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咸亨的掌柜,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年级2022年下学期入学检测
    语文试题 2022年8月
    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正是出现于此时。但苏轼的文人圈子,把这种现象追溯到唐代,那时的诗人由杜甫领衔,画家由王维居首。而同时代的画家常被赞许为像是诗人,与苏轼同时代的宗室画家王诜就备受称道,因为他能描写“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皆词人墨卿难状之景”。黄庭坚在描写其友人李公麟时,说他“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而李公麟本人的名言经常被人引用:“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惰性而已。”更重要的是,一些往昔的绘画被欣赏为可视的诗篇。
    对苏东坡等人来说,典型的诗意画是点缀有落雁凫鸭的宁静河景。这是一类与作为诗人的杜甫、作为画家的王维,以及时代更为切近的僧人画家惠崇(的965—1017年)有关的绘画。苏东坡和北宋后期其他文人写了很多诗篇,赞美惠崇“小景”。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鹚,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萧丽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黄庭坚有诗云:“惠崇笔下开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
    “人不见”一语很好地指出了这类画的特征:一方面,诗意画带给观者强烈的情感,使之升华;而另一方面,其表现效果取决于画面上观看者的空缺。人们从外部来注视景象,没有想象的介入,也没有和画中人物的密切联系;诗人画家和观者都只以抽象的、沉思的状态在场,他们注目的景色也被不完全地表现出来;部分地隐藏在雾色中,开启了山水中有意选择的片段,即“小景”。视觉的连续性,在同一时期巨嶂式山水大师那里,可以融入画面上的层峦叠峰之中,成为可游、稳定、最终能够被理解的一种表现;而在迷蒙的“小景”中,其表现十分隐匿,仅为此理由,它被看成是有诗意的,因为它在观众那里激起了种种反应。
    (摘编自高居翰《诗之旅》)
    材料二:
    文人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大有不断推陈出新的趋势。文人画的特点是抛开宋朝以前传统绘画繁杂、唯美画面的风格,以简单明了的笔墨入画;而作者的感情色彩却在画面或者字里行间得以被非常强烈、直观的手法表现出来;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等,其表现手法简单、灵活、自由。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文人画大笔淋漓、墨线凝重,个性强烈,风格鲜明,在回归传统的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水墨母体。而那带有强烈诗人气质的文人画,在西风东渐、世态日益变幻的当代社会,凸现出了它特有的艺术与社会价值。从主调而言虽然坚持了回归到传统的特点,注重画面唯美性;那种积极出世、入世,注重思想性的特点融会进去,从而形成了画家清新、明快、朴素、高雅的风格。
    (摘编自王林《诗意文人画》)
    材料三:
    中唐王维的诗与画被苏东坡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张舜民之语)的密切关系,为后人所乐道。史科记载:“维以诗名闻于开元、天宝间……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瑧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以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所及也。”
    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诗人的事,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画,必须表现诗意,却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王维以诗境带动画境,追求的是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在画中,他不仅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他心境中的山水,而且将画作为抒发诗情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他引导了中国画的一项重大变革——从诗中汲取画境。
    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他认为诗的好处在于“天工”,画的好处在于“清新”,他对于诗词与绘画关系的运用更是将书画关系推向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画的要义不在于形似的逼真与否,而在于形似之外的“天工与清新”。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律的。诗,可诵可听,却无形无色;画,可观可视却无声无音。要达到完美的境界,诗必须有形有色,画必须有声有音。诗,尤其是画的意境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画家可以从诗人已提供出来的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感发、感悟和创造,从而使诗歌的“清篇秀句”转化和呈现为绘画的目前之景,即以无声的、有形的绘画图像将那种有声的、无形的诗歌意境转化和显现出来。
    诗歌是诉诸思维的,它创造的是一个想象的空间;给画则是诉诸视觉的,直接形成一个具体的物象,画虽有形,然而却可以借诗歌的意蕴使它扩大到无形,画中之诗正是对绘画的一个补充,即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多半是绘画所难以传达的那种瞬间的,或在给画中无法明确表现出来的一些极为隐藏的意象。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中而来的,而画中之“诗意”确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的,二者皆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摘编自张伟《古诗词意境与文人画意境之关系》)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诗与画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圈子里的一些文人认为诗与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基于此观念,同时代的画家常被赞许为像是诗人,一些往昔的绘画在当时被欣赏为可视的诗篇。
    B.画家只有从诗中汲取画境,追求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才能达到“画中有诗”的境界,而诗人也同样需要从文人画中提取诗境,用心体会,才能做到“诗中有画”。
    C.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画家可以在诗人已提供出来的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感发、感悟和创造,从而使诗歌的“清篇秀句”转化和呈现为绘画的目前之景。
    D.“诗意”源于诗人意境产生之际,“画意”源自画家心境,诗可以对画进行补充,可以使绘画扩大到无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意画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唐代。在画中,王维不仅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他心境中的山水,而且将画作为抒发诗情的场所,他开了水墨画的先河。
    B.惠崇的“小景”带给观者强烈的情感并使之升华,不过,它的表现效果还取决于画面上观看者的“留白”。
    C.诗意画与文人画是有交集的,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人画家可能更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
    D.苏轼“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的观点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他认为诗的好处在于“天工”,画的好处在于“清新”。
    3.根据材料,下列宋诗最不可能画成诗意画或者文人画的一首是(3分)
    A.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B.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C.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D.黄庭坚《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给“文人画”下一个定义。(4分)
    5.《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在这一首诗中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写出了一些画中可能“隐藏的信息”,抒发自己的喜悦和礼赞之情。请你找出这些“隐藏的信息”,并说出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文: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她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她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她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他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注]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她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她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已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注】老拱:泛指普通百姓。
    乙文:
    《呐喊》自序(节选)
    鲁迅
    我懂得他(金心异)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委婉了一点,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有删改)
    6.下列对甲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鲁镇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单四嫂子生活的艰难,为下文写单四嫂子痛失爱子做铺垫。
    B.宝儿生病,单四嫂子不是直接找医生,而是通过求签、许愿、吃单方,由此可见单四嫂子的愚昧与困顿。
    C.单四嫂子对宝儿的病心急如焚,但是何小仙却含糊、马虎应付了事,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何小仙的残忍。
    D.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鲁镇夜晚的寂静,形成呼应,突出了一切波澜均会回归寂静的主题。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单四嫂子的儿子小宝死于何小仙的“仙方”,与鲁迅另一篇《药》中华老栓的儿子华小栓死于吃“人血馒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充分揭示了封建迷信害死人的罪恶。
    B.何小仙说的“这是火克金”,是中医“五行相克”的医学理论,这些中医理论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讲的“奇奇怪怪的药引”一样,都是子虚乌有、骗人的理论。
    C.王九妈、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红鼻子老拱等人物,与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九斤老太”“小尼姑”“白胡子”一样,都是形象又通俗的称呼,让读者感觉亲切真实。
    D.单四嫂子儿子生病,却向何小仙讨“仙方”,体现了她的愚昧、无知;而《祝福》中的祥林嫂却想用“捐门槛”的方式获得参与祭祀的资格,也是如此。两篇小说都通过人物揭露了封建礼教和迷信吃人的本质。
    8.结合乙文,分析鲁迅小说集《呐喊》命名的缘由。(6分)
    9.《明天》是鲁迅小说名篇之一。请你结合乙文中提及的相关写作意图,从不同角度对小说《明天》进行评价,并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康祖,彭城吕人,世居京口。伯父简之,有志干,为高祖所知。
    康祖,虔之子也,袭封,为长沙王义欣镇军参军,转员外散骑侍郎。便弓马,膂力绝人,在闾里不治士业,以浮荡蒱酒为事。
    元嘉二十七年春,索虏托拔焘亲率大众攻围汝南,太祖遣诸军救援,康祖总统为前驱。军次新蔡,与虏战,俱前百余里,济融水。虏众大至,奋击破之,斩伪殿中尚书任城公乞地真,去县瓠四十里,焘烧营退走。转左军将军。
    太祖欲大举北伐,康祖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以河北义徒并起,若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志,不许。其年秋,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军出许、洛。玄谟等败归,虏引大众南度。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所围,召康祖速反。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虏永昌王库仁真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凡有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附山依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吾受命本朝清荡河洛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乃结车营而进。虏四面来攻,大战一日一夜,杀虏填积。虏分众为三,且休且战,以骑负草烧车营。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虏死者太半。会矢中颈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为虏所杀尽,自免者裁数十人。虏传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
    胡盛之为虏生禽,托跋焘宠之,常在左右。
    二十八年,诏曰:“康祖班师尉武,戎律靡忒。对众以寡,歼殄太半。猛气云腾,志申力屈,没世徇节,良可嘉悼。宜加甄宠,以旌忠烈。可赠益州刺史,谥曰壮男。”
    (节选自《宋书·列传·卷五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受命本朝/清荡河洛/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
    B.吾受命本朝/清荡河洛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
    C.吾受命/本朝清荡河洛/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
    D.吾受命/本朝清荡河洛/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封,意为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与荫不同,袭封主要是爵位的承继,而荫却主要指子孙因先辈的功劳而获得封赏或者免罪。
    B.元嘉,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
    C.虏,本义是指战俘,引申为奴隶,奴仆,敌人,虏获,后也指蛮族。此处指战俘。
    D.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刘康祖死后被皇帝追赠益州刺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康祖是刘虔之的儿子,他熟习弓马,体力过人,在乡里不经营产业,性格轻浮放荡,喜欢樗蒱、喝酒。
    B.元嘉二十七年春,北魏太武帝托拔焘亲率大众攻围汝南,宋文帝遣诸军救援,刘康祖总统众军为先锋。
    C.宋文帝担心被敌人包围,召刘康祖快速返回。刘康祖回军,离寿阳还有数十里处时,北魏永昌王库仁真率长安的兵马共八万骑,与刘康祖在尉武相遇。
    D.刘康祖被箭矢射中脖子而死,宋军于是大败,宋军阵营沦陷,被魏军屠杀殆尽,自杀的有几十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次新蔡,与虏战,俱前百余里,济融水。(4分)
    (2)上以河北义徒并起,若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志,不许。(4分)
    14.选文是如何在刘康祖与副将胡盛之的对比中表现刘康祖的“忠烈”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16.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声凄厉,令人哀伤,因此猿啼被悲愁化,文人常借猿的啼叫声抒写别离和悲苦之情。请从古代诗词中寻找并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事。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其想象之,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以“劳役”取代“心役”,。
    中国诗歌的长河,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斑驳陆离 乐不可言 兼而有之 厚积薄发
    B.光怪陆离 乐不可言 兼收并蓄 博观约取
    C.光怪陆离 其乐无穷 兼收并蓄 厚积薄发
    D.斑驳陆离 其乐无穷 兼而有之 博观约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长久以来,人们只是把体育运动简单地和锻炼身体联系起来,而忽略了①。当人们只顾着眼前利益的时候,谁会把40岁时的一次车祸跟小时候喜欢宅在家里看电视联系起来呢?谁会把50岁搬东西时扭伤了腰与年轻时不跟小伙伴出去打打球联系起来呢?
    没有远见的人是无法弄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这是因为体育运动的功能具有强烈的滞后性。经常运动的人反应灵敏,机体协调,面对撞来的汽车,如果处理及时,控制得当,②。经常锻炼的人,身体各部位肌肉配合默契,当搬动重物时调动起来的肌肉更多,身体肌肉该用力的用力,③,便不容易扭伤。
    因此,学生正确认识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十分重要。学习是为了过得更好,而体育运动则有助于活得健康。每位学生都要重视运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根据语段的信息,给好朋友李明发一条微信,邀请他周末一起打羽毛球,不超过40个字。(3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
    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不能盲目求快。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是整体布局安排。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即从印章整体出发;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才可能把印章刻好。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印章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入学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B.材料三第二段中说“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因此对于伟大的诗人来说未必需要从文人画中提取诗境。扩大范围。
    2.C解析:A.“诗意画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唐代”错,材料一第一段中说“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把这种现象追溯到唐代”。B.“留白”是作者在文艺创作中主动留下空白让读者思考,而这里作者说的是画面上观看者的“空缺”。D.“苏轼的观点”错,材料三原文是“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
    3.C解析:C.根据材料一“典型的诗意画是点缀有落雁凫鸭的宁静河景”,根据材料二,文人画“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哲理诗,其中的道理很难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4.文人画是一种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文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的,主要用水墨表现的传统中国绘画流派。解析:根据原文“文人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可知,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为传统中国绘画流派。由原文“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等”“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可知,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文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主要用水墨表现是文人画的特点。最后组合成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为文人画是一种传统中国绘画流派,然后将文人画的特点作为传统中国绘画流派的定语加入到主干句中。
    5.画中隐藏的信息是早春、水暖鸭先知和河豚欲上。“桃花三两枝”说明桃花还未盛开,说明是早春;诗人只是根据经验判断水已慢慢变暖,常常在水里嬉戏的鸭子可以先知道;诗人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想象出河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也可以想象河豚的美味)。解析:“竹外桃花三两枝”中“桃花三两枝”,说明是桃花初放,还未盛开,时节上为早春时节。“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春江水暖”是诗人推测出来的,因为通过“桃花三两枝”可知是早春时节,所以诗人根据经验判断出水已经开始慢慢变暖,而“鸭先知”是诗人认为常常在水中嬉戏的鸭子可以先知道。“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中“蒌蒿满地芦芽短”,写出了早春时节萎蒿丛生,芦苇吐芽的情景,“正是河豚欲上时”中“河豚欲上”并不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而是诗人根据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想象出河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6.B解析:A.“为下文写单四嫂子痛失爱子做铺垫”错误。生活艰难并不是为痛失爱子做铺垫,而是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C.“突出了何小仙的残忍”错误。何小仙只是冷漠,并非无情。D.“一切波澜均会回归寂静的主题”错误。本文的主题是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7.B解析:B.“中医‘五行相克’的医学理论,……都是子虚乌有、骗人的理论”错误。不能因为何小仙一个庸医,就说中医理论是子虚乌有的,中医是具有科学性的。
    8.①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窒息的黑暗,唤醒人们摧毁“铁屋子”;②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③不让青年被感染到自己的痛苦寂寞;④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解析:从文中“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可知,作者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窒息的黑暗,唤醒人们摧毁“铁屋子”;从“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可知,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从“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可知,不让青年被感染到自己的痛苦寂寞;从“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可知,作者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
    9.①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单四嫂子虽贫困、勤劳,但愚昧、麻木,属于“铁屋子”中“昏睡”的人群,写她表明了鲁迅想要唤醒类似的普通百姓。②从典型人物的寓意看,单四嫂子与《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都是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表,作者对她们的态度既有“哀其不幸”,又有“怒其不争”。③从内容看,结尾单四嫂子的“梦”,梦到儿子生龙活虎,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失望、绝望中给予人们希望。④从标题的象征意义看,“明天将会怎样”,能唤起人们对原有社会的反思,为猛士的奋进“呐喊助威”,从而产生对病态社会加以“疗治”的希望,意蕴深厚,引人思考。解析:首先,乙文中鲁迅回顾了自己创作《呐喊》这部小说集的过程以及心路历程,提出来一系列的创作理念,而且对具体作品情节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就提到本篇《明天》。在乙文中“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作者描述了自己创作《呐喊》一系列小说的缘由,而《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即属于“铁屋子”中“昏睡”的人群的一员,所以在评论人物时,可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展开评论。在作品中,单四嫂子是一个贫困、勤劳,但是愚昧、麻木的旧时代农村妇女形象,作者对她充满同情,“哀其不幸”,希望她们能早日觉醒,摆脱封建制度的毒害。另外,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材料二还提到“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在小说中作者创作单四嫂子的“梦”一节,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失望、绝望中蕴含希望。在评论时应抓住这一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评论时还要注意小说标题所蕴含的意义,“明天”点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10.A解析:句意为:我接受朝廷之命,要讨平河洛的敌人。敌人今天自己送上门,不需国家远征,敌军虽多,其实很容易讨灭。我的兵员强壮武器精良,(这里)距离寿阳才数十里,援军很快来到,有何畏惧的!“吾受命本朝清荡河洛”,句意:我接受朝廷之命,要讨平河洛的敌人。“吾”作主语,“受命”作谓语,“本朝”做后置状语;“清荡”做下句的谓语,“河洛”做宾语,故应在“本朝”后停顿,排除C、D。“寇今自送”,“寇”作主语,“送”作谓语,故应在“送”后停顿,排除B。
    11.C解析:“此处指战俘”错。原文“虏死者太半”的意思是魏军被杀超过了半数。故此处“虏”是指敌人,而不是指战俘。
    12.D解析:“自杀的有几十人”错。原文是“会矢中颈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为虏所杀尽,自免者裁数十人”,可见,“自免者裁数十人”是说只有数十人幸存,而不是说自杀的有几十人。
    13.(1)刘康祖率军驻扎在新蔡,与敌人交战,刘康祖继续向前百余里,渡过融水。
    (2)宋文帝因当时河北义军都响应,如果按兵不动一年,会减损义军的积极性,不同意。
    14.①路遇敌军,副将胡盛之打算附山依险,走小道进入寿阳;刘康祖则临危不惧,正面迎敌。②刘康祖大义凛然,拼死杀敌,最后战死沙场,不失气节;胡盛之则被敌人活捉,托拔焘宠幸他,总是伴随左右。
    参考译文:
    刘康祖,是彭城吕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伯父刘简之,有志向才干,被高祖了解。
    刘康祖,是刘虔之的儿子,世袭封官,担任长沙王刘义欣镇军将军参军,调任员外散骑侍郎。熟习弓马,体力超过一般人,在乡里不经营产业,性格轻浮放荡,喜欢樗蒲、喝酒。
    元嘉二十七年春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军队包围并攻打汝南,宋文帝派遣各路大军救援,刘康祖总领众军担任先锋部队。刘康祖率军驻扎在新蔡,与敌人交战,刘康祖继续向前百余里,渡过融水。魏军全军而来,刘康祖奋力抗击,打败魏军,斩杀北魏殿中尚书、任城公乞地真,距离县瓠四十里,拓跋焘烧掉营寨逃跑。刘康祖调任左军将军。
    宋文帝想大规模发动北伐,刘康祖因错过了最佳出兵时间,请求等待第二年再北伐。宋文帝因当时河北义军都响应,如果按兵不动一年,会减损义军的积极性,不同意。当年秋天,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进入黄河地区,刘康祖率领豫州军出兵许州、洛州。王玄谟等失败而返回,魏军率领众人向南渡过黄河。南平王刘铄在寿阳,宋文帝担心被敌人包围,召刘康祖快速返回。刘康祖调回军队,离寿阳还有数十里处时,恰逢北魏永昌王库仁真率长安的八万骑兵,与刘康祖在尉武相遇。刘康祖一共有八千人,副将胡盛之打算依靠山势险要,走小道进入寿阳。刘康祖愤怒地说:“我接受朝廷之命,要讨平河洛的敌人。敌人今天自己送上门,不需国家远征,敌军虽多,其实很容易讨灭。我的兵员强壮武器精良,(这里)距离寿阳才数十里,援军很快来到,有何畏惧的!”刘康祖于是把军中的运输车结成阵营前进。魏军四面来攻,刘康祖大战一日一夜,杀敌繁多。魏军将军队分为三队,轮番上阵和宋军战斗,又以军马背负着稻草焚烧刘康祖组建的车营。刘康祖勉励将士,宋军士兵无不以一当百,魏军被杀超过了半数。恰逢刘康祖被箭矢射中脖子而死,宋军于是大败,宋军阵营沦陷,被魏军屠杀殆尽,只有数十人幸存。魏军把刘康祖的首级传送给彭城,样子就像活着时候一样。
    胡盛之被敌人活捉,拓跋焘宠幸他,总是伴随左右。元嘉二十八年,皇帝下诏:“刘康祖班师回尉武遇,军纪严明不变更。以少敌多,杀死大半敌人。勇猛之气如云气升腾,志气得到施展,但力量不够,为保全节操而死,实在值得嘉奖哀悼。应当彰显恩宠,来表彰忠烈之士。可赠刘康祖益州刺史,谥日壮。”
    15.C(“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不是归隐的计划和安排。)
    16.①闲人可以指闲散自在、乐观通达的人,从“且陶陶、乐尽天真”能看出词人的乐观洒脱,而“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勾勒出的也是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②闲人还可以指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的人。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可见,词人心有抱负,却世无知己,无人赏识,不得已而只能做个“闲人”。
    17.(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8.答案:C解析:第一空,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光怪陆离”与“斑驳陆离”的区别在于,前者除了可以形容色彩繁杂,还可以形容想象的奇异。此处用于形容想象,应选“光怪陆离”。第二空,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乐不可言:高兴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形容快乐到极点。语境强调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乐趣无穷,应选“其乐无穷”。第三空,兼收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兼而有之:同时具备有关的几个方面。语境强调中国诗歌的包容性强,应选“兼收并蓄”。第四空,厚积薄发:大量地积累,只择其精要少量地表露出来,多用于称赞人学问深厚,学风严谨,也形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而获得大的成功。博观约取:指学习、研究中广泛地浏览,从中选取有价值的东西。语境强调唐诗是文学长时间积淀的结果,应选“厚积薄发”。
    19.示例: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的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独美世界的语言。(或由于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的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独美世界的语言。)解析:此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由于”和“使”连用,造成成分残缺,可删去“由于”或“使”任一;二是“为”前缺少与之搭配的“以”字,需在“李白”前加“以”;三是不合逻辑,“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矛盾,删去“之一”。
    20.答案:连续运用了三个暗喻(1分),构成了一组博喻(1分)。将《诗经》喻为“上游”“源头”,形象地说明了《诗经》的地位(1分)。将《诗经》喻为“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则生动地揭示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成就(1分)。博喻的运用,又增强了语意和文段的气势(1分)。
    21.答案:①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②会更容易化解危机③该放松的放松(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李明,运动可提升机体协调能力,让我们终生受益。周末约个羽毛球,让我们懈怠的身体动起来吧!解析:根据提干要求,可以确定所发微信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动或锻炼的好处;二是邀请他周末一起打羽毛球的这一意图。另外,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得体,具有鼓动性。
    23.【审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又是一道着重考察思辨关系的作文题。材料是关于中国印章篆刻技巧的分析。材料先对冲刀、切刀和布白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创作者如何处理布白、冲刀和切刀的关系。“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写作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引申,揭示里面包含的内涵。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哲理意味,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布白,指的是整体布局安排,这是前提。而冲刀,指的是干事不能拖泥带水,应该一气呵成;切刀,指的是谨慎从事,不能盲目求快。从材料中的关键句“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即从印章整体出发;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才可能把印章刻好。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来看,其中的寓意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布局安排,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然后再具体操作,才可能把事情干好。也可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材料的立意从这个角度展开即可。据此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国家延伸到社会层面。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预先的打算安排,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绘画、用布裁衣、地上起房屋等;如果从大处着眼,国家的建设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等,都需要从整体布局,也都需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先整体规划部署,然后再分部分、分阶段和情境具体操作。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从学习、工作、做事、治国中选择一个方面阐释三者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国家层面谈如何用把握全局,整体考虑,长远谋划,然后顺势而为。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1.干事情要先整体把握,谋定而后动。2.先大处着眼,再小处动手。3.凡事都要先整体入手,再顺势而为。4.凡事三思而后行。
    例文:
    刻一枚人生的章
    布白、冲刀、切刀是篆刻之基,布白为先,落刀在后,时而冲刀,时而切刀,顺刻势而为。人生之雕琢亦如玉石之篆刻,三思而后行,三思即布白,后行即落刀,若想刻好一枚人生的章,布白、落刀,缺一不可。
    布白者,格局也,以“我”观物之“我”,即我于己、于人、于万物之体认。布白当有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境界高者,光风霁月,高山景行,懔懔焉,皓皓焉,不囿于方寸,不拘于须臾。大漠黄沙、马嘶驼吟,枯石流赭,莫高窟成为了樊锦诗的“归处”、生命化不开的底色,这离不开她对自己“敦煌的女儿”的布白。猥琐卑劣之人眼中如何容得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坦荡?庸碌狭隘之人耳畔如何响得起“潮落江宁,海晏河清”的升平?胸中有丘壑,方能于布白之时汇聚江河。人生亦当有大格局、高境界,越过一时、一隅来看当下,不避龃龉,不矜荣华,立身、立言、立德,善养吾浩然之气。
    篆刻是时间的艺术,冲刀也好,切刀也罢,终是一刀接一刀地刻;人生亦是如此,锦绣坦途也好,荆棘坎坷也罢,终是一程更一程地走。再是微不足道的一刀,都要想好、看准、刻稳,落刀即无悔,因为无法预知哪一刀便是那颗毁了一场战争的马掌上的铁钉,便是那只扇了扇翅膀就引发千里之外的龙卷风的蝴蝶,人生的每一步亦是如此重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不警示后人注重“日”“步”的累积,甚至这种警示还须内化为精神自觉,例如“君子慎独”。始终心怀布白之初心,以“首刀”之心刻每一刀,刻一刀停一刀,听循前一刀的“指示”,虔诚谨慎地落好每一刀。
    篆刻亦是空间的艺术,横与纵、重与轻、粗与细、直与弯,刀刀不同,故下刀的手法各有其“用武之地”,其中冲刀与切刀是最基本的刀法,势必熟稔于心,方能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其他刀法,正如《孙子兵法》所云: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数也,只有当基本刀法掌握到“技近乎道”的程度,才能“排列组合”得游刃有余,这要求我们做到“君子不器”:拒绝设限,突破可能。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正如邓小平爷爷所言“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可墨守陈规,亦不可剑走偏锋,固基为本,顺势而为。
    “少年心事当挐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作为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青年,不畏巨变,心有布白,朝乾夕惕,盈科后进。


    高三入学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答案
    B
    C
    C
    B
    B
    A
    C
    D
    C
    C

    1.【答案】B
    【解析】B.材料三第二段中说“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因此对于伟大的诗人来说未必需要从文人画中提取诗境。扩大范围。
    2.【答案】C
    【解析】A.“诗意画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唐代”错,材料一第一段中说“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把这种现象追溯到唐代”。B.“留白”是作者在文艺创作中主动留下空白让读者思考,而这里作者说的是画面上观看者的“空缺”。D.“苏轼的观点”错,材料三原文是“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
    3.【答案】C
    【解析】C.根据材料一“典型的诗意画是点缀有落雁凫鸭的宁静河景”,根据材料二,文人画“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哲理诗,其中的道理很难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4.【答案】文人画是一种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文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的,主要用水墨表现的传统中国绘画流派。
    【解析】根据原文“文人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可知,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为传统中国绘画流派。由原文“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等”“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可知,在宋朝趋于成熟,并一直绵延至今,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文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内容多为讥讽世事或借物抒情等,主要用水墨表现是文人画的特点。最后组合成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为文人画是一种传统中国绘画流派,然后将文人画的特点作为传统中国绘画流派的定语加入到主干句中。
    5.【答案】画中隐藏的信息是早春、水暖鸭先知和河豚欲上。“桃花三两枝”说明桃花还未盛开,说明是早春;诗人只是根据经验判断水已慢慢变暖,常常在水里嬉戏的鸭子可以先知道;诗人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想象出河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也可以想象河豚的美味)。
    【解析】“竹外桃花三两枝”中“桃花三两枝”,说明是桃花初放,还未盛开,时节上为早春时节。“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春江水暖”是诗人推测出来的,因为通过“桃花三两枝”可知是早春时节,所以诗人根据经验判断出水已经开始慢慢变暖,而“鸭先知”是诗人认为常常在水中嬉戏的鸭子可以先知道。“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中“蒌蒿满地芦芽短”,写出了早春时节萎蒿丛生,芦苇吐芽的情景,“正是河豚欲上时”中“河豚欲上”并不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而是诗人根据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想象出河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6.【答案】B
    【解析】A.“为下文写单四嫂子痛失爱子做铺垫”错误。生活艰难并不是为痛失爱子做铺垫,而是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C.“突出了何小仙的残忍”错误。何小仙只是冷漠,并非无情。D.“一切波澜均会回归寂静的主题”错误。本文的主题是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7.【答案】B
    【解析】B.“中医‘五行相克’的医学理论,……都是子虚乌有、骗人的理论”错误。不能因为何小仙一个庸医,就说中医理论是子虚乌有的,中医是具有科学性的。
    8.【答案】①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窒息的黑暗,唤醒人们摧毁“铁屋子”;②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③不让青年被感染到自己的痛苦寂寞;④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
    【解析】从文中“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可知,作者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窒息的黑暗,唤醒人们摧毁“铁屋子”;从“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可知,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从“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可知,不让青年被感染到自己的痛苦寂寞;从“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可知,作者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
    9.【答案】①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单四嫂子虽贫困、勤劳,但愚昧、麻木,属于“铁屋子”中“昏睡”的人群,写她表明了鲁迅想要唤醒类似的普通百姓。
    ②从典型人物的寓意看,单四嫂子与《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都是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表,作者对她们的态度既有“哀其不幸”,又有“怒其不争”。
    ③从内容看,结尾单四嫂子的“梦”,梦到儿子生龙活虎,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失望、绝望中给予人们希望。
    ④从标题的象征意义看,“明天将会怎样”,能唤起人们对原有社会的反思,为猛士的奋进“呐喊助威”,从而产生对病态社会加以“疗治”的希望,意蕴深厚,引人思考。
    【解析】首先,乙文中鲁迅回顾了自己创作《呐喊》这部小说集的过程以及心路历程,提出来一系列的创作理念,而且对具体作品情节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就提到本篇《明天》。在乙文中“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作者描述了自己创作《呐喊》一系列小说的缘由,而《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即属于“铁屋子”中“昏睡”的人群的一员,所以在评论人物时,可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展开评论。在作品中,单四嫂子是一个贫困、勤劳,但是愚昧、麻木的旧时代农村妇女形象,作者对她充满同情,“哀其不幸”,希望她们能早日觉醒,摆脱封建制度的毒害。另外,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材料二还提到“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在小说中作者创作单四嫂子的“梦”一节,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失望、绝望中蕴含希望。在评论时应抓住这一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评论时还要注意小说标题所蕴含的意义,“明天”点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10.【答案】A
    【解析】句意为:我接受朝廷之命,要讨平河洛的敌人。敌人今天自己送上门,不需国家远征,敌军虽多,其实很容易讨灭。我的兵员强壮武器精良,(这里)距离寿阳才数十里,援军很快来到,有何畏惧的!“吾受命本朝清荡河洛”,句意:我接受朝廷之命,要讨平河洛的敌人。“吾”作主语,“受命”作谓语,“本朝”做后置状语;“清荡”做下句的谓语,“河洛”做宾语,故应在“本朝”后停顿,排除C、D。“寇今自送”,“寇”作主语,“送”作谓语,故应在“送”后停顿,排除B。
    11.【答案】C
    【解析】“此处指战俘”错。原文“虏死者太半”的意思是魏军被杀超过了半数。故此处“虏”是指敌人,而不是指战俘。
    12.【答案】D
    【解析】“自杀的有几十人”错。原文是“会矢中颈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为虏所杀尽,自免者裁数十人”,可见,“自免者裁数十人”是说只有数十人幸存,而不是说自杀的有几十人。
    13.【答案】(1)刘康祖率军驻扎在新蔡,与敌人交战,刘康祖继续向前百余里,渡过融水。
    (2)宋文帝因当时河北义军都响应,如果按兵不动一年,会减损义军的积极性,不同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次”,驻扎;“前”,向前、进军;“济”,渡过。
    (2)“以”,因为;“顿兵”,停止进军;“沮”,减损;“向”,先前;“许”,同意。
    14.【答案】①路遇敌军,副将胡盛之打算附山依险,走小道进入寿阳;刘康祖则临危不惧,正面迎敌。②刘康祖大义凛然,拼死杀敌,最后战死沙场,不失气节;胡盛之则被敌人活捉,
    托拔焘宠幸他,总是伴随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刀。(1)根据“康祖凡有八干人,军副胡盛之欲附山依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日:‘吾受命本朝,清荡河洛。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乃结车营而进”概括为:路遇敌军,副将胡盛之打算附山依险,走小道进入寿阳;刘康祖则临危不惧,正面迎敌。(2)根据“虏四面来攻,大战一日一夜,杀虏填积。虏分众为三,且休且战,以骑负草烧车营。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虏死者太半。会矢中颈死”“胡盛之为虏生禽,拓跋焘宠之,常在左右”概括为:刘康祖大义凛然,拼死杀敌,最后战死沙场,不失气节;胡盛之则被敌人活捉,拓拔焘宠幸他,总是伴随左右。

    参考译文:
    刘康祖,是彭城吕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伯父刘简之,有志向才干,被高祖了解。
    刘康祖,是刘虔之的儿子,世袭封官,担任长沙王刘义欣镇军将军参军,调任员外散骑侍郎。熟习弓马,体力超过一般人,在乡里不经营产业,性格轻浮放荡,喜欢樗蒲、喝酒。
    元嘉二十七年春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军队包围并攻打汝南,宋文帝派遣各路大军救援,刘康祖总领众军担任先锋部队。刘康祖率军驻扎在新蔡,与敌人交战,刘康祖继续向前百余里,渡过融水。魏军全军而来,刘康祖奋力抗击,打败魏军,斩杀北魏殿中尚书、任城公乞地真,距离县瓠四十里,拓跋焘烧掉营寨逃跑。刘康祖调任左军将军。
    宋文帝想大规模发动北伐,刘康祖因错过了最佳出兵时间,请求等待第二年再北伐。宋文帝因当时河北义军都响应,如果按兵不动一年,会减损义军的积极性,不同意。当年秋天,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进入黄河地区,刘康祖率领豫州军出兵许州、洛州。王玄谟等失败而返回,魏军率领众人向南渡过黄河。南平王刘铄在寿阳,宋文帝担心被敌人包围,召刘康祖快速返回。刘康祖调回军队,离寿阳还有数十里处时,恰逢北魏永昌王库仁真率长安的八万骑兵,与刘康祖在尉武相遇。刘康祖一共有八千人,副将胡盛之打算依靠山势险要,走小道进入寿阳。刘康祖愤怒地说:“我接受朝廷之命,要讨平河洛的敌人。敌人今天自己送上门,不需国家远征,敌军虽多,其实很容易讨灭。我的兵员强壮武器精良,(这里)距离寿阳才数十里,援军很快来到,有何畏惧的!”刘康祖于是把军中的运输车结成阵营前进。魏军四面来攻,刘康祖大战一日一夜,杀敌繁多。魏军将军队分为三队,轮番上阵和宋军战斗,又以军马背负着稻草焚烧刘康祖组建的车营。刘康祖勉励将士,宋军士兵无不以一当百,魏军被杀超过了半数。恰逢刘康祖被箭矢射中脖子而死,宋军于是大败,宋军阵营沦陷,被魏军屠杀殆尽,只有数十人幸存。魏军把刘康祖的首级传送给彭城,样子就像活着时候一样。
    胡盛之被敌人活捉,拓跋焘宠幸他,总是伴随左右。元嘉二十八年,皇帝下诏:“刘康祖班师回尉武遇,军纪严明不变更。以少敌多,杀死大半敌人。勇猛之气如云气升腾,志气得到施展,但力量不够,为保全节操而死,实在值得嘉奖哀悼。应当彰显恩宠,来表彰忠烈之士。可赠刘康祖益州刺史,谥日壮。”
    15.【答案】C
    【解析】(“几时”意为“什么时候”,表达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并不是归隐的计划和安排。)
    16.【答案】①闲人可以指闲散自在、乐观通达的人,从“且陶陶、乐尽天真”能看出词人的乐观洒脱,而“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勾勒出的也是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②闲人还可以指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的人。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可见,词人心有抱负,却世无知己,无人赏识,不得已而只能做个“闲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在仔细理解全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词人经历,把握词人形象,体会思想感情。
    “几时归去”意思是“何时能归隐田园”,可见诗人有归隐的想法;“且陶陶、乐尽天真”意思是“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词人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表现出豪放达观;“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意思是“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这是诗人设想的归隐生活,弹琴饮酒,赏景吟诗。作者描述的是隐居生活,闲散自在,乐观旷达。由这些内容来看,“闲人”的字面意思是指闲散之人。
    结合诗人的经历来看,他胸怀抱负,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故而“闲”其实并非他一开始的追求,而是在不得已之后的选择,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中可见,诗人满腔报国之志无人能够理解,不受重用,不得不宽慰自己,退一步做个成“闲人”。这里的“闲人”其实是指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之人。
    17.【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重点字:豗)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字:假)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渚)
    或: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重点字:暮、鹃)
    18.【答案】C
    【解析】第一空,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光怪陆离”与“斑驳陆离”的区别在于,前者除了可以形容色彩繁杂,还可以形容想象的奇异。此处用于形容想象,应选“光怪陆离”。第二空,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乐不可言:高兴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形容快乐到极点。语境强调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乐趣无穷,应选“其乐无穷”。第三空,兼收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兼而有之:同时具备有关的几个方面。语境强调中国诗歌的包容性强,应选“兼收并蓄”。第四空,厚积薄发:大量地积累,只择其精要少量地表露出来,多用于称赞人学问深厚,学风严谨,也形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而获得大的成功。博观约取:指学习、研究中广泛地浏览,从中选取有价值的东西。语境强调唐诗是文学长时间积淀的结果,应选“厚积薄发”。
    19.【答案】示例: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的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独美世界的语言。(或由于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的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独美世界的语言。)
    【解析】此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由于”和“使”连用,造成成分残缺,可删去“由于”或“使”任一;二是“为”前缺少与之搭配的“以”字,需在“李白”前加“以”;三是
    不合逻辑,“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矛盾,删去“之一”。20.答案:连续运用了三个暗喻(1分),构成了一组博喻(1分)。将《诗经》喻为“上游”
    “源头”,形象地说明了《诗经》的地位(1分)。将《诗经》喻为“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则生动地揭示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成就(1分)。博喻的运用,又增强了语意和文段的气势(1分)。
    21.【答案】①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②会更容易化解危机③该放松的放松(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本段文字的核心是应重视“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根据“人们只是把运动简单地和锻炼身体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和“因此,学生正确认识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十分重要”可推知①可填写的内容是“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根据“经常运动的人反应灵敏,机体协调,面对撞来的汽车,处理及时,控制得当”可推知②应填写的内容是“会更容易化解危机”。根据“体各部位肌肉配合默契,当搬动重物时调动起来的肌肉更多,身体肌肉该用力的用力”可推知③可填写的内容是“该放松的放松”。
    22.【答案】示例:李明,运动可提升机体协调能力,让我们终生受益。周末约个羽毛球,让我们懈怠的身体动起来吧!
    【解析】根据提干要求,可以确定所发微信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动或锻炼的好处;二是邀请他周末一起打羽毛球的这一意图。另外,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得体,具有鼓动性。
    23.【审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又是一道着重考察思辨关系的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中国印章篆刻技巧的分析。材料先对冲刀、切刀和布白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创作者如何处理布白、冲刀和切刀的关系。“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写作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引申,揭示里面包含的内涵。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哲理意味,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
    布白,指的是整体布局安排,这是前提。而冲刀,指的是干事不能拖泥带水,应该一气呵成;切刀,指的是谨慎从事,不能盲目求快。从材料中的关键句“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即从印章整体出发;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才可能把印章刻好。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来看,其中的寓意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布局安排,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然后再具体操作,才可能把事情干好。也可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材料的立意从这个角度展开即可。
    据此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国家延伸到社会层面。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预先的打算安排,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绘画、用布裁衣、地上起房屋等;如果从大处着眼,国家的建设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等,都需要从整体布局,也都需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先整体规划部署,然后再分部分、分阶段和情境具体操作。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从学习、工作、做事、治国中选择一个方面阐释三者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国家层面谈如何用把握全局,整体考虑,长远谋划,然后顺势而为。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1.干事情要先整体把握,谋定而后动。
    2.先大处着眼,再小处动手。
    3.凡事都要先整体入手,再顺势而为。
    4.凡事三思而后行。
    【参考范文】
    刻一枚人生的章
    布白、冲刀、切刀是篆刻之基,布白为先,落刀在后,时而冲刀,时而切刀,顺刻势而为。人生之雕琢亦如玉石之篆刻,三思而后行,三思即布白,后行即落刀,若想刻好一枚人生的章,布白、落刀,缺一不可。
    布白者,格局也,以“我”观物之“我”,即我于己、于人、于万物之体认。布白当有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境界高者,光风霁月,高山景行,懔懔焉,皓皓焉,不囿于方寸,不拘于须臾。大漠黄沙、马嘶驼吟,枯石流赭,莫高窟成为了樊锦诗的“归处”、生命化不开的底色,这离不开她对自己“敦煌的女儿”的布白。猥琐卑劣之人眼中如何容得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坦荡?庸碌狭隘之人耳畔如何响得起“潮落江宁,海晏河清”的升平?胸中有丘壑,方能于布白之时汇聚江河。人生亦当有大格局、高境界,越过一时、一隅来看当下,不避龃龉,不矜荣华,立身、立言、立德,善养吾浩然之气。
    篆刻是时间的艺术,冲刀也好,切刀也罢,终是一刀接一刀地刻;人生亦是如此,锦绣坦途也好,荆棘坎坷也罢,终是一程更一程地走。再是微不足道的一刀,都要想好、看准、刻稳,落刀即无悔,因为无法预知哪一刀便是那颗毁了一场战争的马掌上的铁钉,便是那只扇了扇翅膀就引发千里之外的龙卷风的蝴蝶,人生的每一步亦是如此重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不警示后人注重“日”“步”的累积,甚至这种警示还须内化为精神自觉,例如“君子慎独”。始终心怀布白之初心,以“首刀”之心刻每一刀,刻一刀停一刀,听循前一刀的“指示”,虔诚谨慎地落好每一刀。
    篆刻亦是空间的艺术,横与纵、重与轻、粗与细、直与弯,刀刀不同,故下刀的手法各有其“用武之地”,其中冲刀与切刀是最基本的刀法,势必熟稔于心,方能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其他刀法,正如《孙子兵法》所云: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数也,只有当基本刀法掌握到“技近乎道”的程度,才能“排列组合”得游刃有余,这要求我们做到“君子不器”:拒绝设限,突破可能。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正如邓小平爷爷所言“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可墨守陈规,亦不可剑走偏锋,固基为本,顺势而为。
    “少年心事当挐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作为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青年,不畏巨变,心有布白,朝乾夕惕,盈科后进。

    相关试卷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暑假作业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暑假作业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7,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高考全仿真模拟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高考全仿真模拟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