当堂达标】1.C    2.B    3.D    4.D     5.B    6.A7.(1)“商君”:商鞅(公孙鞅、卫鞅)。(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3)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作用: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相关学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基础感知,合作学习,当堂训练,课下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基础感知,合作学习,当堂训练,总结归纳,课下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