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4/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5533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含课文朗读)
展开第六单元 夏天
本单元围绕“夏天”这个主题编排了两首古诗和两篇文章,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儿童情趣的渲染,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适合朗诵和积累。两首古诗要读出节奏感;《荷叶圆圆》在读出情趣的基础上借助课文句式相近、段落反复的结构特点进行背诵;《要下雨了》要重点关注对话,分角色朗读,读好问和答的语气。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此外,《荷叶圆圆》中可学习句子的多样表达,练习仿写;积累“荷叶是我的摇篮”这样的比喻句,练习仿说;进一步体会《要下雨了》一文中“呢、吧、呀”等语气词的表达与运用。
分类 | 具体内容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课时安排 |
课文 | 古诗二首 | 两首古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池塘所见到的情景,《池上》叙事,《小池》写景。 | 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正确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 2课时 |
荷叶圆圆 | 本课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描绘了夏天荷塘的景色,让读者感受到夏天的美好。 | 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7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会仿照句子说话。 | 2课时 | |
要下雨了 | 本课通过童话的方式说明了夏天的气象常识,让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一些奇妙的现象能了解天气变化。 | 认识1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7个字;能分角色读好文中的对话,读好带有“呢、呀、吧”的问句和感叹句。 | 2课时 | |
语 文 园 地 六 | 识字加油站 | 本部分要求认识12个与夏天有关的词语,识记其中的8个生字。 | 联系生活学习与夏天相关的词串,认识8个生字;通过扩写句子学习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写具体;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能正确抄写句子;通过认识食品包装识字,并乐于与同学分享;朗读并积累气象谚语;和大人一起读《夏夜多美》,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夏夜的美好和同伴互助的温暖。 | 2课时 |
字词句运用 | 本部分安排的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和“读一读,加上标点,再抄写最后一句”。 | |||
展示台 | 本部分要求学生们展示在生活中通过食品包装认识的汉字。 | |||
日积月累 | 本部分要求积累一些关于气象的谚语。 | |||
和大人一起读 | 本部分安排的是短文《夏夜多美》,讲的是夏夜里,睡莲、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回到家的故事。 |
课文
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
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小池》。
3.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了解夏天的特点,感受小孩儿顽皮、纯真的情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夏季荷塘美景图)引导学生观赏图中风光,师生互说。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古诗二首)
(1)学习生字“首”:读“shǒu”,翘舌音,在文中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2)课题中的“二首”指的哪两首古诗?画出来,读一读。(《池上》《小池》。)
3.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板书:池上)齐读诗题。
4.简介作者。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朗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学习情况,解决生字的识记、书写。
(1)正音。“采、踪”都是平舌音,“踪、萍”是后鼻音,“迹”读四声。
(2)记形。
①(课件出示“采”的字理图)“采”是会意字。它就像是一只手正从树上采摘果实,因此它的本义就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
②加一加:“踪、迹、浮、萍”这4个字都是形声字,可用声旁加形旁的方法识记并理解。
③结合图片,联系生活识记。
(3)写字。
①教师示范书写,指导学生观察会写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
首 点、首撇短而小。下方“自”的撇短,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段。
采 上小下大,爪字头。“木”的横位于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②学生描红、临摹,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③学生用会写字组成常用词,同桌之间互报听写。
3.多形式巩固会认的字、会写的字。
4.(课件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自主吟诵古诗。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中有些什么?(荷叶、荷花、莲蓬、小船、浮萍、蜻蜓等。)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
(3)指导看图,教师补充关于莲蓬的知识。
(4)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娃,看到满池的荷叶、荷花,闻着风中传来的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古诗中的小娃在干什么呢?(撑着小艇采莲蓬。)
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齐读诗句,体会小娃偷采白莲的心情。(一个“偷”字,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让人感受到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
(2)思考:诗中的“偷”与一般的“偷”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不一样。一般的“偷”是可耻行为,令人反感;小娃的“偷”是光明正大的,他毫不掩饰、天真的举动更显示出了他的可爱。)
(3)教师引导,融情朗读。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一个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往回走。)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诗画对应,理解“踪迹”“浮萍”。
①(课件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脚印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
②小娃留下的“踪迹”是什么呢?(小船一路划开的浮萍。)
③(课件出示浮萍图)认识“浮萍”:(师引说)看,这就是浮萍,它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植物。当小船驶进,浮萍就分散开来。(做手势)
④小娃知道自己留下了“踪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不知道,“不解藏踪迹”。)“不解”是什么意思?(“不懂得,不知道”的意思。)
(2)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他也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4.多形式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四、背诵古诗,作业设计
1.通过定位联想法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背诵古诗。
(1)调皮的字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
小娃撑 , 白莲回。不解藏 , 一道开。
(2)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撑 , 采 。 藏 , 开 。
2.(出示插图)学生看图背古诗,再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1.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并能背诵积累。
3.图文结合,感知古诗大意,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古诗《池上》。
2.导入新课。
(1)师:刚刚我们看图背诵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欣赏了池上的美景。接下来让我们再去看看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池又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小池)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简介作者。
杨万里(1127—1206) 南宋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主要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先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再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小组交流。
2.检查交流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识记。
(1)指名认读,教师纠音,帮助识记生字。
(2)交流识记方法。
(3)(课件出示)运用定位联想法帮助记忆生字。
__眼无声惜细__,树阴照水晴______。小__才__尖尖__,早有蜻蜓立上头。
3.朗读古诗,把握节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划分节奏。
(2)多形式朗读:师生、男女生、同桌对读;上下句对接读;出示图片,匹配相应诗句读等。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出示写有会写字的卡片,学生认读并观察字形结构进行分类,把握书写要点。
无 竖弯钩从第二横下方竖中线起笔伸展,略超出第二横。
树 各部件之间穿插避让,中间低,两边高。“又”字的横撇要写到木字旁的点下方,长点写到“寸”字的点下方。
爱 “爫”较小,“冖”扁而宽;“友”的横靠近横中线,捺长而舒展。
尖 “小”的竖钩改短竖,写在竖中线上,两点分列竖两边;“大”字的横靠近横中线,撇、捺舒展且位于同一高度。
角 “⺈”的短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用”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后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选出优秀作品,教师投影展示优秀作品并组织学生评价,学生再练写。
四、再读课文,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教师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学习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泉眼”是什么?(引导学生观看插图,了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
(2)学生思考:泉眼里的水是怎样流的?(出示泉眼流出泉水图,引导学生理解,引出“无声、惜细流”)
(3)引导理解“惜”字:谁能给“惜”字组词?(爱惜、珍惜。)同学们请看看图,读读诗,是谁爱惜谁呀?(“惜”是“爱惜”的意思,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这甘甜的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
(4)“爱晴柔”是什么意思?(“爱”是“喜爱”的意思,“晴柔”指晴天里柔和的风光。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5)指导朗读:一个小小的泉眼,一道无声的细流,一片绿绿的树荫,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呢?(轻柔、舒缓、饱含不舍与喜爱之情。)
(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泉水无声地从泉眼中慢慢地流出来,是因为泉眼很爱惜,舍不得让它多流一点。树荫倒映在水面,是因为很喜爱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3.学习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课件出示插图)看看小池中多了些什么。(小荷、蜻蜓。)小荷是什么样的?诗人是怎样描写小荷和蜻蜓的呢?(学生齐读诗句)
(2)借图理解“露”和“立”。
[露] 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立] 蜻蜓是怎样“立”在荷叶上的?谁能做做“立”的动作?(指名表演)如果把“立”字换成“落、停”等字,你觉得好不好?
(3)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有可爱的蜻蜓飞来站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有”,前后照应,生动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和谐美好的情景。
(4)指名朗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4.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3.说一说夏天的独特风光,再用画笔画出来。
本课两首古诗描绘的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教学一开始,我就出示夏日荷塘图片,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课的两幅插图和两首古诗相匹配,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教学中,我让学生看图读古诗,读诗想象图画,学生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了解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与情趣,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