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云南省弥勒市四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弥勒四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9月月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鲁教必修第二、二册+选择性必修1第二至二单元。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丁乙甲丙 C. 乙丁甲丙 D. 乙丁丙甲
2. 与丙化石相同地质年代,陆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是( )
A. 孢子植物时代 B. 裸子植物 C. 海生藻类 D. 被子植物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因此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分别是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甲、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丙化石为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因此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一是地质年代变化: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二是动物演化阶段: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三是植物演化阶段: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021年11月6日,一则,点赞风雨无阻的气象人的短视频火了。视频中,气象员每天早上和晚上的7:15准时利用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上升到约30~40km高空后自行爆裂。探空仪可以直接探测大气各层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值并实时传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探测气球爆裂时所处大气层及该层气温变化特征是( )
A. 位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 B. 位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
C. 位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上升而下降 D. 位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
4. 探测气球爆裂时所处大气层的状况是( )
A. 大气以垂直运动为主 B. 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
C. 水汽和杂质含量较少 D. 不适合民航飞机飞行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探测气球在约30~40km高空自行爆破,因而探测气球爆裂时所处大气层为平流层(17-55km处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探测气球爆裂时所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含量较少,无云雨天气,能见度好,适合飞机飞行,AD错误,C正确;在22一27千米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B错误。故选C。
【点睛】赤道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有17-18千米;极地全年低温,对流弱,对流层的厚度大约8-9千米;中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为12千米。平流层高度范围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空。高层大气高度范围是平流层以上。
2021年5月,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某海域的“达尔文拱门”发生坍塌。下图为“达尔文拱门”坍塌前后景观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达尔文拱门”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外力作用是( )
A. 风蚀地貌风力侵蚀 B. 河流地貌流水侵蚀 C. 冰川地貌冰川侵蚀 D. 海岸地貌海水侵蚀
6. 与“达尔文拱门”坍塌过程相似的是( )
A. 溶洞 B. 石钟乳 C. 沙丘 D. 冲积扇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达尔文拱门”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某海域,从形态来看,应属于海蚀柱等海岸地貌,因此海浪侵蚀是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达尔文拱门”受海浪侵蚀形成,岩石出现拱形,顶部发生坍塌。溶洞是受流水溶蚀作用,地下石灰岩塌陷形成,两者形成过程相似,A正确;石钟乳是受化学沉积作用形成,B错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C错误;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D错误。故选A。
【点睛】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北侧,其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是甘肃主要灌溉农业区,农田灌溉面积占46%。石羊河流域人口占河西走廊地区总人口的50%,流域内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增加缓慢,甚至有减少趋势。下图为2016年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石羊河流域西南部人口密度大的原因主要是( )
A. 路网密集,交通便利 B.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 海拔较高,气候适宜 D. 河流较多,水源丰富
8. 近年来,影响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B. 下游水源短缺,土地退化
C. 上游经济发达,迁入人多 D. 人口趋老龄化,新生儿少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北侧,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据此分析,石羊河流域西南部接近河流上游,水源丰富,东北部是下游,内流河越往下游水越少,因此石羊河流域西南部人口密度大的原因主要是河流较多,水源丰富,D正确。“路网密集,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的后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次要因素,“海拔较高,气候适宜”是次要因素,且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条件较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近年来,影响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增加缓慢,甚至有减少趋势;原因应该是上游人口增加,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水源短缺,土地退化,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对上游也有影响;“上游经济发达,迁入人多”是次要因素;“人口趋老龄化,新生儿少”是次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内流河往往因上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水减少,河流断流,原来的绿洲消失。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举措之一。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 城乡一体,区位优越 B. 等级有序,设施完善
C. 邻里和睦,环境舒适 D. 布局合理,方便出行
10. 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带动作用,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 加快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加强城乡间的产业联系
C. 大力开发农村地区资源 D.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合村并点、扩建村落,保留村落和新建村落主要沿道路分布,附近有公交站点,聚落布局合理,出行方便,D正确。图中为乡村聚落,与城乡一体无关,A错误。合村并点后的新聚落都是村落,等级相同,B错误。“邻里和睦,环境舒适”不是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C错。故选D。
【10题详解】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强城乡间的产业联系,促进城市对乡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振兴,B正确。加快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A错。大力开发农村地区资源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且并没有体现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C错。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有限,且并没有体现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D错。故选B。
【点睛】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简单,无明显的商业区、行政区,其农业区规模大,居住区分散在其间,功能区分化不明显,界线模糊。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在城市中利用电力使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一般包括地铁、轻轨以及有轨电车。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功能也由单一的交通换乘地带,转变为兼有购物、娱乐、集会等综合社会活动产生的场所。下图为武汉市主要轨道交通站点、换乘线路数量及部分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相对于城市公交,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
A. 可以增加货运 B. 运行速度较慢 C. 运输人流量大 D. 加剧交通拥堵
12. 现代轨道交通能对城市空间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会( )
A. 使城市空间结构紧凑 B. 导致人口向农村地区迁移
C. 延缓职住分离的趋势 D. 加快郊区商业中心的形成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用于客运而非货运,A错误;具有运行速度较快,运输人流量大等特点,B错误,C正确;较少或基本不占用地面交通线路,会缓解交通拥堵现象,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现在交通站点功能由单一的交通换乘地带转变为兼有购物、娱乐等场所的职能,大量人流,会加快郊区的商业中心形成,D正确;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指城市功能区的组合和分布,现代轨道交通主要是疏散人流和产业流,交通便利可能会让功能区更分散,A错误;交通便利后,人们可以居住与工作地点较远的地区,可能加速职住分离的趋势,C错误;现代轨道交通主要是在城区,对人口向农村地区迁移影响不大,也有可能导致农村地区人口更易进入城市,B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地域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它由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和分布构成。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其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楔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下图为某半球局部经纬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
A. 甲地线速度最大 B. 乙地线速度最小 C. 丙地角速度最大 D. 丁地角速度最小
14. 一物体由丁地向甲地水平运动时发生偏转的方向是( )
A. 向东 B. 向西 C. 向南 D. 向北
【答案】13. B 14. A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除南北几点为零外,地球任何地方的角速度都相同。故乙地线速度最小,B 正确。丁地线速度最大,A错。图中四点的角速度都相等,CD 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该地在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图中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呈顺时针方向,一物体由丁地向甲地水平运动时发生偏转的方向是向丙处左偏,跟地球自转顺时针方向一样,是自西向东。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自转的方向和线速度的相关知识。
下图为某日地球光照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弧线ABC表示晨昏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示日期为( )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16. 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0时 B. 2时 C. 12时 D. 14时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图示为南半球为中心的俯视图,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是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的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B正确。
【16题详解】
由图中自转方向可知,图中弧线BC由夜半球到昼半球,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6时,则C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结合30°E位置判断,C点为0°,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8小时,东加西减,C点比北京地方时晚8小时,此时北京时间为6时+8时=14时,D正确。
【点睛】在日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区分判断方法有:①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②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昏线上的各点为日落(黄昏);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晨线上的各点为日出(黎明)。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2年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当天,地球所处的公转轨道位置大致是图中( )
A. a、b两点之间 B. a、d两点之间 C. b、c两点之间 D. d、c两点之间
18. 航天员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时,美国洛杉矶(西八区)的区时为( )
A. 25日7时03分 B. 25日18时03分 C. 24日18时03分 D. 24日23时03分
19. 从飞船发射到航天员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是( )
A. 先变快后变慢 B. 先变慢后变快 C. 逐渐加快 D. 逐渐变慢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为夏至日,b为春分日,c为冬至日,d为秋分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时间为北京时间6月5日,日期介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故地球所处的轨道位置大致是图中b向a运动轨道之间,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8题详解】
航天员开启问天实验舱门的时间为北京时间(东八区)7月25日10时03分,洛杉矶位于西八区,两地之间相差16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洛杉矶的区时为7月24日18时03分,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6月5日-7月25日之间,地球运动轨道经过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故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A、B、C、D 四个不同的位置时,南半球的季节是( )
A. A—春季 B. B—秋季 C. C—冬季 D. D—夏季
21. 若图中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则( )
①北温带范围缩小 ②热带范围缩小 ③寒带范围增大 ④南温带范围扩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0. D 21. A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A时,直射点在赤道,且向北移动,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居中,并正在减少,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秋季,A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B时,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南半球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昼长最短,获得太阳辐射少,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冬季,B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C时,直射点在赤道,且向南移动,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居中,并正在增加,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春季,C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D时,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大部分地区正午高度最高,获得太阳辐射多,因此南半球的季节为夏季,D正确。故选D。
【21题详解】
回归线与极圈纬度数互余,若图中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则极圈度数减小,则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增大,即热带范围增大,②错误;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范围缩小,即南、北温带范围缩小,①正确、④错误;极圈以内的范围增大,即寒带范围增大,③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其度数约是23.5。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度数相等,与极圈度数互余。黄赤交角增大,则热带和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黄赤交角缩小,则热带和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下图为“一年中某段时间晨线与昏线交点的运动轨迹”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晨线与昏线交点的纬度位置取决于( )
A. 该日太阳直射点位置 B. 该日昼夜长短 C. 该地太阳高度 D. 该地正午日影长短
23. 当交点从①移向②期间,下列现象可确定的是( )
A. 北半球各地白昼变短 B. 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加
C. 南半球各地白昼变长 D. 南京的昼夜长短差异不断减小
【答案】22. A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晨线与昏线交点的纬度位置,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纬线圈,交点的太阳高度等于0,该交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是90°,晨线与昏线是因日照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交点的位置,A正确。昼夜长短、太阳高度、日影长短也是由直射点位置决定的,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当交点从①移向②期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向北极点移动,可能是从夏至到秋分,也可能是从冬至到春分。南京的昼夜长短差异不断减小,D正确。因为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关,不能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能判断南、北半球各地白昼变化,也不能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产生的意义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和季节的更替。
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景区每年有两次可以观看到天象奇观“卧佛含丹”,晴天的傍晚18时刚过,夕阳从约正西方缓缓落下,宛然嵌入卧佛口中,时间持续约三分钟。下图为某游客于某日拍摄到的“卧佛含丹”奇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游客拍摄到“卧佛含丹”天象奇观的时间可能在( )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10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25. 游客拍摄到“卧佛含丹”天象奇观时,该日肇庆市的昼夜长短状况可能是( )
A. 昼长夜短 B. 昼夜等长 C. 昼短夜长 D. 出现极昼
【答案】24. A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卧佛含丹”天象奇观是发生在当地18时日落时,因而能够拍摄该天象奇观的日期是春分(3月21日)和秋分(9月23日)前后,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所以选A。
【25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能够拍摄到“卧佛含丹”天象奇观的日期是春分和秋分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等长,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全球都是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夜长昼短、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中甲类岩石形成于地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岩石类型,正确的是( )
A. 甲—沉积岩 B. 乙—喷出岩 C. 丙—变质岩 D. 丁—侵入岩
27.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③—熔化 B. ④—外力作用 C. ⑤—地壳上升 D. ⑥—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26. C 27. D
【解析】
【分析】
【26题详解】
图中甲、乙均由岩浆形成,应为岩浆岩,其中,甲形成于地表且可直接转化为沉积物,为喷出岩,则乙为侵入岩;丁由沉积物形成,为沉积岩,则丙为变质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③是岩浆形成侵入岩的过程,为岩浆侵入;④是变质岩形成岩浆的过程,为熔化;⑤是各类岩石形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⑥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为固结成岩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岩石的物质循环过程,要首先清楚各种岩石的形成,如岩浆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喷出岩受外力作用容易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不能直接生成岩浆岩。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在土耳其中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沟壑和谷涧中分布着许多状如蘑菇的石柱(图1)。石柱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图2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2中分别代表石柱顶部和底部岩石类型的是( )
A. 甲和丙 B. 乙和丙 C. 乙和甲 D. 丙和甲
29. 图2中丙岩石在南美洲智利分布较广的原因是( )
A.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B.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C.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D.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张裂运动
【答案】28. D 29. C
【解析】
【28题详解】
石柱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判断其为喷出岩,喷出岩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可推断图2中丙为喷出岩。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而成,则可推断图2中甲为沉积岩。图2中分别代表石柱顶部和底部岩石类到的是丙和甲,D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ABC错误,故选D。
【29题详解】
图2中丙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为喷出岩。结合板块构造知识可知,智利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故图2中丙岩石在南美洲智利分布较广,C正确。其他选项叙述错误,与题意不符,AB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0. 与大陆边缘类型a相比,大陆边缘类型b( )
A. 位于板块激烈碰撞处 B. 地壳比较稳定 C. 处于板块张裂处 D. 多火山、地震
31. 示意图中的大陆最可能是( )
A. 亚欧大陆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北美大陆
【答案】30. B 31. D
【解析】
【分析】
【30题详解】
读图可知,大陆边缘类型a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激烈,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大陆边缘类型b位于大洋与大陆的交界处,不属于板块交界地带,因而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地壳比较稳定,B正确,A、C、D错。故选B。
【31题详解】
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大洋板块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是板块相向运动导致的。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岸板块做相向运动,西岸不处在板块交界处,与图示不符,A错;非洲大陆西岸及澳大利亚大陆西岸不处在板块交界处,均与图示不符合,B、C错;北美大陆西海岸处在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做相向运动,形成海沟和海岸山脉,符合图示信息,D正确。故选D。
【点睛】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背向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块消亡边界,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2、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图中地貌成因是( )
A. 甲地受断裂作用下陷形成 B. 乙地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
C. 丙地为背斜顶部侵蚀形成 D. 丁地受板块张裂作用形成
33. 某地质研究员从丁地出发到乙地,沿途地表岩层新老关系的变化情况是( )
A. 由新变老 B. 先由老变新,再变老
C. 由老变新 D. 先由新变老,再变新
34. 若图示地区修建一条东西向隧道,适合修建隧道的地点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32. B 33. D 34. A
【解析】
【32题详解】
图中甲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故A错误;乙地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故B正确;丙地受断裂作用下陷形成谷地,故C错误;丁地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故D错误,故选B。
【33题详解】
背斜岩层中部老,两翼新;向斜中部新,两翼老。从丁地出发到乙地,是从背斜的一侧经过背斜谷地,到达背斜另一侧,再到达向斜山顶部,甲处岩层最老,因此沿途岩层先由新变老,再变新。故D正确。
【34题详解】
甲地为背斜,岩层呈天然的拱形,图中剖面为南北走向,故甲地适合修建东西方向的隧道,故A正确;乙地为向斜,丙地为断层,不适合修建隧道,故BC错误;丁地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为背斜的一部分,地壳不稳定,故排除D,故选A。
【点睛】背斜岩层中部老,两翼新;向斜中部新,两翼老;背斜适合修建隧道,向斜适合修建水库。
下图为我国某河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 图中四地中适合聚落建设的是( )
A. 甲地和丙地 B. 甲地和丁地 C. 乙地和丙地 D. 乙地和丁地
36. 该河流丙、丁之间的河谷剖面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35. D 36. A
【解析】
【35题详解】
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可判断河流自西向东流,根据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图中乙地和丁地位于凸岸堆积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适合房屋建设,利于形成聚落。据此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6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丙地位于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河岸陡峭水深;丁地位于凸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堆积,河岸坡度平缓。据此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东非大裂谷宽几十至二百千米,深达1000至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 对图中所呈现岩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受到了明显的变质作用 B. 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C. 不会含有化石 D. 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38. 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37. B 38. A
【解析】
【37题详解】
图中可看出,东非大裂谷两侧岩层有明显层理结构,为沉积岩,明显的变质作用为变质岩,岩浆冷凝形成的是岩浆岩,AD错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C错误;沉积岩形成时位于低洼地区,现出露于地表,地势较高,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B正确。故选B。
【38题详解】
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是断层,BC分别是背斜和向斜,排除BC;东非大裂谷两侧岩层有明显层理结构,是在沉积岩基础上形成的,排除D,A正确。故选A。
【点睛】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受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因不同年代沉积物有所不同,因此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在形成过程中,有生物参与,因此有化石。
读下图“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该河流上游段(A处以上)的剖面图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40. 图中地区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 )
A. A上游 B. B中游 C. C下游 D. 以上均无可能
【答案】39. D 40. C
【解析】
【39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A以上的上游河段的落差比较大,流速快,因此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比较强,河谷一般呈“V”型,多峡谷,读四个选项图可知,D图的河谷是呈“V””型,且河谷狭窄,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40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C处处于河流的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耕发达,耕地集中,人口密集,有利于规模较大的聚落,C符合题意;图中AB两处处于河流的中上游地带,地形起伏较大,人口相对稀疏,耕地分散,形成较大聚落的可能性比较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大多数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因为热带地区,低地过于湿热,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山区的城市较少,主要分布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4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阴雨天气容易使棉花产生病虫害。阿克苏地区地处南疆中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地广人稀,是我国优质的长绒棉产区,已成为新疆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轻纺工业聚集地。目前,阿克苏地区正在崛起一座新型现代化的纺织工业城,规划面积30平方千米,总投资约274亿元,主要建设包括棉纺、机织、针织、化纤和农副产品加工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下图为阿克苏地区地理位置及其周边情况示意图。
(1)与我国东部产棉区相比,分析阿克苏地区种植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评价阿克苏纺织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答案】(1)与东部产棉区相比,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更充足;昼夜温差更大,有利于长绒棉品质的提高;空气干燥,棉花的病虫害较少;土地面积广,土质疏松,土层深厚。
(2)有利条件:靠近原料产地,资源充足;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政策扶持力度更大等。不利条件: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深居内陆,距离消费市场较远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阿克苏地区种植长绒棉为材料,设置了2个小题,涉及到农业区位因素、工作区位因素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新疆阿克苏地区种植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储存有机物,提高长绒棉的品质;因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棉花的病虫害较少;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有利于种植;阿克苏地区有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流经,为长绒棉种植提供了水源。
【小问2详解】
有利条件:靠近长绒棉产地,原材料丰富;经济较落后,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低;政府规划建设纺织工业城,政策扶持力度大。不利条件:地广人稀,劳动力数量不足;深居内陆,远离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市场距离较远。
42. 读下面两幅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完成下列要求。
(1)右图所示的节气,位于左图中A、B、C、D四个位置中的______________处。右图中E、F两点位于晨线上的是______________点。
(2)若右图表示的是东半球,则此时的太阳直射点坐标为____________,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____。
(3)右图所示日期后,北京市日出时的方位逐渐偏向______________(填“南方”或“北方”),天安门广场旗杆正午影子长度将变______________(填“长”或“短”)。
【答案】(1) ①. D ②. F
(2) ①. 23°26'N,110°W ②. 3:20
(3) ①. 南方 ②. 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和光照图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到节气、地方时计算、太阳方位、正午太阳高度角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右图中晨昏圈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了极昼,因此是北半球的夏至,左图中通过地心与太阳的连线可以判断,D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夏至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F点下一刻将进入昼半球,位于晨线上。
【小问2详解】
若右图表示的是东半球,那么,昼半球位于西半球,也就是20°W向西到160°E,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通过计算可知,位于110°W;因这一天是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位于(23°26'N,110°W)。因太阳直射点位于西经110度,地方时为12时,与其相对的经线圈70°E地方时为0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比70°E早(120-70)*4=200分钟,也就是3小时20分,故北京时间为3:20。
【小问3详解】
右图所示日期为北半球夏至,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日出方位向南方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正午日影变长。
4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面向河流下游,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中游河床地质剖面图,图中河道平直,该河最后东流入海。
(1)图中①②③④四岩层从老到新依次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乙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__,通过图中______________可直接判定。
(3)图中河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_,说明判断理由_____。
(4)图中河流⑤处将逐步发育形成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①④③
(2) ①. 背斜 ②. 岩层弯曲方向##岩层向上拱起
(3) ①. 自南向北 ②. 北半球河流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平直河段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易泥沙堆积,再根据指向标可判断出河流自南向北流。
(4)河漫滩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中游河床地质剖面图为材料,设置了4个小题,涉及到岩层年龄、地质构造、地转偏向力、河流地貌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沉积岩“后来居上”的原理,越早形成的沉积岩,被埋藏在下面,后来形成的沉积岩覆盖在上面,所以最老的岩石是②,其次是①,再其次是④,③形成的时间最晚。故图中①②③④四岩层从老到新依次是②①④③。
【小问2详解】
图中乙地在侵蚀之前,①②岩层均向上拱起,所以可以判定乙地质构造是背斜。
【小问3详解】
图中河流西岸有沉积物,可以判定侵蚀东岸沉积西岸,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平直河段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易泥沙堆积,因此河流的流向应该是由南向北。
【小问4详解】
⑤处是河流泥沙沉积形成,随着沉积物的不断堆积或者河流的下切侵蚀,最后可能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将演变为河漫滩。
2024宜宾四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宜宾四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云南省弥勒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8月收假收心考试(开学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弥勒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8月收假收心考试(开学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云南省弥勒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弥勒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I卷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