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第3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学案
展开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从人类对自然环境作用的角度,分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地理实践力:以具体区域为载体,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知识体系导图] |
一、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1.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❶
2.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❶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可能会使自然环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生态环境恶化;二是生态环境改善。因此,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但不一定是“恶化”。
二、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1.从全球尺度来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一致性,其突出表现在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
2.从区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三、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1.从全球角度来看,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
2.从区域角度来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❷
❷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
考点一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获取信息】
①由材料可知,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②由图可知,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浮游植物密度小,越向东密度越大。
【尝试解答】(1)D (2)C (3)A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可知,夏季浮游植物密度西部低,越向东,密度逐渐增大。第(2)题,结合信息①②可知,该海域,夏季西部浮游植物密度低是因为西部靠近河流入海口,夏季河流含沙量大,抑制了西部浮游生物生长,河口地区营养盐应优于东部。第(3)题,由信息①可知,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水温呈正相关,所以冬季浮游植物总量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冬季河流含沙量低,故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要素 | 联系 |
水 |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
大气 |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
土壤 | 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
生物 |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要素 | 联系 |
大气 |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
生物 |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
水、地形 |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
岩石 |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构成自然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自然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项目 | 水循环 | 生物循环 | 岩石圈物质循环 |
环节 |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 |
物质循环简图 | |||
能量 |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
意义 |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B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樟树液流量白天高,晴天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由此可知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营养物质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最大的时期为夏季。第2题,由材料可知,樟树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水分蒸发主要通过叶子,树干脱皮不会抑制水分,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根系向下生长,以增加地下水吸收。
【备选题】
某研究小组5~9月选取祁连山南坡同一植被类型的四块不同样地,研究同一植被类型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上生物量的大小与前几个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下图示意四块样地灌丛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成1、2题。
1.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所在自然带不同
B.海拔不同
C.水热状况不同
D.地处坡向不同
2.乌鞘岭与野牛沟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月份存在差异,下列自然原因可能正确的是( )
A.乌鞘岭距海近,7月累计水分最足
B.野牛沟纬度低,9月累计热量最足
C.乌鞘岭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D.野牛沟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1.C 2.D 解析:第1题,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因而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气候条件(水热状况)不同造成的;研究地都位于祁连山南坡,植被类型相同,所处的自然带也相同。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野牛沟在7~9月的生物量最大,说明此时段气候条件最好;乌鞘岭在7~8月的生物量最大,气候条件最好。
考点二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获取信息】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使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中分离出来。
②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③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大陆冰川消退后,补给类型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
④图中显示了地中海、黑海、里海的地理位置及周围地理事物分布。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可知,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使里海从地中海中分离出来,结合信息④可以看出,板块运动导致了山脉隆起,使里海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同时山脉隆起也阻挡了海洋气流进入,使气候变干。第(2)题,由信息②可知,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此时大陆冰川开始融化,大量进入里海,使其补给量大于蒸发量。第(3)题,由信息③可知,气候进一步转暖后,大陆冰川大幅消退,此时里海的水源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改为河流水补给且此时蒸发加剧,导致盐度升高。第(4)题,由信息①和信息④,可推知,板块运动是其演化的必要条件。
【尝试解答】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以我国三大自然区为例,理解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1.东部季风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3.青藏高寒区
自然环境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影响
2.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了青藏地区高寒环境的形成。
(2)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3)增强了我国东部季风环流的影响。
(2020·济宁模拟)约一万年前,北冰洋被完整的冰原覆盖,形成“气候性陆地”,有的学者称之为北极洲。北极洲的冰层上面覆盖着黄土层,进而演化成为一片辽阔的草原,生活着身披厚密长毛的猛犸象等大型食草动物。随着环境巨变,这些史前动物逐渐灭绝。据此完成1~3题。
1.北极洲的黄土层形成于( )
A.洋底泥沙上涌固结
B.当地岩石的风化物
C.草原腐殖质的堆积
D.风力的搬运和沉积
2.北极洲草原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 )
A.暖季雨水 B.积雪融水
C.冰层融水 D.上涌的海水
3.猛犸象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变冷 B.冰原消融
C.降水锐减 D.古人类捕杀
1.D 2.C 3.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北极洲的黄土层覆盖在冰层之上,因此不可能来自冰层下部的洋底或岩石,因此A、B错误;草原是在黄土层出现后演化形成的,因此C错误;黄土层是在冰层形成后由风力从外部搬运至此并沉积形成的,因此D项正确。第2题,北极洲所处纬度高,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因此草原所需的水分不可能来自大气降水,A、B错误;海水盐度高,不利于植被生长,因此D错误;黄土层下的冰层在气候变暖时融化,为植被根系提供水分,C项正确。第3题,结合现在北冰洋为海域的状况可知,冰原逐渐消融导致上覆的黄土层及草地消失,猛犸象生存环境巨变,逐渐灭绝。
【备选题】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2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有(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地表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D.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1.A 2.C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第2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河流径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同时也使河流的含沙量发生变化,对水库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修建水库(大坝)对下游地区水文特征的影响
顿河是俄罗斯境内著名的河流之一,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为使顿河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1949年至今俄罗斯先后在顿河流域兴建通航运河、水利枢纽和多座水库。下图为顿河流域示意图。
[问题]
齐姆良斯克水库的建成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有哪些影响?(区域认知)
提示:库区蓄洪补枯调节径流量,使下游流量趋于稳定(或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在库区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沉积,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小。
[探究思路二] 修建水库(大坝)对下游地区地形、土壤的影响
下图为尼罗河部分流域图,1971年阿斯旺大坝(图示大坝)建成,大坝以上形成库容达1 640亿立方米的纳赛尔水库。
[问题]
1.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有何影响?为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海岸线向陆地倒退。大坝建设,致使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导致河口处泥沙淤积量减少,加之受海水侵蚀的影响,海岸线倒退。
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壤有哪些影响?(人地协调观)
提示: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使得下游丧失了大量富有养料的泥沙沃土,土壤肥力下降;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壤盐渍化加重。
【研究结论】
1.修建水库对下游水文的影响:调节了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河流的含沙量下降。
2.修建水库对下游土壤的影响:河流带来的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河口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
3.修建水库对下游地形的影响:河口地形泥沙沉积减少,三角洲面积增速减缓甚至萎缩。
【案例应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历史上永定河流域多洪涝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官厅水库等一系列中小型水库。下图为永定河水系示意图。
简述水库修建对永定河中下游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水库修建对永定河中下游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水库蓄水拦沙,下游河流水量减少,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径流和泥沙减少,导致海水倒灌,水质下降,海岸线受到侵蚀。
答案:水坝蓄水拦沙,下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径流减少,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加重,水质下降;阻碍鱼类洄游,影响生物多样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第2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第2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第2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第2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第5节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第5节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时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理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用途,遥感及其应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滑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