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册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实验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二册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实验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6页。
高一生物期末检测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 20小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1. 孟德尔和摩尔根的杂交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提出了配子中遗传因子减半的假说
B. 孟德尔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提出问题
C. 摩尔根运用该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摩尔根进行测交实验属于演绎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孟德尔在假说中提出,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A正确;
B.孟德尔根据杂交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提出假说,B正确;
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测交实验属于验证内容,D错误;
故选D。
2. 某种品系的鼠毛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结果,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杂交
亲本
后代
杂交A
灰色×灰色
灰色
杂交B
黄色×黄色
2/3黄色、1/3灰色
杂交C
灰色×黄色
1/2黄色、1/2灰色
A. 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说明亲本是纯合子
B. 由杂交B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
C. 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D. 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杂交B中,黄色×黄色→后代出现灰色,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黄色相对于灰色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且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杂交A中两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杂交C后代分离比为1:1,属于测交,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据此答题。
【详解】纯合子能稳定遗传,根据题意“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可说明子代数量足够多,故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说明亲本为纯合子,也可以根据杂交组合B判断灰色为隐性性状,故亲本均为纯合子,A正确;由杂交B中出现性状分离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B正确;杂交B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后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应为AA(黄色):Aa(黄色):aa(灰色)=1:2:1,即黄色:灰色=3:1,而实际黄色:灰色=2:1,这说明显性纯合致死,即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只有杂合子,C错误;根据表中杂交实验结果可知,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后代分离比推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组亲本的基因型,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3. 某玉米品种含一对等位基因A和a,其中a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败育,即不能产生花粉,含A基因的植株完全正常。现有基因型为Aa的玉米若干,每代均为自由交配直至F2,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 )
A. 1∶1 B. 3∶1 C. 5∶1 D. 7∶1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杂合子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显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2:1。
【详解】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其中aa花粉败育,进行自由交配时,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1,由于aa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所以,自由交配直至F2,aa的基因型频率=1/2×1/3=1/6,A_的基因型频率=1-1/6=5/6,所以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5:1,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 已知玉米籽粒的颜色分为有色和无色两种。现将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1: 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确切的是
A. 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
B. 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D. 测交后代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测交后代出现1:3,说明有色籽粒和无色籽粒是受两对基因控制的,1:3的比例是1:1:1:1转化而来,说明双显性时才表现为有色籽粒,单显性和双隐性都表现为无色籽粒,因此植株X是双杂合体,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
【详解】A、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也是双杂合的,与植株X相同,都是AaBb,A正确;
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如果玉米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应该是1:1,而题干中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1:3,1:3的比例是1:1:1:1转化而来,说明有色籽粒的植株X产生了4种配子,测交后代双显性时才表现为有色籽粒,单显性和双隐性都表现为无色籽粒,则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C错误;
D、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bb、aaBb和aabb三种,D正确;
故选C。
5. 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是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
B. 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
C. 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
D. 以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题干可知,对于T-t基因,子代中高秆∶矮秆=3∶1,说明亲本都为Tt,同理分析R-r基因,两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所以亲本的基因型都为TtRr。由上述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均为TtRr,A错误;
B、以上后代群体有高秆抗病、高秆感病、矮秆抗病和矮秆感病四种表现型,B正确;
C、两亲本的基因型都为TtRr,可以通过TTRR×ttrr或TTrr×ttRR两种不同的亲本组合获得,C正确;
D、亲本基因型都为TtRr,对于T-t基因,子代中有TT、Tt、tt三种基因型;对于R-r基因,子代中有RR、Rr、rr三种基因型,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代中有3×3=9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A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及其特点:
6. 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 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
B.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的花粉
C. 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 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均为蓝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若要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则只能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
【详解】A、由于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所以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④杂交,A错误;
B、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②和④杂交,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以验证,B错误;
C、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较为合理,C正确;
D、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AattDd),产生的花粉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将会看到四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为1:1:1:1,D错误。
故选C。
7. 果蝇的腹部有斑与无斑是一对相对性状(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红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现让无斑红眼雌果蝇与某雄性果蝇杂交,产生的众多子代中表现型有4种:有斑红眼雌性,无斑白眼雄性,无斑红眼雌性,有斑红眼雄性。则亲本中的雄性果蝇基因型为( )
AA
Aa
aa
雄性
有斑
有斑
无斑
雌性
有斑
无斑
无斑
A. AAXBY B. AaXbY C. aaXbY D. AaXBY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可知,亲本雌果蝇为无斑,即_aXBX-,与雄果蝇杂交子代有无斑白眼雄性,无斑红眼雌性,有斑红眼雄性,有斑红眼雌性,所以亲本雄蝇为有斑,含有Aa,然后再运用排除法进行解答。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无斑红眼(♀)为_aXBX-,有斑红眼(♂)为A_XBY。子代出现①有斑红眼(♀)(基因组成为AAXBX-)和②无斑白眼雄蝇(基因组成为aaXbY);由产生的众多子代中,雌性都是红眼,而雄性有红眼和白眼,根据交叉遗传的特点,子代雄性的性状取决于亲本雌性的基因型,说明亲本雌性的基因型为XBXb,只有亲本雄性的基因为XBY,后代雌性的性状才全是红眼。因此,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课本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8. 西瓜的瓜重是由基因(用A、B、C......表示)控制的,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增重相同,用瓜重为6千克的西瓜植株与瓜重为4千克的西瓜植株杂交,F1瓜重均为5千克,F2中又出现了瓜重为2千克与8千克的西瓜植株,各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瓜的瓜重至少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B. 瓜重为6千克的西瓜植株有5种基因型
C. 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cc × aaBBCC
D. 瓜重分别为2千克与8千克的西瓜植株杂交,子二代的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F2又出现了2千克与8千克的西瓜,各占1/64(1/43)可推知,控制瓜重这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有3对;又由F1性状表现一致,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推知F1基因型为AaBbCc,且aabbcc的重量为2千克,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增重1千克。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西瓜的瓜重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A错误;
B、瓜重为6千克的西瓜应含有4(6-2)个显性基因,基因型>5种,B错误;
C、两亲本分别为4千克(含2个显性基因)和6千克(含4个显性基因),基因型可能为 AAbbcc x aaBBCC,C正确;
D、瓜重为2千克的西瓜(不含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cc与8千克的西瓜(含6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CC,子代基因型为AaBbCc,含有三个显性基因,瓜重为2+3=5千克,子二代会有7种表现型,D错误。
故选C。
9. 下列人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①体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卵母细胞 ④精子 ⑤精原细胞 ⑥受精卵
A. ①②⑤ B. ①②⑥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它们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性母细胞及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不含同源染色体,其他细胞均会同源染色体。
【详解】①体细胞中虽然未发生联会等现象,但是存在同源染色体,①正确; ②初级精母细胞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现象,存在同源染色体,②正确;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③错误;④精子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④错误; ⑤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等同于体细胞,因此具有同源染色体,⑤正确; ⑥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此时两个细胞的染色体集合到一个细胞中,因此具有同源染色体,⑥正确。故选D。
【点睛】总结规律: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的细胞和最终产生的配子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其余时期或其余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10. 如图是某动物的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可发生在同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
B. 图丁中a、b、c分别表示核DNA、染色单体、染色体
C. 甲、乙、丙所处时期分别对应图丁中I、IV、I
D. 与乙同时产生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可能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减二后期,丙:有丝分裂后期。
丁图中b有时为0,为染色单体,a为染色体,c为核DNA分子。
【详解】A、分析可知,甲、乙、丙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A错误;
B、图丁中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B错误;
C、甲有染色单体,不可能处于Ⅰ时期,C错误;
D、所示图中染色体与乙图中为同源染色体,推测由同一初级性母细胞产生,D正确。
故选D。
11. 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 )
A. 基因突变频率高 B. 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
C. 产生许多新的基因 D. 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无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代基本保留了母体的特性。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其中存在基因的分配和重组的过程,所以变异性更大。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如果外界环境相同,其突变率也无较大差别,A错误;
B、有性生殖过程需要亲本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这样导致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B正确;
C、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过程中均会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均能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它们均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环境因素对两种生殖方式变异的影响没有差别,D错误。
故选B。
【点睛】
12. 下列与细胞分裂相关的坐标图中(不考虑细胞质DNA),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BC段细胞的名称可以是初级性母细胞
B. 图乙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BC段
C. 图乙中CD段染色体和DNA数量比都是1:2
D. 图甲表示有丝分裂,乙图表示减数分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甲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此时期细胞名称可能是体细胞或初级性母细胞或次级性母细胞,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对应于图乙的AB段,B错误;
C、图乙中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数量比都是1:2,而后期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数量比为1:1,C错误;
D、图甲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也可以表示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A
13. 某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如果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在生物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如果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则有M种基因型,如果存在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有N种基因型,那么M和N分别为()
A. 5和5 B. 5和6 C. 5和7 D. 3和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该性状所对应的基因型有7种进行逐项分析,若在常染色体上,则基因型只有AA、Aa、aa3种,若在Y的非同源区只有2种基因型;若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基因型有5种,若在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基因型有7种,据此答题。
【详解】基因如果只在X染色体上,则雌性有3种基因型,雄性有2种基因型,如果在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雌性有3种基因型,雄性有4种基因型,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人的伴性遗传,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4. 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下图为此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 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
C. 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
D. 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图可知该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其与一正常女性(A-XBX-)结婚,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aaXbY),说明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据此判断:
【详解】A、此男性的精原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经过DNA复制后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条数不变,所以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为有丝分裂过程,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四分体,B正确;
C、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所以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C正确;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b,他们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4=3/16,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文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 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四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A. 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 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 第四次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20个
D. 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一个DNA复制4次,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
【详解】A、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不管复制几次,最终子代DNA都保留亲代DNA的2条母链,故最终有2个子代DNA含15N,所以含有15N的DNA分子占2/16=1/8,A正确;
B、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最终只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含14N,故全部子代DNA都含14N,B错误;
C、含有100个碱基对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解得A=40个,故第四次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3×40=320,C正确;
D、复制4次后产生24=16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B
【点睛】设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小嘌呤40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共消耗A的数目为:(24-1)×40;该DNA分子第4次复制需要消耗的A的数目为:(24-1)×40。
16.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 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B.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 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测得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其原因可能是:
(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
(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现测得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其原因可能是:(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即C正确。
故选C。
【点睛】
17. 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
B. ②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3条染色体
C. ③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
D. ④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判断染色体组的方法是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详解】A、①所示的细胞为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二倍体,A正确;
B、②所示的细胞为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三倍体,B错误;
C、③所示的细胞为4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若它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单倍体,C正确;
D、④所示的细胞为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代表单倍体,D正确。
故选B。
18. 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 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 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该植株基因突变之后当代性状就改变了,由此推出该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该植株为杂合子,A错误;该植株为杂合子自交后产生的后代中有1/4的变异纯合子,B正确;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是两种不同的变异,其中基因突变不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也不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C错误;D项中仅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而没有诱导染色体加倍,故得到的仅仅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D错误。
19. 马与驴杂交所得的骡子一般都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这是因为( )
A. 骡子的基因发生了重组 B. 骡子的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异
C. 骡子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 D. 骡子的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考查对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生殖隔离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杂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和减数分裂过程分析杂种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的原因。
【详解】马与驴属于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所得的骡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选D。
【点睛】生殖隔离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杂交,或者即使能够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2)分子水平的原因:不同物种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细胞水平的原因:杂种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产生可育配子。
20. 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下列有关结构数目不正确的是( )
A. 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 B. 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2n)/2
C. 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 D. G的数量为m-n
【答案】D
【解析】
【详解】A、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碱基,所以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A正确;
B、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则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2n)/2,B正确;C、双链DNA中,A=T=n,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C正确;
D、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A=T=n,则C=G=(m-2n)/2,D 错误;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6个小题共18分)
21. 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若n表示研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对数,则2n能表示
A. F1形成配子的类型数
B. F1形成F2时雌雄配子的组合数
C. F2中表现型的类型数
D. F2中基因型种类数
【答案】AC
【解析】
【详解】A、2n能表示F1形成配子的类型数,故A正确;
B、F1形成F2时雌雄配子的组合数4n,故B错误;
C、F2中表现型的类型数是2n,故C正确;
D、F2中基因型种类数是3n,故D错误。
故选A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2. M、m和N、n分别表示某动物的两对同源染色体,A、a和B、b分别表示等位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如图所示,下面对该动物精巢中部分细胞的分裂情况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图中基因A与a、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含有MMmmNNnn这8条染色体,则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C. 在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过程中,图中的染色体发生复制、联会等变化
D. M和N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等位基因的分离是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正常情况下,可形成含有MMmmNNnn8条染色体的细胞,B正确;
C、染色体发生复制、联会等变化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和前期,而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
D、M和N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动物精巢中部分细胞的分裂情况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23. 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XY这对性染色体上不存在成对基因
B. 正常人的性别决定于有无Y染色体
C. 体细胞中不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 次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性别决定是指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对生物性别的作用,常见方式有XY型、ZW型等。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在基因传递过程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详解】A、X和Y染色体上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在同源区段上存在成对基因,A错误;
B、正常人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含XX染色体表现为女性,含XY染色体表现为男性,即性别决定于有无Y染色体,B正确;
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可以在体细胞中表达,如色盲基因,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X与Y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所生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含X,另一个含Y,D错误。
故选B。
24. 下列有关图中的生理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有转录和翻译
B. 遗传信息由③传递到⑤需要tRNA作工具
C. ①链中(A+T)/(G+C)的比值与②链中此值相等
D. 一种细菌的③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一定为160个氨基酸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①和②都是DNA单链,其中②链是转录的模板链;③为转录形成的mRNA,是翻译的模板;④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⑤代表多肽链。
【详解】A、图示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A正确;
B、遗传信息由③传递到⑤的翻译过程需要tRNA作工具,B正确;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 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C正确;
D、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编码一个氨基酸,但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一种细菌的③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则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一定小于160个氨基酸,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25. 下列有天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群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B. 在家族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通常表现为隔代遗传
C.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外祖母不一定是该病的患者
D. 人类遗传病的发生都是致病基因引起的
【答案】A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可能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也可能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B、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遗传特点是代代相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A正确、B错误;
C、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外婆不一定是该病的患者,C正确;
D、人类遗传病中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是由致病基因导致的,D错误。
故选AC。
26.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 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使生物发生进化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共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细菌出现抗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已经存在抗药的变异,A错误;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正确;
D、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5个题,共42分)
27. 某种蝴蝶紫翅(B)对黄翅(b)为显性,绿眼(R )对白眼(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现有紫翅白眼与黄翅绿眼的亲代个体杂交,F1均为紫翅绿眼,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共1335只,其中紫翅1022只,黄翅313只,绿眼1033只,白眼302只。请回答:
(1)由此判断亲代基因型为_________,F2中紫翅白眼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
(2)F2中重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3)现欲确定F2中一只黄翅绿眼雄性蝴蝶的基因型,最好采取_____的方法,请简述实验思路与结果结论:
实验思路:该黄翅绿眼雄性蝴蝶与多只____________的雌性蝴蝶交配,观察并记录后代表现型。
预测实验结果结论:
①若后代个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②若后代个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Brr、bbRR (2). (3). 紫翅绿眼和黄翅白眼 (4). 测交 (5). 黄翅白眼 (6). 均为黄翅绿眼 (7). bbRR (8). 黄翅绿眼和黄翅白眼比例为1:1(或后代出现黄翅白眼) (9). bbRr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蝴蝶紫翅(B)对黄翅(b)为显性,绿眼(R )对白眼(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紫翅白眼与黄翅绿眼的亲代个体杂交,F1均为紫翅绿眼,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其中紫翅:黄翅=1022:313≈3:1,绿眼:白眼=1033:302≈3:1,说明F1紫翅绿眼的基因型为BbRr。
【详解】(1)由于亲代表现型为紫翅白眼与黄翅绿眼,F1紫翅绿眼的基因型为BbRr,所以亲代基因型为BBrr、bbRR,F2中紫翅白眼个体所占比例为×=。
(2)F2中有四种表现型,分别为紫翅绿眼、紫翅白眼、黄翅绿眼和黄翅白眼,其中重组类型是紫翅绿眼和黄翅白眼。
(3)黄翅绿眼的基因型为bbRR、bbRr.现欲确定F2中一只黄翅绿眼雄性蝴蝶的基因型,最好采取测交的方法,让该黄翅绿眼雄性蝴蝶与多只黄翅白眼的雌性蝴蝶交配,观察并记录后代表现型。若后代个体均为黄翅绿眼,则该个体基因型为bbRR;若后代个体黄翅绿眼和黄翅白眼比例为1:1(或后代出现黄翅白眼),则该个体基因型为bbRr.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的关键是要熟知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实质,并对实质要理解透彻,能熟练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题。
28.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图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乙图细胞中含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2)乙图对应丙图的________段,乙图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
(3)丙图cd段DNA数量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de段DNA数量
【答案】 (1). 4 (2). 2 (3). de (4). 极体 (5). 等于
【解析】
【分析】
甲:有丝分裂后期,乙:减二后期,丙:先发生了一次有丝分裂,后发生了一次减数分裂。
【详解】(1)甲图细胞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乙图有两个染色体组。
(2)乙图为减二后期对应de段,该动物为雌性,而图乙细胞均等分裂,故其产生的子细胞为极体。
(3)cd段为减二前中期,de段为减二后期,该过程中DNA分子数目无变化。
【点睛】甲乙图均有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的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后期。
29. 下图为甲病(B—b)和乙病(A—a)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3号不含甲病致病基因。请回答:
(1)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Ⅰ-2 ____________,
Ⅲ-9 ____________,
Ⅲ-11 ____________。
(2)写出Ⅲ-10产生的卵细胞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Ⅲ-8与Ⅲ-11结婚,生育一个患乙病但不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
(4)假设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一个乙病患者,若Ⅲ-8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患乙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 AaXbY (2). aaXbXb (3). AAXBY或AaXBY (4). AXB、AXb 或AXB、AXb、aXB、aXb (5). (6).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Ⅱ-3号和Ⅱ-4号均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Ⅱ-3号不含甲病致病基因,说明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号和Ⅱ-6号均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2为甲病患者且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因此I-2的基因型为AaXbY;Ⅲ-9为一个两病皆患的个体,其基因型为aaXbXb;首先根据Ⅲ9可知Ⅱ-5的基因型为AaXbY,Ⅱ-6的基因型为AaXBXb,进而可知Ⅲ-11的基因型及概率是1/3AAXBY、2/3AaXBY。
(2)据上分析可知,Ⅱ-5的基因型为AaXbY,Ⅱ-6的基因型为AaXBXb,进而可知Ⅲ-10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其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XB、AXb 或AXB、AXb、aXB、aXb。
(3)由于Ⅲ-8的父亲完全正常而母亲为甲病基因携带者,所以Ⅲ-8为乙病患者的基因型1/2aaXBXb、1/2aaXBXB,Ⅲ-11的基因型及概率是1/3AAXBY、2/3AaXBY,二者结婚生育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2/3×1/2=1/3,患甲病的概率是1/2×1/4=1/8,不患甲病的概率=1-1/8=7/8,故生育一个患乙病但不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3×7/8=7/24。
(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人群中乙病患者aa的概率是1/10000,故a的基因频率是1/100,A的基因频率是99/100,进而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2×1/100×99/100=198/10000,故当地一个表现正常的男子为Aa的概率=(198/10000)/(1-1/10000)=2/101,Ⅲ-8乙病的基因型为aa,故二者婚配生育一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2/101×1/2×1/2=1/202。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利用口诀和题干信息准确判断甲、乙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能运用逐对分析法和基因平衡定律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30. 鼠的毛色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类型,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尾有短尾和长尾的区别,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灰色短尾雌鼠与黑色长尾雄鼠杂交,F1均为灰色短尾。F1与黑色长尾鼠杂交,F2中灰色短尾:灰色长尾:黑色短尾:黑色长尾 = 1:1:1:1。请回答相关问题:
(1)鼠的毛色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
(2)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3)上述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控制短尾和长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现已知控制短尾和长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请从F2中选取合适的个体通过一次杂交实验进行验证。
方法一:选F2中表型为_______________的雌鼠与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雄鼠杂交。
方法二:选F2中表型为_______________的雌鼠与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雄鼠杂交。
【答案】 (1). 灰色 (2). 两 (3). 不能 (4). 短尾 (5). 短尾 (6). 长尾 (7). 短尾(方法一与二顺序可颠倒)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亲本的表现型是灰色短尾、黑色长尾,子一代均是灰色短尾,说明灰色对黑色是显性性状,短尾对长尾是显性性状,黑色长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与黑色长尾鼠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灰色短尾:灰色长尾:黑色短尾:黑色长尾=1:1:1:1,相当于测交实验,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灰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均为灰色,因此对于小鼠的毛色来说,灰色对黑色是显性性状。
(2)由题意知,F1与隐性纯合的黑色长尾鼠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并且比例为1:1:1:1,因此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AB:Ab:aB:ab=1:1:1:1,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
(3)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长尾和短尾的遗传是否与性别相关联,因此不能确定短尾和长尾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如果灰色和黑色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短尾和长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只研究尾长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二代中的短尾的基因型是XBXb、XBY,长尾的基因型是XbXb、XbY,选择F2中表型为短尾的雌鼠与表型为短尾的雄鼠杂交,若后代雌鼠均为短尾,雄鼠长尾:短尾=1:1,则可证明控制短尾和长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以选择F2中表型为长尾的雌鼠与表现型为短尾的雄鼠杂交,若后代雌鼠全部表现为短尾,雄鼠全部表现为长尾,也可验证控制短尾和长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本题,可先分别分析体色、尾形的遗传,然后按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综合作答。
31. 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1)A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的间期,中心法则包括图中______所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2)B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游离的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__________(填字母)过程中,它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__。
(4)D过程表示tRNA运输氨基酸参与翻译,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碱基序列为是_______。
(5)图中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填“由a到b”或“由b到a”)。
【答案】 (1).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或细胞分裂) (2). ABC(缺一不给分) (3). 4种核糖核苷酸 (4). A (5). 原始材料 (6). ATG (7). 由a到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A表示DNA的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需要mRNA、rRNA和tRNA的参与;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这可提高翻译的速度,据此答题。
【详解】(1)A为DNA分子复制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图中的A(DNA的复制)、B(转录)和C(翻译)三个过程均属于中心法则。
(2)B为转录过程,需要以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3)DNA分子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复制过程中,即DNA解旋时,对应图中的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4)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对应的密码子是UAC,其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碱基序列为是ATG。
(5)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从a向b移动。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二册 精品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实验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二册 精品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实验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二册 精品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