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8月质量监测(一)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8月质量监测(一)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工业流程题,实验题,原理综合题,结构与性质,有机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8月质量监测(一)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德化瓷器主要生产原料是黏土,属于硅酸盐
B.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发生了沉淀转化
C.明矾用作净水剂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泡沫灭火器内盛有NaHCO3、Al2(SO4)3两种溶液
【答案】C
【详解】A.黏土的主要成分属于硅酸盐,A正确;
B.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原理是氟离子与羟基磷灰石反应生成氟磷灰石,氟磷灰石比羟基磷灰石更难溶,即发生了沉淀的转化反应,B正确;
C.明矾用作净水剂是由于明矾溶于水,Al3+发生了水解反应产生了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吸附净水,而盐的水解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不变,因此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
D.NaHCO3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盛放在外筒;Al2(SO4)3是强酸弱碱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盛放在内筒,当使用时,二者混合,盐的水解相互促进,产生CO2气体、Al(OH)3沉淀从灭火器里喷出,覆盖在着火物质上,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水汽化吸收热量,可以降低温度,低于物质的着火点,从而可以达到灭火作用,故泡沫灭火器内盛有NaHCO3、Al2(SO4)3两种溶液,D正确;
2.设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含有个分子
B.pH=1的乙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数目为0.1
C.常温常压下,7.8g含有0.2个阴离子
D.电解足量CuSO4溶液,阴极增重3.2g,转移电子数为0.1
【答案】D
【详解】A.标况下,CCl4是液态,无法计算22.4L CCl4的物质的量,即无法计算其分子数目,A错误;
B.pH=1的乙酸溶液中,c(H+)=0.1mol/L,但题中未告知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即无法计算溶液中H+的数目,B错误;
C.7.8g Na2O2的物质的量是0.1mol,Na2O2的电子式为,由此可知,0.1mol Na2O2含有0.1NA个阴离子,C错误;
D.电解CuSO4溶液时,阴极上的电极反应是Cu2++2e-=Cu,则阴极增重3.2g,即生成0.05mol Cu,则转移0.1mol电子,即转移电子数为0.1NA,D正确;
故选D。
3.不同价态含氮物质的转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线路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的转化属于置换反应
B.②的转化属于氮的固定
C.③的转化方程式:
D.使用CuO作氧化剂可以实现④的转化
【答案】D
【详解】A. ①的转化是氨的催化氧化,发生,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错误;
B.氮的固定是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②的转化发生反应,不属于氮的固定,故B错误;
C. ③的转化方程式:,故C错误;
D.使用CuO作氧化剂可以发生反应,,可以实现④的转化,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化合物Q可用于合成药物Tivozanib,结构如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Q含两种官能团
B.化合物Q中所有碳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
C.化合物Q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2种
D.lmol化合物Q最多能与3molH2加成
【答案】A
【详解】A.化合物Q含有两种官能团,分别是醚键和羰基,A正确;
B.化合物Q中苯环上的所有碳原子和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余下的3个甲基上的碳原子可能处于这个平面上,B错误;
C.化合物Q的结构不是对称结构,则其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3种,C错误;
D.化合物Q的苯环和羰基都可以和H2发生加成,则lmol化合物Q最多能与4mol H2加成,D错误;
故选A。
5.为探究氯气的某些性质,设计如下装置。下列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产生黄绿色气体:
B.乙可制得饱和氯水:
C.丙中溶液显棕黄色:
D.丁可用于处理尾气:
【答案】B
【详解】A.KMnO4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KCl、MnCl2、Cl2、H2O,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结合物质的拆分原则,可知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HClO是弱酸,应该写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该为,B错误;
C.Cl2具有强氧化性,与FeCl2反应产生FeCl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该为:,C正确;
D.Cl2是大气污染物,根据其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NaCl、NaClO、H2O的性质,可以用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该为:,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6.以铝土矿(主要成分,含、等少量杂质)为原料制备氧化铝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滤渣的成分为铝硅酸钠和化合物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为
B.“碱溶”主要反应:
C.“沉铝”主要反应:
D.铝土矿中的质量分数为品
【答案】B
【分析】铝土矿(主要成分,含、等少量杂质)加氢氧化钠只有和溶解,滤渣为铝硅酸钠和,滤液通过量CO2,得到氢氧化铝,灼烧得氧化铝;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不溶于氢氧化钠,故M为,故A错误;
B.加氢氧化钠只有和溶解,主要反应为:,故B正确;
C.“沉铝”通入通过量CO2,产物为HCO,故C错误;
D.已知滤渣的成分为铝硅酸钠,有一部分铝没有转化为,铝土矿中的质量分数大于,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短周期主族元素R、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Y无正价,常温下的氢氧化物水溶液的,X、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发生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X>Y>Z>W B.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X>Y
C.工业上常用R单质冶炼W单质 D.Y分别与X、Z、W形成的晶体类型相同
【答案】A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R、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则R为C元素;Y无正价,则Y为F元素﹔常温下,0.1mol·L-1Z的氢氧化物水溶液的pH = 13,说明Z的氢氧化物为一元强碱,则Z为Na元素;X、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发生反应,则X为N元素、W为Al元素;由于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HNO3、NaOH、Al(OH)3两两之间能够反应。
【详解】A.—般来说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简单离子半径:N3->F->Na+ > Al3+,故A正确;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F >N>C,则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F>NH3> CH4,故B错误;
C.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Al2O3来冶炼铝单质,故C错误;
D.F分别与N、Na、Al形成晶体,NF3是分子晶体,NaF、AlF3为离子晶体,晶体类型不完全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检验乙醇是否含水
向乙醇中加入一小块钠,产生无色气体
乙醇中含有水
B
检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的产物
加热溴乙烷、乙醇和NaOH混合液,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溶液褪色
溴乙烷消去产物为乙烯
C
比较H2SO3与HClO的酸性强弱
往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有沉淀产生
酸性:
D
验证溶液中存在
往盛有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溶液中存在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乙醇也可以和钠反应产生氢气,故A错误;
B.溴乙烷在乙醇和NaOH混合液加热消去产生乙烯,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溶液褪色,故B正确;
C.往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有沉淀产生,是次氯酸跟将SO2氧化为硫酸根,硫酸根与钙离子生成沉淀,结论不符合,故C错误;
D.空气中氧气也可以将碘离子氧化为I2,溶液也会变蓝,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Li—CO2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高比能电池,固体电解质(LAGP)允许Li+迁移,其放电过程中产生的Li2CO3在热力学上稳定,影响其充电过程。研究人员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有效解决该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b作负极
B.放电时,Li+由b向a迁移
C.充电时,a极的电极反应式:
D.充电时,太阳光有利于Li2CO3的分解,降低充电电压
【答案】C
【分析】锂为活泼金属,放电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锂离子,故b为负极、a为正极;
【详解】A.由分析可知,放电时,b作负极,A正确;
B.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Li+由b向a迁移,B正确;
C.充电时,a极连接电源正极,a此时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过程中失去电子而不是得到电子,C错误;
D.充电时,太阳光可为碳酸锂分解提供能量,有利于Li2CO3的分解,可降低充电电压,D正确;
故选C。
10.25℃时,用0.1 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 mL浓度均为0.1 mol/L的HCl、CH3COOH,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与反应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现用0.1 mol/L NaOH溶液滴定20 mL浓度均为0.1 mol/L的HCl和CH3COOH的混合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H3COOH的电离常数Ka约为
B.滴定混合酸至pH=4.4时,仅发生反应:HCl+NaOH=NaCl+H2O
C.滴定混合酸至pH=7时,
D.滴定混合酸至pH=8.2时,
【答案】D
【分析】HCl是一元强酸,c(H+)=c(HCl)=0.1 mol/L,溶液pH=1;CH3COOH是一元弱酸,存在电离平衡,c(H+)<c(CH3COOH)= 0.1 mol/L,溶液pH>1,水解根据图象可知曲线II表示NaOH滴定HCl的曲线,曲线I表示NaOH滴定CH3COOH的曲线。
【详解】A.曲线I表示NaOH滴定CH3COOH的曲线,醋酸溶液浓度是0.1 mol/L,在未滴加NaOH溶液时,溶液pH=3,则c(H+)=10-3 mol/L, 根据醋酸电离方程式CH3COOHCH3COO-+H+可知:c(CH3COO-)=c(H+)=10-3 mol/L,所以该温度下CH3COOH的电离常数Ka=,A错误;
B.由于0.1 mol/LCH3COOH溶液pH=3;0.1 mol/LHCl的pH=1,所以滴定混合酸至pH=4.4时,发生反应为HCl+NaOH=NaCl+H2O和CH3COOH+NaOH=CH3COONa+H2O,B错误;
C.NaCl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因此当滴定混合酸至pH=7时,CH3COOH未反应完全,溶液为NaCl、CH3COOH、CH3COONa的混合溶液,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Na+)= c(CH3COO-)+c(Cl-),c(Cl-)=c(CH3COO-)+c(CH3COOH),所以此时溶液中c(Na+)>c(CH3COO-)+c(CH3COOH),C错误;
D.滴定混合酸至pH=8.2时,溶液pH在滴定突跃范围,HCl、CH3COOH恰好完全被中和,溶液为NaCl、CH3COONa的混合溶液,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Na+)最大;Cl-不发生水解,CH3COO-发生水解反应而消耗,所以c(Cl-)>c(CH3COO-);CH3COO-发生水解反应产生OH-,使溶液显碱性,但盐水解程度是微弱的,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小于盐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则c(CH3COO-)>c(OH-),故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Cl-)>c(CH3COO-)>c(OH-),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二、工业流程题
11.以钛白渣(主要成分为FeSO4,含Mg、Ti等元素)为原料,生产氧化铁黄(-FeOOH)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I.钛白渣溶于稀硫酸后,主要金属阳离子为Fe2+、Mg2+、 TiO2+
II.25℃,Ksp(MgF2)=5.22×10-11;偏钛酸(H2TiO3)难溶于水
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过程,可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_______(任写一项)。
(2)“除镁钛”时,TiO2+水解生成偏钛酸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入适量铁粉可促进生成偏钛酸的原因是_______。
(3)“除镁钛”后,滤液①中c(Mg2+)=5.80×10-6 mol/L,此时c(F-)=_______。
(4)“酸化、氧化”时,主要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5)“酸化、氧化”后,检验溶液中Fe2+已被完全氧化的最佳试剂为_______。
A.KSCN溶液 B.K3[Fe(CN)6]溶液 C.KSCN溶液和新制氯水
(6)“浆化”前,将溶液加热至85℃以去除过量氯酸钠,反应如下:(未配平),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
【答案】(1)升高温度 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粉碎固体增大接触面积、搅拌
(2) 消耗H+,使TiO2+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促进生成偏钛酸沉淀
(3)3.00×10-3 mol/L
(4)
(5)B
(6)1:2
【分析】向钛白渣(主要成分为FeSO4,含Mg、Ti等元素)中加入稀硫酸,得到FeSO4、MgSO4、TiOSO4,然后加入NH4HF2、Fe,形成MgF2、H2TiO3沉淀,过滤除去后,向滤液中加入稀H2SO4、NaCl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Fe2(SO4)3,然后将溶液加热至85℃以去除过量氯酸钠,再向溶液中加入NaOH和表面活性剂浆化得到氧化铁黄(-FeOOH)。
(1)
“溶解”过程,可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可以是:升高温度 适当增大稀硫酸浓度、粉碎固体增大接触面积、搅拌;
(2)
“除镁钛”时,TiO2+水解生成偏钛酸,同时产生H+,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当向其中加入适量Fe粉时,反应消耗H+,使TiO2+水解平衡正向移动,导致盐水解程度程度,从而有利于偏钛酸沉淀的生成;
(3)
“除镁钛”后,滤液①中c(Mg2+)=5.80×10-6 mol/L,由于Ksp(MgF2)=5.22×10-11,则此时c(F-)==3.00×10-3 mol/L;
(4)
“酸化、氧化”时,在酸性条件下,Fe2+与反应产生Fe3+、Cl-、H2O,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
Fe2+被氧化产生Fe3+。若完全氧化,则溶液中不再含有Fe2+。
A.KSCN与Fe3+反应产生Fe(SCN)3,使溶液变为血红色,因此能检验Fe3+;但其不能检验是否含有Fe2+,因此不能检验溶液中Fe2+已被完全氧化,A不符合题意;
B.若溶液中含有Fe2+,加入K3[Fe(CN)6]溶液能够产生蓝色沉淀,否则不产生蓝色沉淀,故能检验溶液中Fe2+已被完全氧化,B符合题意;
C.加入KSCN溶液反应产生血红色溶液,能检验溶液中含有Fe3+,由于溶液显红色,所以再加入Cl2水时,无论是否发生Cl2与Fe2+的反应,溶液都显红色,因此不能证明其中是否含有Fe2+,C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6)
“浆化”前,将溶液加热至85℃以去除过量氯酸钠,反应如下,在该反应中,Cl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中+5价变为反应后ClO2中的+4价,化合价降低1价;Cl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Cl-的-1价变为反应后Cl2中的0价,化合价升高1×2=2,化合价升降最小公倍数是2,所以、Cl-、ClO2的系数是2,Cl2的系数是1,再根据电荷守恒,可知H+的系数是4,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可知H2O的系数是2,则配平后离子方程式为。在该反应中作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为ClO2,Cl-作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为Cl2,所以氧化产物是Cl2,还原产物是ClO2,则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三、实验题
12.五水合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大苏打,为无色结晶或白色颗粒,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化学实验小组制备,并测定产品纯度,设计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I.制备
按如图所示装置(加热及夹持装置省略)进行实验,可得到溶液,再经一系列步骤获得产品。
已知:S与Na2SO3在加热条件下可反应生成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装置A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为_______。
(3)补充完成装置C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_______,②。
(4)C中溶液经过滤、_______、过滤、洗涤、烘干,得晶体(填实验操作)。
(5)D中浸有品红溶液的棉花的作用为_______。
步骤II. 测定产品纯度
准确称取上述产品12.40g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配制成100mL待测液,取25.00mL待测液于锥形瓶中,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0.25mol·L-1的I2标准液滴定重复滴定3次;测得消耗I2标准液体积的平均值为20.00mL。(已知:)
(6)①滴定达到终点时的现象为_______,该产品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②以下说法中,能使测量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
A.产品中硫代硫酸钠晶体失去部分结晶水
B.滴定前,装I2标准液的滴定管米用标准液润洗
C.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太剧烈,有少量液滴溅出
D.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答案】(1) 长颈漏斗
(2)做安全瓶,用于监测实验进行时装置C中是否发生堵塞; 做储气瓶
(3)
(4)蒸发(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5)检验尾气中SO2是否除尽
(6) 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不褪色 80%或 CD
【分析】本题是一道无机物制备类的实验题,由装置A制备二氧化硫,通过安全装置B进入装置C中,在该装置中和碳酸钠,单质硫发生反应,生成产物,最后过量的二氧化硫在装置D中被氢氧化钠吸收,以此解题。
(1)
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装置A中是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硫酸铜,方程式为:;
(2)
当气流速度过大时,装置B中仪器a中的液面会上升,另外过量的二氧化硫可以临时储存在这个装置中,故装置B的作用为:做安全瓶,用于监测实验进行时装置C中是否发生堵塞; 做储气瓶;
(3)
在装置C中二氧化硫和碳酸根离子可以反应生成亚硫酸根离子,随后亚硫酸根离子再和单质S反应,故方程式为:;
(4)
C中得到的产品中含有结晶水,故采用的结晶方法为:蒸发(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5)
装置D中的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故浸有品红溶液的棉花的作用为:检验尾气中SO2是否除尽;
(6)
①淀粉遇碘分子显蓝色,故滴定达到终点时的现象为: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不褪色;根据可知,n()=2 n(I2)=2×0.25mol·L-1×20.00mL×10-3×=0.04mol,则m()=0.04mol×248g/mol=9.92g,该产品中的质量分数=,故答案为:80%或;
②A.产品中硫代硫酸钠晶体失去部分结晶水,则同样量的样品中,刘代硫酸根离子的含量较多,滴定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偏大,结果偏大,A错误;
B.滴定前,装I2标准液的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导致标准液浓度变小,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结果偏大,B错误;
C.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太剧烈,有少量液滴溅出,则滴定时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变小,结果偏小,C正确;
D.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则读取的标准液体积偏小,结果偏小,D正确;
故选CD。
四、原理综合题
13.研究氮氧化物(NOx)的还原处理方法是环保领域的主要方向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CO还原NO的反应机理及相对能量如下图(TS表示过渡态):
①反应过程中速率最慢步骤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活化能最小_______。
②为提高NO的平衡转化率可采用的措施为_______。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增大NO浓度 D.使用催化剂
(2)用H2还原NO的反应为 。为研究H2和NO的起始投料比对NO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向三个体积均为aL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H2和NO发生反应,实验结果如图。
①反应温度T1、T2、T3从大到小的关系为_______。
②T1温度下,充入H2、NO分别为3mol、3mol,容器内的压强为w Pa,反应进行到10min时达平衡,0~10min内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mol·L-1·min-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写出计算表达式,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③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方程可表示为,T3下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NO/mol
H2/mol
1
1
4.14k
1
4
16.56k
2
1
16.56k
则m=_______,n=_________。
(3)NH3还原NO的主反应为
相同时间内测得选用不同催化剂的实验相关数据如图1、2所示:
①由图可知具有较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为_______,反应合适的温度为_______。
②图1中100~300℃NO转化率升高的原因为_______。
【答案】(1) 260 B
(2) T3>T2>T1 或 2 1
(3) 酸化的 250~300℃(或区间内任一温度) 图1中100℃至300℃,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NO转化率升高
【解析】(1)
①根据图可知TS1活化能最大是速率最慢步骤,是慢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 ;活化能最小的步骤是TS2,活化能最小658.4-398.4=260;
②根据图像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为提高NO的平衡转化率可使平衡正向移动,采用的措施为
A.升高温度反应逆向移动,转化率下降;
B.该反应是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升高;
C.增大NO浓度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降低;
D.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转化率不变;
故答案为B。
(2)
①该反应 ,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NO的转化率下降,由图可知T3>T2>T1;
②根据图像可知充入H2、NO分别为3mol、3mol,转化率为40%,
反应进行到10min时达平衡,0~10min内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根据,Pa;
H2、NO、N2、H2O的体积分数为、、、;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n=1;,可知m=2;
(3)
①由图可知具有较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为酸化的,250~300℃(或区间内任一温度)催化剂催化效果最好,NO转化率最高,
②图1中100~300℃NO转化率升高的原因为图1中100℃至300℃,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NO转化率升高;
五、结构与性质
14.铍由于重量轻、弹性模数高和热稳定性好,已成为引人注目的飞机和导弹结构材料。
(1)Be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
(2)铍的某些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图1为气态氯化铍,图2为固态氯化铍。
①气态氯化铍为_______(填“极性”、“非极性”)分子。氯化铍由气态转化为固态,Be的杂化方式由_______转化为_______。
②若将固态氯化铍中的Cl原子替换为甲基(—CH3),可形成如图3化合物。1个甲基与2个Be原子形成共价键时所提供的电子数为_______。
③上述化合物涉及四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3)Be2+与会反应生成配离子,已知Be的配位数为4,则配合物中配位原子为_______。
(4)氧化铍晶胞结构如如图所示,则1号Be原子的原子坐标。为_______。
【答案】(1)1s22s2
(2) 非极性 sp2 sp3 l Cl>C>H>Be
(3)O(氧原子)
(4)
【解析】(1)
Be为4号元素,核外4个电子,故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
(2)
①气态氯化铍为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对称结构,故为非极性分子;图1中Be形成3个共价键,故为sp2杂化,图2中Be形成4个共价键,故为sp3杂化。
②甲基的电子式为,故1个甲基提供1个电子。
③一般,随电子层数增多,电负性增强,又电负性H大于Be,故大小顺序为Cl>C>H>Be。
(3)
配离子中只有2个碳原子,有6个O原子,而已知Be的配位数为4,故配合物中配位原子为O(氧原子)。
(4)
将立方体分成8个小立方体,则Be原子位于互不相邻的两个小立方体的体心,则1号的原子坐标为。
六、有机推断题
15.有机物G是制备某重要药物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1)试剂甲为_______。
(2)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3)D与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设计该步转化的目的为_____。
(4)E→F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
(5)G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
(6)T为B的同系物,分子式为,则T的结构有_______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5组峰的T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答案】(1)酸性KMnO4溶液
(2)
(3) 保护氨基,防止被氧化
(4)硝化反应(取代反应)
(5)(酚)羟基、羧基
(6) 4
【分析】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成B苯甲酸,加入硝酸硫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根据分子式可知C为,在Ni催化下被H2还原,生成D,D为,D发生取代反应生成E,E发生取代反应生成F;
(1)
根据分析可知试剂甲为酸性KMnO4溶液;
(2)
根据分析可知C的结构式为;
(3)
D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根据流程可知E到F要在浓硝酸和浓硫酸条件下硝化,防止氨基被氧化,保护氨基;
(4)
根据流程可知E发生消化反应即取代反应生成F,E→F的反应类型为硝化反应(取代反应);
(5)
根据G的结构式可知,G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酚)羟基、羧基;
(6)
B为,T为B的同系物,分子式为,则T的结构有、、、,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5组峰的T的结构简式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中高三上学期毕业班质量监测(二)化学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中高考毕业班质量监测(一)化学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泉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一试卷pdf、2024泉州一检化学试题评分细则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二)化学试题及答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