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5/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48433/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古诗三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
展开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话题“那一刻,我长大了”从单元主题“童年往事”延伸而来,让学生在了解他人童年的同时,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习作引导学生写清楚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的经过,并把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一刻”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
分类 | 具体内容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课时安排 |
课 文 | 古诗三首 | 这三首古诗或描写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或描写孩童穿冰作钲的场景,或描绘牧童骑牛晚归图,都涉及古代的儿童生活,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和悠闲自在。 |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三首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三首古诗在表现情趣、表达感情方面的异同。 | 2课时 |
祖父的园子 | 课文通过对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和“我”在其中的活动的描述,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 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对童年、对祖父的怀念之情;领会并学习文章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 | 2课时 | |
月是故乡明 | 课文以“月”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 |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行文线索;学会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 1课时 | |
梅花魂 | 本文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经历,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坚贞不渝的中国心。 | 抓住文中对外祖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深入感悟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激发爱国之情。 | 1课时 | |
口语 交际 | 走进他们的 童年岁月 | 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大人们小时候的故事。 | 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具体、清楚;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 1课时 |
习 作 | 那一刻,我 长大了 | 选取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写下来。 | 引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 2课时 |
语 文 园 地 | 交流平台 | 交流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的方法。 |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情景描写句和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进行仿写;积累描写母爱的古诗,提高文学修养。 | 2课时 |
词句段运用 | 想象例句描写的情景;体会运用衬托手法的语句的表达特点;进行仿写。 | |||
日积月累 | 朗读、背诵古诗《游子吟》。 |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点)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重难点)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1.认识“昼、耘、稚”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童趣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介绍乡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导语:美丽的乡村有绮丽多姿的风光,游戏的童年更是趣味无穷。你看,在广阔的原野上,乡村儿童追逐奔跑,尽情玩耍,多么欢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动人的笔触展现这种童真童趣,让人无限向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村风光和童真童趣。
2.教师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合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及劳作场面而产生了很多的兴致、感想。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教师介绍《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作大部分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中兴四大家”。
创作背景 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在这段时间,他写了《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宛如勾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组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个篇章,各12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本课所选的是第三十一首,属于《夏日田园杂兴》。
2.初读古诗,明确节奏,疏通诗句。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上四遍,前两遍读准,后两遍读好。
(课件出示)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提示易错字。
◆识字方法:“供”为多音字,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其音、义;“昼、桑”可结合相关图片进行识记;“耘”可通过动画演示来识记。
◆易错提示:“昼”是上下结构,下部是“旦”,不是“日”;“耘”的左边是“”,不是“”。
(3)重点词语释义。
[耘田] 在田间除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 [解] 理解,懂得。 [供] 从事。 [傍] 靠近。 [阴] 树荫。
3.再读古诗,整体理解诗意。
朗诵与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
(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3)我们可以先弄清以下问题: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
(4)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字面意思,说出诗的大意。
明确:时间:“桑阴”指桑树成荫。当桑树成荫时,那就是——夏天。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田园景象。
人物:这首诗写了“儿女”(大人)、“童孙”(小孩)等人。
事件:大人们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生动、更流畅。谁再来试试?(可指名,也可自告奋勇。)
诗意示例:整首诗的意思: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进入意境,逐句赏析。
(1)品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过渡:农村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地点,大家都在劳动。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齐读)
明确:画面:白天除草图、夜晚搓麻图。
体会示例:
生1:我体会到了农民们的辛苦、勤劳。他们从“昼”劳动到“夜”,一刻也不停歇。
生2:我体会到了农民们的忙碌。他们“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各的活儿干,白天要耕田、织布……,晚上还要补衣服、编草鞋……,总有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
师总结:大家的体会非常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这么多!农人们的劳动虽然是辛苦、劳碌的,但换来的是收获与幸福!让我们把这种感受带进诗句,再来读读。(齐读)
(2)结合想象诵读,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朗读指导:读好“昼、夜、各当家”,“昼、夜”重读,“各当家”语调要上扬。要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3)品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过渡:大人们都到田里劳动去了,孩子们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齐读)
明确:画面:童孙学种瓜。
体会示例:
生1: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好学。“童孙未解供耕织”,暗示孩子们想了解、懂得大人们“耕织”方面的事。
生2: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懂事。父母的勤劳品质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想赶快学会耕种、纺织,以后好为父母分担一些劳动重担。
生3: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可爱。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俨然大人,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可爱啊。
师总结:大家的体会真丰富!除了诗中描绘的画面,你们的脑海中还出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哪些画面?(生答:拔杂草、喂鸡鸭、放牛羊、做饭……)
过渡:通过赏析,我们对“童孙”有了清晰的认识。作为同龄人,我们对他们产生了敬佩和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品诗眼。
思考: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
(课件出示)
(5)教师指导诵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朗读指导:“也、学”要重读,要读出感情色彩来——带着诗人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5.熟读成诵,体悟诗情。
(1)学生一起诵读整首诗,要求读出诗韵,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欢快的,在欢快中蕴含着赞赏与喜爱。
(2)齐讨论,悟诗情。
交流示例: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整首古诗写得意趣横生,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对农民及其子女的赞美之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6.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乡村是那么恬静,劳动是那么美好,农人是那么勤劳,乡村儿童是那么天真……古代有许多诗人就像范成大一样,以描写乡村生活、农民劳作、田园风光为创作主体,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你还知道哪些呢?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
积累示例: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7.动情朗读,背诵积累。
(1)赛读古诗,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默写,并交流背诵、默写的方法。
(3)指名背诵,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有韵律;自告奋勇默写,不写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夏天的乡村,品味了孩童学大人种瓜的情趣,感受到了他们的天真可爱。现在让我们看看冬天里,孩童们是怎样弄冰取乐的。
2.理解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稚子”指幼小的孩子;“弄冰”指玩弄冰块。诗歌以成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稚气十足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了解《稚子弄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代表作有《小池》《舟过安仁》《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展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3)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易错读音:“稚”读“zhì”,不读“zì”;“晓”读“xiǎo”,不读“xiào”;“当”读“dànɡ”,不读“dānɡ”;“作”读“zuò”,不读“zuō”。
(4)理解重点字词。
[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磬]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玻璃] 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5.给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
地方做上标记。
②再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③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2)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解惑。
过渡:通过学习第一首诗,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方法。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①品析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捏在手中,把它当作一个银钲。
交流疑问:A.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儿童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这两句诗通过对孩子们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表现了孩童以冰作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B.你认为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明理由。
示例:我认为“脱”字用得好。这个字生动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又兴奋不已地从盆里取出冰块的情态。(也可有其他答案,说明理由即可。)
②品析诗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而冰块落地,发出如玉石破碎一般的声音。
交流疑问:A.这两句诗中的“穿”“忽”二字用得好,试品析。
明确:“穿”字让人仿佛听到那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低切切;时而似在耳旁,时而像在天边的敲冰声。“忽”字在这里是“忽然、突然”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人们正在欣赏美妙如乐的敲冰钲的声音时,冰碎了让大家猝不及防、惊愕不已这一情景。
B.试着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这两句诗写敲击冰块如玉磬声穿透树林,以及摔碎冰块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描写形象、生动,让我们如闻其声。“忽作”写出了冰碎得突然,我们仿佛也看到了孩子们失望的表情。
③体会“弄冰”的场景。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晓脱“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四、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以同学们自学为主。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通过想象体会了诗中意境,感悟到了诗人的感情。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这就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一首古诗。
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演:将古诗改编成短剧本,邀请几个同学扮演角色演一演古诗,在演中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
2.找:另找一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感受这类古诗的情趣美。
3.学:搜集范成大或杨万里的相关故事和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怀。
4.练: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村晚》
1.认识“漪”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意境。
4.了解古诗内容,领略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儿童的乐趣,感受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背诵两首古诗。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描写的是乡村农忙场面和儿童学种瓜的场景,一首描写的是儿童弄冰玩耍的趣事。下面,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背得很不错,从他们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幅独特的画面,感受到诗人蕴蓄其中的情感。你们还记得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村晚》这首诗。(板书: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二、初读古诗,把握文本
1.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1)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村晚”的意思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知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作者简介。
雷震 南宋诗人,生平不详。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学习字、词、句。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漪(yī)
(2)理解词语。
[陂] 池岸。 [漪] 水中的波纹。 [腔] 曲调。 [信口] 随口。
(3)齐读古诗,注意节奏、韵律。
(课件出示)
(4)结合注释及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初步弄懂诗句的意思。
诗意: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三、再读古诗,品读欣赏
1.出示古诗的一、二句,引导探究。
过渡:同学们初步弄懂了诗的意思,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感,这有利于我们深入品析这首诗,有利于我们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中蕴蓄的情感。
(1)自读自悟,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视角去欣赏乡村傍晚的美丽景色。
(2)小组交流,把握景物描写。
A.说说你看到的:青草、池塘、池水、池岸、远山、落日、倒影、波纹。
B.说说写景的顺序:由近及远。
C.写的是动景还是静景:静景。
D.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春末夏初,雨后放晴。
(3)品味字词,交流感受。
A.“满”字赏析:第一个“满”写出了青草生长茂盛的情景,第二个“满”写出了池水满塘,快要溢出池塘的情形,这两个字给人生机蓬勃的感受。
B.“衔”字赏析:“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日落景象,准确地写出了远山和落日的关系,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挂在半山腰仿佛远山含着红彤彤的太阳的情态。
C.“浸”字赏析: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在澄澈的水中的景象。这首诗围绕池塘,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4)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示例:雨过天晴,池塘边的青草长得更茂盛了,池水涨得满满盈盈,快要溢出来了。远远望去,青葱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傍晚时分,太阳渐渐西沉,欲落未落,挂在山腰,把西方染得火红一片。而逶迤的远山,仿佛张着大口,含着一轮又圆又大的太阳,倒映在清凉、澄澈、平静的池水中。微风吹来,水面漾起细细的波纹,波纹把“山衔落日”揉得碎碎的。
2.出示古诗的三、四句及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前两句诗写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静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诗中牧童的出场设置了背景。那么,在如此宁静优美的背景中,牧童在干什么呢?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小组交流,把握景物描写。
(课件出示)
(3)品味字词,交流感受。
A.“横”字赏析:“横”字表明牧童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他的调皮可爱、自由自在。
B.“无腔”“信口吹”赏析:“无腔”指“没有曲调”,“信口吹”指“随口吹、随便吹”。因为随口吹,自然就不成曲调,这最合乎孩子的特点,最能突出孩子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
(4)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示例:各家各户的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家长唤小孩回家的喊声此起彼伏,鸡跳狗吠,羊咩猪叫,傍晚的乡村一片欢腾。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驱赶着牛儿慢悠悠地回家,手拿短笛,随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在村子上空飘荡,听起来清脆嘹亮,悦耳动听。
(5)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三、四句诗。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内容。
小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四、朗诵悟情,总结积累
1.总结表现手法。
过渡:表现手法用得好,可以提升诗歌的表现力、感染力,进而抒发诗人的情感。现在,我们来说说《村晚》一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并通过分析表现手法,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进而在写作中学着运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明确:示例一:借景抒情。通过描绘乡村傍晚恬静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一、二句诗描写了“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诗描写了“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
示例三: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前三句诗是视觉所见,第四句诗是听觉所闻。
示例四:拟人。“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日落景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示例五:写景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整首诗由物到人,写景由近及远,写人抓住了特写镜头。
2.领悟诗情。
过渡: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身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乡村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现在,请同学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想想诗人写《村晚》这首诗的目的,即他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示例一: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美景的赞美和热爱,对悠闲自在、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农村孩童的赞赏和喜爱。
示例二: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朗诵古诗。
学生配乐朗诵比赛。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诵收尾。
五、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群文阅读,分析比较。
过渡:同学们,到此我们就学完了本课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都描写了农村美景,展现了儿童的生活趣事。美丽的画面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优美的意境熏陶了我们的情感,有趣的童年故事纯净了我们的心灵。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三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1)齐读三首古诗。
(2)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交流后得出结论。
明确:相同点:这三首古诗都写了儿童的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写了稚子弄冰、《村晚》写了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短笛。
不同点: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农忙时的村庄,《稚子弄冰》是寒冬时的村庄,《村晚》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我们学的这三首古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了古时候的儿童趣事。老师又找来了几首这样的诗,同学们读一读,然后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一下儿童生活的情趣。
(课件出示)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外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背诵并积累。
2.从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将之改写成短剧本,同学合作演一演,在表演中体会古代儿童生活的情趣。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想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领会古诗的意境,触摸到诗人的心灵,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本课的三首古诗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明诗意以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从而说得更加具体,更加流畅。最后再来交流评价。这样一来,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解词—理句—连意”的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体味诗境,想象画面。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以教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为例: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满画面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这样,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继而,让这种画面融入学生的脑海里。我还趁机让学生把这美好的生活画面写下来。于是,乡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
我们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尝试创造性地改写诗句,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一些情境体验,从而达到快乐学习语文、快乐成长的目的。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