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共11页。
部编版(2016)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回忆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课前老师让学生自由聊天、朗读课文5分钟)
师:同学们,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吧?徐老师的第一个预习要求是把课文的14个片段分别标上序号。标好了吗?
生(齐声):标好了。
师:第二个要求是给每一个片段拟一个小标题。拟好了吗?
生(齐声):拟好了。
师:下面徐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出示PPT:
检查预习:给以下几个课文的片段添加小标题,(一)、(四)、(十三)、(三)、(十一)】
你可以在其中选一个来进行分享。
生:我觉得第一个应该是“鲁迅先生的笑”。
师:请坐。“鲁迅先生的笑”, 你们同意不同意?有没有补充?
生:“鲁迅先生笑声明朗”。
师:好的,现在有两个答案了,你们觉得哪一个更好些?
生(齐声):第二个。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对鲁迅先生的笑有了描写。
师:不叫“描写”,叫“修饰”。好,继续。
生:我觉得第四个片段是写“鲁迅先生开玩笑”。
师: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师:对,这句话在文章中就有。有时候课文中的小短句可以直接拿来做小标题。
生:我认为第三个片段是写“鲁迅先生待客”。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是写“鲁迅先生热情待客”。
师:她很厉害,补充了鲁迅先生待客的“热情”。
生:我觉得第十一个片段是写“鲁迅先生的生活”。
师: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我觉得应该是“鲁迅先生陪客”。
师:“生活”这个词太宽泛了,“陪客”就比较具体一些了。但是,那只是写“陪客”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鲁迅先生的一天作息”。
师:确实,你说的很有意思。那么,鲁迅先生一天中主要做哪几件事呢?
生:陪客。
师:对。还有呢?
生:工作。
师:主要做什么工作?
生:翻译和写文章。
师:如此说来,用“鲁迅先生一天的生活”来概括比较好。但是,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概括。比如说,这一段中有两个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是哪两个字?
生:“陪”。
师:还有个字是?
生:是“坐”。
师:徐老师在拟这段标题的时候,写的就是“鲁迅先生的陪与坐”。这里,“陪”和“坐”上面要加上引号。当然,刚才这位同学说得也很好。现在只剩下第十三片段了。我来找一位后排不举手的同学回答。
生:“整齐地包书”。
师:大家觉得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如果是“整齐地包书”,那么重心就落在了“包书”上面。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要突出“包书”,还是突出“整齐”?怎么说比较合适?
生:“鲁迅先生包书整齐”。
师:原句是怎么说的?
生(齐声):“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
师:好。通过这次检查,我发现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比较认真。现在来看第二个问题。
【出示PPT:
这14个片段看起来是琐碎的,其实都是在写……】
生:鲁迅先生的生活片段。
师:都是在写生活的细节。继续说。
生:我认为是在写生活细节中显现出来的一些品质。
师:好,都是在写鲁迅先生的品质。
生:在写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
师:注意“都是”两个字,“幽默风趣”只是其中的一点。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是谁在写鲁迅先生呀?萧红。所以,都是在写萧红眼里的鲁迅先生。她写的鲁迅跟别人写的不一样。徐老师还觉得这十四个片段都写到了鲁迅先生的“做人”。(板书:做人)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同意?请你说说看。
生:因为在第19小节中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师:这个同学读书特别仔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你能不能结合其中的一件小事来说说鲁迅先生的“做人”?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你可以选其中的一件小事,来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做人”的评价或感受。
(生静静读书)
师:好,请你先来说一说。
生:鲁迅先生不肯坐车,对别人很谦让。
师:继续。
生:第十二片段,海婴说丸子不新鲜时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说:“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这说明他对儿子是很信任的。
师:不错。鲁迅先生对孩子说的话并没有全盘否定,他还要加以查看。
生:第2小节,“鲁迅先生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这说明鲁迅先生很珍惜时间。
师:有“珍惜时间”的味道。但从这里也能看出鲁迅先生做人做事的态度,是怎样的态度和风格呢?
生:干脆利落的做事态度。
师:我跟我爱人一起下楼,我总要在楼下等她很长时间。她很磨蹭,是吧?徐老师就巴不得她跟鲁迅先生一样,把围巾拿在手里,左脚就跨出来了。
生:第七片段,鲁迅先生把自己的原稿拿来给别人做很多东西,可以看出他很大度。而且,他对自己的原稿精益求精,觉得原稿翻译得不到位,就拿来给别人揩桌子、包油条什么的。
师:我要纠正一下。我如果觉得自己的原稿写得不到位,是不会给你去揩桌子、包油条的,而是要拿给编辑去帮我看看、改改。但是有一点你说得很好,这说明鲁迅先生很大度。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除了揩桌子、包油条,鲁迅先生的校样是拿去干什么的?
生:他还把校样拿到洗澡间。
师:拿到洗澡间去干什么?对,擦屁股的。这是一个大度的、不拘小节的鲁迅先生。
生:鲁迅先生热情待客。他让萧红坐小汽车,让许先生付钱。萧红做得不好吃的菜,鲁迅先生还要多吃几个。
师:让许先生付钱,这的确表现了他的热情。多吃几个韭菜合子,除了表现他的热情以外,还表现了什么?
生:照顾萧红的感受,让饭桌上的气氛不冷场。
师:对,这是一个体贴人的暖男。还有补充吗?
生:第六片段,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字写得太草率深恶痛绝,但他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候,这体现出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师:说得很好。
生:鲁迅先生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所以要趁现在的时间多做,要留给人类更多,体现出鲁迅先生的无私奉献。
师:我要对你的话进行一点补充。鲁迅先生要趁现在的时间“赶紧”写一点文字,这里加“赶紧”是不是更好一些?他知道自己生病,工作的时间没几年了,所以要抓紧时间。
刚才大家说得都不错。
【出示PPT:
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你们觉得许先生学得了还是学不了?
生:学得了。
师:哪里学得了?
(生一时找不出依据)
生:我觉得许先生学不了。鲁迅先生的原稿被包油条,他不以为然。但许先生很生气,所以许先生没有学会周先生的做人。
师:你觉得许先生没有学会周先生的大度。其实,那是妻子对丈夫的心疼。
生:我觉得许先生是学到的。许先生是知识女性,如果许先生不能和周先生一样做人的话,他们也不会成为夫妻。
师:你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我们现在要从文本中找理由。
生:第八片段,许先生也要从早忙到晚,在楼下陪客人。我感觉到她也非常热情好客。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鲁迅先生生病期间,来了客人都是许先生陪的,也是一陪就是半天,忙得很。
生:我认为许先生是学到了鲁迅先生的热情好客。第三片段第四小节,许先生说“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
师:很好。有的人家来了客人,聊到十点钟聊到十点半还不走,家里的女主人会站起来说,我给你再添一点茶吧,暗示人家离开。许先生却说,你们再聊一会。她也是个热情好客的人。有没有谁补充了?
生:第五片段,“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师:这是夫妻间的一种默契。
徐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发现有一处是表现许先生学到鲁迅先生的做人的地方的。我提示一下,在写“包书”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
生:“许先生上街回来把买来的东西一打开,随手就把包东西的牛皮纸折起来,随手把小细绳圈了一个圈。若小细绳上有一个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准备着随时用随时方便。”
师:这是学到了周先生的?
生:一丝不苟。
师:对,是细致,一丝不苟。我们读文章就要这样细致。
看来啊,鲁迅先生不仅自己做人好,还影响到了自己的亲人。现在我想问问同学们,鲁迅先生的做人给你留下特别深的印象的是哪件小事?
【出示PPT:
鲁迅先生的做人,给你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哪件小事?】
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应该是他看电影那一段。看完电影,鲁迅先生一定不肯坐,非要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
师:所谓的绅士风度,就是要谦让,要想着别人。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包书”那一段。因为我自己不爱包书,我觉得我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丝不苟。
师:那就先从包书学起,好吧?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福建菜馆吃饭的那一段。鲁迅先生说,海婴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这说明鲁迅先生非常的公正。
师:对啊,鲁迅先生自己尝了一下,果然是不新鲜的。
生:鲁迅先生明知道萧红做的菜不好吃还要多吃几口,说明鲁迅先生很体贴,很尊重别人。
师:虽然不好吃,但是还要考虑做菜人的感受。
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先生的休息。他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这让我感觉鲁迅先生很自律,他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来看书了。鲁迅先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学习中去。
师:是的,鲁迅先生躺在椅子上翻一翻书的情景好像就在我们的眼前。作者就是要让这个画面静止不动,就像拍电影一样,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
师:这种手法叫“定格”。(板书:定格)
【出示PPT:
定格】
让一个活动的画面静止不动,会引起读者的关注,然后这个镜头就会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现在大家再看看,这篇文章中还有哪些镜头也是被作者故意定格下来的呢?读读书,把这些定格的画面找出来。把笔拿在手里,圈一圈。
生:在第5小节中,“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稳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我看到书旁有一个批注:这多像一幅剪影。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定格。
师:说得真好,她关注到了书旁的提示,“剪影”不就是“定格”吗?这是对鲁迅思考画面的定格。(板书:思)
生:第48小节,“鲁迅先生的背影是黑灰色的,仍旧坐在那里”。我觉得这是对他工作画面的定格。
师:我建议大家在这里补充一下,作者写鲁迅先生的“背影”和“坐”的有哪几处?(板书:坐)
生:第46小节,“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鲁迅先生站起来了,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
师:他一直坐着,把自己坐成了一个雕塑。这个雕塑就定格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第九片段, “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安静的乡下老人一样。”
师:他补充的这个内容,特别有意思。其实,在这句话上面还有一处“坐”。
生:“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师:“鲁迅先生悠然地吸着烟”的场景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吸)还有发现吗?
生:第1小节,“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也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师:大家同意不同意?如果说“明朗的笑声”无法定格,那么后面两处“笑”也是一种定格,尤其是后面写鲁迅先生和许先生会心的笑。
生:“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师:你真厉害。这里如果直接写鲁迅先生睡着了,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
师:我读到这里,也读到了安静的感觉。先生终于睡着了,我的心也安静了。这里的定格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安静的氛围。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到,文章中还频繁出现了一个字,就是“陪”。(板书:陪)哪位同学来读一读相关的文字?
生:第43小节,“下午两三点钟起就开始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常常陪到夜里十二点。”
师:“陪到八点,陪到十点,陪到十二点”,鲁迅先生一直坐在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那时,有很多很多客人都来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但他坚持工作,没有一刻休息。
由此我们知道了,把生活中某一个人的细节让它静止不动,定格下来,印入人们的脑海,这是写回忆性散文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请大家选一处定格,用萧红的口吻把里边的鲁迅先生改成“你”或者“您”,用第二人称说出来。
【出示PPT:
读课文,选一个“定格”,将其中的“鲁迅先生”替换为“你/您”,以萧红的口吻,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您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您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您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您的背影是黑灰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生:您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您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师:这两位同学把鲁迅先生改成了“您”,确实是有感情的,你听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尊敬的感情。
师:还有呢?
生:敬仰的感情。
师:我们读到了萧红先生对鲁迅的尊敬,读出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时内心的敬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萧红的简介。
【出示PPT:
萧红
1911年出生在哈尔滨,幼年丧母。
22岁流亡上海,认识鲁迅,成为忘年交。
24岁,在鲁迅引荐下,进入文坛,并发表成名作《生死场》。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鲁迅称之为“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后来东渡日本,走后三个月鲁迅去世。鲁迅去世两个月后,萧红从日本回国,悲痛难抑。后来,她提笔写下此文。】
也就是说,萧红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鲁迅先生已经去世了,所以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除了敬仰还应该读到什么?
生(齐声):惋惜。
师:还有呢?
生(齐声):怀念。
师:鲁迅去世,家人、朋友、全中国所有进步的文学青年都是悲痛的,其中最痛的那些人里面就有萧红。用定格的方式来写思念,最能表达出一个人内心最深的痛。萧红的痛就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不到一个“痛”字,但她确确实实是最沉痛的。因为鲁迅先生对萧红是有知遇之恩的,他一手提携她关心她,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一样,去疼爱她。
那么,你们能不能读到萧红字里行间那种隐藏着的、抑制住的深深的痛呢?
【出示PPT:
除了“定格”,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读到萧红那强抑的痛?】
请大家把这个任务作为家庭作业,回去完成。徐老师提示一下,文章一开始是从“笑”写起的。有同学说这叫“反衬”,是以“乐”来写“痛”,因为这样的“笑”声再也听不到了。是的,写一个去世的人活着时种种的好,种种的暖,都是可以表现回忆者内心的“痛”的。请大家晚上回家后继续读,把它写在课文旁边空白处。
下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