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神经调节 课件
展开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与反射弧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关于神经调节的实验分析与探究
1.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单位结构?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效应器?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发生条件、类型及区别?4.兴奋?静息电位?动作电位?膜内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的关系?5.完成反射时,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还是单向?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及原因?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的方向及原因?突触的结构?
7.神经中枢的类型及关系?人脑的高级功能有哪些?8.神经调节有无分级调节?有无反馈调节?举例说明。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 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只发生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3)降低环境中Na+的浓度,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4)在人体内发生某种反射的时候,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兴奋的传导都是双向的。(5)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6)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及其在突触间隙中移动都需要ATP直接供能。(8)感觉功能出现障碍,不会产生疼痛的感觉,也不能运动。(10)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增强。(11) 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12)同一感受器可将不同形式刺激转化为电信号。高位截瘫小便失禁患者,排尿反射弧仍完整
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排尿)
小脑:协调运动、维持平衡
下丘脑:体温、水平衡、血糖调节中枢,生物节律
脑干:必要中枢(呼吸、心脏)
躯体运动神经(受意识支配)
植物性神经(内脏神经)
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构成。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树突、轴突和胞体组成。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神经纤维。 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
概念辨析1:神经系统、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末梢和神经
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
运动神经元多数中间神经元
按照神经元突起的数目不同,而分为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类按照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类
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
如图表示一段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纵切面,①为轴突,②为髓鞘细胞(髓鞘细胞是一种绝缘细胞,它包裹着轴突,轴突膜被它包裹的地方无机盐离子难以通过)。髓鞘细胞间的空隙称为朗飞氏结,Ⅱ、Ⅲ表示轴突膜内胞质中的特定部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①和②都是可兴奋的细胞B. ①内的Na+通过Na+通道扩散到膜外C. 适宜刺激时,K+从Ⅱ处流向Ⅰ处的同时从Ⅲ处流向②D. 若相邻的两个Ⅰ间能形成局部电流,则朗飞氏结能加快神经冲动传导的速率
概念辨析2:兴奋、兴奋性、可兴奋细胞
兴奋:指生物体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或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冲动)兴奋性:活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可兴奋细胞:指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可产生兴奋的细胞
概念辨析3:反射、反射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肌梭(muscle spindle) 分布于骨骼肌中感受牵张刺激的本体感受器。形如梭状,外面有结缔组织膜包围,有感觉神经末梢缠绕。
提醒 (1)相应反射的完成都离不开相应条件的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性,反射弧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刺激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可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但不能称之为反射。(2)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数目不一定相同。如膝反射的反射弧只有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神经中枢内有1个突触结构,是最简单的反射弧即二元反射弧。有的运动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3)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反射。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过弱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4)膝反射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组成,其中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神经中枢是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
(2020·浙江1月选考) 15.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B.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骨骼肌细胞和内分泌腺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D.反射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元后伸肌也会收缩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
(2018·浙江4月学考)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问题1:什么是静息状态?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神经细胞膜上会出现极化状态?
1. 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情况: 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高
③神经细胞膜在静息状态时对K+通透性更大 膜内K+易化扩散到膜外
①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不能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
②细胞膜上存在Na+-K+泵
2. 静息膜电位的维持:
问题2: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与恢复的?
参考词: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极化状态、反极化状态、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请写出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的基本过程(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问题3:Na+和K+如何复位?此时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同一时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
同一位点不同时间的电位变化
受刺激点的膜电位变化图
兴奋产生和兴奋传导膜电位变化图的差异
③C~D段:复极化。静息电位恢复过程,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④D~E段:去极化、反极化。神经冲动刚传至该区段,动作电位形成过程,Na+通道打开,K+通道关闭。⑤E~F段:极化状态(静息电位)。神经冲动还未传至该区段神经纤维,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图示与解读(1)图示
(2)解读①A~B段:极化状态(静息电位)。神经冲动已经通过该段神经纤维,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②B~C段:超极化。
思考:当细胞膜外钾钠离子浓度发生改变时,曲线将发生怎样变化?
A.在正常海水中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电位由-70 mV上升至+30 mV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电位由-70 mV上升至-20 mVD.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相同
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考查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
A.电刺激强度为0.15 V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腓肠肌不收缩B.电刺激强度为0.23 V时,腓肠肌还有部分细胞未发生兴奋C.电刺激强度为0.27 V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D.一根神经纤维和一个腓肠肌细胞之间只有一个神经肌肉接点
已知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大小并不相同,每个肌细胞均受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运动神经元兴奋时肌细胞一定兴奋且达到最大张力。科研人员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电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强度(张力)的影响”。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问题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
请同学们在图中画出电流流动的方向、兴奋的传导方向
辨析4:突触、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
递质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引起后膜去极化,形成小电位
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随递质与受体结合增多,电位加大达到阈值时,
引起后膜超极化(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变大)
问题5:兴奋在神经细胞间是如何传递的?
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归纳(1)突触前膜分泌化学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 ,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 有关,化学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3)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 ,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 性,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走。(4)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_________膜或腺体细胞膜。(5)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化学递质、激素等属于 分子。
(6)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化学递质的相应 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7)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化学递质的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化学递质失活。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与某种有毒有害物质结合,使化学递质不能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考查突触的结构和特点图甲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乙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中的D是受体蛋白也是通道蛋白B.图乙中C的跨膜方式是易化扩散C.图甲中的A与B都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选择透性D.图乙中C与D结合后F上的电位一定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
(2019·江苏卷,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示意图
(1)图中阴影部分代表什么?它的移动代表什么?
(2)图中3、5的指针为什么会偏转?偏转方向有什么规律?
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中的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方法归纳】 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中的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1)神经元之间电流计的指针偏转问题刺激b点,如何偏转?刺激c点,如何偏转?(2)细胞膜内外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①静息电位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②动作电位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
请画出上图测出的电位曲线变化图
考查膜电位变化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结合人体健康和生活情境综合考查神经调节
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有食用草乌进补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可以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中毒。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乌头碱会导致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B.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会使胞外Na+大量内流C.食用草乌虽有中毒风险,但其仍有直接价值D.阻遏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中毒的症状
吗啡是常用的镇痛剂,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成瘾。如图所示为使用吗啡后,脑组织V区、N区神经元所发生的相应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吗啡与受体蛋白M结合后引起V区神经元产生兴奋B.V区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导至突触小体后,释放抑制性递质C.N区神经元兴奋后,兴奋区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D.长期使用吗啡的个体对吗啡的依赖性减小
考查大脑皮层及功能(2018·浙江4月选考)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模型图示:(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方法?:结果?:(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方向方法?: 结果?:
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
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的电位改变;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①图中刺激e点时,电流表指针偏转 次。 ②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的屈肌反射活动,但是不知道该药物是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还是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通过设计实验观察肌肉收缩情况来判断该药物的作用(注:图中各点可作为投药或者刺激的位点)。
第一步:刺激e点肌肉收缩,这种现象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第二步: ,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第三步: ,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药物投放在b处,刺激a点无肌肉收缩,刺激c点肌肉收缩
药物投放在d处,刺激c点,无肌肉收缩,刺激e点肌肉收缩
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B.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学课件 (2):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学课件 (2),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传导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学课件 (3):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学课件 (3),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外周神经系统,续上表,答案D,兴奋的产生,答案A,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神经调节教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提能力精准突破,悟考情演练真题,研专项前沿命题,规律性应答,非条件,大脑皮层,效应器,肌肉或腺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