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浙科版 (2019)第二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二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课标内容要求 | 核心素养对接 |
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方式完成。 | 1.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解读相关曲线,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科学探究——通过对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社会责任——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告知他人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
一、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的形成和恢复
(1)静息膜电位,极化状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2)去极化: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叫作去极化。
(3)发生动作电位期间,反极化: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4)复极化,重建膜电位:神经纤维膜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
(5)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全部过程只需数毫秒。
2.静息膜电位的产生
(1)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如蛋白质为大分子,这些大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
(2)细胞膜上存在Na+K+泵,每消耗1个ATP分子,逆着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泵出3个钠离子,但只从膜外泵入2个钾离子。
(3)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膜内的钾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扩散到细胞外,但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外的钠离子不能扩散进来。
3.动作电位的产生
在神经纤维膜上存在离子通道,其中包括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时间内顺浓度梯度大量涌入膜内,使膜内电势升高,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
4.复极化状态的产生
在很短的时间内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
二、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
神经纤维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未受刺激)
受刺激部位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
与未受刺激的部位形成局部电流
↓
局部电流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
↓
局部电流(兴奋)不断向前传导
2.特点:(1)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2)各神经纤维元间具有绝缘性。
三、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1.突触
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细小分支处膨大,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以及它们之间微小的缝隙,共同形成了突触(synapse)。
2.突触的结构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以乙酰胆碱为例)
神经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处→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受体(一种通道蛋白)通道开放→正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4.神经肌肉接点(也称之为突触)
5.神经冲动的跨膜传递特点: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即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Na+的通透性高。 ( )
2.复极化时,神经细胞膜电位是内负外正。 ( )
3.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接点。 ( )
4.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够影响后膜上Na+通道的开放程度。 ( )
5.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一个小电位。 ( )
6.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 )
提示:1.× 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静息时对K+通透性高。
2.× 复极化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3.× 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可以在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胞体等处形成突触,也可在肌细胞上形成突触,因此突触还可以是神经与肌肉的接点。
4.√
5.√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在后膜上产生了一个小电位,但是这个电位不能传播,达到阈值后才可传播。
6.× 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抑制性递质抑制突触后膜兴奋。
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
注:①在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的过程中,Na+浓度始终是膜外高于膜内,K+浓度始终是膜内高于膜外,浓度差是由Na+K+泵来维持的,Na+K+泵不断地从吸收K+而泵出Na+,这是主动转运的过程。
②Na+通道受刺激后开放得早,关闭得快;K+通道开放得迟,关闭得慢。
2.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图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右图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2)解读:A线段——极化状态、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去极化,Na+通道开放。
BC段——反极化,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复极化,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
DE段——极化状态。
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和特点
(1)传导的机制
(2)兴奋在神经元内双向传导,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如图所示:
(3)传导具有绝缘性:一条神经中包含许多根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
(4)不衰减性: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辨析下列图示,完成相关问题:
甲 乙
(1)在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用图示表示)
提示:。
(2)图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因此D最符合题意。
(3)若测量该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电流计的两极应怎样连接?电流计指针会如何偏转?
提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量
①测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丙),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②测动作电位:灵敏电流计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丁),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丙 丁
1.下图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是一样的
B.在EF段神经纤维膜处于静息电位状态,D点处于反极化状态
C.DE段的电位变化与Na+内流有关
D.CD段的神经纤维膜正处于去极化过程
D [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导具有不衰减性,因此电位变化是一样的。分析图中信息可知动作电位从左向右传导,动作电位还没有传导到EF段,EF段处于静息电位状态,D点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因此处于反极化状态。DE段从极化状态到反极化状态,主要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快速、大量内流造成的。而CD段钾离子大量外流,从反极化状态恢复为极化状态,属于复极化过程。]
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电位差为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由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C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同,B错误;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t1~t2和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D错误。]
K+、Na+对电位的影响不同
(1)静息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细胞外K+浓度较低时,K+外流加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加大,引起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的阈刺激加大。
(2)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细胞外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1.突触
(1)突触的结构
结构
(2)突触的简单表示法:(其中表示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表示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为单向传递。
(3)突触的常见类型
①如下图所示,从结构上来看:A为轴突—胞体突触,B为轴突—树突突触,C为轴突—轴突突触。另外,还有轴突—肌细胞类型。
②从功能上来看: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电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的突触称兴奋性突触,使突触后膜发生抑制的突触称抑制性突触。突触的兴奋或抑制,不仅取决于化学递质的种类,还取决于其受体的类型。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
(1)过程
在此过程中,突触处的信号转换:前膜将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后膜将化学信号变成电信号。
(2)突触小泡释放的化学递质
①递质的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递质的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③递质的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④递质的化学本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或轴突)。
(2)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慢,因为神经冲动由突触前神经元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时间。
4.化学递质的种类和去向
(1)种类
(2)递质的去向:迅速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神经末梢,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传递做好准备。
3.(2021·山东潍坊高二上期中考试)下列关于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不同步的
B.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可引起其兴奋或抑制
C.抑制高尔基体的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信号形式的转换
B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存在突触延搁,是不同步的,A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并不是进入受体细胞,B错误;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而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所以如果抑制高尔基体的作用,则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4.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下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A [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突触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的作用是抑制肌肉兴奋,D错误。]
突触的类型决定了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化学递质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其突触后膜受体同时又是一种Na+通道,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进而产生兴奋;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其突触后膜受体同时又是一种Cl-通道,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进而产生抑制。通常,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只能释放一种类型的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的突触称为兴奋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的突触称为抑制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兴奋性突触
通过对递质种类不同,突触后膜识别受体不同,开启的通道蛋白不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不同的认识,认同生命的结构功能观;通过对突触传递示意图的识别分析,培养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2)的分析,提升演绎与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
(1)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是如何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若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又会如何呢?(生命观念)
提示: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同时又是一种Na+通道,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进而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突触后膜上的γ氨基丁酸受体同时又是一种Cl-通道,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与γ氨基丁酸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Cl-内流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
(2)若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不能及时被降解或回收,会对突触后膜产生什么影响?(科学思维)
提示: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或持续性抑制。
(3)在膝跳反射(如图)中,如果兴奋经过图中三个突触,都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进而产生动作电位,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将会做出什么反应?能否完成伸小腿的动作?(科学思维)
提示:都将收缩;不能。
(4)膝跳反射的完成,需要股四头肌收缩,这说明突触①和②属于兴奋性突触还是抑制性突触?(科学思维)
提示:兴奋性突触。
(5)要想膝跳反射正常进行,在股四头肌收缩的同时,股二头肌应该收缩还是舒张?这说明突触③属于兴奋性突触还是抑制性突触?(科学思维)
提示:舒张;抑制性突触。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 核 心 语 句 背 诵 |
1.静息膜电位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处于极化状态。 2.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膜外正电位的过程。 3.在神经纤维膜上存在离子通道,其中包括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 4.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且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各神经纤维之间具有绝缘性。 5.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6.在突触处,神经末梢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前膜,与之相对的树突或胞体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 7.神经末梢内部有许多突触小泡,小泡中含有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不同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释放兴奋性或者抑制性的神经递质。 |
1.(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C [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S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两侧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移动方向一致,故C符合题意。]
2.(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二期中)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神经纤维)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
B.若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C.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
D.若减小模拟环境中的Na+浓度,则动作电位峰值变小
B [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K+外流增加,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B错误。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C正确。由于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D正确。]
3.下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的亚显微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后膜
B.信号仅能从甲向乙方向传递而不会逆向传递
C.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引起肌膜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受体蛋白作为离子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
C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以引起一个小电位,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电位可加大,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肌膜上引起动作电位。]
4.下图是突触局部模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②和①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兴奋只能由③传递到④,而不能反过来
C.⑤内的液体是组织液
D.⑥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 [化学递质和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A正确;兴奋只能由④突触前膜传递到③突触后膜,而不能反过来,B错误;⑤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C正确;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
5.图甲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乙是测量到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甲 乙
(1)图中甲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宜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钠离子的________性发生变化,钠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__,引起电位逐渐变化,此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刺激后,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图中纵轴表示膜电位,横轴表示钠离子浓度对数值)( )
A B
C D
[解析] 图乙中可以看出A点表示静息电位,C点表示的是受到刺激后的电位。所以装置A测的是A点的电位,为静息电位,装置B测的是C点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在神经纤维上顺序发生的电化学变化,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急剧变化,钠离子向膜内的流量增加,所以神经冲动是伴随着钠离子大量的流入发生的。生理盐水中离体培养的神经,受到一定刺激后会产生膜电位的变化,出现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会以易化扩散的形式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的改变。膜外钠离子的浓度越高,钠离子内流量越大,动作电位的峰值就越大,电位的变化也就越大,换言之,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与钠离子浓度成正比,D正确。
[答案] (1)A 静息 C 动作 (2)通透 内 B (3)D
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一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化学信号实现的调节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一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化学信号实现的调节学案设计
高中浙科版 (2019)第四节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浙科版 (2019)第四节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免疫缺乏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一章 种群第三节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一章 种群第三节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导学案及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外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内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