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课件+练习)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614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节 氧化和燃烧优秀课件ppt
展开3.2 氧化和燃烧 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灭火毯由纤维状隔热耐火材料制成。在起火初期,将灭火毯直接覆盖住火源,可在短时间内灭火。灭火毯灭火的原理主要是( )
A.隔绝氧气 B.缺乏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大量水蒸气,可作为阻燃剂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4.将燃着的镁带伸入盛有二氧化碳集气瓶中,镁带继续剧烈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镁发生了氧化反应
B.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说明了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有氧气
D.镁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5.2020年3月底,四川西昌突发森林火灾,造成19人遇难,过火面积约1000公顷。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用沙土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B.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砍掉或清理大火前面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6.对青少年进行“珍惜生命,懂得自救” 的生存教育必不可少,下列采用的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若出现泥石流时,赶紧向山谷的低凹处逃跑
B.若出现拥挤而发生踩踏时,在地面上匍匐前行
C.在安装有燃气管的室内,地震时可点火照明
D.若出现地震,条件允许时,最好举保护物保护头部,马上跑到空旷的地方
7.运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实际问题,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及时打开门窗通风
B.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C.电器或电线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D.室内浓烟密布时,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俯身撤离
8.遇到着火时,正确处理火情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脱排油烟机排气
C.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D.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用大量水冲灭
9.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有关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灾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B.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前行及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C.室内发生火灾,不应该立即开窗通风
D.放有大量电器的实验室着火,尽量使用高压水枪灭火器灭火
10.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持续了近9个月,是目前为止本世纪最严重的火灾,一场大雨才使火灾得到缓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树木提供可燃物 B.大风增加助燃剂
C.下雨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11.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到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火灾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属于缓慢氧化
B.电路老化着火,应立即用水灭火
C.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D.为了快速逃离火场可乘坐电梯
12.小科用研钵将约20克氢氧化钡[Ba(OH)2]晶体磨成粉末,倒入一小烧杯。在玻璃片上洒上少量水,并将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克氯化铵[NH4Cl]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烧杯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观察到如图所示现象。下列对现象的观察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能感觉到发热
B.化学反应中,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把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可以增加最终产生气体的质量
D.该反应和燃烧一样,反应物总的化学能高于生成物总的化学能
二、填空题
13.在成都市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多项证据显示,有人携带汽油上车。
(1)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______(选填“高”或“低);
(2)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3)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______;
A.鞭炮 B.瓶装饮料 C.书刊杂志 D.酒精
(4)这次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讨论,下列观点合理的是_______。
A.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
B.公交车上座椅用阻燃材料制成
C.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14.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一条物理性质_____和一条化学性质_____。
15.我们依据反应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___________的方法。
16.人们日常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填空。
(1)蓄电池在充电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___________。
(2)雨后晴天的空气清新洁净,此时的空气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___________。
(3)下列着火的应急处理不合理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
①实验室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毛巾盖灭
②油在炒菜锅内因温度过高着火,立即向锅内倒入冷水灭火
③电器着火时,立即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17.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消防队员不顾自身安全,全力扑灭大火。
(1)消防员会用一种手持式风机来灭火,风机能吹出极高速的气流达到灭火效果。从燃烧条件角度,风机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然而一阵山风吹来,不仅没有灭火还会使火更大,原因是山风为树木燃烧补充了___________。
三、探究题
18.某同学拆解了干电池后,想探究化学反应发生时是否会产生电能?
步骤 1:小心地剥开一节1号干电池,看看里面都有什么物质?
步骤 2:把一块锌片和一根碳棒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步骤 3:用导线将上述实验中的锌片和碳棒连接起来,并在导线中间连接一只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1)预测步骤 3 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基于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步骤 3 中的锌片和碳棒从稀硫酸中拿出,用蒸馏水充分清洗后,按图3的放法一起放入氯化钠溶液中,其现象是电流计指针不再偏转(或归零),这说明______________。
19.澳大利亚的大火给澳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小柯想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图甲是探究燃烧需要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竖直插入热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丙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
(4)下列为小柯提出的火灾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________
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中捂住口鼻
D.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防止火势蔓延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这样就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故选B。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起火初期,将灭火毯直接覆盖住火源,从而使可燃物与氧气脱离接触,因此可在短时间内灭火,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能降低,错误;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可以隔绝空气,正确;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正确;
D、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正确。
故选:A。
【点睛】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镁得到氧元素生成氧化镁,发生了氧化反应,选项正确;
B、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即该反应中并不是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
C、由题文可知,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发生燃烧,所以该反应说明了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有氧气,选项正确;
D、由题文可知,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发生燃烧,所以镁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选项正确;
故选B。
5.B
【解析】
【详解】
A、用沙土灭火,可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选项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故选项错误。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故选项正确;
D、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B。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遭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向高处跑,故A错误。
B.若出现拥挤而发生踩踏时,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在人群中走动,故B错误。
C.燃气管中的燃气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不可以点火照明,故C错误。
D.若出现地震,条件允许时,最好举保护物保护头部,马上跑到空旷的地方,故D正确。
故选D。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室内起火,不能打开门窗通风,这样会导致燃烧更加剧烈,故A错误。
B. 发现煤气泄漏时,应该立即打开窗户,如果打开排气扇,那么开关闭合时的火花可能会引起爆炸,故B错误。
C. 电器或电线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由于水是导体,因此可能会引起触电事故,故C错误。
D. 室内浓烟密布时,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俯身撤离,故D正确。
故选D。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打开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而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油的密度比水小,会浮于水面,油锅不慎着火,不能用大量的水冲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火灾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选项正确;
B、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前行及用湿毛巾掩盖口鼻,防止吸入有害气体和烟尘发生窒息,选项正确;
C、室内发生火灾,不应该立即开窗通风,否则,开窗会使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增大了室内氧气的浓度,燃烧会更剧烈,选项正确;
D、放有大量电器的实验室着火,用水灭火会导致电器骤冷发生爆炸,选项错误,故选D。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树木具有可燃性,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选项正确;
B、大风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增加助燃剂,选项正确;
C、下雨时,雨水吸收热量,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燃烧停止,选项错误;
D、砍掉树木并移走,形成了隔离带,阻止了火势的蔓延,选项正确;
故选C。
11.C
【解析】
【详解】
A. 火灾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此选项错误;
B. 电路老化着火,应先切断电源,此选项错误;
C. 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防止烟尘、有毒气体进入人体,此选项正确;
D. 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铵溶于水时会吸热,则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能感觉到变凉,故A错误。
B.化学反应中,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B正确。
C.把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可以增加气体的生成速度,但是不会增大气体的质量,故C错误。
D.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则反应物总的化学能小于生成物总的化学能,故D错误。
故选B。
13. 低 隔绝空气或氧气 AD ABC
【解析】
【详解】
(1)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汽油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低;
(2)沙子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3)车上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因为鞭炮、酒精属于易燃易爆品;
(4)A、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符合安全措施,
B、公交车上坐椅用阻燃材料制成,符合安全措施,
C、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符合安全措施。
14. 密度大于空气(易汽化)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析】
【详解】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的大,在可燃物上方形成隔离层;化学性质:不可燃、不助燃。
15. 可燃物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与氧气隔绝;
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
16.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混合物 ②
【解析】
【分析】
【详解】
(1)蓄电池在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3)①实验室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着火,采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立即用湿毛巾盖灭,选项正确;
②油在炒菜锅内因温度过高着火,立即向锅内倒入冷水灭火,由于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会造成火势蔓延,达不到灭火的目的,应立即盖上锅盖来灭火,选项错误;
③电器着火时,立即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隔绝氧气来实现灭火,选项正确,故填②。
17. 见解析 氧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用鼓风机吹灭火是将燃烧的热量带走,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火点以下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2)[2]山风为树木燃烧补充了氧气,因为火焰燃烧需要氧气。
18. (锌片逐渐溶解,碳棒表面有气泡冒出)电流计指针偏转 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 没有化学反应就不会产生电能
【解析】
【详解】
(1)[1][2]由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氢气,锌原子失去电子装维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形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形成氢分子,预测步骤3中的现象是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基于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变为电能。
(2)[3]如果将步骤3中的锌片和碳棒从稀硫酸中拿出,用蒸馏水充分清洗后,按图3的放法一起放入氯化钠溶液中,其现象是电流计指针不再偏转(或归零),这说明没有化学反应,不会产生电能。
19. 可燃物 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氧气或空气 B
【解析】
【分析】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小石头不燃烧,小木块燃烧;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3)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4)小柯提出的火灾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错误。
【详解】
(1)图甲中小石头不燃烧,小木块燃烧,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3)如图丙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或空气;
(4)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正确;
B.打开门窗,增加了氧气的量,使燃烧更旺,错误;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正确;
D.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防止火势蔓延正确;
故答案为:B。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节 氧化和燃烧试讲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a href="/kx/tb_c9422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2节 氧化和燃烧试讲课ppt课件</a>,文件包含32氧化和燃烧2pptx、32氧化和燃烧2教学设计表格式doc、32氧化和燃烧2学案含答案doc、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混合吸热mp4、灭火器mp4、镁与稀盐酸的放热反应mp4、镁条与二氧化碳的反应mp4等7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2节 氧化和燃烧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浙教版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2节 氧化和燃烧完美版ppt课件,文件包含ZJ版八下32氧化和燃烧2pptx、ZJ版八下32氧化和燃烧2课后小练doc、原电池mp4、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mp4、灭火器的使用方法wmv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2节 氧化和燃烧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2节 氧化和燃烧获奖ppt课件,文件包含32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课件pptx、32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练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