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第6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第6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第6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第6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第6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第6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10页。
    第6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50分)1、某种昆虫的翅型受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V/v的控制,基因V控制正常翅,基因v控制残翅。该昆虫的种群数量足够大,雌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在不同年份该昆虫种群中VVVv个体的基因型频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残翅个体生存能力降低,逐渐被自然选择淘汰B.10年残翅个体数量最少,残翅基因的频率为0.3C.015年期间,该昆虫种群的正常翅基因频率逐渐减小D.15年该种群繁殖一代,若后代个体全部存活,则子代残翅个体的频率为0.252、某生物研究小组调查甲、乙、丙三地某种昆虫的体色,已知该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白色(a)为显性,且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研究人员调查三地域中黑色昆虫的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出基因A频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区域频率甲地乙地丙地黑色表型频率0.360.990.75A基因频率0.20.90.5A.甲地该昆虫黑色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大于乙地杂合子基因型频率B.若丙地体色为黑色的个体自由交配,则后代中a基因频率为1/3C.自然选择会使基因A频率发生改变但不能决定该昆虫的进化方向D.若因环境剧烈改变导致种群数量过少时,近亲繁殖可能导致种群衰退3、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①发生了生殖隔离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自然选择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4、现有同一种昆虫的两个种群,相关情况如下表所示: 雌雄个体交配方式突变率迁入率迁出率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种群数量种群1随机交配0000.80.220000种群2随机交配0000.20.810000假设Aa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自然选择对A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选择作用。现将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理论上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A.0.6 B.0.48 C.0.32 D.0.245、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裳 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②诱变剂决定了青 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d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 求的变异类型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6、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拥有不止1000条腿的马陆(千足虫)。若在一个马陆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aa的个体占20%,且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则该种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10%60% B.60%40% C.40%40% D.60%60%7、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因为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请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A.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C.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后来的抗生素的用量减少,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8、甲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978年某地区甲昆虫的体色中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环境污染,该区域的甲昆虫每年浅色个体的减少率为10%,黑色个体的增长率10%.现在该区域的甲昆虫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的甲昆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B.1979年该区域的甲昆虫群体中,显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约为22.9%C.1980年该地区的甲昆虫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9.1%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来实现的9、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A基因频率为75%a基因频率为25%;种群2A基因频率为65%a基因频率为35%。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 75% B. 50% C. 42% D. 21%10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C.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 所有的适应都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二、填空题(共20分)11(10)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附近的太平洋中,13个主要岛屿组成,不同的岛屿环境有较大的差别。达尔文发现在这13个岛屿上生活着13种地雀,经过研究发现它们的祖先属于同一个物种。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加拉帕戈斯群岛13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及原因:(1)达尔文发现13种地雀来源于同一种原始鸟类。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鸟类的细胞色素c(所有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几乎没有差异,这为上述结论提供了_____方面的证据,能为此结论提供最直接证据的是_____(2)13个主要岛屿形成后,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就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_____。由于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可能会出现不同的_____,且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的_____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_____,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3)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善于鸣叫的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的集合称为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该小岛上不同莺雀的形态和大小方面存在差异,体现的是_____多样性。(4)有人认为“不同的小岛上出现了不同的可遗传变异,这些可遗传变异决定了地雀的进化方向”。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_____12(10)人的血红蛋白的结构决定成熟红细胞的形态和某些功能,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S控制。氧分压下降时血红蛋白S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成为螺旋形多聚体,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下表表示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关系。  基因型AA基因型AS基因型SS成熟红细胞形状正常正常和镰状镰状血红蛋白(Hb正常(HBAHbAHbS异常(HbS贫血性状不贫血缺氧时贫血严重贫血疟疾病不抗疟疾抗疟疾抗疟疾:基因型(SS)因严重贫血,大多在幼年和青年期死亡,基因型(SS)的贫血死亡率高于疟疾的死亡率。(1)非洲属于低海拔,一般不缺氧。在非洲疟疾高发区,具有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AS)的人的比例较疟疾低发区高。这是因为,在非洲疟疾高发区,_____(2)几十年来中国医疗人员援助非洲,特别是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后,减少了疟疾的爆发和患者的死亡率。在这期间,非洲疟疾高发区人群中,AS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_____(3)基因AS的显隐关系有多种可能,且都有道理。请写出你的判断依据∶在贫血病方面,①完全显性关系, _____基因为隐性。因为_____。②不完全显性关系。因为_____。在抗疟疾方面,③完全显性关系, _____基因为显性。因为_____。在红细胞形态上,④共显性关系。因为杂合子(AS)同时有正常和镰状两种红细胞。(4)这个案例反映出哪些“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请写出2个。①_____。②_____三、读图填空题(共10分)13(本题 10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物种是指_____。某小岛上蜥蜴原种进化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如下图,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并不是所有新物种都是这样形成的,请举例说明:_____2)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则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_____3)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该种群是否发生生物进化并说明原因______4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4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翅膀斑纹存在的差异,体现了_____的多样性。四、实验题(共10分)14(10)经过多年的保护,陕西省的野猪数量已经达到了十多万头,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稳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经过多方考虑,当地政府终于出台了针对野猪的捕杀令,此举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积极响应,相信猪灾也会很快被平复。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野猪与家猪杂交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因此,一般可认为野猪与家猪并未形成_____。决定野猪种群进化方向的是_____(2)理论上,在野猪发育的任何时期,其体内细胞的任何DNA上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体现基因突变的特点是_____。研究发现,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原因可能是_____(答出2)(3)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后,福岛就成了人类活动的禁区。但当地仍生活着遗留的野猪。右图为科学家模拟福岛核禁区放射性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野猪种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Q点后A基因频率增大,a基因频率减小,说明_____P点时AAAaaa三种基因型中,基因型_____的频率最大。五、探究题(共10分)15(10)抗生素耐药性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关于其产生的原因人们进行了研究和探索1)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大量培养无耐药性的大肠杆菌,先加入低剂量抗生素,然后抗生素剂量逐渐增大最后可以得到具有较强抗生素耐药性的大肠杆菌故而推测在此过程中抗生素还渐增大,最后可以得到具有较强抗生素耐药性的大肠杆菌,故而推测在此过程中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是          的结果,抗生素起到了             的作用。2按照以上机制。病原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应该更为缓慢,原因是           所以科学家进一步推测抗生素时药性的产生还存在其它机制。3)现在我们使用的抗生素大多来自于放线菌(一种与细菌细胞结构类似的原核生物),研究发现,当将无抗生素抗性的病原细菌与放线菌一起培养时,病原细菌获得抗药性的概率大大增加,推测此过程中病原细菌获得耐药性是      的结果。4)病原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机理如下所示。据图可知,病原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途径有            5)研究发现,由于抗生素的大量生产和滥用,导致人类肠道中病原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从进化的角度分析细菌耐药性增强的原因是         6)由于抗生素在医疗以及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中出现了大量抗性污染热点区,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最终进入水体和土城。请你提出一项对应抗生素耐药性蔓延的措施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2、答案:C解析:3、答案:D解析:4、答案:B解析:5、答案:B解析:诱变产生的突变菌株可能产青霉素更多或更少或不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①正确;诱变剂能诱发基因突变,但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②错误;突变产生的d产生的青霉素更多,是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类型,③正确;青霉菌是真核生物,可能发生的突变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④正确,故B项正确。6、答案:B解析:7、答案:C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BD均错;抗药性强产生的原因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故C正确。8、答案:B解析:A、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该区域昆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不同,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错误; B、由题意知,1979AA=10%×(1+10%=11%Aa=20%×(1+10%=22%aa=70%×(1-10%=63%,因此1979AA=11/96Aa=22/96A的基因频率11/96+22/96×1/222.9%B正确;C、由题意知,1980年,AA=10%×(1+10%2=12.1%Aa=20%×(1+10%2=24.2%aa=70%×(1-10%2=56.7%,因此1980年该种群中aa的比例是56.7%÷(24.2%+12.1%+56.7%)≈60.9%C错误;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故选:B9、答案:C解析:10、答案:D解析:A、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而不利变异会被淘汰,B正确; C、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群体中出现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C正确;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一定的限度,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有些生物就不能适应环境了, D错误。故选:D11、答案:1)(细胞和)分子水平; 化石2)存在地理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或答可遗传变异); 基因库 ;生殖隔离3)种群; 基本单位 ;遗传(或基因)4)否;可遗传变异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1)研究发现,这些鸟类的细胞色素c(所有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几乎没有差异,这是在分子水平上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213个主要岛屿形成后,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即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且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别,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形成了新物种。3)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的集合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该小岛上不同莺雀的形态和大小方面存在差异,体现的是基因(或遗传)多样性。小方面存在差异,体现的是基因(或遗传)多样性。4)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出现的不同的可遗传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是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由于不同岛屿上的食物种类和栖息条件不同,有的个体得到食物而成活,有的个体得不到食物而死亡,从而使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生物发生进化,可见是自然选择决定种群进化的方向。 12、答案:1)严重贫血者(SS)死亡率高,不贫血者(AA)易患疟疾死亡率也较高。杂合子不缺氧时不贫血且抗疟疾,生存的概率很高 。2A基因频率升高,S基因频率降低3S   ①患贫血病率低,隐性基因突变较多。(或A   杂合子ASSS都贫血,贫血是显性,A正常为隐性)② 杂合子在贫血病方面表现中间性状。S   杂合子AS的表现型与SS表现型相同为抗疟疾,说明S基因为显性。4)一对基因控制多个性状(一因多效)。基因通过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性状。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关系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共同控制性状。       解析:1)非洲属于低海拔,一般不缺氧。在非洲疟疾高发区,具有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AS)的人的比例较疟疾低发区高。这应该是在非洲疟疾高发区,杂合子AS有更多生存的机会,而AASS的死亡率较高,前者不贫血者(AA)易患疟疾死亡率也较高,后者严重贫血者(SS)死亡率高,而杂合子不缺氧时不贫血且抗疟疾,因此生存概率高。2)几十年来中国医疗人员援助非洲,特别是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后,减少了疟疾的爆发和患者的死亡率,即AA生存的机会增多,据此可推测,在这期间,非洲疟疾高发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变化分别是上升和下降。3)结合表格可知,①在贫血病方面,AS在缺氧时表现为贫血,即正常情况下AS表现为不贫血,也就是说,AAAS表现为不贫血,说明AS表现为完全显性,S基因为隐性;②因为杂台子在贫血病方面表现中间性状,即正常条件下不表现贫血,缺氧条件下表现为贫血,因此也可说AS之间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关系。③抗疟疾方面,SSAS均表现为抗疟疾,说明SA表现为完全显性关系,即S基因为显性。④在红细胞形态上,二者表现为共显性关系。因为杂合子(AS)同时有正常和镰状两种红细胞。4)这个案例显示一对基因控制多个性状,即题中的这对基因既可控制贫血性状,还可控制抗疟疾性状。同时也显示出基因通过控制血红蛋白的结构控制红细胞的形态,即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13、1答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四倍体西瓜或六倍体普通小麦或寒武纪大爆发解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由分析可知: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2)答案:10%解析:因为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假设该种群共有100个个体,则XAXA个体数目为42XAXa个体数目为6XaXa个体数目为2XAY个体数目为45XaY个体数目为5,则Xa的基因频率为=6+2×2+5)÷(42×2+6×2+2×2+45+5)×100%=10%3答案:没有发生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解析:基因型为Aa的种群中,Aa的基因频率1相等,为50%,自交n代后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A的基因频率=1/2[1-1/2n]+1/2×1/2n=50%同理a的基因频也为50%,因此自交n次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没有发生进化。4答案:基因解析: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不同,进而导致生物性状多种多样,故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翅膀斑纹存在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14、答案:(1)    . 生殖隔离    . 自然选择    (2)    . 随机性    .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生物体的性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生了隐性突变,如AA突变为Aa    (3)    . 该野猪种群发生了生物进化
    . Aa解析:15、答案:1)基因突变选择(2)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3)基因重组(4)通过(特异性或多重耐药)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胞内抗生素浓度而表现出抗性;通过对抗生素靶位点的修饰,使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而表现出抗性;通过抗生素失活酶使抗生素降解,失去功能。(5)抗生素对病原细菌的选择作用,导致病原细菌中耐药基因频率增大(6管理或减少抗生素的生产、使用及向自然环境排放;监测医院、养殖场等周围环境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研制新型替代药物;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消除和缓解耐药性发生和传播;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减少抗生素滥用。解析: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