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赤峰二中2020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甲、乙两图分别示意夏威夷群岛中考爱岛和希腊的锡拉岛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甲图相比,乙图( )
A. 比例尺大 B. 实地面积大 C. 图幅面积大 D. 内容详细
2. 锡拉岛位于考爱岛的( )
A. 西南方 B. 西北方 C. 东北方 D. 东南方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图图幅面积大,跨经度范围小(每相邻经线跨度为3°),实地面积小,比例尺大,表示的内容更详细;乙图图幅面积小,跨经度范围大(每相邻经线跨度为4°),实地面积大,比例尺小,表示的内容更粗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考爱岛和锡拉岛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知,两岛纬度同为北纬,纬度较高的锡拉岛在北方;两岛经度之和大于180°,锡拉岛位于考爱岛西方。综合起来,锡拉岛位于考爱岛的西北方向。故选B。
【点睛】相同的图幅,比例尺大的反映的实际面积较小,内容更详细。
2021年9月13日15点40分,正在太原(37°27′N,111°30′E)附近某地研学的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研学过程中拍摄了瀑布的照片,并发现附近的山上有正在打造的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图1为该地等高线图,图2为此时在瀑布附近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的指向标箭头指向( )
A. B. C. D.
4. 此时( )
A. 地球逐渐靠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 B. 美国纽约地物日影朝向东北方向
C. 全球与太原处于同一日期范围小于1/2 D. 赤道上昼半球范围是25°W向东至155°E
5. 该地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位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3. B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2021年9月13日15点40分······拍摄了瀑布的照片”可知,此时太阳应为南偏西,照片面向瀑布拍摄,则瀑布朝向北偏东。读图1,根据等高线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可判断瀑布朝向,结合前边分析,可知图1中方位是上北下南,排除ACD,B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间大约是7月初。根据材料“2021年9月13日15点40分,正在太原(37°27′N,111°30′E)附近某地研学···”可知,此时地球地球逐渐远离公转轨道的远日点,A错误。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当北京时间15:40,美国纽约(40°43’0”N,74°0’0”W)地方时约为2:44,B错误。此时,0:00所在经度为100°W,与太原处于同一日期范围100°W向东到180°,大于1/2,C错误。赤道上始终6:00日出,18:00日落,昼半球范围是25°W向东至155°E,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要求地形坡度较小,可铺设面积大,同时要保证太阳辐射能的强度大。读图可知,根据等高线分布,综合比较甲、乙、丙、丁四地,甲地位于山地的南坡,太阳辐射能的强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面积广,适宜大面积集中铺设太阳能发电设备,A正确。乙地位于山脊,坡度大,且两侧紧邻山谷,可铺设面积小,B错误。丙地位于山地的阴坡,太阳辐射不足,C错误。丁地位于河谷,空气较为湿润,太阳辐射不足,且受河流影响,无法大面积集中铺设,D错误。故选A。
【点睛】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经度每差15°,差1小时。地理位置越靠东,地方时时值越大。地球公转轨道中,1月初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快;7月初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鹊桥”是地月通信和数据中转站,它可以把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截至2020年3月19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完成了第十六个月昼科学探测工作,下图为地球、月球、“鹊桥”中继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6. 月球与地球都处于宜居带,但月球上没有发现生命的迹象,主要原因是( )
A. 月球质量和体积较小 B. 月球自转周期较长
C. 只有正面能照到太阳 D. 月球公转周期较短
7. “鹊桥”卫星运行以来( )
A. 与日地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B. 为人类研究月球正面提供通信
C. 受到磁暴影响,通信短暂中断 D. 为”嫦娥四号”正常运行提供动力
【答案】6. A 7.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月球质量和体积较小所以无法形成大气层,没有大气层进一步导致月球的昼夜温差过大,所以月球上没有生命,A正确;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都27.3日,并不是月球没有生命的主要原因,BD错误,月球只有正面能照到太阳,但是正面也没有出现生命,并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择A。
【7题详解】
“鹊桥”卫星是月球的同步卫星,与月球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A错误,“鹊桥”卫星可以把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为人类研究月球背面提供通信,B错误,地月通信利用无线电短波进行通信,受到磁暴影响,通信短暂中断,C正确;“鹊桥”是地月通信和数据中转站并不能为”嫦娥四号”正常运行提供动力,D错误;故选择C。
【点睛】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高度角和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平面上沿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可以用来描述天体的位置。下图示意甲、乙两地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甲、乙两地的最短距离约为( )
A. 20000km B. 15000km C. 10000km D. 4000km
9. 次日甲、乙两地可能( )
A. 最大太阳高度角都增加 B. 两地的昼长都减小
C. 正午太阳方位角都增加 D. 日出方位角都减小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据图,根据所学知识,甲地在北京时间6点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乙地在北京时间18点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时地方时为12点,故可计算出甲地经度为150°W,乙地经度为30°E;图中太阳高度角为0时即为日出或日落,故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甲地昼长为12小时,乙地昼长大于12小时,可知甲地位于赤道,且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都为70°,故甲乙两地应关于直射点所在纬度对称,根据甲地纬度为0°,可计算出该日直射点纬度为20°N或20°S,乙地纬度为40°N或40°S;根据材料太阳方位角知识,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平面上沿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甲地日出到正午,太阳方位角逐渐减小,正午太阳方位角为0,说明甲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以此类推,可判断乙地太阳也是从东北方向升起,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向,正午过后,太阳位于西南,日落时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说明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说明该日为北半球夏半年,综上可以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乙地纬度为40°N;甲地经度为150°W,纬度为0°,乙地经度为30°E,纬度为40°N;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故甲乙两地的最短距离经过北极点,根据经纬网距离计算相关知识,甲地到北极点的距离为90×111千米,乙地到北极点的距离为50×111千米,故甲、乙两地的最短距离约为15000km ,故C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由于当日太阳直射纬度为20°N,所以次日,直射点继续向北运动,甲地最大太阳高度角减小,乙地最大太阳高度角增大,A错误;甲地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乙地昼长会增加,B错误;次日甲地正午太阳依然在正北,乙地正午太阳依然在正南,故两地正午太阳方位角不变,C错误;次日两地日出方向依然在东北,但和前一日相比,日出方位角更偏北,根据日出方位角的概念,日出方位角都减小,D正确。故选D。
【点睛】关于太阳方位问题:北半球夏半年,全球的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冬半年,全球的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除外)北半球极昼地区的太阳,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极昼地区的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春秋分这两天,全球的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上的太阳,直升直落。
甲、乙两地的高中生,约定同时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探究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下表是两地地理坐标及北京时间12时观测、推算数据。活动当日,两地均为晴朗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观测地理坐标
观测、推算到的辐射强度
纬度
经度
海拔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P
甲地
31°N
105°E
59m
452
202
250
乙地
31°N
121°E
8m
395
150
245
10. P代表( )
A. 地面长波辐射 B. 大气逆辐射
C. 被大气削弱太阳辐射 D. 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11. 有关甲乙两地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地此时太阳辐射均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B. 甲地的最低气温比乙地低
C. 甲地日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D. 甲地的此时的太阳高度大于乙地
12. 此刻后1小时,甲乙两地气温( )
A. 均上升 B. 均下降 C. 甲上升,乙下降 D. 甲下降,乙上升
【答案】10. D 11. C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表格数据可知,P代表的值加上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的值等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值,因此推测P所代表的是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D正确,A、B、C不符合表格中数据体现的数量关系,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该日甲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也较乙地更多,所以甲地比乙地最高气温更高,最低气温更高,日平均气温更高,B错误,C正确;甲乙两地均在地方时12时太阳辐射最强,甲乙两地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所以不可能同时达到太阳辐射最强,A错;甲乙两地纬度相同,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但是甲地,此时为地方时11点,而乙地为12:04分,所以乙地太阳高度角较大,D错。故选C。
【12题详解】
与甲地相比,乙地经度121°E较接近北京时间,而甲地则较迟于北京时间,一般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14点左右,因此北京时间为12点时,甲乙两地均未达到气温的最大值,此后1小时内也没有达到,气温都在上升之中。所以两地的气温会上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如图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41°39'N,100°09'E)成功着陆。下图为“返回舱着陆时照片”。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3. 该日,可能与着陆点同时观赏到日出景象的地点是( )
A. 甲(27°N,lOO°E) B. 乙(25°N,105°E)
C. 丙(30°N,120°E) D. 丁(40°N,116°E)
14. 该日返回舱着陆点的太阳高度日变化是( )
A B.
C. D.
15. 返回舱着陆时当地的风向最接近( )
A. B. C. D.
【答案】13. B 14. A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可同时观赏日出景象,说明两地同时位于晨线上。根据材料可知,该日为4月16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晨线与经线斜交,并呈西北东南走向,根据提供的甲乙丙丁四地纬度均比该地低,因此,要同时处于晨线上,需位于该地的东南方向。甲地大致位于正南方,丁地大致位于正东方,AD错误。据所学可知,春分日3月21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4月16日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20多天,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不会太大,C错误,B正确。故选B。
【1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当日为4月16日,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昼长夜短,B图显示6时日出、18时日落,昼夜等分,B错误。根据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时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距离和所需的时间,粗略估计,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大致为7°N,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90度-纬度差,当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56°,根据示意图C,正午太阳高度约为70度,D正午太阳高度约为45度,A太阳高度约为57度左右,故CD错误,A正确。故选A。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为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太阳位于东南方,影子朝向西北方。又根据示意图可知,影子朝向右方,红旗飘向左方,可以推断,当时的风向由右方吹向左方,也就是由西北方吹向东南方,根据风向指风的来向,所以当时吹西北风。再结合风向示意图,A表西北风,BCD分别表示西南风、北风、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风力和风级的标志是风标,由风杆、风尾组成。其中,风尾位置表示风向(风的来向),风尾形状表示风力大小(风尾有两种,一种是条形风尾,一条风尾表示2级风,长度等于风杆的1/2,1级风就是半条风尾,三级风就是1长一短。8级风以上用直角三角形风旗表示,再组合条形风尾,就可以表示更大风级了)
无花果主要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秋末修剪,初春萌芽,初夏成熟。我国北方地区种植无花果多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如下图)。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稳定了无花果的产量,但在某些方面影响了无花果的品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我国北方地区种植无花果多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主要是为了克服( )
A. 低温冻害 B. 土壤干燥 C. 杂草入侵 D. 病虫侵袭
17. 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栽培无花果对其生长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光合作用弱 B. 昼夜温差小
C. 雨水供给少 D. 通风透气差
18. 越冬时,拱棚最常用的通风方法是( )
A. 晴天白天,开启顶部放风口 B. 阴天白天,开启顶部放风口
C. 晴天夜晚,开启底部放风口 D. 阴天夜晚,开启底部放风口
【答案】16. A 17. B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无花果主要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秋末修剪,初春萌芽,初夏成熟”,可知在无花果生长范围中,北方地区属于纬度较高的地区,且无花果需要越冬,因此推测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主要起到保温作用,减轻低温冻害,A正确,BC错误;北方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较少,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遮阳网削弱了白天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起降温作用;夜晚减少棚内热量散失,起保温作用,导致昼夜温差缩小,不利于无花果营养物质的积累,B正确;结合材料,初春萌芽,初夏成熟,此时北方地区光照不是很好、且并未进入雨季,表明无花果对光照、雨水要求不高,AC错误;结合图可知: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有放风口,通风透气并不差,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越冬时天气寒冷,只有在晴朗的白天,温度较高时,才打开顶部放风口。由于此时棚内气温较高,热空气从顶部上升流出,实现通风,A正确,B错误;夜晚,拱棚外面气温低,开启底部放风口会使冷空气进入,使无花果遭受低温冻害,不可取,CD错误;故选A。
【点睛】无花果适应性强,但不耐低温,在北方露天种植,冬季易受冻害,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栽培克服其安全越冬难题,并能提早成熟和延长采收期,减少病虫害和雨水伤害,增加产量。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民间有“霜打洼地”之说。下图为我国部分省会城市无霜期天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下列四幅图中,与“霜打洼地”形成相符的是( )
A B.
C. D.
20. 甲、乙、丙、丁分别是( )
A. 呼和浩特、武汉、成都、广州 B. 哈尔滨、成都、武汉、广州
C. 呼和浩特、上海、武汉、海口 D. 哈尔滨、成都、上海、海口
21. 相对于乙,丙无霜期长主要是( )
A. 位于迎风坡,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B. 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冬季气温高
C. 距离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显著 D. 海拔高,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答案】19. D 20. A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大气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受热较多的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相对冷却的地区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同一水平方向存在高低气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往低压运动,由此形成大气运动的闭合环流,为热力环流。“霜打洼地”成因是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里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密度大,到达山谷或洼地后,空气层结稳定,于是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还没有霜时,谷地和低洼地中就会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话,那么山谷和洼地中的霜就更重。图中D表示夜晚山风,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沉,造成“霜打洼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多,自南向北各地初霜时间逐渐变早,终霜时间逐渐变晚;无霜期天数由南向北缩短。我国各地无霜期天数大致由南向北缩短,图示甲、乙、丙、丁纬度逐渐变低,无霜期天数逐渐增加,根据我国城市分布判断,甲纬度最高,约为40°N,是呼和浩特;乙、丙纬度相当,约30°N,可能是成都、武汉或上海,丙的无霜期更长,可能为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山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无霜期较长江中下游地区更长;丁纬度约为23°N,可能为广州,故甲、乙、丙、丁分别是呼和浩特、武汉、成都、广州。故选A。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乙、丙两地的纬度相同,大约在30°N附近,但是丙的无霜期比乙长,说明丙冬季气温比乙高,山脉阻挡冬季风,冬季气温较高,故无霜期较长,B正确。结霜主要在冬季,夏季风对结霜基本没影响,C错误;如果丙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气温较低,无霜期应较短,A错误;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谷地盆地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下图是某海岸附近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与该区域海陆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示等压面情况出现于一天当中时段可能是( )
A. 0-2时 B. 6-8时 C. 12-14时 D. 18-20时
23. 下列现象与该图所示原理不相关的是( )
A. 山谷风 B. 焚风效应 C. 城市风 D. 季风环流
【答案】22. C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由于海洋相对于陆地的比热容大,故白天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温度,形成高压,夜晚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温度,形成低压;图示中陆地等压线向下弯,海洋等压线向高处弯,说明海洋比陆地气压高,海洋气温比陆地气温低,由图可知,海洋气温比陆地气温低的时段为8-16时,12-14时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23题详解】
山谷风、城市风、季风环流都是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热力环流形式,和海陆风原理一样,ACD错误。焚风效应是气流在山地背风坡下沉形成的气温上升现象,B正确。故选B。
【点睛】焚风效应一般指焚风。 焚风是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描述了一种出现在南美洲南部草原上特殊的风,称为奔北落。下图示意甲地某次奔北落发生时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此次奔北落连刮数天,进而造成持续的暴雨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奔北落为甲地带来的气流性质最可能是( )
A. 冷干 B. 暖湿 C. 冷湿 D. 暖干
25. 造成甲地持续暴雨天气的原因是( )
A. 飓风登陆 B. 地形抬升 C. 冷暖气团相遇 D. 空气受热上升
【答案】24. A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左侧,该地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该地应吹偏南(西南)风,风由内陆高纬地区吹来,性质应为冷干,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左侧,位于低压槽部形成的冷锋锋前,未来几天该地受冷暖气团相遇影响,会产生持续暴雨,C正确;此时海洋上为高压,不会产生飓风,A错误;该地地势起伏较小,地形抬升作用较小,B错误;该地不是位于低压中心,不是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的,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温带气旋,又称为“温带低气压”或“锋面气旋”,是活跃在温带中高纬度地区的一种近似椭圆型的斜压性气旋。温带气旋伴随着锋面而出现,同一锋面上有时会接连形成2-5个温带气旋,自西向东依次移动前进,称为“气旋族”。温带气旋从生成,发展到消亡整个生命史一般为2-6天。温带气旋是造成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温带气旋常带来多风多雨天气,时常伴有暴雨、暴雪或其他强对流天气,有时近地面最大风力可达10级以上。
二、综合题(26.27为必做题,28.29为选做题,总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是南美洲最南端示意图
材料二某科考队于某年12月考察火地岛(如图M所示)。考察中发现,该岛东部与西部自然差异显著;在对南部某自然保护区考察时,还发现很多树木匍匐在地,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或“醉汉林”景观。出现该现象与该岛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1)描述火地岛所处的海陆位置。
(2)从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简述该岛东部与西部突出的自然环境差异。
(3)猜测该岛“醉汉树”树冠的指示方向,并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4)分析南美洲南端西部海岸线曲折的原因。
【答案】(1)地处南美洲(大陆)南部(端),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2)西部海岸线曲折(多海湾),东部海岸线较平直;西部地势较高(多山地冰川),东部地势较低;西部降水量较大,东部降水量较小
(3)方向:东南。地处西风带,全年多盛行强劲的西北风,树冠受风的影响而向东南方向发展。
(4)①在第四纪时被冰川覆盖,遭到冰川侵蚀,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淹没周围部分低地,导致其海岸线曲折破碎;②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③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④沿岸风浪大,受海水侵蚀作用强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南美洲南侧”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分析、西风带、海岸线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区域综合认知、地理实践力的素养。
【小问1详解】
一个地方的海陆位置就是指这个地方是临海的还是在内陆的或是根本就是一个岛,还有海在什么方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岛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小问2详解】
该岛东部和西部从图中来看地形差异较大,本题要从海岸线、地势、地形类型等角度分析;该岛西部海岸线曲折(多海湾),东部海岸线较平直,气候受西部多山的影响,西部地处西风迎风地带,降水量大于东部。
【小问3详解】
由该地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常年受西北风的影响,全年多盛行强劲的西北风,风力使树的迎风面受损,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因此树冠受风的影响向东南方向发展。
【小问4详解】
南美洲南端西部海岸线曲折与区域的地质构造、纬度、沿岸海水侵蚀作用等有关;南美洲南端西部海岸在第四纪时被冰川覆盖,遭到冰川侵蚀,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淹没周围部分低地,导致其海岸线曲折破碎;同时该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且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最后由于沿岸风浪大,受海水侵蚀作用强;在上述因素综合影响下,南美洲南端西部海岸线曲折。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赤水河为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流经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
材料二:历史上贵州素不产盐,民众食盐均靠周边产盐省份输入。因入黔道路崎岖,运量小,致使贵州盐价甚高。“改土归流”后,食盐的运输改为以水运的方式为主并通过赤水河由四川省源源不断的输往贵州,困扰贵州的盐荒问题逐渐得以缓解。
材料三:丙安位于贵州北部,古称丙滩,因位于赤水河中游的大险滩——丙滩而得名(滩指江河中水浅多石,水流很急的地方)。历史上,曾因是川盐入黔途经之地而快速发展。后因盐路改道而发展缓慢。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红军指挥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了红军顺利渡过赤水河。2005年,丙安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如今旅游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材料四:丙安古镇地理位置和地形示意图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出图中赤水河河段水文特征_______。
(2)分析古人在小镇选址上的智慧_______。
(3)指出丙安在“改土归流”后快速发展的原因_______。
(4)分析古镇经济再现活力对我国其他古镇发展的启示_______。
【答案】(1)流量丰富,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汛期主要在夏季;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流速较快,水能较丰富。
(2)河流的江心岛,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四面环水,防卫安全;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川盐入黔必经之地,交通位置重要等。
(3)丙安位于赤水河沿岸,水运便利,“改土归流”后,水运地位凸出,丙安成为重要的盐运港口,随着盐贸易的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4)古镇发展要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培育支柱产业、创造特色优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应该打造特色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旅游服务的配套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接待水平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丙安古镇地理位置和地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城市区位、城市发展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河流的水文特征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回答。赤水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大;冬季气温高于0℃,河流不结冰;流域内植被多,河流含沙量小;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丙滩古镇选址在赤水河的江心岛上,河流泥沙沉积形成,地形平坦;四面临水,利于军事防卫,保障古镇安全;江心岛,水运便利;历史上是川盐入黔途经之地,交通位置重要,便于客货流集散等。
【小问3详解】
“改土归流”后,食盐的运输改为以水运的方式为主并通过赤水河由四川省源源不断的输往贵州,丙安作为赤水河沿岸的港口,因便利的水运,成为盐运的重要中转站;吸引大量客货在此集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小问4详解】
据材料“丙安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如今旅游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启示古镇发展需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打造特色品牌;科学合理规划,完善交通、餐饮、服务等相关基础设施,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
28.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为探索“图书馆十旅游”新模式,进一步丰富海南旅游体验,2021年11月11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主办的“旅读海南”系列全民阅读主题文化活动在海南省图书馆启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开展了全省民宿“旅读海南读书角建设”“旅读海南”系列文化和旅游类专题片摄制等活动,倡议旅游民宿企业联合打造一批精美的民宿阅读示范点,让读书角成为展示民宿文化及特色的重要元素。
分析海南省探索“图书馆+旅游”模式的条件和意义。
【答案】条件: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海南作为旅游大省,客源市场广阔;政策支持;旅游者品味升级,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
意义:有利于拉动就业,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传播当地文化,扩大影响力;有利于增加旅游内涵,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丰富旅游者在海南旅游的独特体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南省“图书馆+旅游”模式为背景,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和旅游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海南省探索“图书馆+旅游”模式的条件,即当地进行该种旅游开发模式的条件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海南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种类多,旅游资源的质量高;海南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开发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客源市场广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者品味升级,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该种旅游模式受众更广。海南省探索“图书馆+旅游”模式的的意义,即进行该种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可以从对旅游业本身、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考虑。首先,可以进一步丰富旅游者在海南旅游的独特体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进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利于拉动就业,发展区域经济,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在社会层面,可以有利于传播当地文化,扩大影响力。
29. 【选修6:环境保护】
以往处理核电站产生的废热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2021~2022年供暖季,山东核电“暖核一号”工程取代了当地12台燃煤锅炉,为山东海阳市提供“核能废热供暖”(将核电机组发电后的多余热量通过换热站送到用户家中)。该项目投运后,海帕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说明“核能废热供暖”的环境效应。
【答案】节约大量化石燃料,缓解能源紧缺;提高核能废热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热污染;减少核电站水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解析】
【分析】本题目以核能废热供暖为背景材料,涉及环境问题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核能废热供暖”是将核电机组发电后的多余热量通过换热站送到用户家中,原来供暖是要燃煤,现在用废热供暖可以节约大量化石燃料,缓解能源紧缺;节约大量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核能废热供暖可以提高核能废热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热污染,减少资源浪费;以往处理核电站产生的废热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核能废热供暖”可以减少核电站水资源消耗。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道法一下第9课我和我的家课件pptx、道法一下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docx、家庭称呼歌mp4、幸福的一家mp4、我家是动物园mp4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赤峰市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一轮复习联考试题(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内蒙古赤峰市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一轮复习联考试题(PDF版附解析),共5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内蒙古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