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测试题,共7页。
(1) 1926 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 ,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 。
(3)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4) 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 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记述了对他产生过影响的人物,比如质朴善良又迷信的长妈妈、“白眼看鸡虫”的范爱农等。书中写到了两位老师,一位是鲁迅在 (填地点)读书时的蒙师寿镜吾先生,在鲁迅眼中,他是一个 的老师;另一位是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鲁迅的求学经历也折射出中国当时的时代特点。书中《 》一文讥讽了两位“名中医”,他们医死了包括鲁迅父亲在内的许多病人,这促使鲁迅下定决心学医救人。但经过日本讲堂里的“电影事件”,鲁迅最终决定 ,以笔来唤醒国民麻木已久的灵魂。
名著阅读。
童年是生命的底色,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表现出儿童的天性。《阿长与》中作者对《山海经》的渴望,表达了儿童 ;《狗·猫·鼠》中追忆童年时救养了一只可爱的 经历,流露出儿童对弱小者的同情;《 》中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抒发了儿童对自由成长的渴望。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节选自《朝花夕拾》)
(1) 文段选自鲁迅先生的文章《 》,记叙了他在 求学时的一段经历。
(2)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下边四幅图片都是《朝花夕拾》的插图,请仔细看图并按要求作答。
(1) 根据示例,在表格相应位置填上与插图对应的篇目或者事情、人物。
(2) 在插图 A 或 B 中选择一幅,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介绍该图相关的人或事。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 这段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在散文集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记述了对他产生过影响的人物,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人物 、“白眼看鸡虫”的范爱农等。书中写到了两位老师,一位是鲁迅在 (填地点)读书时的蒙师寿镜吾先生,另一位是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鲁迅的求学经历也折射出中国当时的时代特点。书中《 》一文讥讽了两位“名中医”,他们医死了包括鲁迅父亲在内的许多病人,这促使鲁迅下定决心学医救人。但经过日本讲堂里的“电影事件”,鲁迅最终决定 ,以笔来唤醒国民麻木已久的灵魂。
(2)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写了很多人物,请你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与之相关的事件,写出他的人物特点。
小南同学做了一份阅读卡,用《朝花夕拾》中三篇散文,展示鲁迅求学之路,请补充完整。
阅读,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 以上片段选自作家 的散文集《 》。
(2)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教育方式的困惑与不满。你赞同作者父亲的教育方式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岀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1) 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
(2) 造成作者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
小明抢先说:“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其余的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 2 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c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象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
可爱的是桅杆。但并非如“东邻”的“支那通”所说,因为它“挺然翘然”,又是什么的象征。乃是因为它高,乌鸦喜鹊,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盘上。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但究竟是否真可以眺得那么远,我现在可委实有点记不清楚了。而且不危险,下面张着网,即使跌下来,也不过如一条小鱼落在网子里;况且自从张网以后,听说也还没有人曾经跌下来。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于是去考矿路学堂去了。
这回不是 It is a cat 了,是 Der Mann,Die Weib,Das Kind。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是先前没有做过的。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
(节选自鲁迅《朝花夕拾·项记》)
(1) 本文记拟了“我”在两所学校读书的往事,哪两所学校?这两所学校各有什么特点?
(2) 文中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句中的“一个”能否删掉?为什么?
【走近《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是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组篇章。很多人为此书写出了许多高度概括、语言精炼的书评。
例 1: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 温儒敏)
例 2:这里有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他在百草园里翻断砖、摘木莲、拔何首乌;这里有儿童的渴望和教育的冲突,罕逢五猖会却在出发前被父亲拉去背《鉴略》;这里有一个成人对现实的反思,神奇难觅的药引子却没有把父亲从重病中挽回……鲁迅弯腰把人生中每个阶段的“花朵”收集在一起组成了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一个个闪亮片段,铺成了缓缓流淌的生命之河。
(龙华语文老师)
请你也为《朝花夕拾》写一段精彩的书评。(提示:可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
1.
(1) 回忆性散文
(2) 虚伪和残酷
(3) 迎神赛会
(4) 矿路
2. 三味书屋;博学方正;父亲的病;弃医从文
3. 对未知的好奇;隐鼠;五猖会
4.
(1) 藤野先生;日本仙台
(2)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5.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五猖会》
(2) 我选 A。图中的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裏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6.
(1) 朝花夕拾;长妈妈(阿长);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弃医从文
(2) 略。
7. 衍太太;给予鲁迅真诚帮助,悉心指导,平等尊重地对待作为异国学生的青年鲁迅;弃医从文
8.
(1) 鲁迅;朝花夕拾
(2) 不赞同,因为鲁迅先生的父亲是一个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他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9.
(1) 盼望观看神赛会的急切、兴奋,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无奈、痛苦。
(2) “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通过父亲要求我背书,不了解我的想法,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10. ①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阿长虽然粗俗,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②阅读《藤野先生》,我赞赏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看完《五猖会》,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一场难得一遇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真心希望家长们都能适应儿童的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11.
(1) 两所学校分别是:雷电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雷电学堂学习内容简单传统,四天英文,两天汉文,有些“乌烟瘴气”;矿路学堂除了教授德文和汉文,还有地质学、矿物学等,设有阅报处。
(2) 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读到《天演论》时的惊讶和兴奋。“一个”不能删去,“一个赫胥黎”更能突岀了作者读到《天演论》时对赫胥黎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
12. 示例:《朝花夕拾》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插图
对应篇目
对应事情(人物)
A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B
雪地捕鸟
C
《无常》
D
吹纸嘟嘟
篇名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人物描写
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人物称呼
①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对作者的影响
心术不正自私自利,暗中使坏迫使作者离开家乡。令作者厌恶,从此远离此人。
②
充满工作热情,为人正直、倔强,理想信念和爱国精神感染着作者。
求学经历
离开家乡——南京求学——赴日学医——③ ——回国教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免费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 选择, 判断,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同步练习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