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三章 运动和力 ----机械运动 B卷 2022-2023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第三章 运动和力 ----机械运动 B卷 2022-2023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共10页。
沪教版八上 第三章 运动和力 机械运动 B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7小题)1. 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表,由此表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体在 20 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整个 20 s 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2 m/s C. 15 s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30 m D. 物体在 0∼5 s 时间内的速度比 10∼20 s 内的速度大 2. 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运动得快的物体速度大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D. 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3. 如图所示,刘伟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正确的是 A. B. C. D. 4.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 v=st 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的速度 v 与通过的路程 s 成正比 B. 物体运动的速度 v 与通过的时间 t 成反比 C. 物体运动的速度 v 和路程 s 成正比,与时间 t 成反比 D. 物体运动的速度 v 不变,与 s 、 t 的大小无关 5. 电动自行车的速度是 6 米/秒,汽车的速度是 90 千米/时,这表明 A. 汽车跑的路程一定比电动自行车多 B. 电动自行车一定始终行驶在汽车后 C. 电动自行车运动的时间一定比汽车长 D. 如果都在公路上向同一方向行驶,汽车上的乘客将觉得电动自行车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运动 6. 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 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 经过 4 s,甲、乙相距 8 m 7. 汽车司机的座位前安装着速度计,它可以指示汽车的行驶速度。如果速度计的指针如图所示,汽车用这个速度行驶 30 分钟通过的距离是 A. 2100 千米 B. 35 千米 C. 70 千米 D. 32.5 千米 二、填空题(共9小题)8.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 的变化就是机械运动。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在运动,从这点来说,运动是 (选填“绝对”或“相对”)的。在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时,被选定来作为标准、假定为静止不动的物体称为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 ,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9. 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 为参照物,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 为参照物。 10. 小红同学想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于是她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从西方吹来),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 行驶。 11. 在物理学中,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速度可以用符号 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读作 ,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 。 12. 有一圆形跑道,跑道长 120 m,甲、乙两同学沿跑道同时同地反向匀速跑步时,每隔 20 s 相遇一次,已知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之比为 2:3,则甲的速度为 m/s;如果甲、乙两同学以原速度沿跑道同时同地同向跑步,则下一次相遇所用的时间是 s,乙同学跑的总路程为 m。 13. 为保证行车安全,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 120 km/h。同时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还应保持足够的车距。当车辆在高速路上超速行驶,或是车距过小时,发生事故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一个普通人的反应时间(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反应动作)平均为 0.5 s。某型号轿车的最短刹车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静止)跟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为 s制动=kv2,公式中系数 k=120 s2/m,某人驾驶该轿车行驶速度 v 单位为 m/s,刹车距离 s制动 的单位为 m,某型号轿车在高速路上以 120 km/h 的速度行驶时,行车的安全车距至少为 m(结果保留整数即可)。 14. 如图所示,比较游泳运动员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甲图是用相同 比较 ,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乙图是用相同 比较 ,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在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公式为 v=st,这种方法与 图方法相同。 15. 小华家离学校有 3000 m,他骑自行车上学用时 10 min。小华骑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16. 某同学郊游时,用半小时走完 2 km 的路程,休息半小时后,再用 30 min 走完 2.5 km 的路程。那么,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三、实验题(共2小题)17. 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做 直线运动。甲车通过 0.6 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秒。(2)观察图(b)可知,在 AB 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米。(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18. 如图所示为了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某小组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斜面和小车做实验。实验时,用秒表和刻度尺分别测出甲、乙、丙三辆小车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了有关数据,并依据数据作出了路程与时间关系的 s-t 图象。 (1)甲、乙、丙三辆小车 s-t 图象的共同点: ;(2)甲、乙、丙三辆小车 s-t 图象的不同点是: ;(3)分析比较数据点 A 、 B 、 C(或 D 、 E 、 F 或 G 、 H 、 I)的时间及路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4)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点 B 、 D 、 G(或 C 、 E 、 H,或 F 、 I)在时间相同时的路程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5)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点 在路程相同时的时间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越少,小车运动越快。(6)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甲、乙、丙三辆小车的 s-t 图象,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 ; ② 。 四、计算题(共4小题)19. 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31 m,两次响声相隔 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20. 一列火车匀速通过一座大桥,如图所示,若火车完全通过该大桥所用的时间为 360 秒。求: (1)大桥的长度 L桥;(2)列车通过大桥的速度。 21. 如图所示,是小明乘车即将到达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口时所发现的交通标志牌。若匀速通过该隧道所用的时间为 0.1 h,请解答下列问题: (1)计算小明所乘车通过隧道的速度是多少?(2)请判断该车通过隧道时是否超速。 22.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下面是—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请回答: 速度/(km/h)40506080100反应距离/m79111519制动距离/m813203454(1)利用上表数据,通过计算求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多少秒?(2)分析上表数据可知,汽车制动距离与行驶速度有什么关系? 五、综合应用题(共2小题)23.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10 米/秒 = 千米/时;(2)72 千米/时 = 米/秒。 24. 人民法院依照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规定,2011 年 5 月 1 日以后醉酒驾车的,驾驶人判处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拘役,并处罚金。伴随“醉驾入刑”的出台,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现在小车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千家万户,我们中学生也应该在家中成为小小宣传员和监督员。经测定,某志愿者的正常刹车反应时间是 0.4 s,反应时间时车仍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 72 km/h 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总距离为 34 m。求: (1)反应过程的距离是多少 m?(2)减速过程距离是多少 m?(3)若志愿者喝酒之后驾车,仍然以 72 km/h 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前方 40 m 有情况开始刹车,酒后刹车反应时间是正常的 3 倍,请计算说明志愿者是否会发生事故?(假设两次实验减速过程距离相同。)答案1. A【解析】A、由图象可知,物体在 5∼10 s 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 20 s 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B、整个 20 s 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40 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v=st=40 m20 s=2 m/s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物体运动 15 s 对应的路程是 30 m,所以 15 s 通过的路程是 30 m,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0∼5 s 通过相同的距离比 10∼20 s 所用时间少,所以 0∼5 s 时间内的速度比 10∼20 s 内的速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2. B3. D4. D5. D6. C7. B8. 位置;绝对;参照物;参照物9. 飞机;云层。【解析】飞行员在做特技飞行时,感觉“大地迎面扑来”,说明大地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飞机。月亮躲进云层研究的是月亮的运动状态,它的运动情况是相对于云层而言的,所以参照物是云层。10. 东方;西方11. 运动快慢;v m/s;米每秒;千米/时(或 km/h)12. 2.4;100;360【解析】设甲的速度为 v甲,因为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之比为 2:3,所以乙的速度 v乙=1.5v甲,因为甲、乙两同学沿跑道同时同地反向匀速跑步时,每隔 20 s 相遇一次,即 s甲+s乙=120 m,v甲t+v乙t=120 m,v甲×20 s+1.5v甲×20 s=120 m,解得 v甲=2.4 m/s,则 v乙=1.5v甲=1.5×2.4 m/s=3.6 m/s。若甲、乙两同学以原速度沿跑道同时同地同向跑步,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第一次相遇时,则有 s乙ʹ-s甲ʹ=120 m,v乙tʹ-v甲tʹ=120 m,3.6 m/s×tʹ-2.4 m/s×tʹ=120 m,解得 tʹ=100 s,乙同学跑的总路程 s乙ʹ=v乙tʹ=3.6 m/s×100 s=360 m。13. 73【解析】轿车行驶的速度:v=120 km/h=1003 m/s,反应距离:s反应=vt=1003 m/s×0.5 s=503 m,刹车距离:s制动=kv2=120 s2/m×(1003 m/s)2=5009 m,行车的安全车距:s=s反应+s制动=503 m+5009 m=6509 m≈73 m。14. 时间;路程;路程;时间;甲【解析】甲图,游泳运动员运动的时间相同,路程不同,这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乙图,游泳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时间不同,这是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作速度,速度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是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15. 5【解析】小华骑车平均速度 v=st=3000 m600 s=5 m/s。16. 3【解析】他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 t=0.5 h+0.5 h+30×160 h=1.5 h;在 1.5 h 所通过的路程: s=2 km+2.5 km=4.5 km;全程的平均速度: v=st=4.5 km1.5 h=3 km/h。17. (1) 匀速;6 (2) 1.2 (3) 小于18. (1) 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2) 倾斜程度不同 (3) 同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 (4) 在相同时间里,通过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5) A 、 D 、 H(或 B 、 E) (6) 分析比较 A 、 B 、 C(或 D 、 E 、 F 或 G 、 H 、 I),可得:当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时,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分析比较 A 、 B 、 C 和 D 、 E 、 F 和 G 、 H 、 I,可得:当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越大时,物体运动越快19. 3879 m/s【解析】∵v=st,∴ 声音的传播时间:t空气=st空气=931 m340 m/s≈2.74 s,由题意知:t空气-t铸铁=2.5 s,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t铸铁=t空气-2.5 s=2.74 s-2.5 s=0.24 s,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 v铸铁=st铸铁=931 m0.24 s≈3879 m/s。20. (1) 7000 米【解析】L桥=s-s车=7200米-200米=7000米。 (2) 20 米/秒【解析】v=st=7200米360秒=20米/秒。21. (1) 42 km/h【解析】标志牌上数字 60 的含义:汽车通过该隧道时,行驶速度不能超过 60 km/h;由图可知,隧道全长 s=4.2 km,则小明所乘车的速度 v=st=4.2 km0.8 h=42 km/h; (2) 没有超速。【解析】42 km/h<60 km/h,所以,小明所乘的车没有超速。22. (1) 0.6∼0.7 s (2) 汽车的行驶速度越大,制动距离就越大,当速度增加到原来的 2 倍时,制动距离约增加到原来的 4 倍。23. (1) 36 (2) 2024. (1) 8【解析】反应时间是 t=0.4 s,此时的速度 v=72 km/h=20 m/s,由 v=st 得此时运动的距离是:s=vt=20 m/s×0.4 s=8 m; (2) 26【解析】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 34 m,据(1)可知,经过 8 m 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所以汽车的司机反应后的刹车距离是 s刹车=34 m-8 m=26 m; (3) 志愿者会发生事故【解析】因为当志愿者酒后刹车反应时间是正常的 3 倍,所以志愿者从发现情况到刹车运动的距离为: sʹ=vtʹ=v×4t=20 m/s×3×0.4 s=24 m,因为两次实验减速过程距离相同,所以志愿者酒后刹车所需的总路程为: s总=sʹ+s刹车=24 m+26 m=50 m>40 m,故说明志愿者会发生事故。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