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综合训练题
展开【基础巩固】
1.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很不平衡。西亚约在公元前9000年由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采集、狩猎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磨制石器的使用 D.开始使用火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故选C项。
2.一些西周遗址曾出土了青铜器,如江苏仪征市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应用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青铜镰”“双孔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农具,由此可知在西周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故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几种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西周冶金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排除D项。
3.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犁耕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B 【解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犁耕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
4.据史料记载:“今(宋代)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巾。”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B.纺织业技术分工细
C.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D.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答案】C 【解析】材料“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反映出宋代纺织工艺水平较高,故选C项。
5.根据下图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答案】C 【解析】该冶铁供风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故选C项。
6.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D项正确。
7.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进行分散式土地经营的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日渐普及。中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精耕细作的生产工序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集体劳作形式的瓦解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生产力进步,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逐渐形成,故选B项。
8.《元史·刑法志》中记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说明( )
A.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B.官府用法令规定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
C.私营手工业比重日益增大
D.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技艺水平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官府要求那些匠户的子女都要沿袭其祖辈的事业,不准随意变更,以确保他们世代为官府服役,故选B项。
【能力提升】
9.下表是根据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农具分工细致,种类多样,故B项正确;中国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就进入了农耕时代,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齐国的农具,并没有与他国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农具的种类,不能体现齐国大力提倡发展农业,故D项错误。
10.中国远古时期的先民使用杵臼舂捣的方式给谷物脱壳,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臼为脚踏,即为脚碓,晋代连机碓(见下图)可以“水轮翻转无朝暮,舂杵低昂间后先”。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
B.革新动力以提高效率
C.灌溉技术的不断突破
D.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脱壳工具由人力改为水力驱动,由此生产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和小农经济伴随而生的,远古时期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脱壳技术而非灌溉技术,排除C项;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说明战国时期( )
A.成熟制铁技术促进生产工具进步
B.农业、手工业工具已自成体系
C.合理行业分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可知,各类工具在战国时期广泛运用于纺织业、农业、手工业,且这些相关工具对生产至关重要,说明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具已自成体系,故选B项。
12.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然自黄道婆……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
13.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钉是一种瓷器烧制时使用的工具,出现于唐宋时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汝窑瓷器的底部有支钉的痕迹,这说明当时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支钉,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支钉开始使用是在明朝时期,因此依据正确,结论错误,故选C项。
14.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
A.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B.出现了“一年两熟”制
C.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D.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
【答案】A 【解析】材料“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深耕熟犁,土细如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
15.庄园是构成中古时期西欧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的土地除了可耕地之外,还有林地和草地,土地分为庄园主的土地和村民的份地。这段话说明了( )
A.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C.庄园里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
D.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庄园里的生产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了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A项。
16.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故选B项。
17.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头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摘编自《河南省发现一处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即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1)材料一、材料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
材料二。理由:材料二来源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
(2)特点: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艺徒制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徒弟对师傅唯命是从,师傅则将所掌握的技术经验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给徒弟。技术传授没有模式,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授和领悟,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艺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的追寻。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学徒视师如父,师傅视徒如子。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为竞争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甚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导致一些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
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艺徒制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注重言传身教;技能传授以心传为核心;技艺传授细致周全;重实践轻理论;重视技艺传承;伦理色彩浓厚;技艺传承具有保守性。
(2)原因: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测试题,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分别为东汉水排和唐代筒车,墨子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