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复习题
展开【基础测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遭受
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理:道理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告:祭告
【答案】B 【解析】蒙:继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
【答案】C 【解析】组:绳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及郡下,诣太守
B.蒙故业,因遗策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答案】A 【解析】A.等到。B.遗留/丢失,丢弃。C.有利的形势/锋利。D.法制,制度/衡量,比较。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函梁君臣之首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负而前驱
A.①⑤/②⑦/③⑥/④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⑥/②⑦/④D.①⑤⑥/②⑦/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⑤⑥为使动用法,②⑦为名词作状语,④为名词作动词。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③有甯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辍耕之垄上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A.①②③/⑤⑦/④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③⑦/④/⑥D.①②④/③⑥/⑤⑦
【答案】C 【解析】①②⑤为结构助词,译为“的”;③⑦为人称代词;④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些”;⑥为动词,到,去。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函梁君臣之首 B.负而前驱
C.忧劳可以兴国 D.却匈奴七百余里
【答案】B 【解析】“夜”是名词作状语。A.名词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动词的使动用法。
7.下列加点的词,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的“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C 【解析】“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乃”是代词,你的。A.副词,才。B.副词,于是。C.代词,你的。D.副词,竟然。
8.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为天下笑者,何也?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答案】D 【解析】例句是被动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C.定语后置句。D.被动句。
9.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3分)(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A 【解析】例句是被动句。A.被动句。B.判断句。C.省略句。D.状语后置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岂非人事哉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D.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答案】D 【解析】A.“人事”,古义:人的作为。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B.“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C.“以致”,古义:招致,招引。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D.“要害”,古今同义:比喻关键的或重要的部分。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答案】C 【解析】应是“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曰:“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惽俗。而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B.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C.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D.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答案】D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后被举荐的人亦称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B.刺史,官名,汉始设,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州长官的别称。
C.七政,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D.论,也称评、赞、诠、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
【答案】B 【解析】刺史,汉设立为监察郡县的官员。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陈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
B.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
C.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对高洁之士周璆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一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
D.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拒绝大将军请托,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富;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
【答案】A 【解析】“赏识和挽留”文中无此信息。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答案】陈蕃趁着朝会的时机,坚持为李膺等人申辩,请求加以宽恕,提升他们的官爵。
(2)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答案】陈蕃一直痛恨这帮人,决心诛杀宦官,恰逢(或:正好)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
16.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概括。(3分)
【答案】宫廷争斗,宦官专权;谋事不密,走漏风声;宁折不弯,不避强权;身逢乱世,敢于直言。(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做官,被推荐为孝廉,授郎中一职。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官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一职,再升为乐安太守。这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治政有威名。属城听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离去,陈蕃因为政绩清廉,一个人留了下来。郡人周璆,洁身自爱,前后郡守招请,他都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敬他。特别为他安置一张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悬起来。大将军梁冀威名传于全国,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不得通传,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陈蕃)逐渐升迁,被任命为尚书。(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朝廷)征召他担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
延熹六年(163年),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书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能寐的时候。又恰逢初秋多雨,百姓开始播种麦子。现在您错过鼓励百姓播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奏书送上,桓帝没有采纳。自从陈蕃做了光禄勋,(他)同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用,不偏袒权贵,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不久,(陈蕃被)征召为尚书仆射。延熹八年(165年),代替杨秉为太尉。陈蕃辞让说:“辨别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文武全才,我不如弛刑徒李膺。”桓帝没有同意(他的辞让)。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们排挤诬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谀勾结。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惩处。陈蕃趁着朝会的时机,坚持为李膺等人申辩,请求加以宽恕,提升他们的官爵。反复申诉,词意恳切。桓帝不理,(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
窦太后执掌朝政后,陈蕃和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カ,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陈蕃一直痛恨这帮人,决心诛杀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等到事情泄露时,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归隐。而是可怜一般世士以远离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像陈蕃这类人)认为逃离世事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秀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秀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品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想象场面,分组朗读,感受对比,论证方法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