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精练,共7页。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 散文集,原名 ,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下列对《朝花夕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原书名《旧事重提》,以散文的形式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五猖会》写的都是鲁迅的童年生活。
C.《朝花夕拾》塑造了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作者对他们深切的怀念之情。
D.《五猖会》中父亲强迫背书,给年幼的“我”留下了心理阴影,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A.《风筝》B.《无常》C.《父亲的病》D.《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而到南京求学的经历的是
A.《五猖会》B.《琐记》C.《父亲的病》D.《无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
这段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作者仇猫的原因是:
《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A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B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走近《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是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组篇章。很多人为此书写出了许多高度概括、语言精炼的书评。
例 1: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 温儒敏)
例 2:这里有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他在百草园里翻断砖、摘木莲、拔何首乌;这里有儿童的渴望和教育的冲突,罕逢五猖会却在出发前被父亲拉去背《鉴略》;这里有一个成人对现实的反思,神奇难觅的药引子却没有把父亲从重病中挽回……鲁迅弯腰把人生中每个阶段的“花朵”收集在一起组成了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一个个闪亮片段,铺成了缓缓流淌的生命之河。
(龙华语文老师)
请你也为《朝花夕拾》写一段精彩的书评。(提示:可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
《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这位异国老师深深的敬仰与真挚的怀念,但他最终毅然决定告别恩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并说一说促使鲁迅先生发生这一思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大约十多年前,S 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火,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A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
(1) 以上文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选段中“A 先生”名叫 。
(2) 选段中的这位“名医”行医的态度如何?他是怎样医治作者父亲的病的?
(3) 结合选段具体内容,谈谈作者对这些“名医”持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⑨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⑩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 下列对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片段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在青年时期对自己童年时期往事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其中的一篇。
B.片段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C.片段表现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同时指出了背诵的意义。
D.片段中,作者多处直接谴责父亲,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2) 片段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第⑨段中“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 “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1. 回忆性;《旧事重提》
2. B
3. A
4. B
5. 朝花夕拾;①它喜欢幸灾乐祸,折磨弱者;②它有一副媚态;③嗥叫让人心烦。
6. A:《阿长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课后作业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旧事重提, 乌烟瘴气, 妨害白话者, 琐记, 《藤野先生》, 迎神赛会, 鲁迅;朝花夕拾;寿镜吾, A、F;I、J;D、E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同步测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课时作业,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