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第1节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学案
展开一、认识区域
1.区域的含义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的。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❶
(2)划分区域的目的: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❶按照人文要素划分的区域的边界往往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的边界往往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区、自然带。
2.区域的类型
(1)根据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划分:如温度带的划分是根据积温这一单一指标进行划分的;文化区是根据语言、宗教等综合指标进行划分的。
(2)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划分:如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我国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是根据人文要素特征进行划分的。
3.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部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❷
(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开放性: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联系的,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区域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❸
❷区域的整体性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典型表现。区域内部都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如我国的粮食作物种植区大体上是南稻北麦,但北方部分地区也种植水稻,因此区域内部是求大同而存小异的。
❸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的要素有资金、技术、信息等;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要素有资源、劳动力等。
二、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1.区域发展的异同
(1)区域发展的相似性: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区域发展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特征等方面。
(2)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区域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要素也存在差异,各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区域发展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❹
❹我国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2.区域发展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两国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两国地理位置和地形等要素不同,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显著差异,并影响到各自的经济发展、人口及城市分布等。
(2)经济发展的比较 ❺
3.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采取适宜的发展策略。
(2)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在区域发展中,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❺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一狭长地带成为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区.这种布局的特点,与日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地位有关。
考点一 区域的特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读图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2)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各区域间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与差异性
C.整体性 D.阶段性
(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
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
【获取信息】
①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②图中主要有福建、台湾、浙江、江西、广东等省。
【尝试解答】(1)A (2)B
解析:第(1)题,该经济区域内部存在整体性的特征,而各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第(2)题,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为原则,这种区域的边界是模糊的,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的。
区域的特征及意义
区域三大特征的关系
1.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差异性是开放性的基础。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不仅各个区域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而且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进一步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的基础。
2.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如图: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相似性 D.联系性
2.有关图中三大区域的划分,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按照自然要素差异划分的空间单位
B.其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C.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人员、物资、信息等方面的交流
D.三大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
1.B 2.C 解析:第1题,图中江苏三大区域之间的面积、人口与城镇化水平不同,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与区域划分的指标。第2题,面积、人口数值的确定性,说明区域是以行政区界为界线划分的;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地区。
(2021·济宁模拟)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自然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样独具特色。据此完成3、4题。
3.青藏高寒区的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4.下列地理现象中,与青藏高原“高”“寒”无关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日照强,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3.B 4.C 解析:第3题,“高”“寒”是青藏高寒区的自然特征,由于地势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业生产,而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成为青藏高寒区主要的农业区。第4题,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以及城镇分布在河谷地带,是该区域海拔高、气温低造成的;日照强,太阳能丰富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导致的;地热资源丰富是因其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形成的。
考点二 区域发展的比较方法
下图为世界两著名发达岛国。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甲、乙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地形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2)关于甲国与乙国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表述准确的是( )
A.都多火山、地震
B.气候比较湿润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起步早
D.甲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乙国农业以渔业为主
【获取信息】
①甲国为英国,位于欧洲西部。
②乙国为日本,位于亚洲东部。
【尝试解答】(1)C (2)B
解析:第(1)题,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为季风气候,造成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第(2)题,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火山、地震少;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两国气候都具有海洋性,温暖湿润。英国工业起步早,日本起步晚。英国气候条件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日本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差异
2.各类自然环境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1.自然地理要素
2.人文地理要素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幅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甲区域与丙区域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1.B 2.A 解析: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和山东省。山东省位于沿海,黑龙江省距海较近;山东省纬度低于黑龙江省,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省充足。第2题,乙为宁夏平原,三者都位于季风气候区。黑龙江省地广人稀;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省是暖温带;只有黑龙江省分布有黑土。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地区植被少,荒漠化严重
4.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3.D 4.A 解析:第3题,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在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所在地形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地壳相对稳定;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丁是长城,其以北地区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第4题,甲所在地区在四川盆地,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主要从事水田耕作,大豆是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
[课标内容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分析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差异的形成原因,探讨自然环境对于日本和英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特征;分析日本和英国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地理实践力:以自己熟悉的乡镇或城市为例,了解区域的划分,探讨其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差异。
[知识体系导图]
日本
英国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畜牧业中放牧和饲养并存
工业
工业原料、燃料大部分靠进口,工业和城市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临海型”特点,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早期工业和城市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向“临海型”转变的趋势
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含义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
图解概念
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意义
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日本
英国
地形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地表遭受长期的外力侵蚀
气候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文
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小,地形较平坦,流量平稳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重视科技教育;进口原料、燃料,出口产品,发展外向型经济;港口条件优良,交通便利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源地;工业化早;工业发达
工业及其分布
高新技术工业发达;沿海港分布,“临海型”布局
陆地煤铁资源丰富,北海油气资源丰富,“资源型”布局
农业
地块狭小,多使用小型农机工具;科技发达;水稻种植
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牧草生长;市场广阔;乳畜业发达
人口与城市
人口众多,第二、三产业发达,城镇化水平高
第二、三产业发达,城镇化早,城镇化水平高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降水、光照、温差等气候要素的差异
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相邻位置→区际联系的差异
交通位置→对外联系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及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水系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要素
主要内容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通讯
交通、通讯的通达度、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第2节城镇化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第2节城镇化课时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及其过程,三产业转移,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第2节中国地理分区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第2节中国地理分区课时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四大区域地理特征,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课时学案,共2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